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之道(下)

2015-01-13 19:49金琦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快照存储设备磁盘

金琦

之前我们已经了解了磁盘的内部原理、构造以及外部的接口系统。但一块磁盘的容量和读写速度是有限的,随着学校内部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校园的办公文档、邮件、监控、视频、电子图书馆等规模的扩展会产生巨大的数据量和安全压力,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性能更高、功能更强、容量更大、系统更安全的要求,所以原来以服务器为中心的存储技术已经不适合今天的存储需求了,这时就需要将服务器的存储“外部化”,使存储设备成为网络上的一个节点,以供其他节点访问。这样,服务器主机只需少量硬盘或者没有硬盘(如很多虚拟化底层系统只需装在小容量SD卡上就能满足要求),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来存取存储设备上的数据。基于网络存储,又使得很多其他相关技术得以推广和应用,如当前关注度非常高的在网络上向其他节点提供数据流服务的云存储技术。

● 网络存储发展简史

网络存储技术的发展除了涵盖存储介质容量和速度的进步外,存储系统结构和应用模式的发展才是其真正的主基调。

1988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者最早提出了RAID的概念。这一概念历史性地改变了磁盘存储在主机系统中的使用模式,使应用系统对存储空间容量和性能的要求第一次脱离了实际物理磁盘的禁锢。

1994年,用于存储系统的光纤通道技术诞生。它在空前地提升了存储设备通道性能的同时,也使存储系统连接方式变得更为丰富。随后不久,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光纤通道技术催生了SAN的概念,即所谓存储区域网络。SAN架构的提出,使存储系统正式脱离了主机和运算系统,也标志着存储技术作为一个独立技术领域的形成。

存储行业正式形成之初,与SAN概念一起大行其道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概念,那就是NAS,即所谓网络附属存储。从本质上讲,SAN与NAS并非对立技术。但出于业务角度考虑,各存储厂商有意无意地将其对立起来,以至于业界关于SAN和NAS哪个更好的争论持续了数年之久。2001年SNIA建立了共享存储协议标准框架,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SAN与NAS技术的区别与关系,此后争论对比之声渐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SAN与NAS融合之声。在各种SAN与NAS融合的讨论中,iSCSI技术逐渐脱颖而出,成为各厂商追逐的热点。2001年其1.0版本正式面市之后,不仅传统存储专业厂商竞相采用,就连IBM、微软、Intel和Cisco这样的IT巨无霸们也纷纷对其窥探尝试,并衍生了同样以太网作为LAN和SAN的融合数据传输方式——FCoE技术,使得一个单一高性能架构就可以满足IP、存储和服务器间有效载荷的需求成为可能。

在连接协议技术一片火热的同时,存储管理等其他技术也在同步高速发展着。虚拟存储、SRM(存储资源管理)、CIMOM(公共信息模型对象管理器)、ILM(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内容寻址等一连串的新概念层出不穷,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的应用模式不断推进,今后存储行业必将作为战略型新兴产业,未来必将蓬勃发展。

● 网络存储空间基础概念

1.RAID技术

RAID为廉价磁盘冗余阵列(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RAID技术是把多个物理硬盘组成一个阵列,虚拟为一块磁盘,并通过不同的RAID级别实现多种安全存储机制,从而提高了磁盘读取的性能和数据的安全性。不同的组合方式可用RAID级别来标识。AID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已拥有了从RAID 0到RAID 5六种明确标准级别的RAID级别。另外,还有6、7、10(RAID 1与RAID 0的组合)、01(RAID 0与RAID 1的组合)、50(RAID 0与RAID 5的组合)等。不同的RAID级别代表着不同的存储性能、数据安全性和存储成本。下面着重介绍常用的RAID 0、RAID 1、RAID 5。

RAID 0又称条带(stripe),它的存取速度最快但是没有容错,所以RAID 0仅应用于对读取性能要求较高但所存储的数据为非重要数据的情况,如笔者学校的视频工作站的磁盘子系统就采用RAID 0阵列来应对高清视频文件大流量持续读写需求(如图1)。但这种模式不宜用作唯一的存储备份解决方案,也不宜在关键任务系统中使用。

RAID1又称镜像(mirror),它拥有完全容错的能力,但实现成本高。RAID1应用于对顺序读写性能的要求高以及对数据保护极为重视的应用(如图2),如笔者学校数据中心中的一卡通服务都用RAID 1方式阵列来存储数据库文件。

RAID 5是一种存储性能、数据安全和存储成本兼顾的存储方案。RAID 5阵列的磁盘上既有数据,也有数据校验信息,数据块和对应的校验信息会存储于不同的磁盘上,当一个数据盘损坏时,系统可以根据同一带区的其他数据块和对应的校验信息来重构损坏的数据(如图3)。另外,RAID 5本身还适合于对随机读写性能要求较高而又对成本有所考虑的应用场合,如网上阅卷的图片服务器,就可以将试卷扫描图片放置在RAID 5阵列上,因为客户端只是读而不写,RAID 5读的时候与RAID 0几乎效率相同,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安全。

在实际网络环境中,我们往往采用“RAID 5+热备盘”的方式,其主要优点在于,在系统将数据重建至备用驱动器时用户仍可以继续访问数据。它能提供良好的数据安全,磁盘故障不需要立即处理,因为系统会使用热备用磁盘对自己进行重建,但故障磁盘还是应尽快更换。

2.逻辑单元号(LUN)

LUN的全称是Logical Unit Number,也就是逻辑单元号。我们知道,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总线上可挂接的设备数量是有限的,一般为6个或15个,我们可以用对象设备ID即Target ID(或称为SCSI ID的)来描述这些设备,设备只要一加入系统,就有一个代号,我们在区分设备的时候,只需说出几号就可以了。

而实际上我们需要用来描述的对象是远远超过该数字的,于是我们引进了LUN的概念。也就是说,LUN ID的作用就是扩充Target ID。每个对象设备下都可以有多个LUN设备,通常简称LUN设备为LUN,这样就可以说每个设备的描述由原来的Target_X变成Target_X LUN_Y了。显而易见,我们描述设备的能力增强了。就好比,以前给别人邮寄东西,写地址的时候为:××市人民路77号×××(收),但是自从此地建了一栋大楼且入住单位越来越多后,你就不得不这么写:×××市人民路77号×××大厦789室×××(收)。所以可以看出,LUN就是为了使用和描述更多设备及对象而引进的一个方法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LUNID不等于某个设备,它只是个号码而已,不具有任何实体属性。在实际环境中,我们碰到的LUN可能是磁盘空间,可能是磁带机,或者是其他存储设备、介质、空间等。LUN的神秘之处在于,它很多时候不是什么可见的实体,而是一些虚拟的对象。比如一个阵列柜,主机那边看作是一个对象设备,为了某些特殊需要,我们要将磁盘阵列柜的磁盘空间划分成若干个小的单元给主机来用,于是就产生了一些逻辑驱动器的说法,也就是比对象设备级别更低的逻辑对象,我们习惯于把这些更小的磁盘资源称之为LUN0、LUN1、LUN2……而操作系统的机制原因,操作系统能识别的最小存储对象级别就是LUN Device,这是一个逻辑对象,所以很多时候被称为逻辑设备。就拿我们熟悉的Windows来说,就认得一个磁盘,没看到什么LUN的说法,那是不是说LUN就是物理磁盘呢?回答是否定的。其实在磁盘的属性里就可以看到有一个LUN的值,只是因为磁盘没有被划分为多个存储资源对象,而是将整个磁盘当作一个LUN来用,LUNID默认为0(如图4)。

3.卷

卷在本质上就是硬盘上的存储区域。一个硬盘包括好多卷,一卷也可以跨越几个磁盘。在Windows系统中,可以使用一种文件系统(如FAT或NTFS)对卷进行格式化并为其分配驱动器号。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卷,我们首先介绍一下基本磁盘和动态磁盘的概念。磁盘的使用方式可以分为两类:基本磁盘和动态磁盘。

“基本磁盘”非常常见,我们平常使用的磁盘基本上都是“基本磁盘”。“基本磁盘”受26个英文字母的限制,也就是说,磁盘的盘符只能是26个英文字母中的一个。因为A、B已经被软驱占用,实际上磁盘可用的盘符只有C~Z共24个。另外,在“基本磁盘”上只能建立4个主分区(注意:是主分区,而不是扩展分区)。

另一种磁盘类型是“动态磁盘”。“动态磁盘”不受26个英文字母的限制,它是用“卷”来命名的。“动态磁盘”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将磁盘容量扩展到非邻近的磁盘空间。

对卷来说,也分为基本卷和动态卷。以Windows系统为例,基本卷就是驻留在基本磁盘上的主磁盘分区或逻辑驱动器,而驻留在动态磁盘上的卷就是动态卷。Windows支持5种类型的动态卷,主要有简单卷、带区卷、跨区卷、镜像卷和RAID-5卷5种。

4.RAID、LUN、卷之间关系

LUN是对存储设备而言的,卷是对主机而言的。该如何去理解呢?

首先选择存储设备上的多个硬盘形成一个RAID组,再在RAID组的基础上创建一个或多个LUN(一般创建一个LUN)。许多厂商的存储设备只支持一个RAID组上创建一个LUN。此时LUN相对于存储设备来说是一个逻辑设备。

而当网络中的主机连接到存储设备时,就可以识别到存储设备上的逻辑设备LUN,此时LUN相对于主机来说就是一个“物理磁盘”,与C盘、D盘所在磁盘的属性是相同的。在该“物理磁盘”上创建一个或多个分区,再创建文件系统,才可以得到一个卷。此时卷相对于主机而言是一个逻辑设备。

另外,从容量大小方面比较卷,分区、LUN、RAID的关系为:卷=分区≤主机设备管理器中的磁盘=LUN≤RAID≤存储设备中硬盘的总容量。

● 网络存储结构

1.DAS

DAS是指将外置存储设备通过连接电缆,直接连接到一台主机上。连接方式一般为SCSI或FC接口。存储设备一般直接连接服务器,服务器为核心,存储设备不直接接入网络(如图5)。可以理解为数据存储设备是整个服务器结构的延伸。

DAS这种直连方式,能够解决单台服务器的存储空间扩展、高性能传输需求,并且随着大容量硬盘的推出,单台外置存储系统容量还会上升。此外,DAS还可以构成基于磁盘阵列的双机高可用系统,满足数据存储对高可用的要求。在一些学校如一卡通等,由于数据要求独立,往往采用这种单列存储方式。

2.NAS

NAS是一种采用直接与网络介质相连的特殊设备实现数据存储的机制。由于这些设备都分配有IP地址,所以客户机通过充当数据网关的服务器可以对其进行存取访问,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不需要任何中间介质客户机也可以直接访问这些设备。全面改进了以前低效的DAS存储方式,NAS服务器可集中连接所有的网络数据存储设备,如各种磁盘阵列、磁带、光盘机等,存储容量可以较好地扩展,同时由于这种网络存储方式是NAS服务器独立承担的,所以,对原来的网络服务器性能基本上没什么影响,可确保整个网络性能不受影响(如图6)。它提供了一个简单、高性价比、高可用性、高扩展性和总拥有成本较低的网络存储解决方案。

3.SAN

SAN是指存储设备相互连接且与一台服务器或一个服务器群相连的网络。其中的服务器用作SAN的接入点。在有些配置中,SAN也与网络相连。SAN中将特殊交换机当作连接设备。它们看起来很像常规的以太网络交换机,是SAN中的连通点。SAN使得在各自网络上实现相互通信成为可能,同时带来了很多有利条件。

(1)FCSAN

FCSAN是指通过支持SAN协议的光纤信道交换机,将主机和存储系统联系起来,组成一个LUN Based的“网络”。其核心技术就是Fibre Channel(FC,光纤信道)协议,这是ANSI为网络和信道I/O接口建立的一个标准集成,支持HIPPI、IPI、SCSI、IP、ATM等多种高级协议。FCSAN独立于LAN的服务器后端存储专用网络,主要利用Fibre Channel protocol(光纤通道协议),通过FC交换机建立起与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之间的直接连接(如图7)。

(2)IPSAN

IPSAN基于IP网络来搭建SAN,是通过iSCSI的完整网络存储解决方案来传输指令和获取数据的。ISCSI是IETF提出的经TCP/IP/以太网传送SCSI指令的协议。通过iSCSI协议,标准的SCSI命令和数据将被封装成一个以ISCSI头在先的连续字节串,该字节串被送到TCP/IP层,并被分解成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组后,交给主机和适用与iSCSI协议的存储设备。如果发出一个读数据的请求,则从物理磁盘中检索出数据,将其重新封装成iSCSI字节串后送到提出请求的主机,整个过程对用户和文件系统是透明的(如图8)。

4.DAS、NAS和SAN的比较

在传统的DAS模块中,SCSI最多允许连接15个设备。这些设备串行地连接在SCSI总线上,设备越多,性能就越低。一台主机上的存储设备往往不能与其他主机共享。如果一台主机的存储设备已用完,即使其他主机有空闲存储空间,它也难以使用,必须增加新的存储设备。

NAS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直接附接的存储问题,NAS和SAN之间有一些相同的地方,如在存储设备和操作系统的主机之间都是通过网络连接的,都有较好的可扩展性,但NAS和SAN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NAS和SAN之间的一个本质区别在于:对用户而言,NAS提供的是文件级服务,而SAN提供的是块存储服务。NAS在存储服务设施中实现文件系统。存储设备一般是通过SCSI并行电缆直接连接到NAS文件服务器。NAS文件服务器负责管理这些存储设备,给应用服务器提供一个或几个文件系统。应用程序对文件系统进行文件级操作,如打开、读、写、关闭一个文件。NAS文件服务器把对文件的操作映射成对磁盘块的操作,但应用程序不知道文件位于哪个磁盘块。应用服务器和NAS文件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换可以通过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如以太网进行。而在SAN中,文件系统位于应用服务器上。应用程序可以对文件进行操作,也可以直接操作存储块。对文件进行操作时,应用服务器把对文件的操作映射成对磁盘块的操作,再把对磁盘块的操作通过SAN执行,最终附接到SAN的存储设备,完成对存储块的操作。因此,对于存储网络的用户而言,NAS提供的是面向文件的存储服务,而SAN提供的是面向存储块的存储服务。

NAS存储设备中的数据通常是通过常规的局域网传输的,和其他类型的计算机通信共享网络带宽。大量存储数据的传输将占用较大比例的局域网带宽,特别是在执行数据备份时,上千兆的数据传输会长时间地占用局域网,这会严重影响其他应用程序对局域网的使用。另外,如果局域网上有许多应用程序在使用局域网通信,也会使存储数据的传输得不到足够的带宽保证。SAN专用于存储服务的属性,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

SAN通常使用适合存储数据传输的光迁通道协议。首先,光迁通道协议的效率比NAS所用的局域网中的TCP/IP高。TCP/IP中每个协议数据单元的头比光迁通道协议数据帧的头大两倍。其次,光迁通道协议中数据帧的最大长度也比以太网大。因此,鉴于存储网络中经常传输大量数据的特点,光迁通道协议更适合在存储网络中使用。

NAS的优点则在于NAS文件服务器的管理简单,基本上是即插即用,而SAN需要购买光迁通道网络设备和主机适配卡。因此,NAS的成本一般低于有同样存储容量的SAN。

● 网络存储特色技术

在了解了网络存储的结构后,我们还需要对存储的一些特色功能进行了解,结合学校的具体需求,去选择相应的网络存储设备。

1.自动分层

现在存储设备中同时支持的存储介质往往是有区分的(如固态硬盘SSD、光纤通道FC盘、串行SAS盘和SATA盘等),它们的读写速度和单位时间读写次数(IOPS)性能差异非常大,这也意味着这些存储介质价格差异非常大,根据数据对性能的不同访问需求,以及访问的频度,将数据在不同类型的存储介质之间迁移,即把那些不常被访问的数据或过时的数据转移到速度较慢、成本较低的存储介质上,如SATA磁盘或磁带,以此来降低硬件成本;而把那些经常被访问或重要的数据放在速度较快、成本较高的光纤磁盘,甚至固态硬盘SSD上,以此来提升性能。在一些高端存储系统中,就已经使用了SSD盘对元数据进行存储,以达到元数据访问加速的目的,如笔者学校布置的云桌面项目,为节约存储成本,采用系统盘链接克隆的方式,即每位教师云桌面都要用到系统盘母镜像,这就对读写速度和IOPS的要求非常高,可发布在固态硬盘SSD上;每个系统盘的增量数据能自动归属到读写速度较快的光纤通道FC盘;而每位教师自己的数据盘可以自动归属到读写速度较慢的串行SAS盘和SATA盘上。

依据处理数据的大小类型,自动分层存储还分为两个等级:卷级和数据块级。

在自动分层存储的早期,一些厂商采用了卷级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在I/O请求下降至一定阈值时,利用“半自动”功能将LUN从FC盘迁移至低成本、高容量的SATA盘。这种方式非常简单,但由于涉及大数据迁移和粒度不足的问题,实际情况下几乎无法使用:其中的风险便是下移一个LUN之后,还需要为一个新I/O峰值再迁移回来,这在高速事务处理的存储服务中,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性能。

对于高端存储设备内部来说,数据块级是自动分层存储的最高境界,只有做到这一步才能做到真正对应完全自动化,实现透明化。目前,大多数厂商的自动分层存储的粒度已经达到了块级,不同厂商的数据块的大小不尽相同:512KB~1GB不等(一些厂商已经打算将数据块减少至32KB)。而越小的数据块粒度,也就意味着可以在后端移动更少的数据,从而带来更高的效率;越大的数据块粒度,也就意味着在迁移大量数据之前,算法需要在等待的同时面临迁移数据为时已晚的风险。比如数据块粒度为GB级的,在迁移一个大型LUN中几MB的数据,就可能有必须将GB级的数据移至更昂贵的上层存储的风险。

同时,自动分层存储也正在向应用级别发展,也就是云存储系统将来能够知道几种流行应用程序的I/O要求及其他使用模式,然后自动重新分层,以满足这些要求。这种互操作性需要为关于重新分层的数据的信息(元数据)确定标准,这些标准有助于实现更容易跨不同供应商生产的设备或文件系统进行分层,还有可能便于针对内部数据中心和云存储系统之间的数据进行分层。

2.自动精简

自动精简配置是一种先进的、智能的、高效的容量分配和管理技术,它扩展了存储管理功能,可以用小的物理容量为操作系统提供超大容量的虚拟存储空间。并且随着应用的数据量增长,实际存储空间也可以及时扩展,而无须手动扩展。概括而言,自动精简配置提供的是“运行时空间”,可以显著减少已分配但是未使用的存储空间。

如果采用传统的磁盘分配方法,需要用户对当前和未来业务发展的规模进行正确的预判,提前做好空间资源的规划。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是最优秀的系统管理员,也不可能恰如其分地为应用分配好存储资源,而没有一点的浪费。根据业界的权威统计,由于预分配了太大的存储空间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大约占总存储空间的30%。在实际中,由于对应用系统规模的估计不准确,往往会造成容量分配的浪费。比如,为学校的邮件服务器和资源库服务器应用考虑未来数据的增长,往往需要将数据盘空间盘符划得非常大,如给数据盘符分配了5TB的空间,但该应用却只需要1TB的容量,这就造成了4TB的容量浪费,而且这4TB容量被分配了之后,很难再被别的应用系统使用。自动精简配置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存储资源的空间分配难题,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采用自动精简配置技术的数据卷分配给用户的是一个逻辑的虚拟容量,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物理空间,只有当用户向该逻辑资源真正写数据时,才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策略从物理空间分配实际容量。

自动精简配置的核心原理是“欺骗”操作系统,让操作系统认为存储设备中有很大的存储空间,而实际上各逻辑资源是为未来考虑的使用容量。如图9所示,针对前面的例子,可以预先为应用系统分配5TB的逻辑空间,但实际占用的物理空间可以只有1TB,只有当应用的实际容量接近或超过1TB时,才会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策略再为应用系统分配一部分新的物理空间,如再分配1TB,使该应用的实际物理空间达到2TB。

3.快照

存储快照技术的定义是:关于指定数据集合的一个完全可用副本,该副本包括相应数据在某个时间点(副本开始的时间点)的映像。快照可以是其所表示的数据的一个副本,也可以是数据的一个复制品。

快照的一个作用是能够进行在线数据备份与恢复。当存储设备发生应用故障或者文件损坏时,可以进行快速的数据恢复,将数据恢复到某个可用的时间点的状态。快照的另一个作用是为存储用户提供了另外一个数据访问通道,当原数据进行在线应用处理时,用户可以访问快照数据,还可以利用快照进行测试等工作。所有存储系统,不论高、中、低端,只要应用于在线系统,那么快照就将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功能。

当前,实现快照主要有两种技术:一种是第一次写时复制(Copy On the First Write,COFW),有时简称为写时复制(Copy On Write,COW),即在数据第一次写入到某个存储位置时,首先将原有的内容读取出来,写到另一位置处(为快照保留的存储空间,称为快照空间),然后再将数据写入到存储设备中。而下次针对这一位置的写操作,将不再执行写时复制操作。这种技术常在计算机相关的技术中使用,其基本原理大同小异,只是面向的对象不同,适用的场合不一样。从COW的执行过程可以知道,这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次写入某个存储位置时需要完成一个读操作(读原位置的数据),两个写操作(写原位置与写快照空间),如果写入频繁,那么这种方式将非常消耗I/O时间。因此可推断,如果预计某个卷上的I/O多数以读操作为主,写操作较少,这种方式的快照实现技术是一个较理想的选择,因为快照的完成需要较少的时间。除此之外,如果一个应用易出现写入热点,即只针对某个有限范围内的数据进行写操作,那么COW的快照实现方式也是一个较理想的选择。因为其数据更改都局限在一个范围内,对同一份数据的多次写操作只会出现一次写时复制操作。

4.重复数据消除

重复数据删除,是一种数据缩减技术,采用该功能可以减少重复的数据保存,如在区域教育技术中心资源库在做备份时,采用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的存储能鉴别大量教师重复上传的大容量的影视音频数据,这将节省大量空间。它的工作方式是在某个时间周期内查找不同文件中不同位置的重复可变大小数据块。重复的数据块用指示符取代。高度冗余的数据集(如备份数据)从数据重复删除技术的获益极大。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备份空间,进而就可以使磁盘上的备份数据保存更长的时间。而且,重复数据删除技术可以允许用户在不同站点之间进行高效、经济的备份数据复制。

重复数据删除可采用硬件或者软件方式来解决,基于软件的重复数据删除旨在消除源的冗余,如在Windows Server 2012中,重复数据删除技术是一项单独的组件,需要通过添加角色和功能向导进行安装之后才能正常使用,通过将文件分割成小的(32~128KB)且可变大小的区块、确定重复的区块,然后保持每个区块一个副本,区块的冗余副本由对单个副本的引用所取代。这样,文件不再作为独立的数据流进行存储,而是替换为指向存储在通用存储位置的数据块的存根。因此,我们可以在更小的空间中存储更多的数据;而基于硬件的重复数据删除强调存储系统本身的数据削减,通常基于硬件的重复数据删除的压缩级别通常会更高,并且基于硬件的重复数据删除产品需要的维护更少。

● 云存储发展展望

云存储技术是从传统存储发展而来的,云存储事实上是传统技术在遇到新需求之后的演变和概括。什么是云存储?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们现在已初步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云存储不仅是存储技术或设备,更是一种服务的创新。云存储应用也在繁荣发展,最早是文件共享、归档和备份等基础功能,如各类网盘应用(百度、360、金山等公司提供的各种网盘类应用),慢慢改变了人们存储和使用文件的习惯。后来具体到某种文档的网络在线编辑方式,诸如各类云笔记服务(Google Doc、有道云笔记)等。现代教育教学正需要云存储前来提供技术保障。有了云存储,就如同筑起了一个大的虚拟存储池,用户不会看到具体的磁盘,也不必关心自己的数据经过何种路径通往何种具体的存储设备。各学校的资源实现了统一接入和统一管理,提升了设备的利用率,避免了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同时,在一个云环境中,存储的重点已经不仅仅是容量的问题,而是要尽可能地让存储实现自我调节和自动管理。更为重要的是,云存储为学校实现“云桌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个“云桌面”在远端网络存储上可表现为一组可调用各种云计算资源的虚拟机文件集,如图10所示为笔者学校“私有云”上的一台“云桌面teacher-1”在远端存储上所表现的文件形式。

现在,笔者学校师生通过各种移动智能终端,就能远程借用数据中心的云计算功能,随时随地移动办公、学习,各种应用也能够很方便地实现。而且这也为学校今后采集基于云存储的教育管理数据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以做出最优化的分析和决策,以迎接事实已经到来的教育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猜你喜欢
快照存储设备磁盘
它的好 它的坏 详解动态磁盘
解决Windows磁盘签名冲突
巧破困局,快速恢复本本活力
注册表拍个照 软件别瞎闹
Windows系统下动态磁盘卷的分析与研究
浅析计算机硬件发展史
浅析铁路视频监控存储设备设计
啪!一个瞬间讲述一个故事
让时间停止 保留网页游戏进度
克隆硬盘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