积极教育,一种蓬勃的情怀

2014-11-13 01:10孟晓东
江苏教育 2014年20期
关键词:情怀课堂发展

孟晓东

积极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主张通过灌注希望、塑造力量等策略,正视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近几年来,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在积极心理学的引领下,研究、践行积极教育。他们深入学习,不断自省,延拓创新,对积极教育有了自己校本化的理解,呈现出积极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态势,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蓬勃的教育情怀。

一种充满诗兴的人文情怀

当今时代,信仰危机、快餐文化的勃兴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师职业价值观的迷失,理想与信念成了消遣之余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教师的人生态度、处事方式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积极教育下的人文管理能更好地激活教师的内在需求,形成群体向心力,使教师产生归属感。在心理舒适的状态下,教师就能更客观地理解自己的职业,确立职业目标,拥有职业追求,而不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左右。

东亭实验小学将“管理”理解成“吸引”。几位女校长锐意而细腻,满怀诗兴的教育理想。她们将教师这一职业的规则、习惯、道德等,融合在日常的自我管理行为之中,身体力行,去感染、吸引一个团队、一个教师群体,变行政式的强制命令为设身处地、量身定制的体察,实施人文化的管理。校行政、骨干教师身先垂范的“开门献课”“上门送课”等活动,一改传统的“推门督课”,很好地构筑了学校教师间的一种“同僚性”,在尊重、平等的氛围中开启新的学期,并由此辐射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作为无锡市锡山区的一所窗口学校,东亭实验小学在承办各级各类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很强的执行力,正源于此。

一种弥散游兴的知识情怀

“压缩式现代化”实现了产业、教育的高速现代化发展,但借助“效率”和“竞争”促进的教育也造成了学生“逃避学习”的现象,且这一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小学阶段就出现了极严重的两极分化,这对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是很不利的。

东亭实验小学进行“积极课堂”的研究,将对知识的尊重、多元人才观的树立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尊重、保护学生的学习权。通过各种各样的学科研讨活动,他们不断警醒自己做到四个“三”:审视教材践行三种身份,即自觉的学习者、自悟的教学者、自然的“学生我”;设计课堂思辨三种关系,即内需与外驱、回归与发展、立足与延伸的关系;推动课堂摆好三种姿态,即平等中的“首席”引领、相长中的“伙伴”认同、旁观中的“助力”关怀;反思教学倚借三种目光,即情感状态的回顾、知识技能的反观、学生发展的审视。以此来努力促成课堂的四个“变”:变“教本”为“学本”,变“课堂”为“学堂”,变“教程”为“学程”,变“教学能力”为“学生学力”。回归儿童、观照儿童、追寻儿童意义的研究,使他们的课堂弥漫着童心童趣的游乐之兴,学习也因此变得可爱、可亲。

一种抵达尽兴的行者情怀

东亭实小的积极教育着眼于师生的共同发展,提出了骨干教师团队的梯次培养策略,明确了“顺应天性,张扬个性”的学生发展路径,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包容差异,以“帮学”带动“求学”,以“助教”实现“求教”,校园中充盈着分享与互助式的沟通所形成的共享文化。他们致力的师生个性发展是以团队发展为基础的,首先确立个体在团队中的角色,通过具体的教与学的行为来促进团队整体能力的提升;其次借力团队培育突出个性,砥砺教与学的品质,形成团队核心人物;再次发挥核心人物的辐射影响,带动团队进一步发展。他们胸怀“我行、同行、远行”的行者情怀,这是一种积极的发展状态,以主观能动的驱驰之姿,始终行走在提升之路上。

显然,积极教育的内涵不止这些,东亭实验小学的实践探索也才掀起“盖头”初显“眉目”,或许尚欠科学严谨。但他们对教育的钟爱与执着的情怀,使他们的研究充满了生长力。“走向积极的学校生活”——这不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姿态,一种情怀,它将无声地融进学校文化发展的血脉之中,我们静待这朵理想之花慢慢绽放。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锡山区教育局副局长)

猜你喜欢
情怀课堂发展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区域发展篇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图说共享发展
写字大课堂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少女情怀总是诗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