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崇儒思想与崇儒活动

2014-11-17 22:07甘纪华
科技经济市场 2014年9期
关键词:唐太宗礼乐孔子

甘纪华

摘 要: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后,开展大规模的文化建设活动,崇儒是其文化政策的一部分。太宗的崇儒措施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提高儒学与儒生的地位,推尊孔教;二是搜集整理儒家经典,统一注疏;三是在各级学校中推广儒学教学,奖劝读经;四是制礼作乐,援礼入律。太宗的崇儒活动改变了儒学三百余年失落不彰的窘境,为唐代的文化繁荣和儒学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唐太宗;孔子;统一经学;儒学教育;礼乐

唐太宗本是出生于关陇军事贵族家庭的武人,十七岁随父起兵,到二十八岁登上帝位,这期间基本上都是在征战中度过的。但他即位以后认识到"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随即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建设,崇儒即是其"偃武修文"政策的一部分。贞观二年太宗曾云:"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也。"明确表示要以周孔之教作为治国安邦的方略。太宗的崇儒活动使贞观朝出现"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的盛况,为唐代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下从四个方面对其崇儒思想与举措加以梳理。

1 提高儒学与儒生的地位,推尊孔教

唐前六朝时期,学术文化以玄、佛为主,儒教虽然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士人的精神生活,但经过三百余年的动乱,儒学的外部环境日趋恶化。尤其是在六朝门阀制度下,士人的政治经济利益完全取决于家族门第,传统儒学对于士人而言无法发挥安身立命、经世致用的作用。加上这一时期朝代更迭频繁,士人多朝秦暮楚,普遍漠视忠义节操等儒家道德,赵翼所谓"六朝忠臣无殉节者",[3]即是其时儒学失落不彰、儒生道德失守的突出反映。因此,唐统一后,出于"正君臣、明贵贱、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首先必须提高儒学和儒生的政治地位,使儒学上升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使儒生获得经世致用的机会。

太宗的崇儒活动首先表现在抬高孔子的地位。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来,地位不断提高,但其"先圣"的地位主要是在唐初确立的。唐高祖武德二年曾诏令国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致祭拜;七年又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享;九年又封孔子后代为褒圣侯。太宗则主要着力提高孔子及其弟子的地位,即位不久便根据房玄龄等人的建议,"罢周公,升孔子为先圣,以颜回配",并每年春秋两季在国学中举行隆重的释典仪式,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贞观四年,太宗又命地方州、县学兴建孔庙,实行庙学合一的制度。贞观十一年又下诏尊孔子为宣父,并于曲阜特设庙殿,"给户二十,充享祀焉。"[5]可以说,孔子"先圣"地位的确立实际上即滥觞于唐太宗的崇儒活动。

太宗为了营造尊孔读经的氛围,还曾多次褒扬前代名儒和经师。贞观十四年下诏表彰梁代皇侃、褚仲都,北周熊安生、沈重,南陈沈文阿、周弘正、张讥,隋代何采、刘炫等名儒,认为他们"经术可纪,加以所在学徒,多行其讲疏,宜加优赏,以劝后生",并要求地方官"访其子孙见在者,录姓名奏闻",由朝廷择优录用。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又下诏将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毛苌、孔安国、刘向、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等21人,与颜回一起配享孔庙,同时"并用其书,垂于国胃"。上述学者,师承有别,门派众多,太宗撇开师法、地域、门派之见,兼容并包,一概尊崇,为唐初经学的统一与繁荣奠定了思想基础。

2 收集和整理儒家典籍,统一注疏

经籍图书的搜集与整理是崇儒必备的物质基础。隋末动乱中,"先代之旧章,往圣之遗训,扫地尽矣",又高祖武德五年,隋朝皇室藏书在从洛阳运往长安的途中沉于黄河,之后所剩的书籍不过一万四千部约九万卷。这样一来,弥补图书典籍的不足成为唐王朝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高祖武德五年便应令狐德棼之请,诏求民间学者的藏书。令狐德棻"奏请购募遗书,重加钱帛,增置楷书,令缮写。数年之间,群书略备。"高祖朝对于经籍的收集,为太宗朝大规模的经学整理活动奠定了基础。

当时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由于社会动荡、学术纷争等原因,多有舛误,给学习研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唐太宗首先命秘书监魏征等人对图书典籍进行整理分类,最后核定为经、史、子、集四类,后世的图书编目四部体制也最终确定下来,图书分类混乱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接着,太宗于贞观四年诏颜师古于秘省考定"五经",颜师古对《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左传》等五部儒家经典的版本和文字作了一次系统清理,形成了"五经"的标准版本,名为《五经定本》,于贞观七年十一月颁示天下,解决了以往学者读经无所适从的问题。《五经定本》颁布后,太宗又以"文学多门,章句繁杂"为由,于贞观十二年召国子祭酒孔颖达等人编撰《五经》义疏。参与者还有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名儒,又有国子、太学、四门等中央官学的博士、助教等,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学术团队。经过两年的努力,贞观十四年《五经》义疏撰成,定名《五经正义》,凡一百八十卷。《五经正义》的编撰,标志着南北经学的统一和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经学的终结,扫汉魏以来纷繁歧说一空,定古今、郑王、南北之学于一尊。至此,太宗统一经学的工作始告完成。

3 推广儒学教育,奖劝读经

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学校是传播经学的重要阵地。太宗非常重视学校建设,他在沿袭高祖所立国学、太学、四门和地方各级官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于国学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太学、四门博士亦增置生员",弘文馆、崇文馆也吸收皇亲国戚及高官子弟就读。同时"大征天下儒士,以为学官",对中央官学的学生进行经学教育。唐太宗还对官学的教学活动十分重视,他多次驾幸国学,听祭酒、博士讲论经典。学官及学业优秀的学生,时常得到太宗的赏赐。贞观二年规定,学生中有能通一经或数经者,"咸得署吏。"贞观十四年,太宗临幸国学,"国子祭酒以下及学生高第精勤者,加一级,赐帛有差",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儒家经典的热情。太宗还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了中央官学教师的考课与管理,明确规定中央官学的博士、助教、直讲皆为朝廷命官,专司教书育人,不理它务。对教师订立了考课制度,以当年的讲授多少考课等级。另设国子祭酒、司业各一人,掌儒学训导之政,加强对教师的管理。endprint

与加强学校教育相关的是,太宗还在隋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改革,使得儒生获得"学而优则仕"的晋身机会。一是放宽了科举应试者的资格限制。太宗规定不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非国子监、州县学校的学生,只要能够通过州县学府的考核,也可以报考;其次是改革考试时间。隋代初选考试只在冬天进行,太宗改为四时听选;再次是增设考点。隋代考点只有一个,设在都城长安,太宗为了方便考生,除在都城长安设置考点外,还在东都洛阳增设考点,使关东地区的学生可以就近应试,免除跋涉之苦。太宗的这些改革措施博得了儒生的赞誉,人批有识之士被选拔出来充实到各级官僚队伍中去,也在社会上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

4 制礼作乐,援礼入律

礼乐文化是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礼作乐是太宗崇儒政策的重要方面。隋代统一后,文帝曾名牛弘定《五礼》一百三十篇。嗣后,炀帝于广陵修订之,为《江都集礼》。高祖初定长安,面对礼典湮没的现实,曾诏窦威裁定隋礼,加以沿用。太宗即位后,随着对于隋政批判的继续,隋礼已不能使其满意。从贞观二年开始,太宗召集房玄龄、魏征等人修订旧礼,贞观七年初步修成,颁示天下。但这一次修订的新礼与隋代旧礼差别并不大,于是太宗又命房玄龄、魏征连同著名学者颜师古、孔颖达等人对其加以完善,最终于贞观十一年修成《贞观新礼》一百三十八篇。

太宗一方面重视礼制文本的修订,同时也将礼制的规定作为行政的基本准绳之一。如其女长乐公主出嫁,太宗因为宠爱公主,"敕有司装赉视长公主而倍之",[4]长公主乃高祖之女、长乐公主之姑,太宗要求嫁妆倍于长公主的做法违背长幼尊卑的礼制规定。长孙皇后闻知后,即劝说太宗以礼办事,减少嫁妆,太宗知错即改。又贞观十二年春,礼部尚书王珪上疏指出,三品以上公卿路遇亲王都要下马拜见,不符合礼制的规定。太宗接受其建议,据礼典规定三品及以上公卿路遇亲王不必下马。太宗还对违背礼制的行为加以处罚。贞观十一年规定:"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对当时逾礼厚葬的风气要求严加查办,认为厚葬之风"徒伤教义,无益泉壤,为害既深,宜为惩革。其王公以下,爰及黎庶,自今以后,送葬之具不有依令式者,仰州府县官明加检察,随状科罪。"可见太宗往往援礼入律,以刑拯礼,坚决维护礼法的严肃性。史称"动必由礼,言皆匡躬。献规纳谏,贞观之风",庶几得之。

与制礼相辅相成的是太宗的作乐活动。太宗以隋九部乐(即燕乐、清商、西凉、扶南、高丽、龟兹、安国、疏勒、康国等九乐)为基础,加上贞观十四年平定高昌所得之高昌乐,成十部乐。这十部音乐融汇南北、胡汉音乐于一炉,打破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是在对原来音乐损益的基础上形成的治世之新声,对有唐一代的音乐文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更值得注意的是,太宗不仅改革原有音乐,而且还主持创作新乐舞,如著名的《秦王破阵乐》和《功成庆善乐》。《破阵乐》是一支歌颂太宗战功的乐舞。武德三年为秦王时,太宗平定刘武周,"河东士庶歌舞于道,军人相与为《秦王破阵乐》之曲。"这一乐曲于贞观元年始于朝堂上演奏。贞观七年,太宗又亲作《破阵舞图》,按图教练乐工,还命魏征等人改制歌辞,更名为《七德舞》。《庆善乐》创作于贞观七年。太宗是年临幸武功庆善宫,重游故地,触景生情而赋十韵诗,乐师吕才谱之管弦,因名《功成庆善乐》,又名《九功舞》。上述两支乐舞,一文一舞,象征着太宗的文治武功。与《贞观新礼》和十部乐一样,都属太宗偃武修文政策的一部分。太宗希望用乐舞的方式达成儒家"治世之声乐以和"的化成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赵翼.陔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57.

[4]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6]马宗霍.中国经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

[7]刘餗.隋唐嘉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endprint

猜你喜欢
唐太宗礼乐孔子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唐太宗是被骗死的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唐太宗 善听劝谏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唐太宗用人之道探究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