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标准成本核算方法探讨

2014-12-12 16:15柯明师玉鑫
会计之友 2014年34期

柯明+师玉鑫

【摘 要】 就产品成本实施有效控制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小制造企业管理人员能力及信息化水平有限的状况下,用分段标准成本核算的方法发现成本变化的原因是一种投资小、人为影响因素可控的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ERP软件成为中国企业由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型的必然选择。文章通过对中小型制造业公司SAP Business One系统实施案例分析,说明我国中小企业在引进管理软件的同时,应改变一些管理方法,让管理软件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升管理水平。

【关键词】 标准成本; 分段成本差异; 中小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4-0038-02

一、中小制造企业在成本控制上遭遇的问题——以案例公司为例

产品成本作为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对各种资源的耗费,对其实施有效控制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制造企业在管理人员能力有限、信息化水平较低、财务人员较少的情况下,缺乏一套完善的成本控制、分析、考核体系。

本文案例中涉及的中小型制造业公司是一家以果冻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的中外合资企业,该公司的具体生产流程为: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煮料——充填封口——检验——包装。公司的生产部门依据销售订单、结合生产能力,制定生产计划并下达到各生产车间,由相关生产车间组织安排生产。生产果冻所需的原材料、辅料、包装材料等全部外购,公司的采购部门根据材料的库存量及生产计划组织安排采购计划。

该公司在实施SAP Business One(以下简称SAP BO)系统之前成本核算方法如下:对每种产品设定一个标准成本,在销售出库结转成本时,按照设定的产品标准成本进行结转,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记入成本差异科目。会计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成本  (标准成本)

   产品成本差异

贷:库存商品   (实际成本)

此种记录的目的,是要通过成本差异的变化,发现存在的管理问题。一般而言,存在成本差异是正常的,但如果成本差异异常,则说明业务可能出现了问题。

实践中发现,此种核算方法会出现两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一是不能及时发现成本差异发生的时间和批次。由于该公司每天要处理多张销售订单,每月的订单多达几百张,月末结算的成本差异是一个月以来多批次积累的结果,所以不能直接看出成本发生异常的时间和批次。二是不能直观发现成本差异发生的业务环节。由于差异是多业务环节叠加的结果,所以单从差异值无法直接判定是哪个环节出现的。如果要找出差异的原因,则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和时间去追溯会计核算期间的管理过程,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因此,从发现成本问题以控制成本的管理目标看,显然这样的设计是不合适的。

该公司曾采用追踪批次的方法解决此问题,即:在整个业务过程中,按照批次计量和结转成本差异。但是由于原来采用的管理软件功能有限,无法实现追踪批次分解标准成本和差异,故管理人员每天要手工进行很多次的成本认定分解,无形中增大了人员和时间成本压力,同时由于市场的各种价格变化甚快,每批次成本分解的标准都不相同,自动分解也只能成为一种奢侈的愿望。

二、分段标准成本核算发现成本问题的机理

为解决上述问题,该公司采用分段标准成本核算的方法,对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中的成本进行差异核算,目的是从各阶段的差异总量和差异变化中发现可能出现的经营管理问题。该方案的实施原则是:

(1)所有的原材料和产品都按照标准价格记账,标准价格设定好之后,一般不做调整。

(2)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中,每一次成本结转时,计算机自动按照“数量×标准单价”得到的标准成本结转到下一节点,并自动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记入指定的成本差异科目中。

表1即是按照这样的设计原则确定的各业务节点上的实际成本、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

表1中各业务节点上形成的成本可以用下列关系算式表示:

原材料实际成本(A)=原材料标准成本(a0)+原材料成本差异(a1)   (1)

产品实际成本(B)=产品标准成本(b0)+生产成本差异(b1)   (2)

销售实际成本(C)=销售标准成本(c0)+销售成本差异(c1)   (3)

又因为: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BOM表原材料标准成本+∑标准制造费用=∑(BOM表原材料数量×原材料标准单价)+∑标准制造费用  (4)

将(4)式带入(2)式,得:

产品实际成本(B)=入库产品数量×(∑(BOM表原材料数量×原材料标准单价)+∑标准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差异(b1)   (5)

所以,产品实际成本形成时,只包括由采购转来的原材料标准成本部分,采购阶段的成本差异不被带到之后的业务节点。同理,产品入库时,只将产品标准成本入库,即:入库产品数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大于标准成本的部分留在生产成本差异中。

以上生产成本的确认过程有三个特点:

(1)全部处理都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当结转指令被触发时,系统自动完成以下会计处理:

1)原材料采购入库节点的会计自动处理

借:原材料(原材料标准成本,即“入库原材料数量×原材料标准单价”)

原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实际成本-原材料标准成本)

贷:材料采购(原材料实际成本,即“入库原材料数量×原材料实际单价”)

2)产成品入库节点的会计自动处理

借:库存商品(产品标准成本,即“入库产品数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生产成本差异(批次的实际产品成本-产品标准成本)

贷:生产成本(批次的实际产品成本,即“入库产品数量×单位产品实际成本”)

3)销售发货出库节点的会计自动处理

借:主营业务成本(销售标准成本,即“确认销售数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销售成本差异(销售实际成本-销售标准成本)

贷:库存商品(销售实际成本,即“实际出库数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2)全部可按照销售订单编号进行结转和记录成本差异。

(3)全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无需人为干涉。

经营中,管理者可以根据各个成本差异的余额(累计发生的综合效果)随时评价和分析业务节点上的经营现状和问题,并可追溯到每一批次的细节,以帮助企业查找问题源。当一个会计期结束时,可以按照我国的会计准则和税法,将三个差异余额进行清零的结转处理,保证企业会计符合税法和会计准则的规定。

三、分段标准成本核算方法在SAP BO系统中的实施细则

SAP BO系统为实现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了基础的平台,它适合中小型企业的采购、生产、库存、销售、财务一体化的流程,并提供了很多可以自动执行的功能。在执行分段标准成本核算时,对SAP BO系统提出的要求是:

(1)所有物料(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都执行标准单价记录价值。

(2)在每次进行物料结转时,自动执行实际成本分解,按照标准成本记入或转出,差异部分记入指定的科目中。

因为SAP BO系统已经提供了绑定物料组进行单据处理(其中,物料组中的单价定为标准单价)的功能,当执行单据生成时,其自动按照物料组中的单价进行会计记录。此外,平台提供的单据确认时直接生成会计分录的功能,能够保证单据与会计处理同步的要求。因此,在SAP BO的平台上,只需配置:

(1)原材料入库单确认后的成本差异分录的会计科目及记录规则。

(2)产品入库单确认后的成本差异分录的会计科目及记录规则。

原材料成本差异和生产成本差异确认完全按照设置的标准价格和差异科目自动完成记录工作,其触发点分别为原材料入库单和产品入库单,只要入库单据被确认,系统自动执行标准成本和差异的记账。但在销售出库时,由于发出的产品数量和客户实际收到的产品数量可能不一致,销售标准成本应该以实际收到产品的数量计算,所以在SAP BO系统中作如下处理:

为了清晰地看到每次运输途中毁损数量的多少,在SAP BO系统中设置了一个“在途仓库”C1。每次销售发货将订单数量的102%转储到C1仓库,在客户验收入库之后,将实际验收数量从“在途仓库”C1发出,其余的就作为销售成本差异,留在了在途的“C1”库中。C1仓库的余额表示运输过程中的产品损耗,形成了销售成本差异。

按照会计准则和税法,成本差异必须在认定的缴税核算期内结转到成本或库存中,分段标准成本核算方法的最后一步就是在缴税清算的会计期内,将成本差异按一定比例分摊至已销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中,从而计算出产品的实际成本。

四、总结

与传统的标准成本核算方法相比,在SAP BO系统中实施分段标准成本核算,既可以直观看出成本差异形成的业务环节,又可以进一步追踪成本差异的细节资料,进而寻求成本差异形成的原因,追究执行人的责任,并为对有效控制成本的部门或个人给予奖励提供量化的数据依据。所有这些具有成效的工作是在不增加管理成本和员工负担的情况下,由SAP BO系统自动且即时完成,这对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有着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宇榕.SAP系统产品成本控制模块中的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6):61-63.

[2] 高小岗.物料清单(BOM)对产品标准成本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0(14):60-62.

[3] 牛彦秀,秦琴.ERP环境下SJ公司的标准成本控制[J].财务与会计,2011(8):18-20.

[4] 白莉.ERP中基于标准成本的成本核算与控制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2004(5):83-86.

贷:材料采购(原材料实际成本,即“入库原材料数量×原材料实际单价”)

2)产成品入库节点的会计自动处理

借:库存商品(产品标准成本,即“入库产品数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生产成本差异(批次的实际产品成本-产品标准成本)

贷:生产成本(批次的实际产品成本,即“入库产品数量×单位产品实际成本”)

3)销售发货出库节点的会计自动处理

借:主营业务成本(销售标准成本,即“确认销售数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销售成本差异(销售实际成本-销售标准成本)

贷:库存商品(销售实际成本,即“实际出库数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2)全部可按照销售订单编号进行结转和记录成本差异。

(3)全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无需人为干涉。

经营中,管理者可以根据各个成本差异的余额(累计发生的综合效果)随时评价和分析业务节点上的经营现状和问题,并可追溯到每一批次的细节,以帮助企业查找问题源。当一个会计期结束时,可以按照我国的会计准则和税法,将三个差异余额进行清零的结转处理,保证企业会计符合税法和会计准则的规定。

三、分段标准成本核算方法在SAP BO系统中的实施细则

SAP BO系统为实现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了基础的平台,它适合中小型企业的采购、生产、库存、销售、财务一体化的流程,并提供了很多可以自动执行的功能。在执行分段标准成本核算时,对SAP BO系统提出的要求是:

(1)所有物料(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都执行标准单价记录价值。

(2)在每次进行物料结转时,自动执行实际成本分解,按照标准成本记入或转出,差异部分记入指定的科目中。

因为SAP BO系统已经提供了绑定物料组进行单据处理(其中,物料组中的单价定为标准单价)的功能,当执行单据生成时,其自动按照物料组中的单价进行会计记录。此外,平台提供的单据确认时直接生成会计分录的功能,能够保证单据与会计处理同步的要求。因此,在SAP BO的平台上,只需配置:

(1)原材料入库单确认后的成本差异分录的会计科目及记录规则。

(2)产品入库单确认后的成本差异分录的会计科目及记录规则。

原材料成本差异和生产成本差异确认完全按照设置的标准价格和差异科目自动完成记录工作,其触发点分别为原材料入库单和产品入库单,只要入库单据被确认,系统自动执行标准成本和差异的记账。但在销售出库时,由于发出的产品数量和客户实际收到的产品数量可能不一致,销售标准成本应该以实际收到产品的数量计算,所以在SAP BO系统中作如下处理:

为了清晰地看到每次运输途中毁损数量的多少,在SAP BO系统中设置了一个“在途仓库”C1。每次销售发货将订单数量的102%转储到C1仓库,在客户验收入库之后,将实际验收数量从“在途仓库”C1发出,其余的就作为销售成本差异,留在了在途的“C1”库中。C1仓库的余额表示运输过程中的产品损耗,形成了销售成本差异。

按照会计准则和税法,成本差异必须在认定的缴税核算期内结转到成本或库存中,分段标准成本核算方法的最后一步就是在缴税清算的会计期内,将成本差异按一定比例分摊至已销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中,从而计算出产品的实际成本。

四、总结

与传统的标准成本核算方法相比,在SAP BO系统中实施分段标准成本核算,既可以直观看出成本差异形成的业务环节,又可以进一步追踪成本差异的细节资料,进而寻求成本差异形成的原因,追究执行人的责任,并为对有效控制成本的部门或个人给予奖励提供量化的数据依据。所有这些具有成效的工作是在不增加管理成本和员工负担的情况下,由SAP BO系统自动且即时完成,这对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有着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宇榕.SAP系统产品成本控制模块中的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6):61-63.

[2] 高小岗.物料清单(BOM)对产品标准成本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0(14):60-62.

[3] 牛彦秀,秦琴.ERP环境下SJ公司的标准成本控制[J].财务与会计,2011(8):18-20.

[4] 白莉.ERP中基于标准成本的成本核算与控制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2004(5):83-86.

贷:材料采购(原材料实际成本,即“入库原材料数量×原材料实际单价”)

2)产成品入库节点的会计自动处理

借:库存商品(产品标准成本,即“入库产品数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生产成本差异(批次的实际产品成本-产品标准成本)

贷:生产成本(批次的实际产品成本,即“入库产品数量×单位产品实际成本”)

3)销售发货出库节点的会计自动处理

借:主营业务成本(销售标准成本,即“确认销售数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销售成本差异(销售实际成本-销售标准成本)

贷:库存商品(销售实际成本,即“实际出库数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2)全部可按照销售订单编号进行结转和记录成本差异。

(3)全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无需人为干涉。

经营中,管理者可以根据各个成本差异的余额(累计发生的综合效果)随时评价和分析业务节点上的经营现状和问题,并可追溯到每一批次的细节,以帮助企业查找问题源。当一个会计期结束时,可以按照我国的会计准则和税法,将三个差异余额进行清零的结转处理,保证企业会计符合税法和会计准则的规定。

三、分段标准成本核算方法在SAP BO系统中的实施细则

SAP BO系统为实现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了基础的平台,它适合中小型企业的采购、生产、库存、销售、财务一体化的流程,并提供了很多可以自动执行的功能。在执行分段标准成本核算时,对SAP BO系统提出的要求是:

(1)所有物料(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都执行标准单价记录价值。

(2)在每次进行物料结转时,自动执行实际成本分解,按照标准成本记入或转出,差异部分记入指定的科目中。

因为SAP BO系统已经提供了绑定物料组进行单据处理(其中,物料组中的单价定为标准单价)的功能,当执行单据生成时,其自动按照物料组中的单价进行会计记录。此外,平台提供的单据确认时直接生成会计分录的功能,能够保证单据与会计处理同步的要求。因此,在SAP BO的平台上,只需配置:

(1)原材料入库单确认后的成本差异分录的会计科目及记录规则。

(2)产品入库单确认后的成本差异分录的会计科目及记录规则。

原材料成本差异和生产成本差异确认完全按照设置的标准价格和差异科目自动完成记录工作,其触发点分别为原材料入库单和产品入库单,只要入库单据被确认,系统自动执行标准成本和差异的记账。但在销售出库时,由于发出的产品数量和客户实际收到的产品数量可能不一致,销售标准成本应该以实际收到产品的数量计算,所以在SAP BO系统中作如下处理:

为了清晰地看到每次运输途中毁损数量的多少,在SAP BO系统中设置了一个“在途仓库”C1。每次销售发货将订单数量的102%转储到C1仓库,在客户验收入库之后,将实际验收数量从“在途仓库”C1发出,其余的就作为销售成本差异,留在了在途的“C1”库中。C1仓库的余额表示运输过程中的产品损耗,形成了销售成本差异。

按照会计准则和税法,成本差异必须在认定的缴税核算期内结转到成本或库存中,分段标准成本核算方法的最后一步就是在缴税清算的会计期内,将成本差异按一定比例分摊至已销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中,从而计算出产品的实际成本。

四、总结

与传统的标准成本核算方法相比,在SAP BO系统中实施分段标准成本核算,既可以直观看出成本差异形成的业务环节,又可以进一步追踪成本差异的细节资料,进而寻求成本差异形成的原因,追究执行人的责任,并为对有效控制成本的部门或个人给予奖励提供量化的数据依据。所有这些具有成效的工作是在不增加管理成本和员工负担的情况下,由SAP BO系统自动且即时完成,这对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有着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宇榕.SAP系统产品成本控制模块中的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6):61-63.

[2] 高小岗.物料清单(BOM)对产品标准成本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0(14):60-62.

[3] 牛彦秀,秦琴.ERP环境下SJ公司的标准成本控制[J].财务与会计,2011(8):18-20.

[4] 白莉.ERP中基于标准成本的成本核算与控制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2004(5):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