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4-12-06 07:33
山东体育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聊城市秧歌运河

(聊城大学 体育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59)

运河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李新红,薛明陆

(聊城大学 体育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59)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运河秧歌的起源、流变、表演程式和内容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发现其传承和发展中存在表演队伍结构老化、专业人才匮乏、传承观念保守和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建议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组织专业人员挖掘和整理、增加投入、发展乡村经济和开发旅游资源。

运河秧歌;起源和流变;表演程式和内容;传承与发展;对策

近几年来,民俗体育研究成为体育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课题。运河秧歌是山东省聊城市京杭运河两岸一带一项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是集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并杂糅了当地民俗风情的民间艺术活动。运河秧歌已有长达3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为当地群众所喜爱,在聊城市运河两岸上百个村庄广为流行,是流传至今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京杭运河聊城带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运河秧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现实价值。因此,本研究可以促进运河秧歌的进一步开发、保护、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充分发挥其在当地居民中的健身、休闲、娱乐作用,满足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丰富我国运河体育文化的内容体系,促进聊城市运河体育文化品牌的塑造和宣传,推动当地的文化和体育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1 运河秧歌的溯源和演变

梁闸村是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梁水镇的一个古村落,位居聊城西北方向大约20公里处,地处京杭古运河畔,是运河秧歌的发祥地。据史料记载明永乐9年(公元1411年),为了节制水源,便于船舶通行,工部尚书宋礼征集民夫在此建梁乡闸。梁乡闸是当时京杭运河上的一个码头,是京杭运河漕运发达时期的重要实物见证,现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关于运河秧歌的起源,相传明朝年间,一只由杭州到京城的运粮船队,行至梁乡闸码头,因时逢严冬,河面结冰而停滞于此。十几天过后,河面仍未解冻。负责运粮的京官颇感无聊,勒令地方官员召集当地艺人前来献艺,以供其消遣娱乐。地方官员便找来当地颇有名气的民间武术艺人梁某上船献艺。梁某率众弟子应召而来,登船后,耍了几套拳脚,个个精神抖擞。京官欣喜但仍未尽兴,要梁某与其弟子持器械互博。梁某看到京官身后的绫罗盖伞,灵机一动,戏称需借伞一用。于是,梁某拿起绫罗盖伞,众弟子皆就地取材,以纤夫拉船的“纤板”为双棍,按照武术动作的套路演练起来。京官大喜,重赏梁某及其弟子。此事传遍乡里,当地的艺人纷纷效仿,自做伞顶和枣木棍棒,经多次揣摩和改编,舞出了闻名百里的“伞棒舞”,此为运河秧歌的雏形。

运河秧歌诞生之初,只有武术套路耍伞棒、纤板、木棍等动作表演,但是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几代艺人的完善与充实,增加了逗乐的角色与道具,增添了民乐及打击乐的伴奏,逐步形成了秧歌队的形式。据传承人介绍,当年梁闸附近的运河畔旁,曾经有一座寺庙,寺庙里住着一位精通唢呐笙箫的老僧人。当地艺人为了使演出更加“乐和”,在他的指导下,乐器演奏也被融入其中。除了配乐以外,当地群众根据其民俗风情发挥其“娱乐”作用,不断在其中增设各种角色,有花大姐、丑妞、憨小儿等,这样演出的场面更加“乐和”了。现如今每到逢年过节,运河秧歌展演仍是当地群众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不过,由于村里会吹唢呐笙箫的老艺人相继离世,年轻人又没有此项技艺,所以如今的运河秧歌演出演奏乐器少了,而且打棒的人数和其中的角色也不如当年,运河秧歌似乎又被简化了。运河秧歌流传至今,已不仅是当地群众逢年过节期间的文化盛宴,改编后的运河秧歌多次出现在各级舞蹈大赛上,其中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演出的文艺节目《泰山童子迎全运》中的《伞棒舞》也是根据此改编的。

为了使运河秧歌这一民间体育活动得以传承和发展,重新展现其独特的魅力,许多的学者、舞蹈专家和艺人对其进行考察、挖掘和整理,有效的保护和促进了运河秧歌的发展。1984年北京高校的民俗专家连同山东省的舞蹈家来梁闸村专门作考察,并录制电视片进行宣传。当地的舞蹈家也对运河秧歌进行了挖掘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新。运河秧歌已经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当地的文化部门正在积极组织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运河秧歌的表演程式和内容

运河秧歌的演出时队伍规模不等,少时可十几人,多时六七十人。演出时有大场和小场之分,大场时间跑舞,小场时间则以唱为主,但是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也是舞中有唱,唱中有舞。表演的场地不受限制,可以登舞台表演,也可以在广场上表演,还可以在街道上行进间表演。伞棒舞表演是运河秧歌的精华。演出开始,一般先是棒舞者配上打击乐的伴奏开场,棒子通常为长80厘米、直径4厘米的枣木棒,每根棒重大约0.6 kg,所以打棒者通常有六到九名青壮年来担当。舞棒者动作幅度大,多与武术套路相结合,难度高,力度大。有胸前打、背打、跳打、蹲打、滚地打等多种打法,配有“嗨嗨”的呐喊声,还加入如“打车轮”、“翻跟头”等高难度动作。随后伞舞者领各角色演员出场,伞直径大约是130厘米,高180厘米,重达15 千克,并用不同颜色的绸布加以包裹装饰。舞伞者先唱祝福词,如“正月里来是新年,男女老少乐哈哈,舞动伞棒来祝福,今年又是好年景”。祝福词一般都是当地艺人自己创编,要体现当地的民族风情,以辟邪求福、祈求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为主要寓意,凝聚了当地民众的聪明和智慧。一段祝福词过后,随即出现了一幅伞旋棒打的热闹场面,舞伞者动作有抛伞、滚伞、转伞、背伞等;舞者精神抖擞、动作强劲,极具震撼力。舞队中的各个角色(花大姐、丑妞、憨小儿等)在伞的指挥下依次表演,男女角色之间互相逗乐,各角色都生动地表现出生活的丰富百态,个个表演起来诙谐幽默,引得观众哈哈大笑。当地流传着句顺口溜“宁看梁闸的光脊梁,不看外面的花衣裳”,光脊梁者,就是运河秧歌中舞伞击棒的核心演员,由此可见运河秧歌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随着伞棒舞以梁闸村为中心南北流传范围的不断扩大,当地居民又根据各地的民间舞蹈、民俗风情等,杂糅进许多新的内容,如:舞狮、跑驴、花船、花车、高跷、扑蝶、二鬼摔、十二美女等技巧内容和民俗风情,丰富了运河秧歌的内容和体系,使运河秧歌有了更深的文化底蕴。

3 运河秧歌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运河秧歌自明代形成以来,经过300多年的传承和演变,仍然保持着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蕴涵着丰厚的运河文化底蕴。然而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人们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剧变,以及受以西方体育文化为核心体系的现代体育文化的猛烈冲击,运河秧歌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的发展陷入困境。通过实地调研和考察发现,当今运河秧歌的传承和发展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其推广和普及,不利于运河秧歌的可持续发展。

3.1 运河秧歌表演队伍结构老化,后继乏人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青壮年村民进城务工已经是农村较为普遍的现象。梁闸村及附近没有大型的乡镇企业,村里的多数青壮年进城打工,村内常住人口以留守妇女、儿童、老人为主。由于运河秧歌的道具伞和棒子都很重,而且套路动作复杂,难度大,必须要青壮年人才能担当,而青壮年大多数都进城打工,致使运河秧歌表演队伍中的核心演员就越来越少。由于棒舞技术要求较高,年轻人要掌握此技艺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和演练,但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没有时间进行学习和演练,而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和选择现代体育项目而不愿意学习和演练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的运河秧歌;村中的青少年儿童从小进入学校,接受现代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由于学校教育中缺少包括运河秧歌在内的民俗文化的教育资源,使青少年儿童对运河秧歌的了解甚少,缺少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用说娴熟地掌握运河秧歌的各种技艺了,导致运河秧歌表演队伍后继乏人。据梁闸村运河秧歌的四代传人崔合生讲,村里的老艺人都70多岁了,有的已经不能参加演出活动,能参加表演的也是力不从心,现在急需年轻人来传承此项技艺,但村里留守的年轻人数量太少,致使运河秧歌表演队伍结构老化。目前,梁闸村技艺精湛且推陈出新者如今仅有极少数人,且以老年人居多,年轻人是少之又少,致使这门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

3.2 运河秧歌专业人才匮乏,传承的理论载体缺失

运河秧歌的传承和发展不能靠其自生自灭,需要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开发和保护,而运河秧歌专业人才则是其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考察发现,梁闸村运河秧歌的传承和发展仍处于自发状态,仅仅依靠少数老艺人凭借自身经验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师徒式传承。尽管老艺人有着多年的传授和指导经验,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人员,缺乏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传授中采用简单示范和跟随模仿的方法,对传授手段的科学性和传授方法的规范性有所忽略,所以在传授技术和训练过程中存在不足。

运河秧歌表演具有明显的业余性,缺乏从事运河秧歌的专业人才,运河秧歌的专业人才队伍尚未建立,成为制约运河秧歌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瓶颈。同时运河秧歌专业人才的匮乏,致使其搜集、整理工作的滞后,导致运河秧歌的文献、典籍、音像等资料十分少见。运河秧歌文献、典籍、音像等理论资料的缺失,使得运河秧歌可能因为人才的断层而失传,导致其传承的中断,不利于运河秧歌长久、持续的传承和发展。

3.3 运河秧歌的开展缺乏足够的财力、物力支撑,演练条件简陋

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支持是运河秧歌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运河秧歌的传承和发展不需要太多的财力和物力支撑,演练和开展要求的条件也不是很高,但如果没有必要的经费投入,缺乏运河秧歌演练和开展的物质条件,运河秧歌的开发和保护将会举步维艰。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梁闸村运河秧歌演练和开展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基本靠村民自筹;伞棒舞演练场地是村支部的院子,泥土地面,而且坑洼不平,训练时练习像“翻跟头”等高难度动作时就铺一块薄地毯,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好多高难度动作难以练习,致使好多动作教授过程中都被简化。由于场地限制和缺乏指导,好多人在训练中受伤,训练过程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运河秧歌的服装和伞、棒、唢呐等器械比较陈旧,有得已经破烂,导致运河秧歌失去原有的色彩和氛围,丧失了很多精彩的表演程式,使运河秧歌表演内容中的精华不断流失,逐渐失去其固有的文化魅力,很难被发扬广大。

3.4 传承观念的保守性

梁闸村是运河秧歌的发源地,它作为梁闸村村民中广为流传的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活动,被当地村民认为是梁闸村的“独门绝活”,它的传承主要依靠村民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得以传承,传承人大多都有血缘、亲缘和地缘的关系,外族是得不到真传的。在调研中我们得知运河秧歌有一套完整严谨的师徒相传方式,这种方式是300多年来约定成俗的,收徒必须有着一定的血缘和亲缘关系,运河秧歌传承历来的师徒关系都会用文字记载,编制成传承谱系。他们认为运河秧歌是梁闸村的绝活,不能外传。总之,运河秧歌在传承过程中受到农民传统的家族、宗族观念的影响,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农民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和狭隘的宗族意识和观念,使运河秧歌的传承和发展难以突破约定成俗的传承观念的制约,将会随着家族、宗族的兴衰起落而经历发展的兴盛和衰败,不利于其广泛普及和流行推广,使运河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失去应有的活力和生命力。

4 运河秧歌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4.1 加大宣传力度,塑造运河秧歌文化品牌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传媒工具,采取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向运河文化聊城带的居民宣传运河秧歌这一拥有300多年历史的、极具运河文化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在居民中普及运河秧歌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提高居民对运河秧歌的认识,使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了解、接受、最终喜欢这种喜庆氛围浓厚的民俗文化,使之成为运河文化聊城带居民中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活动。同时注重运河秧歌的对外宣传和推广,充分挖掘运河秧歌蕴含的文化资源,实现运河秧歌与其他运河文化资源的优化和整合,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塑造具有聊城地方特色和浓厚运河文化底蕴的运河秧歌文化品牌,借助聊城市打造“江北水城”历史文化名城的广阔平台,提高运河秧歌的知名度。

4.2 增加政府投入,组织专门人员对运河秧歌进行挖掘整理

当地各级政府应加大对运河秧歌的扶持力度,增加相应的经费投入,改善运河秧歌演练和开展的各种物质条件。尤其是对运河秧歌的发源地梁闸村,更应该重点扶持,划拨运河秧歌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建设运河秧歌演练和开展的专用场地,配备足够的器械和服装。充分利用农闲季节和节庆日,在各级政府的组织下广泛开展运河秧歌的巡演活动并为之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

在梁闸村,能够完全掌握伞棒舞练习过程的只是几个70岁左右的老艺人,现在的运河秧歌演队伍中,他们只是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表演了解,几乎没有人完全掌握所有的动作套路,这对缺乏文字记载的这项民俗活动传承及为不利。因此,当地的政府和文化部门应积极组织专业的人员对其进行全面的挖掘和整理,特别是对运河秧歌的套路要有专业人员掌握和学习,对它的演出程序、各角色内容、舞伞者和舞棒者的动作和技巧等要进行详细的挖掘,并整理成详细的文字和图解说明,以便后人更清晰准确的再现其原始的艺术风格,使这一流传300多年的典型运河文化瑰宝世代相传,发挥其独特的民俗活动价值。

4.3 发展乡村经济,稳定运河秧歌队伍

由于聊城市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大多数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这一现象在梁闸村也非常明显,运河秧歌的演练和开展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为改变这一现状,大力发展乡村本土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收入。当地区(县、市)、乡(镇)政府应抓住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契机,充分利用和发挥国家的支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争取就地就近解决农民劳动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运河秧歌的演练和开展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源,稳定运河秧歌队伍,优化运河秧歌队伍结构。

4.4 运河秧歌进校园,开发民俗体育课程资源

运河秧歌的推广和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从小接受运河秧歌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才能使运河秧歌一代一代传下去。因此,运河秧歌作为一项民俗体育活动,应融入到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当地教育部门可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资源,与本地各级中小学以及聊城市各类武术学校密切合作,开设以运河秧歌为核心内容体系的校本课程,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对运河秧歌的渊源进行宣讲,让更多的人了解运河秧歌,这样既能弥补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短缺的现状,丰富学生的锻炼内容,又能培养运河秧歌的后备人才。在调研中我们得知山东省政法希望小学就把伞棒舞经过当地文艺骨干的改编已经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并且每天的大课间时间全校学生齐聚操场,在棍棒的敲打声中完成他们的大课间活动。当地的聊城大学具有较强的师资队伍,拥有全面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可以发挥其多学科综合课程资源的优势,实行校村联合,在梁闸村建立运河秧歌人才培养基地,培养运河秧歌的专业人才。

4.5 发挥运河文化聊城带地域优势,开发运河体育旅游

运河秧歌作为一项民俗活动,它既是一种民俗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经过300多年的传承和演变,其文化主题与古老的运河文化密不可分,它的内容、结构、形式和特点仍然保持着独特的地方民俗和运河文化特征。我们要挖掘运河秧歌器械、行为和心理上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特征是其传承和发展的具体表现。如果把这一独特的运河文化价值挖掘出来,定会丰富运河文化研究,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这样伞棒舞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聊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多年来聊城市打造“江北水城”的城市品牌,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聊城市交通越来越便利,聊城市围绕以“江北水城、运河古都”为核心,以“三河一湖”为主线,五大重点旅游带为支撑,以九大旅游节点为框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产品,基本建成了旅游城市,聊城市旅游经济迅速增长。聊城市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运河秧歌活动的演出和开展植入到旅游产品中去,进行合理的包装和宣传,精心打造出独具运河文化特色民俗体育旅游产品,这一独特的运河体育文化的价值被充分挖掘出来并加以合理利用,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只有这样,运河秧歌的传承和发展才会更具生命力和活力,最终持续、长远的传承和弘扬下去。

5 结语

运河秧歌是山东省聊城市京杭运河两岸一带一项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是集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并杂糅了当地民俗风情的民间艺术活动。运河秧歌历史悠久,其形成与京杭运河聊城带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审美观念以及聊城带古代商业活动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下,运河秧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惑,处于失传的边缘境地,聊城市各级政府应致力于运河秧歌的开发和保护,从扩大宣传、改善条件、稳定队伍、加强挖掘和整理、走进校园和开发旅游等环节,推动运河秧歌的可持续发展,以弘扬古运河文化,满足聊城市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聊城市运河文化城市品牌的知名度,推动聊城市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1]陈波.藏族赛马的发展与传承[J].体育文化导刊,2012(8):125-128.

[2]方奇,郑婕,刘周敏.腰鼓运动传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121-123,130.

[3]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47-161.

[4]梁辰,黄玉松.聊城“运河伞棒舞”初探[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16-119.

[5]窦彦丽,窦彦雪.石锁溯源及其流变[J].体育文化导刊, 2012(9):149-151.

[6]卢玉,陶丽.许村大刀舞的文化特征及其价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11):79-83.

[7]运河秧歌:伞与棒的结晶[EB/QL]. http://www.lcxw.cn/news/liaocheng/yaowen/ 20120318/188985.html,2013-09-27.

[8]刘旻航,李储涛.民俗体育文化价值演进规律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6):85-89.

[9]郭兰.发展民俗体育:促进民族地区全民健身的新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1):45-47.

[10]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5-38.

[11]运河秧歌:三百年跳咱农民的乐呵[EB/QL]. http://www.lcxw.cn /Html /bdtp /0712010352368034.html,2014-01-23.

[12]山东艺术精品伞棒舞[EB/Q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3MTM3NDgw.html,2013-07-11.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anal Yangko dance

LI Xin-hong, XUE Ming-lu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 Shandong, China)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 we investigate and research the origin, evolvement, performance patterns and content of the canal Yangko d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aging performers, lack of professional performers, conservative inheritance concept and insufficient support from governm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advocation, organize professionals, increase investment and develop rural economy and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canal Yangko dance; origin and evolution; performance pattern and content;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2014-04-09

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京杭运河体育旅游创意开发研究”(编号:1692SS12085);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运河文化带体育创意产业开发研究”(编号:10TYJ06)

李新红(1978- ),女,山东聊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社区体育研究。

G80-051

A

1009-9840(2014)05-0111-04

猜你喜欢
聊城市秧歌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同气连枝 和而不同——音乐维度下胶州秧歌与北方秧歌的对比关系研究
田间趣景
《中国运河志》简介
富平村里唱秧歌
聊城市公共关系协会成立大会召开
昌黎地秧歌
A brief analysis of western natural law thou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