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非融合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2015-01-04 09:11陈品奇蔡小军江杉杨杰陈朝奎
当代医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节段椎间盘腰椎间盘

陈品奇 蔡小军 江杉 杨杰 陈朝奎

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是指与2个或2个以上间隙合并的椎间盘突出症。该症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因此治疗起来十分棘手[1-2]。目前,椎间植骨融合、髓核部分摘除、短节段钉棒固定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的主要方法。有资料显示,采取非融合方法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节段的退变程度,恢复节段力学特性,还可以有效保留椎间盘退变处的运动功能[3]。为此,选取24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融合与非融合联合固定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1月~2013年1月贵阳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例,患者均通过X线、MRI及CT检查确诊,且经8周保守治疗疗效欠佳。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2.2±2.3)岁;病程 3~38 个月,平均(3.2±0.6)个月;有外伤史10例,无明显诱因14例。L5~S1间隙突出与椎体不稳合并者10例,其中合并L3~L4单纯间隙突出2例,L4~L5单纯间隙突出4例,合并L1~L2单纯间隙突出2例,合并L2~L3单纯间隙突出2例;L4~L5间隙突出与椎体不稳合并者10例,其中合并L1~L2单纯间隙突出2例,合并L2~L3单纯间隙突出2例,合并 L5~S1单纯间隙突出 6 例;L4~L5、L5~S1间隙突出与椎体不稳合并者 4 例,其中 L3~L4与 L2~L3间隙 2 例,L3~L4、L2~L3间隙2例。临床表现:臀部痛4例,下肢痛20例,腰痛10例,不腿外侧麻木16例,跛行6例,感觉异常2例,弯腰受限6例,腰腿压痛8例,下肢活动障碍20例,痛觉减退14例,肌力减低6例。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经心、肝、肺、肾功能检查,以及MRI、CT、X线片测定。术前准备完毕后,协患者取俯卧位,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及全身麻醉,腹部悬空,髋部及胸部垫枕,降低术中出血及下腔静脉高压。在腰背后正中的病变间隙中心开一切口,并将皮肤-皮下-腰背筋膜逐层切开,剥离椎旁肌,椎板显露后置入椎弓钉至腰椎不稳间隙椎体(L1~L2、L2~L3、L4~L5、L5~S1),安装连接棒并固定。采取神经根减压、扩大开窗、椎间整合器椎间置入、椎间盘摘除治疗。针对未与单纯椎体不稳间隙突出合并者(L3~L4与 L2~L3、L3~L4与 L2~L3)行棘间韧带切除、棘上韧带切断,扩大开窗或开窗行椎间盘摘除治疗,之后给予棘突间撑开。术后72 h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于当日采取双下肢肌肉及双踝关节屈伸锻炼,术后第2天进行双下肢抬高锻炼,术后7 d采取腰背肌群锻炼,术后8~12周可下床进行适当活动。

1.3 观察指标 通过视觉模拟评估法(VAS)[4]对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下肢痛、腰痛的改善程度进行评估;通过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5]对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行走能力、躯体功能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正态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在 100~180 min,平均(142.0±5.3)min。本组治疗后1个月VAS及OD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本组24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s,分)

表1 本组24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时间 例数 VAS ODI治疗前 24 6.87±0.38 38.2±4.32治疗后1个月 24 2.15±1.17a 19.32±3.56a

3 讨论

目前,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不稳的主要治疗方法[6]。融合治疗虽然对责任椎进行了有效的固定,但却加快了相邻节段的退变,如小关节退变、黄韧带增生、小关节极性增大等。

腰椎非融合固定又被称为软固定或动态固定,是指在不植骨整合的状态下改变负荷传输及促使脊柱运动节段的内固定方法。非融合治疗的目的是调节节段负荷的承载方式,避免节段间异常行为,通过传递生理性负荷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避免邻近节段发生退行性变化。同时,若椎间盘恢复负荷传递及正常运动,可以有效提高自身修复功能。但非融合固定技术在临床中应用较少,且在部分资料中有失败的报道,因此选择一种有效的技术联合非融合固定来加强疗效十分必要[7-8]。本院经验是将融合与非融合固定方法相结合,不仅提高了脊椎的稳定功能,同时还避免四周节段腰椎在刚性固定后所产生的集中应力,使腰椎活动度接近正常,延缓退变进展。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VAS及OD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融合联合非融合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强腰椎功能,安全可靠,适于临床推广与应用。值得注意的是,融合治疗时所采用的内置物仅于骨性融合前作为临时固定,而联合非融合治疗时却要提供终身固定,长期应用后是否会出现固定减弱、疲劳折断、螺钉松动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1] 蔡显义,罗霄.Quadrant系统下单侧内固定后外侧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不稳[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23):1023.

[2] 范华侨.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13(22):122-124.

[3] 孙若宾,皮国富,刘宏建,等.两种腰椎非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疗效的比较[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3,30(1):326.

[4] 缪旭东,闫乔生,贾晶,等.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关节突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2):658.

[5] 黄世磊,皮国富,刘宏建,等.两种不同术式治疗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比较[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2,29(7):56-58.

[6] 王洪,陈晓东,蔺福辉,等.小切口B-twin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不稳[J].临床骨科杂志,2013,16(1):98-101.

[7] 尹志平,郑明锋,刘建卫.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伴失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J].实用骨科杂志,2011,17(8):1220.

[8] 王博,杨群,张德强,等.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J].中华骨科杂志,2011,31(10):521.

猜你喜欢
节段椎间盘腰椎间盘
顶进节段法最终接头底部滑行系统综合研究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铁路箱梁整孔预制架设与节段预制拼装成本—进度集成决策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后纤维环T2弛豫时间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
推拿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6例
桥梁预制节段拼装施工技术发展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