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学生二语写作过程中劝说诉求的认知平衡研究

2015-01-12 07:05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二语写作者气质

丁 路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一、研究背景

作为英语学习中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写作一直被认为是最难掌握的。国内有人认为写作是语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已有的二语写作研究焦点集中于文本层面,较多探讨文本的语篇与语言特征。但是国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关于写作过程的研究表明,写作不是简单的遣词造句,而是从写作者通过文本的形式反映写作者的认知心理过程。但是目前国内从认知心理角度研究二语写作过程的很少,只有王文宇(2002)、王俊菊(2006)等在进行母语思维影响时提到,并未专门进行过研究。本文认为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劝说活动,而二语写作过程又被看作为一种社会认知模式,那劝说就存在于二语写作过程之中。然而,在大量关于二语写作过程的研究中,却几乎没有人关注其中的劝说活动对写作的影响。

二、劝说诉求

在西方古典修辞学代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修辞学》中,修辞分为三种手段:logos(理性诉求)、pathos(情感诉求)以及ethos(气质诉求)。所谓理性诉诸即逻辑诉求,也就是演说者在演说中需要分析事物内在逻辑关系及进行推理,为证明论点向观众提供逻辑上的支持。情感诉求主要与听众的认知程度、自身认知假设及信息适应性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气质诉求即演说者的气质在演说过程中如何建立的。二语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劝说方式,写作者的目的就是通过有效的文本传递有效信息从而劝说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

三、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本研究在海德的平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国内外对二语写作的认知心理过程的研究,从以下两个问题来探讨写作过程中的劝说诉求:

(1)劝说诉求是否存在于二语写作过程的认知平衡中?

(2)若存在,劝说诉求是否会对二语写作过程中的认知平衡产生影响?是怎样影响的?

2.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大四三个班的学生。三个班为平行班,总人数为63人。

3.研究工具

(1)问卷调查:问卷是针对两个研究问题而设计的,共有10个调查项目,每个项目有5个评价等级选项,表示出调查对象对调查项目的态度:“1=完全同意”;“2=通常同意”;“3=有时同意”;“4=通常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

(2)访谈:问卷结束后,每班随机抽取5名学生进行访谈。访谈的内容关于劝说诉求在二语写作中的存在及影响,以及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心理过程,是对问卷所不能体现的定性数据的补充。

(3)写作任务:本调查研究根据问卷及访谈的结果,设计了一项写作任务:所有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议论文,题目为“Writing as Knowing-in-Action”。

4.研究步骤

(1)采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数据:针对研究问题进行问卷设计,对问卷的信度与效度进行测评,并请专家审核合格后向学生发放问卷。问卷结束后,随机抽取5名学生进行访谈。回收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整理访谈内容。

(2)采集写作任务的文本及数据:写作任务期限为一周,一周后收集一手有效写作文本,并由任课教师按照英语专业八级标准进行批阅。

(3)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到有效问卷63份,写作文本63份。将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及分析,并结合文本的分析,发现学生二语写作过程中的劝说诉求的使用情况及其对写作中认知平衡的影响,最后得到相关结论。

四、结果与讨论

通过收集到的问卷及访谈的数据进行了数据分析。针对研究问题,笔者把问卷问题进行分类,并进行了整理。问卷的每个调查项目分别有五个评价性等级,每个等级选项的数量及频率都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每个选项所占的百分比。表格中Q1表示调查问卷的第一个问题,以此类推。

表1中的调查项目针对研究问题“劝说诉求是否存在于二语写作过程的认知平衡中”。从中可以看出,参加问卷调查的 63名学生多数选择“3”、“4”或“5”,说明学生还是肯定了劝说诉求存在于二语写作的认知平衡之中。结合访谈,调查结果表明,英语专业学生二语写作的认知平衡中确实存在劝说诉求,具体体现为逻辑上的诉求和情感上的诉求,而气质诉求却很少体现 (如Q4所示)。由于写作的特殊性,读者就是所谓的听众,且这类听众并不能直接见到写作者本人,因此所有的信息都必须从写作文本里获得。写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在文本中尽可能地通过有效的信息表达传递,劝说读者同意或接受写作者的观点,以此达到与读者的认知平衡(如图1)。因此,在二语写作过程中,写作者通过使用逻辑论证、情绪论证等功能取得一定的劝说效果。

表1 劝说诉求是否存在于二语写作过程的认知平衡中

表2 劝说诉求对二语写作中的认知平衡产生的影响

表2中的调查项目针对研究问题“劝说诉求是否会对二语写作中的认知平衡产生影响,怎样影响”。参加问卷调查的63名学生中,选择“3”或“4”(如表2所示)。结合访谈内容,调查结果表明,劝说诉求的确对二语写作中的认知平衡产生影响。具体来说,缺乏逻辑诉求的学生容易在写作中对写作题目理解不透彻,造成偏题离题现象;或者缺少逻辑上的推理和证明,不能以理服人;缺少气质诉求的学生容易在写作中缺少事实例证,或没有选择合适的方式让读者很难理解,从而降低文章及写作者的可信度;或者缺少读者意识,对写作对象不明确从而影响了认知平衡,造成认知失调。

此外,根据英语专业八级的评分标准,本研究对文本的分数及其错误项归类整理统计。结合访谈,本研究的假设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学生在二语写作过程中更多使用逻辑诉求及情感诉求的方式来达到认知平衡,而很少有学生能够意识到气质诉求在认知平衡中的作用。一般来说,缺乏逻辑诉求的学生分数比缺乏情感及气质诉求的学生分数低,这也反映了逻辑诉求在写作中认知平衡的重要性。而缺少情感诉求中的读者意识因素学生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认可,达不到老师的期望,从而造成认知上的失衡。大多数学生在写作中都没有意识到气质诉求的运用,体现在语言的恰当使用方面或者缺少证实论点的例证,但对分数的影响却不是很大。

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有两个主要发现:

主要发现一: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的详细分析后,本研究发现劝说诉求存在于二语认知写作过程的认知平衡中。大多数写作者注重逻辑诉求的运用,并通过逻辑论证、情绪论证等功能在写作中达到认知平衡。而劝说诉求中的气质诉求却很少体现在写作过程的认知平衡上。

主要发现二:经过对所有文本的详细分析,并结合了访谈对象所选出的有效文本,本研究发现写作过程中不用劝说诉求的运用会对写作过程的认知平衡产生不同影响。具体来说,缺少逻辑诉求,容易对写作题目理解不透彻,造成偏题离题现象,或者缺少逻辑上的推理和证明,不能以理服人,从而影响到认知平衡。缺少情感诉求,则更多涉及到写作者的态度及情绪,也会影响其在写作过程中有效真实的表达,另外缺少读者意识,对写作对象不明确,也会影响到认知平衡。缺少气质诉求的学生容易在写作中缺少事实例证,或没有选择合适的方式让读者很难理解,从而降低文章及写作者的可信度,影响了认知平衡,造成认知失调。

图1 在写作中认知平衡的体现

[1]Raymond S Ross.Understanding Persuasion[M].Englewood Cliffs:Samuel Prentice-Hall,Inc.1994.

[2]王立非.我国英语写作实证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国外语,2005(1).

[3]王俊菊.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写作认知心理过程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2006(4).

[4]王文宇,文秋芳.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64-67.

[5]文秋芳,郭纯洁.母语思维与外语写作能力的关系[J].现代外语,1998(4).

[6]于夕真.写作认知心理过程的研究与博客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7(8).

猜你喜欢
二语写作者气质
中国大学EFL班级的二语自我分型特征分析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基于L2MSS理论的职业英语二语动机策略干预研究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西海岸新气质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