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性视网膜色素变性1例

2014-11-26 11:10秦学维谢学军王笃亲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视盘脉络膜变性

秦学维 谢学军 王笃亲

患者男,13岁,因双眼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1年加重1周,于2013年8月到我院门诊就诊。自幼无明显夜盲症状,否认外伤及其他眼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无类似病例。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2(矫正无助),左眼0.1(矫正无助);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轴深约3个角膜厚度(CT),角膜后沉着物(KP)及房水闪辉(-),瞳孔形圆,直径约 4 mm,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及玻璃体无混浊;双眼底视网膜后极部血管弓处色素紊乱,并可透见脉络膜大血管,双眼黄斑区均可见灰黄色病变区,右眼约1个视盘直径(DD)大小,左眼约1.5 DD×1 DD大小,黄斑中心凹光反射消失,视网膜动脉变细,后极部视网膜静脉旁见少量小片状色素沉着,视盘边界清楚(图1)。蓝光自发荧光;双眼视盘周围及颞上血管弓附近大片状低荧光(图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FFA见双眼视盘周围沿血管弓区域无脉络膜背景荧光,其下方透见脉络膜大血管,造影后期双眼黄斑区颞侧外见边界模糊的荧光染色(萎缩病灶)及点片状色素遮蔽荧光,黄斑区结构不清,在造影后期黄斑区中央为一暗区,其外绕以强荧光;ICGA见视盘周围纱幕样荧光缺如,可透见其下脉络膜大血管,左眼黄斑区见1处热点样强红外荧光(图3)。视野检查:双眼与生理盲点相连的中心暗点(图4)。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双眼明视F-ERG呈熄灭型,双眼暗视F-ERG各波潜伏期延迟,振幅下降(图5)。诊断:双眼中心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胞磷胆碱钠0.25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日1次;丹参酮ⅡA磺酸钠10 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盐酸川芎嗪10 ml电离子导入,每日1次;复方樟柳碱2 ml,穴位注射,隔日1次;针灸治疗;中药以补肾明目为治则,予杞菊地黄丸加减,每日1剂。治疗半个月后病情好转,视力右眼0.4(矫正无助),左眼0.12(矫正无助)。

讨论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组以遗传性、渐进性光感受器细胞丧失,并最终导致视网膜变性萎缩为特征的疾病。初期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变性可引起内层视网膜细胞损害,最终导致广泛的视网膜多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1〕。中心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为一种不典型的RP,又称为反转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其病变以后极部为主累及黄斑,在病变早期即出现色觉和视力的受损〔2〕。视网膜色素变性还可伴发白内障、黄斑病变等其它疾病〔3〕,结合此患者ICGA和FFA表现考虑左眼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此例中心性RP患者其视网膜病变范围较大,累及黄斑、血管弓、视盘周围及视网膜鼻侧,以视网膜外层组织多层萎缩及相应区域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为主,后极部色素沉着较少,且形状不是典型的骨细胞样形态。因其F-ERG表现为锥杆型变性,临床上应与视锥细胞营养不良相鉴别。中心性RP属于锥杆型变性者同时累及视杆细胞,暗适应F-ERG同样表现异常,而视锥细胞营养不良的暗室应FERG则相对正常。此外视锥细胞营养不良后期眼底可见黄斑区圆形或牛眼状变性灶,FFA可见黄斑区窗样缺损或牛眼状高荧光区,应予以注意,以免误诊、漏诊。

[1]Stephen J Ryan.视网膜[M].黎晓新,赵家良,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1:391-474.

[2]张承芬.眼底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11-512.

[3]赵朝霞,郭希让,李蕴随.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特征[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1):28-29.

猜你喜欢
视盘脉络膜变性
近视与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中老年高度近视患者黄斑部脉络膜病变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视盘水肿患者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结果分析
伴视盘出血的埋藏性视盘玻璃疣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眼底影像特征陈秀丽
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例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征兵“惊艳”
视盘内出血伴视盘旁视网膜下出血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