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英语论说文的逻辑诉诸力研究——基于新修辞学论辩理论视角

2014-11-14 05:58
关键词:图尔逻辑评估

吕 欣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西方对比修辞学主要研究二语学习者的二语写作问题,并借鉴母语修辞策略对二语写作问题进行解释,开辟了二语习得研究中的新领域。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发展至今,对比修辞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颇具规模,也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如Connor所指出的,在近五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对比修辞学家进一步完善了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同时也拓宽了研究的视角和领域,但是国内外的二语写作研究仍然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对比修辞学家都热衷于对比分析说明文。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外学者才逐渐把目光转向记叙文,描写文,论说文等。在国内,论说文的研究起步更晚,直到二十世纪初还鲜有人关注论说文。到目前为止,论说文写作研究还是比较少见[1]。且这些研究多局限于句法层面,段落组织,谋篇布局。

论说文具有高度的学术重要性[2],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频繁涉及,也是国内外各类大型英语考试的重点命题类型。而事实上,尽管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写作能力却始终滞步不前,写作平均分离及格标准还有较长的一段距离。因此,写作不仅让学生谈“虎”色变,也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那么,中国大学生的英语论说文写作能力究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如果差,到底差在哪里?这是我们搞好英语论说文写作教学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逻辑论证是论说文的重要特征。逻辑诉诸力作为论说文的核心,是论说文质量的衡量标准。遗憾的是,逻辑论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在我国,对大学生英语论说文的逻辑诉诸力的研究处于边缘化状态,研究结果寥寥无几,对英语写作教学并无实质性的指导意义。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笔者另辟蹊径,利用西方修辞学中的图尔明论辩模式,考察中国大学生英语论说文中的诉诸逻辑修辞特征,目的是从修辞学角度研究大学生英语论说文的逻辑诉诸力。本文将报告该研究的结果,为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受试

参与本研究的受试来自四所在杭高校八个专业,每个学校有两个不同的专业参加,共257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校类型涵盖了理工类,财经类,师范类院校。

(二)写作任务

2011年9月开学之际,大学英语任课老师组织受试在课堂上用五十分钟就规定的题目完成一篇250词左右的论说型文章。作文题参考Connor&Lauer(1988)[3]141做调查时所使用的问题解决型作文题目。

(三)语料收集

受试共完成了257篇作文。然而,所收集的样本中,共有72篇作文篇幅太短,几乎没有一篇文章超过130字,严重影响了语篇分析的可行性,因此,最后进入数据分析的有185篇作文。

(四)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图尔明论辩模式被很多西方学者追捧,是指导,评估或分析学生的论说文的重要标准。由此,图尔明论辩模式也成了本研究分析语料的重要方法。本研究对所收集的作文进行整体评估和图尔明论辩模式分析,目的在于揭示我国大学生英语论说文的写作质量,即逻辑诉诸力。这是一种基于结果的研究方法。

(五)操作步骤

1.评估可靠性

为了确保评估的公正性和可靠性,我们采取了以下四个措施。首先,笔者邀请了四位大学英语骨干教师完成作文的评估工作。每一份作文有两位老师分别进行评分。其二,在每份作文试卷上隐去了受试的个人信息,只有一个唯一的编号。其三,在评分前,评估老师认真学习了作文的要求和评估标准。在正式评阅之前,笔者从所收集的185篇作文中随机抽取了十份作为试评卷,目的是帮助评估老师充分理解和把握评分的标准,并在评分上达成一致意见。最后,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出阅卷者评卷的信度。

2.评估过程

本研究的数据处理由上述四位大学英语教师负责。每位老师独立完成评估工作。有两位教师参照Connor&Lauer(1988)[3]146的评分等级,从整体角度对每篇文章进行打分,即:考查学生在文中是否清楚描述了论述的问题,有无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论述是否具有说服力。另外两位老师则借鉴Connor& Lauer(1988)[3]145的评分标准,对于图尔明模式的三个必然因素——主张(claim),事实(data),理由(warrant)分别进行打分。数据的统计结果取两者间的平均值。最后,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4.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评估者信度

语料评估工作完成后,笔者根据评估中所获得的一系列数据,计算了评估者信度,结果见表1。

表1 评估者信度

表1的数据显示,参与本次作文评估的四位老师之间具有良好的信度,这足以说明研究中所获得的数据是可靠而且有效的。

(二)整体性评估

表2 整体性评估

表2中的数据描述了受试样本的总体情况。满分为5分的作文,受试的平均分仅为2.24分。这个结果虽然并不令人意外,但再次证明了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整体偏低的事实[4]。中国大学生的英语论说文写作水平亟待提高。

(三)图尔明论辩模式

图尔明论辩模式有三个基本参数:事实,理由,主张。图尔明模式的理念是:论证是一个由公认事实数据出发,通过使人信服的理由推导出主张的过程。事实、理由、主张是论证的必要部分。该模式是西方写作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评估方法。

利用图尔明论辩模式对受试作文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图尔明数据

图尔明分析的结果显示,185名受试平均得分仅为3.51。这足以说明受试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推理不深,文章缺乏逻辑诉诸力。这个结果在整体评估中也得到了证实。该研究结果再次证明了图尔明论辩模式是检验语篇中的论证是否详实和有无逻辑性的重要标准。

从图尔明分析数据来看,受试在作文中广泛地使用了主张这一策略。但是,笔者发现了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受试在文章开头普遍介绍了论述问题的背景,主要解释论述问题的重要性或意义,这与英语语篇中“开门见山”式的主张提出规范不一样。简单地讲,英语语篇的开头告诉人们“辩论/谈话走向何处”,而受试作文的语篇开头讲的是“辩论/谈话从何而来”或“从何说起”。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受试在用英语写作过程中受到了汉语语篇修辞模式的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帮助学生认识英语族人的语篇修辞模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用英语写出地道的文章。

出乎预料的是,受试在事实和理由这两个参数上的得分明显偏低,仅为0.73和0.87,直接影响了论证的有效性,削弱了文章的逻辑诉诸力。受试在事实和理由使用上的缺陷是作文中的失败论证,或者伪论证的主要原因。就事实而言,受试在作文中提出主张之后,没有进一步通过摆事实,举例等方式加以证明或者说明,而论证在此戛然而止,无法说服读者。受试用事实论证的部分呈现出了倾向性的不足。Gleason总结了英语本族语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作文中表现出的一些倾向性不足,其中一部分也适用于本研究中的受试,主要有:(1)支持主张的陈述不能提供充分的论据;(2)论据过于简单,未能展开;(3)缺乏逻辑和事实论据;(4)对立观点被提出时,作者不进行回应[5]。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写作内容贫乏。他们对数据,事实细节的发现和挖掘远远不够,直接导致他们在写作时无话可说。这几乎是学生英语写作中最大的难点,国外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这个问题可以从教学大纲和教学环节上找到答案。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从大纲到教学都不体现写作内容的重要性。在大学英语写作辅导教材中几乎体会不到挖掘思想内容的气息,因为教学大纲上对写作内容没有作明确的要求[6]。2005年,高慧萍对我国高校英语写作教材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编写的系统的写作教材明显偏少,只占4.76%,更遗憾的是,教材的内容过多注重词、句、段、章的结构进程和范文格式,内容的挖掘被忽略了。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有些教师只负责训练学生如何用英语表达己有的思想,而不是指导他们如何寻找写作材料。老师的授课集中于语言层面的选词,造句等,忽视了如何觅材取材的理性教学。这正是当前我国英语写作教学问题的症结所在。另外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受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汉文化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庸之道”在语言表达上主要表现为隐晦,含蓄,因此许多中国学生在写作中,通常忽略论辩的本质要求,一味空泛地议论或说教,缺乏例证。如,26号受试在文章中谈论在公共场合抽烟的危害时写道:First,smoking in public places will result in pollution.Second,it directly does harm to people's health.Smokers are selfish and self-centered to smoke in public places because they destroy nonsmokers'rights of health.Thirdly,smoking in public places may cause dangers.Many tragedies have happened in our society.So ,we should stop smoking in public places.这样的论证结构在受试的文章中非常普遍。然而,英语族人的写作期望是作者阐明观点之后,能用丰富而具体的事例,事实,细节,数据等加以佐证,这恰恰与中国学生“中庸式”的写作习惯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学生的文章经常被外教认为“推理不深”,“缺乏说服力”。

要改变这个现状,一是需要在教学大纲上明确要求加强写作内容挖掘技巧的教学,把它当作英语写作学习的关键,而不是把它看成是学生上写作课之前固有的技能[6],二是需要在教材和教学法等教学的关键环节上进行相应的改进。同时,教师要帮助学习者认识到中西方在英语写作期望上的差异,了解英语族人的写作修辞特征,才能真正提高英语学习者的书面表达能力。

受试作文的另一问题是推理浅,一些逻辑推演环节没有展示,主要表现在论证过程理由这一策略的较少使用。从表3中的图尔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受试在理由这个部分得分非常低。Douglas Ehninger指出,理由是通过把有关的主张与人们公认的事实相连接并使其被相信的过程。理由好比是事实和主张之间的桥梁,通常被当做主张真实性的保证。图尔明也曾说过“The weakest part of any argument is its weakest warrant”[7]。因此,在论证过程中,如果理由不能令人信服或者理由缺失,那主张就不能成立,进而就无法说服读者。正当理由的缺失或偏低严重影响了论证的有效性与合理性,造成文章缺乏逻辑诉诸力。这是读者意识缺乏的一个表现。

布里顿(Britton)等人指出“读者意识高一定是老练写作者的标志,因为读者意识所涉及的是建立或维持与读者的关系以便实现其写作目的”[8],肯定了读者意识与英语写作密切相关。写作不仅是互动的过程,也是劝说活动。这个观点已经被实验研究证明。写作的互动性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力求寻求与读者在价值、态度、需要、信仰、认知等方面的共同点。寻求共同点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交际所必须的。没有共同点,交际就成了“空中的楼阁”[9]。论说文的劝说性不言而喻。Ramage和Bean(1997)指出论证中主张的合理性--成功的劝说,须通过理由,即作者和读者之间相同或相似的观点,态度和信念来实现[10]。受试作文中理由的偏少足以说明受试在写作过程中读者意识的薄弱。理由的偏少或缺失使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同一无法建立,结果使文章中的主张无法成立。换句话说,读者意识的缺乏使得学生论证缺乏深度和逻辑诉诸力。这是我国大学生在英语论说文写作中的又一大弱点。

在写作中,如果作者在主题上能与读者实现最大程度的同一,这样的语篇才能产生良好的修辞效果。正如修辞大师陈望道所告诫的那样,“对读者的理解,感受,乃至共鸣的可能性,从来就不能不顾及。”[11]莫菲特(Moffett)曾说“任何教写作的人,其首要任务是培养读者意识,否则教学难有什么效果。”[12]因此,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读者意识。比如:让学生从反面的观点重写作文,开展辩论等。就写作教材而言,图尔明的理论是美国大学论说文写作的理论基础和训练范式。美国修辞学家Hirschberg和Rottenberg编写的有关训练论说文写作的教材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三、结论

本文运用新修辞理论中的图尔明论辩模式全面考察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论说文中三大论辩要素—主张,事实和理由的使用情况,科学统计和分析了研究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对以往对比修辞研究的有益补充,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结果显示:(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论说文的质量不高,推理不深,缺乏逻辑诉诸力。这是由事实和理由这两个策略的较少使用造成的。(2)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论说文写作中存在两大问题:1)写作内容贫乏;2)读者意识普遍薄弱。这两大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英语论说文的逻辑诉诸力度,并在中国学生英语论说文中具有很广泛的分布。基于本研究结果,笔者重点分析和讨论了问题的症结,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以期用于指导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以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之目的。

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条件所限,样本过小、研究样本单一,这些都会对研究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产生影响。总之,本研究只是一个初步探索,许多方面都需要更多、更广泛的研究进行求证,我们对结果的解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来证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和指向。

[1]许力生,李广才.汉英论说文语篇的修辞模式对比[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5):56-64.

[2]Bridgeman B,Carlson S B.Survey of academic writing tasks[J].Written Communication,1984(1):247 -280.

[3]Connor U,Lauer J.Cross-cultural variation in persuasive student writing[C]//A Purves.Writing across Language and Cultures:Issues in Contrastive Rhetoric.Newbury Park,CA:Sage,1988.

[4]王立非.新世纪外语教学研究的方法论展望[J].外语研究,2004(3):8-9.

[5]Gleason M M.The Role of Evidence in Argumentative Writing[J].Reading and Writing Quarterly,1999,15(1):81 -106.

[6]张在新,吴云红,王晓露,等.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主要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43-50.

[7]He Xiaoqin.Using Toulmin's argumentation model to analyze opposing arguments in classroom teaching[J].Crazy English Teachers,2006(4):30 -33.

[8]Britton,James.The Development of Writing Abilities[M].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1975.

[9]邓志勇.英语写作教学的社会认知模式[J].现代外语,2002(4):408-417.

[10]Ramage J D,Bean J C.Writing Arguments:A Rhetorical with Readings[M].USA:Allyn and Bacon,1997.

[1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2]Kirsch G,Duane H R.Asense of Audience in Written Communication[M].Beverly Hills,Calif:Sage Publications,1990.

猜你喜欢
图尔逻辑评估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图尔敏模型在法律论证中的应用与深化——以于欢案为应用实例
逻辑
创新的逻辑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求学之路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我只能给你及格
我只能给你及格
评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