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维持治疗联合家庭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2014-11-22 06:46李兰芳李越霞李文锋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联谊会精神分裂症组间

李兰芳 李越霞 李文锋

新型抗精神病药用于临床以后,对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有确实的疗效,但并没有改变精神分裂症的总体预后。部分患者经过急性期药物治疗后,仍遗有影响精神功能的残留症状,他们的社交技能也难以完全恢复,并且有为数不少的患者即使能按医嘱服药,也免不了病情复发。因此,有必要将心理和社会因素融入到整个治疗与康复过程中。为此,我们尝试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家庭干预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满意,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入组标准:(1)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经过急性期治疗病情稳定的患者,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总分<35分。(3)受教育程度>6年,能独立完成测验内容。(4)年龄15~60岁。(5)至少有1名家属与患者共同居住。(6)获得本人及家属的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智力障碍。(2)有严重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将患者随机等分为家庭干预组和对照组,家庭干预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8~33岁,平均(25.32±6.42)岁;病程2~23个月,平均(13.73±5.74)个月;受教育年限6~16年,平均(10.24±2.96)年;已婚 11例,未婚19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 16~33岁,平均(25.72±6.82)岁;病程2~25个月,平均(13.68±5.76)个月;受教育年限6~16年,平均(10.21±2.98)年;已婚 13例,未婚 17例。家庭干预组有1例患者的家属因时间冲突而参与次数少于5次视为脱落,对照组2例患者因外迁而脱落。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单纯药物治疗,家庭干预组采取药物治疗联合家庭干预,本研究采用家庭联谊会的形式开展集体性的家庭干预。联谊会一般有4个议程:(1)讲解过程。由专门的1名治疗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讲解,生动地讲清楚科学道理。(2)讨论过程。请与会者进行讨论和自由提问,治疗者引导患者和家属进行讨论、分析,和与会者共享自己的经验或教训,同时联系自己的具体情况和问题并结合所见的内容,把科学知识消化转变成患者自己的认识、理解和体会,以解决他们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问题。(3)制定康复计划过程。让患者及家属结合自身情况经过充分讨论后制定,不要求详细和面面俱到,有怎样的认识就制定怎样的设想,只要切实可行即可,以后再逐步完善。(4)疑难问题解答过程。由治疗者对讨论情况进行归纳和说明并解答疑难问题,提出落实执行的重点。联谊会每半个月召开1次,时间为2 h。主题内容包括:(1)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表现及其特点。(2)精神分裂症的全面治疗。(3)如何预防精神疾病的复发。(4)为什么要进行精神疾病康复。(5)患者与家属如何进行良好的沟通。(6)如何对待自我歧视和社会歧视。(7)家属的正确情感表达是什么。(8)社会交往知识。(9)如何创造良好的家庭康复环境。(10)精神分裂症的家庭护理。干预内容由专人负责,按照大纲进行,保证家庭干预的一致性。对患者及家属的家庭干预为免费干预。在授课前告知患者及家属家庭干预的重要性,并在每次进行家庭干预前1 d提前通知家属;对已出院的家庭每次参加联谊会后给患者开半个月的药物,让他们复诊的时间正好是参加下次家庭联谊会的时间,以保证治疗依从性。如果某些家庭参与联谊会的总次数少于5次则视为脱落。

1.3 评定指标 (1)社会支持。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1]进行评定,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2)再住院率。即两组患者在半年内各自再住院的情况。(3)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指标。采用BPRS[1]进行评定,总分反应疾病严重程度,总分越高,病情越重,治疗前后总分值的变化反映疗效的好坏,差值越大疗效越好。(4)自知力。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2]进行评定。评定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自知力越充分。以上指标分别在患者入组时及出院后1年进行评估。评定方法:采用盲法评定,即评定者不知道评定对象的分组情况,也不能询问患者在住院期间康复的情况。评定人员由4名经过统一培训的精神科医师进行各种量表评定,其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重复测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设计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入组时和出院1年后SSRS量表评分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入组时和出院1年后SSRS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在入组时和出院1年后SSRS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两组患者在入组时和出院1年后SSRS量表评分比较,家庭干预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评分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均高于对照组,P<0.05;客观支持评分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例数 客观支持入组时 1年后主观支持入组时 1年后支持利用度入组时 1年后对照组 28 9.43 ±2.96 10.32 ±3.21 12.85 ±4.52 12.12 ±4.81 6.79 ±3.83 10.08 ±3.54 42 7.02 ±3.52 7.21 ±2.74家庭干预组 29 9.61 ±2.34 10.53 ±3.03 12.17 ±4.77 15.44 ±4.

2.2 两组患者再住院率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再住院率比较 例(%)

2.3 两组患者入组时和出院1年后BPRS,ITAQ评分比较(表3)

表3 两组患者入组时及出院1年后BPRS,ITAQ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入组时及出院1年后BPRS,ITAQ评分比较(分,±s)

注:两组患者入组时和出院1年后BPRS、ITAQ评分比较,家庭干预组BPRS量表评分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均低于对照组,P<0.05;ITAQ评分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组别 例数 BPRS评分入组时 1年后ITAQ评分入组时 1年后对照组 28 23.43 ±2.96 31.32 ±7.43 14.57 ±4.52 12.53 ±5.04.57家庭干预组 29 22.74 ±3.21 24.37 ±5.12 13.73 ±5.74 16.53 ±4

3 讨论

社会支持是个体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包括家庭、社会和自助群体等给予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一般认为,社会支持可以从客观维度、主观维度和利用度方面加以解释。客观支持主要指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的支持。主观支持主要是指主观的、体验到或情绪上的支持,包括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或满意程度。利用度则是指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3],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入组时的社会支持无明显差别,出院1年后家庭干预组患者在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评分高于对照组。一方面,通过家庭干预让家属意识到家庭支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并学习正确的支持方式和技巧,增加对患者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家庭干预让患者可以更好地学习社会交际能力以及面对关于疾病问题的解决能力,学习与家属之间的沟通技能,学习向他人求助的技巧。从而提高了患者的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发率较高的精神疾病,近年来的资料表明,1年内的复发率约为40% ~60%[4]。本研究中,单纯的药物维持治疗1年的再住院率为39.29%,而家庭干预组的再住院率为10.34%,与江学锋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药物维持治疗联合家庭干预比单纯的药物治疗可以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再住院率,更有效地维持患者病情的稳定。

自知力是患者对自己疾病的认识程度。临床上常常把自知力是否完整作为疗效判定的一项重要指标。自知力恢复越好,患者的依从性也就越好,精神疾病的复发机会也就越小。由于自知力涉及的内容大部分都同认知相关,因此,适当的家庭教育可以成为一种有效改善患者自知力的方法。相关研究显示,家庭教育、认知治疗可以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及对疾病治疗的依从性[6]。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入组时自知力水平相当,虽然两组患者病情已治疗稳定,但ITAQ分值显示自知力仍存在一定的障碍。出院1年后两组患者的ITAQ结果分析显示,家庭干预组ITAQ总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家庭干预有助于患者自知力的改善,这与谢文娇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

通过联谊会形式的家庭干预,让家庭成员在联谊会的主题内容上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通过互相对比能让患者知道自己的情况并非独有的,患者之间也可以互相分享各自的疾病经历和各自对疾病的认识,其他的患者也有类似的情况,知道这些都是由疾病引起的。通过对精神疾病知识的讲解还可以让患者提高对幻觉、妄想等症状的识别能力,了解到更多的精神分裂症知识,提高对疾病自我效能和可控感。同时通过良性的引导让患者意识到精神症状好转是同抗精神病药物的服用分不开的,让患者体验到服药带来的益处,进一步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家庭干预可以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能更好地保持病情稳定,降低再住院率,改善自知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263-267.

[2] 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36-38.

[3] 章浩明,李蓉娣.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的因素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2007,12(2):136 -137.

[4] 刘晓峰,陈芝香.精神分裂症复发因素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126.

[5] 江学锋,张 晨,吴志国,等.家庭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辅助治疗的随访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2,22(1):1-4.

[6] 国效峰,赵靖平.精神分裂症结局研究的策略及方法的进展[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7,40(1):52 -54.

[7] 谢文娇,谢 翊,肖育卿,等.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2):934-936.

猜你喜欢
联谊会精神分裂症组间
别开生面的“迎新春联谊会”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福建省海外妇女联谊会捐款超1.4亿人民币支援抗“疫”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更 正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graphite deposits in China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脑尔新胶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初步临床观察
2015年慰问老专家新春联谊会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