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域下的STEM众筹式学习行动初探(五)

2015-01-13 19:49刘党生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英国科学课程

刘党生

● 与STEM国际趋势的同步(英伦篇)

1.PISA排名引出的新一轮改革

PISA项目负责人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说:“今天的教育就是国家经济的未来。”

英国自2000年第一届PISA测试就参与其中,但英国学生的成绩却在PISA2012的排名跌到了20名之外,数学科目上的国际差距更是凸显(在所有参赛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43)。这一结果在英国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各界纷纷呼唤教育部门着手教育改革,英国首相卡梅伦告诫教育界,英国正处于一场“全球比赛”之中;教育部长迈克尔·戈夫通过扩展学院系统、引入新版课程大纲、强制实施标准严苛的学业测试等方式,艰难地打响了向平等主义挑战的第一枪;英国威尔士教育大臣更将其提升到关乎经济振兴的高度,指出:年轻人是否掌握了自我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PISA排名就是未来经济繁荣的一个晴雨表;青少年培养成未来能够驰骋全球职场的高技能人才,这个任务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低技能带给经济体的潜在损害和长远影响再怎么强调同样也不为过。大臣建议:威尔士所有的学校都引入新的PISA自愿测试系统,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自己置于一个全球性的框架中,以国际的标准对地方性的教育实践加以检验,扬长避短的同时查缺补漏。

2.创新是融入英伦半岛的基因

然而,政府的一系列动作,并不意味着英国的创新能力可以被小觑。最新报道,一场严重汽车事故的幸存者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完全通过3D打印技术重塑面部的病人,而这一过程是由两位英国学生设计完成的。

事实上,英伦半岛不仅具有悠久的工业发展历史以及对全新理念的推崇,还集聚了太多满怀热忱的科学家、研究人员与企业家。自1903年以来,共有8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出身于英国的大学与研究机构。英国一直以来具有发明家摇篮的美誉。根据最近一项关于英国创新能力的公众投票结果显示,从阿兰·图灵(Alan Turing)的“图灵机”理论到蒂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创造的万维网,源于英国的发明与发现对现代科技的影响深远。展望未来,诞生于英国的锂子液体化学(被认为是未来“绿色”化学的关键所在)以及可用于人体细胞的3D打印技术均将改变人类未来的生活。英国在科研方面的影响力高于美国。英国在科学研发方面的花费占全世界总数的4%,科研人员数量占全球的6%。英国科研人员所撰写的论文科研论文数量占全世界总量的20%,每篇的引用率与使用率均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在独立撰写论文方面的比例要高于其他任何国家。英国在国际合作方面投资巨大,大约10%~20%在科学(包括社会与人文科学)方面的预算用于国际研究合作。40%的研究基金委员设有国际合作的项目,50%的英国博士阶段学生为国际学生。英国大学的经费数目空前,在过去20年间,英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科研花费上升了86%;在大学与产业合作的成效方面,英国的高校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瑞士,高于美国;英国大学的衍生企业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为活跃、收益最高的,作为大学的分支机构,这些企业得以充分利用校内的科研成果。

3.英国创新教育的国家保证

英国的科学教育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在英国的普通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17世纪的“阿卡米德”(Academy)实科中等学校中就出现了自然科学的思想。在18~19世纪期间,政府一直鼓励在一些中学开设自然科学课程。1903年的《中学章程》更明确规定把科学列为中学应当开设的九门课程之一。1988年英国议会通过《教育改革法》,规定在全国中小学实施“国家课程”。国家课程由10门学科组成,科学与英语和数学并列为三大核心课程,科学课在英国国家课程中的地位大为提高,同时强调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过程,注重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此后,又先后颁布了5个不同版本的科学课程标准,意在简化对达成目标的表述及课程的教学要求,增加对情境要素的侧重,对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水平表述,力求体现层次性、递进性,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上,充分考虑学生发展上的差异,其模式可以归纳为“问题—试探性假说—批判与检验”,可见,科学哲学、科学历史和科学社会学现代观点对英国学校科学教育中科学探究问题的深刻影响。而根据各门核心学科和基础学科10个水平的成绩目标,新的成绩评定制度按目的分成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评价性评价四种类型。

新版《标准》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科学课程的概况、学习计划、教学要求和达成目标。明确发展学生的主要技能,如交流、使用数据和信息交流技术(ICT)的能力;促进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如思维能力专门技能、学习能力以及接受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能力。学习计划包括四个方面:科学探究、生命进程及生物、物质及其属性和物理过程,它们也是英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四个目标。国家资格考试则是评估学生科学成绩的主要手段。从整体上看,新版《标准》反映出的特点包括: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课程标准既有共同的核心内容,又为有不同学习要求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学习计划(如KS4中的两种学习计划),为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的成功实施提供了保证。其次,智能化的发展目标,由单纯的知识性目标转向知识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并重,重视在观察、量度、描述、预测、实验、分析和解释等科学探究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这就突破了以往把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讲授作为唯一目标导致课程内容僵化及学生学习呆板的弊病。再次,个性化的教学原则。《标准》强调为所有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机会,必要时,教师可以修改学习计划,即在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中,都要以个性化为原则,灵活处理、满足极富个性差异的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要。同时,个性化的教学原则保证了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而理性化的课程发展模式也是值得圈点的环节,既保证了新旧课程(标准)之间能体现出良好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同时,也促使新课程在内容上紧跟社会进步,并反映科学发展和教育研究的最新成就。

4.英国人将STEM理念融入素养教育

“有一头小牛,它怎么才能吃到对岸的青草呢?”英国教师维克斯慕德给儿童上“建筑课”是这样铺垫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过小河。”于是,老师带孩子去看学校附近的各种桥,孩子们提出了问题,“桥是什么做的?”“为什么有形态各异的桥?”“能承受多少重量?”……教师一一记下问题,署上提问儿童的名字。下一步,让孩子们按一定要求设计建造桥梁。他们按各自的计划,用硬纸板搭立体模型,边搭边修改设计方案,教师再逐个指点、帮助搭桥。英国不少中小学课程强调动手,像设计与技术(design and technology)课、科学课等;专家在分析时认为,这个教学案例创设逼真情境,激起好奇心,当提出问题后在实际操练中分析、解决问题,发展了儿童创造力。

生动活泼的儿童科技教育是教育的有力补充,它拓宽了儿童的视野,开发了儿童探索自然奥秘的巨大潜能,对提高创新素质不无帮助。在英国非常强调创造性的培养,强调发展个人的潜能(只有不能做,即指犯法违规,没有应该做),让学生能够创造地和批判地思维。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就多次直接干预基础教育,发表了关于科学的白皮书,制定从5~16岁儿童少年的科学教育政策,随之进行全少年的科学教育政策,对从娃娃抓起的儿童科学科技教育,作了大胆尝试。例如,不少学校借助电动程序控制玩具,向学生介绍自动控制技术。

在英国,尤其是在大学,上课只是课程学习不大的组成部分,虽然有教材,但跟课上讲的内容往往是两回事。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很有好处。另外,在英国大多采用小班型授课与个人辅导式,教师可以充分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对于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成长而言,个人辅导显得益处多多。而在教学上,他们习惯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发挥团队精神的小组作业或团队作业,也就是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分别承担其中的一部分工作来合作完成一个项目。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位小组成员的优势和力量,强化了成员个体对小组整体负责的责任感,又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每一位成员的合作意识,并且为每位成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喜悦。

5.英国经验影响着中国创新教育从DIY走向DIT

虽然,人们还不太容易把《福尔摩斯探案集》与缜密的逻辑推理训练联系在一起;虽然,面对改革开放以后的我国从英国引进版教材,老师们对占了相当比重的科技文章教学偶有怨言;但谁都不能否认,看阿瑟·柯南·道尔爵士的小说,绝对是一件费心费神的脑力劳动,而原版英语教材里的科技,戏剧里的科技……让我们见识了英国人将高科技与文化嫁接、将科教寓意于诙谐幽默之中的高品位优雅。

英国教育节正登陆中国。英国各个领域的知名院校及领军人物在中国多个城市举办系列活动,让中国学生和公众亲身参与到英国多元的文化中,体验英国教育的创新传统,充分融合多种文化。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聚集英国院校最新研发成果的英国创新周、英国各领域领军人物主讲的“智慧课堂”系列及“设”想家——抗震建筑设计挑战赛,中国富有创意的年轻大学生与英国院校合作,通过创新与科技探求解决人类重大议题的途径。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主办的爱·创·造电子工程设计创客挑战赛历经半年,收到了来自中国16个城市、255支创客团队的踊跃报名,经历预赛阶段的网络票选和英国专家评审评分,40支队伍顺利晋级。首个提供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s)的英国服务平台FutureLearn开始为全世界的用户提供世界知名大学的免费和高质量的课程。由英国公开大学与23所一流大学及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大英博物馆和大英图书馆合作推出的新项目“未来·学习”正被更多教师所关注。国内规模最大创客聚会“Maker Fair Shenzhen 2014”(2014深圳制汇节)上,英国创客团队抱团参与……

《长尾理论》作者Chiris Anderson声称:我们正处于DIT时代,而不是DIY时代,不是Do it yourself,而是Do it together。英国开放式创新课程的经验告诉我们,应该将科技和人文相结合,应该尊重、重视和广大课程的多元众筹,“锻打精英品格,陶冶绅士情操”加上扎实的科教践行,你能成就极致(The best you can be)。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英国科学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科学拔牙
自行车的发明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