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治疗

2014-12-19 07:09李云辉王雪涛林泽森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21期
关键词:载瘤弹簧圈栓塞

李云辉 朱 蓉 王雪涛 林泽森

广东中山市中医院神经外科 中山 528401

随着神经介入技术与材料的发展,普通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已较成熟,但对于伴长期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病人,由于其血管扭曲严重,或动脉瘤形状的不规则、宽颈,使得手术难度和风险增加。笔者总结了26例复杂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其中17例采用SolitaireAB神经血管重塑装置(血管内自膨式支架)辅助进行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36~70岁,平均56.3岁。其中颅内多发动脉瘤9例,宽颈分叶状动脉瘤3例,后交通宽颈动脉瘤5例,巨大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3例,微小血泡样宽颈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末端巨大宽颈动脉瘤1例。

1.2 方法 26例中17例采用支架辅助技术行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先将血管内支架跨瘤颈置于载瘤动脉内,微导管超选进入瘤腔合适位置,使用支架半释放、支架先释放、支架后释放等支架辅助技术行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对同一根载瘤动脉的多发性动脉瘤,采取先栓塞远心段动脉瘤,再栓塞近心段动脉瘤的方法治疗。

1.3 典型病例 例1,张某某,女,50岁。因突发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DSA 检查提示:左侧后交通分叶状动脉瘤。发病第3天行动脉瘤栓塞术(见图1~2)。例2,郑某某,女,65岁。因右侧动眼神经麻痹入院,DSA 检查提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予行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见图3~4)。例3,胡某某,男,40岁。因突发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发病后6hDSA 检查提示:基底动脉末端大动脉瘤,急诊行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见图5~6)。例4,刘某某,男,70岁,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DSA 检查提示:前交通及左侧大脑前A2段多发动脉瘤。发病后第4天行动脉瘤栓塞术(见图7~9)。

图1 栓塞术前DSA

图2 栓塞术后DSA

图3 栓塞术前DSA

图4 栓塞术后DSA

图5 术前DSA

图6 术后DSA

图7 栓塞术前DSA

图8 栓塞术前DSA

图9 栓塞术后DSA

1.4 结果 26例动脉瘤中,24例宽颈动脉瘤患者术中达到较致密栓塞,2 例未破裂巨大宽颈动脉瘤予以较疏松填塞。术后1例死亡,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因术前出血量大,仍呈浅昏迷状态(治疗3个月),其余病例均恢复良好。

1.5 随访 术后随访3~36个月,脑血管造影15例,CTA检查8例,MRA 检查2,均未发生支架移位、动脉瘤再破裂、急性脑血栓形成、动脉瘤复发等并发症。

2 讨论

随着介入材料的不断更新与完善,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加之血管内支架植入后可改变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模式,有效预防动脉瘤的复发,并通过促进瘤颈内膜的形成而达到解剖治愈,因而,目前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以其安全、微创、有效的优势已逐渐替代开颅夹闭术,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1-5]。但在临床上,遇到有高血压、糖尿病、血管变异、脑动脉硬化、高龄患者等情况,血管迂曲程度严重,输送支架导管难以超选到位,常常使得介入治疗失败。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不同的宽颈动脉瘤复杂性各不相同,支架打开过早或过迟都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支架,选择何时打开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填塞,需要一定的经验或技巧,有时需要反复尝试。本组病例中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均需要支架辅助技术栓塞治疗,右侧为破裂动脉瘤,先进行栓塞,采用支架后释放技术辅助栓塞;左侧动脉瘤若先填塞瘤腔,则弹簧圈会完全脱出到载瘤动脉内,遂选择先打开支架,再进行弹簧圈的填塞,获得成功。该例病人治疗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支架释放与回收的尝试,选择的SolitaireAB神经血管重塑装置可允许3次以上的释放—回收操作,具备较高的灵活性,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需要,而其他的血管内支架则不具备这种功能。

对于3例宽颈分叶动脉瘤,我们采取支架半释放技术进行栓塞,获得良好效果。对于巨大宽颈动脉瘤,先要将支架管跨过瘤颈放到载瘤动脉内,瘤腔填塞成篮弹簧圈后,将支架打开,继续填塞到满意为止。对基底动脉末端巨大宽颈动脉瘤,瘤颈跨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部,为防止动脉瘤填塞后两侧大脑后动脉被压闭,我们采取放“Y”形支架方法,将两侧大脑后动脉跨瘤颈置入支架,再进行动脉瘤的致密填塞。对同一根载瘤动脉的多发性动脉瘤,采取先栓塞远心段动脉瘤,再栓塞近心段动脉瘤的方法治疗。

根据本组病例的经验,笔者的体会是,应用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时,支架先释放或后释放,要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状、微导管进入瘤腔的难易程度、瘤颈宽度与瘤体长径的比例等因素综合考虑,灵活应用。如对于颈内动脉巨大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后释放技术,有利于弹簧圈在瘤腔内编制成篮;填塞宽颈分叶动脉瘤、微小血泡样宽颈动脉瘤宜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即支架打开到刚覆盖瘤颈),有利于致密填塞瘤颈,防止术后复发,或再破裂(微小血泡样宽颈动脉瘤瘤颈填塞不致密,易再破裂);瘤颈宽度与瘤体长径的比例大于1∶1时,宜先打开支架才能进行弹簧圈的填塞,否则弹簧圈会掉入载瘤动脉。对于血管迂曲难以进入瘤腔的动脉瘤,宜先将微导管超选进入瘤腔,再将支架打开,这样做支架网丝可压住微导管,在填塞弹簧圈时微导管不易脱出瘤腔,有利于达到致密填塞的目的。笔者认为,支架辅助技术可用于以下情况的动脉瘤栓塞治疗:(1)宽颈动脉瘤辅助的栓塞;(2)分叶动脉瘤的栓塞;(3)载瘤动脉的管腔重塑;(4)载瘤动脉狭窄;(5)巨大基底动脉瘤;(6)梭形动脉瘤的栓塞;(7)夹层动脉瘤的栓塞。

试验表明,当血流经过宽颈动脉瘤时会发生滑流,从瘤颈远端进入,直接冲击动脉瘤的远外侧壁,植入支架后,同时改变了动脉瘤内及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模式,动脉瘤内血流速度显著减慢,这种滑流对动脉瘤远侧壁的冲击明显减轻[6]。使用柔顺的Solitaire支架可以较容易通过迂曲的颅底血管,从而使得应用血管内支架进行瘤颈重塑形成为可能。但对于动脉硬化较严重,有血管壁板块、血管迂曲程度重的病人,即使微导丝能超选到位,但输送支架导管较粗硬,也不能超选到位,使得治疗失败。Solitaire支架的网孔直径较大(3mm),可以有效避免载瘤动脉上穿支血管的闭塞,防止发生脑梗死,本组病例未发生1例因载瘤动脉穿支血管闭塞而发生脑梗死病人。支架的多孔性亦是侧支血管血流得以保持的一个原因。对于择期手术病人术前使用3d波利维、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急诊手术病人,术前2h3倍剂量服用上述药物,术后应充分扩容、提高血压及抗凝治疗,以避免血栓栓塞。

[1]Lv M,Lv X,Li Y,et al.Vertebral dissecting aneurysm treated with the Wingspan stent deployment and detachable coils:Technical note[J].Interv Neuroradiol,2009,15(1):113-116.

[2]Peluso JPP,Van Rooij WJ,Sluzewski M,et al.A new self-expandable nitinol st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wide-Neck aneurysms:initial clinical experience[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8,29(7):1 405-1 408.

[3]Lubicz B,Franois O,Levivier M,et al.Preliminary experiencewith the enterprise stent for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complex intracranial aneurysms:potential advantages and limiting characteristics[J].Neurosurgery,2008,62(5):1-7.

[4]刘建民,黄清海,许奕,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及长期随访结果[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2):67-70.

[5]吴中学,王忠诚,刘爱华,等.106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支架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2):71-74.

[6]Imbesi SG,Knox K,Kerber CW.Aneurysm flow dynamics:alterations of slipstream flow for neuroendovascular treatment with liquid embolic agents[J].Am J Neuroadiol,2003,24(10):2 044-2 049.

猜你喜欢
载瘤弹簧圈栓塞
动脉血管瘤栓塞弹簧圈机械解脱装置设计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荧光造影定量分析
合并载瘤动脉狭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因素的初步分析
颅内动脉瘤形态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探讨
新疗法治愈脑动脉瘤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