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手批《杜工部集》的批评理念与价值

2014-11-14 10:43曾绍皇
中国文学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严复杜诗评点

曾绍皇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严复是近代资产阶段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作为一位“站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点上创造性传播西学”的思想家,严复除了亲自打造一系列“严译名著”介绍西方先进思想之外,还致力于传统文化的革故鼎新,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学名著颇有研究,尤其在批点古籍名著中以一种开放的批评模式对古籍进行新的阐释,打上了近代转型时期深深的时代烙印。其批点《老子》、《庄子》、《左传》、《古文辞类纂》、《杜工部集》等莫不如此,而严复批点的《杜工部集》也因其熔铸现实,阐发传统,注重杜诗诗歌作法艺术的剖析等批评特色,成为杜诗学史上颇具特色的杜诗未刊评本之一。

严复(1854—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君初以学不见用,殚心著述。所译书以瑰辞达奥旨,风行海内。学者称为侯官严先生。至是人士渐渐倾向西人学说。”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之一。

严复“于学无所不窥,举中外治术学理,靡不究极原委,抉其失得,证明而会通之。六十年来治西学者,无其比也。所译《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穆勒名学》、《法意》、《群己权界论》、《社会通铨》,皆行于世。……其为学,一主于诚,事无大小无所苟。虽小诗短札,皆精美,为世宝贵。”在这些著作中,尤以翻译《天演论》等西方著作为后世称道。除了译介西学名著外,评点古籍也是严复进行学术研究和政治探讨的重要方式。严复批点传统文学经典名著多种,成为近代以来借用传统文学批评方式,结合新时期社会思潮和文化氛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新阐释的典范。尤其是在批点过程中熔铸现实、阐发传统的批评方式,成为中国阐释理论向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关键,呈现出会通中西、融合古今的主观刻意。从某种程度上说,评点古籍成为严复译介西学名著外会通中西、融合古今的重要方式之一。

严复一生曾批点古籍十馀种,影响深远。在当代学者整理的严复文集中就有数种严复批校本。如王栻主编的《严复集》中收录有严复批点的古籍四种:《老子评语》、《庄子评语》、《王荆公诗评语》、《古文辞类纂评语》。孙应祥、皮后锋编《<严复集>补编》中收录有严复批点《<沈瑶奏稿>批语》一种。除这些已整理的严复评本外,还有不少未经整理的手批本,如皮后锋《严复大传》中称严复曾手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在书中用铅笔写下许多中英文批语。此外,各公立图书馆和各高校图书馆中亦有不少严复批点本。仅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就藏有严复批校《杜工部集》、《世说新语》、《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惜抱轩诗集》、《文选》、《全唐诗》、《昌黎先生集》、《述学内篇》、《陆放翁全集》等各类古籍多种。而中国历史博物馆亦藏有严复手批《左传》一种。这些严复批校本,大部分未经整理和刊刻,故文献价值尤显重要。在已整理的严复评本中,又以严复批点《老子》、《王荆公诗集》和《庄子》影响最大。严复之子严璩所编的严复简谱《侯官严先生年谱》中就特意提及严复批点《老子》和《庄子》的事情:

“甲辰(1904)府君五十二岁。……手批《老子》,为南昌熊季廉所见取去。次年熊君付刊于日本东京。”

“戊申(1908)府君五十六岁。应直督杨督部士骧之聘赴津。《名学浅说》脱稿。 旅次手批《王荆公诗集》自遣。”

“丙辰(1916)府君六十四岁。手批《庄子》。入冬,气喘仍烈。”

严璩的《侯官严先生年谱》是严复年谱中较早的年谱之一。此后所编的一些严复年谱则更是在严璩此谱的基础上,对严复批点《老子》、《庄子》等古籍之事予以介绍。这些记载,为人们了解严复批点古籍的情况提供了线索,这或许是严复批点《老子》、《庄子》、《王荆公诗集》得以很快被人影印出版或排印出版的原因,而对于其他未曾提到过的批本,则很少被人注意。

严复批点《老子》、《庄子》等书,已经被多次刊刻。比如严复评点《老子》一书最早于1905年12月在日本东京由日本并木活版所出版发行,题名《侯官严氏评点<老子>》,为朱墨套印本。1931年,商务印书馆据东京本重新排印并改正了部分错讹之字,题名改称《严复评点〈老子道德经〉》。严复评点《庄子》的版本则较为复杂,现知版本有:一是严复长子严璩所藏评点本,该本业已刊刻。此本既有未附《庄子》原文的香港岷云堂刊本,又有附有《庄子》原文的台湾海军部影印本。二是原杭州大学严群教授藏严复《<庄子>评点》,未曾刊刻,该本系严复在亲友家读《庄子》时随手所作评注。三是福建省博物馆藏严复评点《庄子》,该本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除了诸子、诗文的批点之外,1981年《福建文史资料》载有严家理先生的《严复先生及其家庭》一文,此文提及严复还曾批点《金瓶梅》一事。

综上所述各类批本可知,严复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批点传统文学经典,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严复学术生涯中除了翻译外国名著之外,进行学术研究和政治探讨的另一种积极方式。

严复治学主张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之与现代沟通,古为今用;又要吸收西方异质文化的优秀成果,洋为中用。因此,严复在翻译西方学术著作以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也没有放弃研究中国的传统思想,而是想通过二者的研究来找到西方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相通相融的契合点。体现出会通中西,整理国故的积极思想。他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推进与西学的输入互为消长:

果为国粹,固将长存。西学不兴,其为存也隐;西学大兴,其为存也章。盖中学之真之发现,与西学之新之输入,有比例为消长者焉。不佞斯言,所以俟百世而不惑者也。

从这种会通中西,融合古今的学术理路来看,我们不难理解严复在翻译西方著作时,又专门抽出时间评点《老子》、《庄子》、《文选》、杜诗等传统经典名著的历史事实,我们也不应该将严复批点古籍看着偶然的孤立事件,更多的是要将严复这种学术活动和其整体学术思想结合起来。

严复批校《杜工部集》二十卷,共两函十册,藏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批点底本为清乾隆五十年郑澐玉勾草堂刻本。该书为黄色封皮,上题“杜工部集”,其右上角有墨笔摘录杜诗《偶题》中诗句“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以表示书册顺序(每册一字,共十册),诗句下标明“序、古体、近体、杂文”等体裁内容,扉页题“乾隆乙巳孟夏,杜工部集,玉勾草堂藏版”等字样。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严复批点《杜工部集》系其亲自批点无疑。理由有三:

1.批点时间与严复生卒完全吻合。严复批点乾隆本《杜工部集》当在其晚年。该批本在不同地方标有多个时间。在卷之九末尾处有墨笔旁批“壬子嘉平初四日批点讫”,可见前九卷完成于1912年12月初四之前。而在卷之十二末页处墨旁“癸丑五月初七日”;在卷之十三末页墨旁“癸丑五月望夜”;在卷十四末页墨旁“癸丑五月十七日讫此”等标识,可知在1913年五月份都在批点杜诗。而根据卷十八处墨旁“民国三年一月十四夕读讫”和《杜工部集后记》文末朱笔旁批“唐宋人文章皆有法,不独八家如此,数篇于近五百年皆非庸手矣。民国五年六月记”等记载可知,严复在1914年、1916年尚在不停地批点杜诗。故其批点《杜工部集》前后至少持续了4年。而从批本中的“壬子”、“癸丑”、“民国三年”、“民国五年”等纪年可知,严复批点杜诗乃晚年之事。实际上,严复批点古籍多为晚年,如批点《古文辞类纂》是从1911年6、7月间开始的,此时严复58岁,而在1913年又再次评点《庄子》,一直持续到1916年。因此,严复杜诗批点是在其批点其他古籍的大环境下进行的。

2.批点笔迹与严复手迹完全一致。从批点的字迹来看,笔者曾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严复批点《杜工部集》的字迹与福建人民出版社影印福建省博物馆藏严复批点《庄子》一书的字迹进行对比,二者所书写的字体完全相同,且均用行草批点,体现出鲜明的严式书写风格。

3.从钤印看,该本在不同位置钤有“瘉壄堂长行报览本”、“严复”、“几道”、“天演学家陶江严氏”、“严复长寿”、“严”、“瘉壄”、“瘉壄堂”等各类严复藏书印章。“瘉壄堂”是严复晚年寓居福州时的书房名,其晚年亦自号“瘉壄老人”。从印章可知,该本乃严复珍藏并亲笔批点无疑。

严复批点有朱、墨二色,朱笔除第一册外,其他诸册均多标明“渔洋云”、“王云”等之类的提示,可知其大多为过录王士禛评点。墨笔未有标识,故应为严复自己批点。批点形式有圈、有点,也有朱笔竖线等。其中第九册的朱笔圈点不为严复所圈,因其在卷之九目录终处有墨笔旁批加以说明:

此集近体经妄人用硃笔圈点麤恶。壬子璩子至京,以此饷予,乃重以墨笔点勘,聊当温诗而已。 嘉平朔日几道并识。

据题识可判断严复评点杜诗的底本系其长子严璩送给他的且在严复批点之前,已有他人朱笔圈点在其上了。由其中的“重以墨笔点勘”之记载,亦可证墨色批点为严复批点的事实。

随着近代社会政治体制的更新裂变和语言表达形式的转型突变,杜诗未刊评点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承继新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批点内容和题跋序言与近代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使人深切感知当时时局的动荡与现实的状况。每当社会动荡之时,杜诗未刊评点中都有所反映。如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朝代更迭之时,孙承泽在批点《杜诗胥钞》第六卷末尾感慨称:“戊子夏四月廿九日阅完,是日久旱小雨,庭中花竹湿秀欲滴,因念关东士卒西迁,困顿泥土,又不胜泣然”,作为管理军务的兵部右侍郎,孙承泽在杜诗批点中就联系清廷调吴三桂入关西征,剿杀西北地区抗清义军的时事,充满了对关东士卒的高度关注,也反映了当时的动荡现实。到近代,社会转型更加剧烈,在杜诗未刊评点中更体现得明显。如复旦图书馆藏叶慕袁临刘大櫆批点《杜诗》,叶慕袁在序言中就表达了当时深处战乱之时的深切关注:“刘海峰先生圈点《历朝诗选》,此本颇不易得,城中藏者,不过一二。况遭此兵燹,安保无残缺耶?云窠主人亦藏此本,能于秦火之焚得完赵氏之璧,岂徒为主人幸耶?当为历朝诗人幸也,尤当为后来学诗者幸也。”同样,秦应逵在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年)批点《读杜心解》之时,面对干旱之灾,也随手纪录下“戊子五月廿八日记,时大旱”的状况,也充分反映出秦应逵对大旱之年的焦虑。二是批点用语的变化。随着清朝闭关锁国政策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所打破,近代一些有识之士如魏源、严复等便将视线投注到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民主的政治体制上,开始出现有意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意图。而要向西方学习,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语言的转变。因此,在批点杜诗中也打上了这个层面的烙印。比如有些批点者在用语上有意无意引用英文来进行阐释,体现了在近代这个语言文化转型的特殊时期,传统评点在中西文化交汇形势下的新变。比如严复批点杜诗和《庄子》中,就有用英文阐释诗歌的情况,体现出近代杜诗未刊评点与前代杜诗评点迥异的鲜明特质。

在这样一种评点氛围下,严复批点《杜工部集》同样具有类似的鲜明个性,尤其是他着意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注重诗歌作法层面的探讨,体现出一个文学批评者鲜明的时代意识和批评原则。

1.坚持“切己体认”的批评原则

“切己体认”是杜诗未刊评点的主要批评范式之一,指的是批点者在批评过程中联系自己熟悉的事情或者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对杜诗进行相关阐释。严复在批点杜诗过程中,非常注意结合时代氛围和亲身经历来批点杜诗。比如严复批点《兵车行》一诗“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处称:“自列强竞□,乃以尚武为公□□品,而此□诗每为人所诟病,然从公理说,兵自凶嚣,不见近日欧战,人死千馀,万日费数十兆金钱,□过此□以黩武为惑矣。”简略的几句评点,将杜甫所反映的唐代史实与严复所处之世界氛围紧密联系起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杜甫经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转变与严复所处之近代风云变化的历史动荡之间的相似性。

除了联系世界形势和国内现状进行批点,严复还善于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批点杜诗,如严复批点《赠卫八处士》一诗:“记七八岁时读此诗,师言此在杜诗,层次最为分明,极便初学,然其中亦有顿挫叫应,不是顺序挨着说也。”严复此处评点,联系自己幼年学习此诗的情境,并且对老师所谓“此在杜诗,层次最为分明,极便初学”的观点进行修正,认为“其中亦有顿挫叫应,不是顺序挨着说”的事实,其批近于情理,同时也不乏思想,是“切己体认”批评范式的典型范例。而在批点《送远》一诗中,严复也是努力联系自己幼时学杜的情况进行批评:

新城极赏此篇以谓:“与右丞之‘万壑树参天’同为盛唐高调绝唱,后人未易及也。” 仇沧柱谓:“此诗乃既行后,作此以寄行者。”其说殆无以易,盖必如此而后,后半有著〔着〕落也。忆吾少读此诗,至后半飘□然,且往往不能成诵,坐不知此耳。但其结语任如何说解,终为率结。

严复从王士禛、仇兆鳌评点此诗的观点出发,进而联系自己少年阅读此诗时产生的该诗后半部分“不能成诵”之感,皆因不知仇解之故。同时,也并不对仇解抱完全同意的意见,认为“结语任如何说解,终为率结”,具有自己独立的判断。有时,对杜诗中所描述的情境,严复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触。比如严复批点《得舍弟消息》一诗的头二句“乱后谁归得,他乡胜故乡”一联时称:“发端二语,吾今身历之”,短短九字,以“吾今身历之”数字将自己所经历的战乱艰辛委婉而淋漓尽致地道出。

这种切己体认的批评方式,不仅体现在严复联系自己亲身体验来评点杜诗,同时还能通过诗句所述,结合杜甫自身的经历来批点,严复批点《衡州送李大夫七丈勉赴广州》一诗中的“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一联时谓:“于时间则云‘日月’,于空间则云‘乾坤’,‘笼中鸟’、‘水上萍’,皆照己身世也”,此处所谓“照己身世”就是从杜甫当时的处境艰难来说的,是针对杜甫当时亲身经历而言,而不是指严复自己。因此这也是严复“切己体认”批评方式的一种,只不过这个“己”不是指批者,而是指作者。

2.倡导“贵沉郁”、重“兴象”、“文章佳处大抵在虚构”等诗学观念

评点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传统方式,寥寥数语中颇能凸显评点者的诗学观念。严复评点杜诗亦不逾斯矩,往往借评点来直述自己的明确诗学理念。概而言之,有如许几端:

其一,“诗贵沉郁”。严复批点《赠李白》一诗明确提出“诗贵沉郁”的观点:“诗贵沉郁。沉郁者,抽思深而折叠众也。如此诗‘野人对羶腥,蔬食常不饱’,不知造句时有多少曲折也。”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按照学界普遍的解释,“沉郁”是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指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而在严复批点杜诗中,严复从诗句表达的曲折层面来理解,用“抽思深而折叠众”这一精炼语句高度概括了“沉郁”一词的内在蕴涵,言简义丰,颇具理论色彩。而且用“野人对羶腥,蔬食常不饱”一句杜诗加以印证,使得评点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具体实例,颇具说服力。

其二,“诗贵兴象”。虽然严复从诗歌构思与艺术风格层面强调“诗贵沉郁”的理念,但是在批点《夏夜叹》一诗中,严复又提出“诗贵兴象”的观点:“诗之为道,于眼前物事,无不可言,然独贵兴象。兴象云者,于小处见大,近处见远,所谓‘手挥五弦,目送飞鸿’,而后为佳。”“兴象”之说,最先是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对南朝以来诗作的批评术语,后来演变成唐诗(尤其是盛唐诗)的一种典型的美学范畴。至于“兴象”的具体含义,殷璠并未作具体解释。当代学者或认为“兴象”即“具有兴发感动力量之形象”,或认为“‘兴象’合成一体,是要求诗歌形象除了外形的鲜明生动以外,还需具备内在的兴味神韵,要能透过外表事象的描绘,导引和展示出内部涵藏丰富、包孕宏深的艺术境界来”,严复对“兴象”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没有停留在事物直接感知的层面,而是透过一层,认为“兴象云者,于小处见大,近处见远”,强调其“象外”之义,接着用喻象式批评的方式来进一步阐释,以“手挥五弦,目送飞鸿”这一特定的诗化形象来辅助说明。应该说,严复是较好地把握了“兴象”一词的具体内蕴的,而且从诗歌意境层面阐述了“兴象”在古典诗歌中的积极作用。另外,严复在批点中强调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于眼前物事,无不可言”的观点,亦具有广阔的文学视野。

其三,“文章佳处大抵在虚构”。虚构与写实一直是文学创作过程中两种截然相反的创作手段,本不存在高下之分。但严复批点杜诗过程中以自己的诗学理念为根据,在批点《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中提出“文章佳处大抵在虚构”的观点:“文章佳处大抵在虚构。自《离骚》、汉赋以下,莫不皆然。武帝读相如《子虚》,所以飘飘有陵〔凌〕云意也。故观少年作文字,但看有造想心力否?无此者,虽极用功,终成中驷。”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一诗本是就画中所述景象加以想象虚构,从而充分赞赏了刘少府山水画之高妙。严复从杜甫创作的具体实例中,生发出文章创作“佳处大抵在虚构”的理念,强调诗歌中“造想心力”的作用,并认为如果没有想象力,“虽极用功,终成中驷”,只能达到诗歌的中等水平。严复之论不免偏激,但亦自成一说。

其四,诗歌“不必定有刺讥”。杜甫诗歌的写实之篇,前人多与讽刺当时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但是严复却提出诗歌“不必定有刺讥”的观点。其在批点《初月》一诗称:“又作诗者,非有所厚,即有所戒,亦不必定有刺讥。如此诗宋人谓为肃宗而作,亦揣度之词耳”,认定宋人所谓《初月》一诗为肃宗而作,实乃揣度之词,并没有太多的讽刺意味在内,亦自成说法。

其五,阐释诗歌创作的具体诗法。唐代是比较重视诗格诗法的时代,严复在批点杜诗中常常有意揭橥出杜诗所运用的各类诗法、诗格。其评点《送人从军》一诗称:“注家谓其以浓丽语写极惨淡事,诚然,此诗家五言著色法也”,从注家层面阐释了“五言著色法”的涵义。另外,除了对这些固定的诗格诗法进行阐述,另一重要方面就是针对具体诗歌的创作方法的阐释。如关于戏简之诗的创作方法,严复在评点《戏简郑广文虔,兼呈苏司业源明》一诗中提出:“戏简之诗,贵多风趣嘲诙,傲兀而不沦于轻薄,□倍斯为得之”,即强调戏简之诗贵风趣嘲诙的典型风格。又如严复批点《天末怀李白》一诗阐述律诗作法称:“律诗无论五七言,其上半皆须有腾掷荡洩之势,如此诗首四句可谓腾掷而出矣”,即强调律诗上半部分须“腾掷荡洩”的诗法要求。实际上,在诗歌创作层面的一些常用技法,严复也时有揭露。在批点《九日奉寄严大夫》中称:“说人思我,情乃更深,此诗家惯技也”,指出诗歌中为表示自己强烈的思念之情,常用对方思我来表述我对对方的思念,是诗家惯用技法。另外,对诗歌内容与诗歌题目之间的关系,严复也非常强调诗题与诗歌内容的相应。其在批点《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就强调了这点:“题于江水意极浩漫,而诗中第三联乃轻描淡写,转于诗功,以全力写之。题诗不相应如此,试问读者有可味不?”认为诗题与诗歌内容不相应,导致诗歌意味大打折扣。而在批点《闻高常侍亡》一诗称:“以甫与适交情诗事言之,此诗殊负题矣”,认为杜甫与高适交情深厚,此诗的内容未能适当地反映出二人的交情,故称“此诗殊负题矣”。

评点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手段,最为难得的是评点者能秉持公心,客观评论,既高度称赏批评对象的艺术个性和独特优势,也不避讳其中客观存在的某些缺陷。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学批评的客观公正。严复手批《杜工部集》的过程中基本做到了这一点,在高度肯定杜诗艺术独创的同时,也不忌讳杜诗存在的客观缺陷,既不过分谀颂,也不有意藏短,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颇具智慧与理性。

首先,称颂杜诗的艺术优势。杜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之作。历代以来,诗学评论者都不乏阐释。严复在评点中极力称赞老杜诗歌创作的独绝之处。如批点《乐游园歌》一诗称:“总有每联豪壮詄语,又与后幅感慨处相应成异彩,此是老杜独绝,亦关熟精《选》理,乃有此诣”,强调杜诗前后之间的相互照应。另如批点《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一诗谓:“老杜能以楚骚汉赋入诗,是其独绝之处,不若他贤之偶学陶谢”,也是看到杜诗能熔铸楚骚汉赋入诗的特征,此种特征在商盘、奚禄诒等人的批点中也有专题讨论。而对《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的批点则着意于杜甫绝句的“逋峭生新”:“七绝句极逋峭生新之致。真老杜独步,后人学而似者,惟山谷、后山耳”,认为此乃老杜独步之处。同样的情况,在批点《所思》时也有所体现:“此首与《有客》一律皆于五六故作失粘,然皆令人读之不觉,而逋峭傲兀之音溢于弦外,此等境界,最不易到”,也是从杜诗逋峭傲兀的独特处来称赞杜诗特征。在评点《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一诗称:“次段乃扬其才藻,‘意惬’、‘篇终’一联最警策,而尤妙绝者则插入‘富骆’、‘卢王’,别深怀抱,又为文外远致,见其力馀于身矣。此为杜老所独,他家无此”;在批点《堂成》一诗“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一联称:“第三联有物我皆遂之意,气象极高。杜诗所不可及者,往往在此等处,须细味也。”也正是看到了杜诗的独到之处,进而强调杜诗的艺术优势,他人所不可及之处。

除了直截了当地宣称杜诗艺术成就的独具匠心之外,对杜诗其他艺术层面的称赞也不乏其例。或称赞杜诗结构之妙。严复肯定《短歌行 赠王郎司直》一诗“咫尺有千里之势,短篇七古,此为最善”;评点《可叹》一诗中“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一联时高度称赞杜诗结构之妙,“见柳氏之下堂,而叹人事之不可知,由是盛称其夫之才之不可倚顾。后幅乃转入李太守之真,于起叹之事绝不回照,如此结构,岂得云然。此真老年漫与诗耳。不必强为□陈也。”甚至认为《旅夜书怀》之类结构的五言诗,“皆杜诗极制,杜之所以为杜,以此类也”。或肯定杜诗章法、句法之奇。在批点《曲江二首》之“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诗中,严复高度肯定此诗的章法奇妙:“此诗章法奇妙,首言一片花飞,已令春减,何况万点且欲尽乎?江上小堂,生存之华屋也;花边高塚,零落之山丘也。物理如是,及时行乐,曷可缓乎?”而在批点《东屯北崦》一诗中则注重对其首尾之妙的肯定:“此诗所以成为杜诗者,全在首尾,不然则家塾小儿属对耳”,并且认为该诗“一结通体皆警,诗当于此等处著眼力也”。在批点《月夜忆舍弟》一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联时,更是毫不掩饰其赞美之意:“次联大见句法。‘月是故乡明’,犹云月明如故乡也。李诗‘今月曾经照古人’,乃于时说月;杜之‘月是故乡明’,乃于地说月,两各极其妙如此”,从李白与杜甫诗歌写月之不同的角度,高度肯定二人月诗的高妙。或颂扬杜诗用字之巧。在批点《捣衣》一诗时,则着意于杜诗虚字的巧妙,称:“此首精神在数虚字,公如‘亦知’,如‘已近’,如‘况经’,如‘宁辞’,遂觉格外深厚”。而在批点《寄杜位》一诗中也强调了杜甫运用虚字的熟练:“此诗首尾完足,于杜诗殆不多觏。其中虚字如‘近闻’、‘想见’、‘虽皆’、‘已是’、‘况复’、‘还应’等,用之如脱手弹丸”。另外,在批点《西郊》一诗中却注意到杜诗字词运用的老到:“此首字法如‘减’字,如‘觉’字,皆老杜用字异人处。今案‘药囊’之所以多而纷者,以新旧杂厕标题重复故也。一经整理,则同者从同,故曰‘减’也。‘觉’字乃荆公所定,自是言己独往来,无人□觉之意。仇沧柱以此为曲,而解作‘不见人迹来往’,真是浅人。”从肯定杜诗字词的运用,到批驳他人注解的不尽人意,其称赞之意非常明显。有些针对他人评点的批驳,也颇具理论价值。如批点《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一诗中字词的运用,就极具批评特色:

“可自由”三字当时怎下?裴既云送客,其尚须问其自由否耶? 颈联注者以为必如此方不堕咏物劫。王元美以为古今咏梅第一,吾亦未解。 又“若为”二字,唐人往往作“何当”用,或作“如何”用,少作“假使”用者。注家尽作“若使”说,恐未必是也。今案:“乱乡愁”犹赵邠乡所谓“乱思”,“若为看去乱”,以愁者言,“何当一看乱”,我以愁或中止也。

严复就该诗“若为”二字的使用作了全面阐释,并借此纠正了注家之非,其中颇具己见。

其次,客观平议杜诗缺陷。在批点中指出杜诗的客观不足,也是严复杜诗批点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是非议杜诗注家之解。如在批点《石笋行》一诗时认为“注家以此诗为李辅国而作,客或有之,但中间牵合处殊强,读之令人索然,不能随众为谀颂也”,强调针对历代对杜诗的理解,不可随声附和,当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又如在评点《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问道归凤翔乾元初…有悲往事》一诗之“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一联时谓:“‘近侍归京邑’,注家以为即言由拾遗左迁州掾之事,然杜当日何以不用‘迁’字,或即用‘移’字,而必用‘归’字,则解为之当日还京之事,盖为无理”,也阐述了注家之解殊为无理的原因。而在批点《月》一诗中,针对论者以此诗有所比喻的说法,严复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论者以谓此诗盖有所比,以肃宗之侧犹有小人女宠,故意或如是,不然儿戏耳。杜何所夜而咏之耶?”一是剖析杜诗本身的不足。或批评其字句不佳,如在批点《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一诗以按语形式分析该诗结句之不佳:“复按:此首非杜律之至者,‘白云篇’殊杂凑,结语亦未佳”。或指斥其审美风尚的“村气”,这类批评往往一语破的,毫不留情。如批点《端午日赐衣》一诗称:“此正村夫子之诗矣”。批点《野人送朱樱》一诗时,也具体分析了该诗前半部分具有“村气”的特质:“此诗佳在后幅,若前半虽举之至多,吾终以为有村气也”。或指责杜诗粗率无味。在批点《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一诗中谓:“全首从岑首二语发生,然颇粗率无意味。此元裕之所谓碔硖者也”,指出该诗粗率无味的缺陷。另在批点《至日遣兴,奉寄北遗补两院二首》时,也称:“二诗途中漫兴,但见质直有气而已,无甚精深意味也”,其批评之意,露于笔端。又如批《促织》一诗谓“此首全体皆率,故后人亦无学之者”,也是贬抑之言。又如在批点《春水生二绝》之“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一诗时,严复也委婉地批评了杜甫下笔痴重的特点:“‘莫漫喜’三字终费解,作喜解耶?作勿喜解耶?若作速喜解,其下笔亦痴重矣”。又如批点《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一诗,也批评了杜甫以诗代柬帖的问题:“此等诗代柬帖耳。其实无甚意味,宋人屡学之,误矣”。此类批评,无不匠心独具,拥有自己强烈的价值判断,也是体现严复诗学观念的重要史料。

当然,有些评点不是单纯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具体剖析其得失之处,显得异常客观公允。比如批点《赠毕四曜》一诗称:“前半苍朴可喜,五六稍率,结语殊不了了”,就是既肯定前半首之“苍朴可喜”,又指出后半首“稍率”,客观地评价了此诗的优劣之处。

综而言之,严复批点《杜工部集》作为稀见的杜诗批评资料之一,虽批语不算太多,但凭借丰富的理论蕴涵和独特的批评个性在杜诗评点史上别具意义。其以“切己体认”方式评点杜诗的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在诗歌创作层面强调“诗贵沉郁”、诗“贵兴象”的艺术标准,以及在批点过程中客观平议杜诗优势与缺陷的批评态度,反映出严复在杜诗评点过程中批评理论的深刻和批评态度的客观,也使之成为近代杜诗未刊评点中独具特色的典型范例。

〔注释〕

①严复手批《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已收入周兴陆编著《渔洋精华录汇评》,齐鲁书社2007年10月版。

②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严复批点杜诗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清乾隆五十年郑澐玉勾草堂刻本,一种为清同治十一年致一斋刻本,笔者所见为乾隆本。

〔1〕(清)陈宝琛.清故资政大夫海军协都统严君墓志铭,见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五册附录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清)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见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五册附录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清)严复.《英文汉诂》卮言,见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五册附录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唐)杜甫著、严复手批.杜工部集〔O〕.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乾隆五十年郑澐玉勾草堂刻本.

〔5〕陈伯海.唐诗学引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

猜你喜欢
严复杜诗评点
严复的遗嘱
杜诗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创获
——评王新芳、孙微《杜诗文献学史研究》
宋代杜诗旧注整理与研究
——以宋代蜀人三家杜诗注辑录为例
贫困无田杜太守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
从源于杜诗的成语看杜诗的锤炼艺术
翻译擂台(116)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