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党校与独立行政学院竞争力排名研究

2015-01-17 06:08周业柱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党校竞争力行政

陆 柏,周业柱

(安徽行政学院 a.管理学教研部;b.研究咨询部,安徽 合肥 230059)

一、省级党校与行政学院建设现状

作为党的干部培育摇篮,党校建设一直备受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系统虽历经变革,但体系一直没有成建制变动。迄今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兵团等已全部建有省级党校,市级、县级党校也在辖区党委领导下自成建制,并接受上级党校的业务指导工作,形成完备的中央、省级、市级、县级四级教学管理体系。

1988年国家行政学院的筹建(1994年9月成立),促使地方政府也着手整合资源,逐步依托党校构建行政学院;另有若干省采用与人事干校、经济干部管理学院等合并形式,独立组建省级行政学院(辽宁、山东、陕西、甘肃、安徽、福建);在国家行政学院的业务指导下,现初步形成结构松散的国家、省级及少量市级行院的三级教学管理体系。随着各级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干训资源整合,现存行政学院出现行业系统断层、建制规模整体萎缩、内设机构与职能变更交替复杂、教学管理人员流动频繁等不利局面。虽然《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已于2009年颁布实施,各级行政学院参照《条例》开展大量的建设性工作,但受内外因素影响,系统整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二、排名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来,各省级干部培训院校皆提出要争创“国内一流”的建设规划,以推进传统干部培训模式的转变。但国内一流的省级干部培训院校如何构建既缺乏明确的参照,又没有具体的指导标准和明晰的实施目标。因此,开展省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竞争力排名指标、评价的可行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研究的意义

(1)引导主管部门、学员和社会关注。省级党校与行政学院作为地方干部培训主阵地,各院校间培训办学资源、师资队伍、学术水平、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社会声誉等差异显著。通过干训院校竞争力排名研究,有助于明确“一流院校”建设目标,有助于引导主管部门和学员关注,更有助于提高社会关注度,吸引各类人才在院校间流动。

(2)引导资源和资金配置。政府培训资源必须合理配置,才能实现限量资源有效利用的最大化。干训院校竞争力排名研究有助于引导政府和社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有限的资金流向优秀的院校;也有助于主管部门有计划、针对性地发展、改进和完善地方干训院校。

(3)为企业搭建平台。党校与行政学院作为培训主阵地,是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与党委政府开展沟通联系的良好平台。国内非公企业近年来尽管发展迅速但基础资源却十分薄弱,通过干训院校平台,在政策研读、政企沟通、信息反馈、参政议政等方面能够发挥资源优势。此外,将企业资金与平台建设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可以减轻党政财政资金压力、增强企业的拓展能力。干训学院竞争力排名研究有助于企业联系优秀的院校。

(4)动态地反映干训发展规律。干训学院竞争力排名的指标体系能够反映院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建设现状,可以动态地展示院校科研、教学、咨询、学科、专业等方面的发展规律。通过分析各指标的变化,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时提供参考。

三、高校排名指标对省级党校与行政学院竞争力评价的借鉴

据现有资料,国内有关干训院校竞争力的评价指标缺乏系统研究;而高校竞争力指标的遴选、信息挖掘、数学建模、分析评价以及反馈则相对成熟,国内外各类研究机构、研究成果、报告及文献丰富;就高校竞争力相关的关键指标体系、数据挖掘方法、评价模型等予以分析,对干训院校特别是省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竞争力研究,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高校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

1《.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竞争力评价指标[1-2]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每年对全美重要大学和研究生学院竞争力评价始于1983年。根据本科(Best Colleges)竞争力评价结果将学校分为5类:即Best NationalUniversities、BestLiberal Arts Colleges、Best Universities-Master's、Best Comprehensive Colleges-Bachelor's、Specialty Schools(Fine and Performing Arts-Specialty,Business-Specialty,Engineering-Specialty,Service Academies)。研究生院(Best Graduate Schools)竞争力评价主要根据学科和专业进行分类,按照Social Sciences&Humanities、Sciences、Business、Law、Medicine、Engineering、Education、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Public Affairs、Fine Arts 等划分并就具体专业予以竞争力排名。

相关竞争力评价的具体指标主要包括:学术声誉、学生选择、教师资源、经费资源、毕业率排名、校友满意程度、校友捐赠比例、新生的SAT/ACT(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即学习/研究能力测验,ACT-American Collage Testing即美国大专院校考试)百分位数中间值、学生成绩居高中班上前10%的新生比例、接受入学申请的人数比例、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全日制师生比、学生平均教育开支、学生毕业率等。

2.德国CHE大学竞争力评价指标[3-4]

德国大学竞争力评价主要由CHE(CHE-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与《明镜》周刊等媒体联合发布,分为4类即:大学排名、研究排名、卓越排名和就业能力评级。该排名指标特点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的学科专业进行分类分层比较,并按高、中、低组分层予以公示,从而为学生择校提供客观依据。CHE通过邀请各类人员参与设计评价指标模型,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并坚持“现实中没有最好的高等教育机构,但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存在学科研究能力强弱和专业特色差别”的理念;该模型共含“大学及所在城市、学生、产出、国际化、教学、资源、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就业能力、学生和教授的整体评价”等9个一级指标及35个二级指标。

3.《泰晤士报》(THES)大学竞争力评价指标[5-6]

英国大学排行最早由《泰晤士报》发布(1992年),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高,THE(THE-Times Higher Education,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先后与QuacquarelliSymonds(2004-2009)和 Thomosn Reuters(2010年起)公司合作,采集数据主要来自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高等教育基金评议会、英国教育质量保证处、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和英国学术评鉴,通过对全球各国一流大学竞争力予以研究、比较和排名,各项评价指标亦趋于科学完善。根据2010年英国THE大学的排行指标调整,该体系主要包括:工业收入(测算知识转移)、国际师资和学生、授课(评估学习环境)、研究(数量、收入和声誉)及论文引用影响(研究影响力)等5类一级指标和师均工业来源研究收入、国际国内教师比、国际国内学生比、与教学相关的声誉调查、师均博士学位授予数、师均在册本科生数、师均收入、博士与学士学位授予比、研究收入、与研究相关的声誉调查、师均学术论文量、公共来源研究收入与总研究收入比及篇均论文引用量等13类二级指标。

(二)国内高校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

1.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大学竞争力指标体系(重点大学)[7-9]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邱均平团队就大学竞争力指标筛选主要以“一流学者、一流学科、一流成果、一流效益、一流管理”为目标,自2013年以来引入了大学网络影响力指标替代社会声誉指标,并根据集中与离散分布规律,在学科专业评价结果的表示方面,采用星级表示方法,即用5★、4★、3★、2★和0★分别取代既往评价等级,将本科专业实力强弱依次分为五个等级。三级指标体系(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50个三级指标)中前两级指标主要包括:办学资源(基本条件、教育经费、教师队伍、优秀学科)、教学水平(生源与毕业生、研究生与留学生、教学成果)、科学研究(科研队伍与基地、科研产出、成果质量、科研项目与经费、效率与效益)、学校声誉(主要从三级指标学术声誉和网络影响力反映)。

2.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大学竞争力指标体系[10]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起(SJTU,自2003年起)。该排名对象主要包括:所有曾经有教师或校友获得过诺贝尔奖或菲尔兹奖的大学;过去10年内所有在《自然》(Nature)或《科学》(Science)杂志上作为通讯作者单位发表过论文的大学;各个国家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论文数较多的大学。调查统计的大学样本2000余所,实际竞争力排名的大学1200余所,公布的是处于世界前500名的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Center for World-Class Universities,简称CWCU)有关大学竞争力指标主要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和菲尔兹奖得主的毕业生/学生数(权重10%)、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权重20%)、各学科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最高的学者人数(权重20%)、国际最权威学术刊物《自然》或《科学》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权重20%)、被国际通用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量(权重20%)等5类指标。

3.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课题组大学竞争力指标体系[11]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课题组自1993年6月首次发布了中国大学排名研究报告,提出了评价体系的学术目标以及目标评价、综合评价、定量评价的研究方向等。2010年后,该课题组的大学竞争力指标主要涵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2类一级指标;研究生培养、本科生培养、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4类二级指标;毕业研究生数量、研究生培养环境、本科毕业生数量、本科毕业生质量、论文数量、论文引用次数、专利、新华文摘、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社会科学论文数量、论文引用次数等14类三级指标。

4.中国校友会的中国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12]

自2003年起,中国校友会网已连续11年与国内多家新闻媒体合作开展中国大学评价研究工作,该评价指标体系从国际影响、国家发展和社会贡献三个维度考量中国大学,侧重从“校友成就”与“学术成就”两个方面对中国大学进行选优排序,主要指标归结如下:一级指标涵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综合声誉3类;二级指标涵盖杰出校友、师资队伍、培养基地、科研成果、科研基地、科研项目、学术声誉、国家定位、社会声誉等9类;三级指标涵盖杰出人才、师资水平、学科水平、重大科研成果、科学创新基地、基础科研项目、学术声誉、国家定位、媒体关注、校友捐赠等10类。

(三)高校排名指标对省级党校及独立行政学院竞争力评价研究的借鉴意义

国内外高校排名指标研究表明,评价大学的竞争力主要涉及办学资源条件、师资能力水平、学科专业优势、学术科研成果、国内外社会声誉、学生生源与就业等基础性样本指标;数据挖掘渠道主要来源于公共传播资源、各类检索机构、社会统计年鉴、专业数据库及针对性调查咨询等。但具体指标的遴选以及统计分析建模与评价方法因研究机构不同存在差异[13-14]。鉴于此,在干部培训院校竞争力指标的选择、数据采集的渠道、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竞争力模型的评价等方面,既要凸显干部培训的特色,又要积极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以客观反映国内干部培训现状。

四、省级党校与行政学院竞争力排名指标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干训院校竞争力指标体系

干部培训既不同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亦与研究生教育差异显著。作为典型成人教育,干部培训从组织调学、分类分层、受训对象素质、学制课时设置到师资配备、教学模式、授课内容等皆与学历教育明显不同。因此,针对干部培训院校竞争力的评价指标筛选,既要借鉴国内外传统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指标选摘方法和评价模式,又要体现国内干训特色和教学规律,以客观反映各省级党校与行政学院真实现状。具体指标及参考依据溯源如表1。

表1 干训院校竞争力指标体系

续表1

(二)干训院校竞争力指标数据调查

1.调查方法

由于干训院校竞争力涉及32个样本指标,统计数据繁杂,因此在调研过程中,采用了分析对比法,并借助问卷量表、数据挖掘等工具,针对国内公开的干训资料、各院校自己颁布的数据、相关历史研究文献等,就竞争力指标建立评估模型;采用实证研究法,通过数据甄选,以尽量求证省级党校行政学院竞争力评价的科学性、客观可行性。

2.数据筛选

本文所有数据来源于各院校公开资料,为力求研究成果的客观性,笔者借助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专利检索、中国知网、国际SCIEIISTP等相关文献资料检索网,就各院校公开数据予以筛选,并作为研究的基础依据。

五、省级党校与独立行政学院竞争力排名的测评

(一)省级党校与独立行政学院竞争力指标的评价模型

为简化数据处理程序,力求评价结果的直观、可操作、可重复性,本研究所采用的竞争力量化模型,就是依据竞争力评价中最常用的加权均值法,对省级党校与独立行政学院竞争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建立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确定指标的加权和,借助于无量纲化处理,最终反映各干训院校综合竞争力实况。具体数学建模如下:

假定省级党校与独立行政学院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n项指标(n为正整数),每项指标及其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值用Xi(1≪i≦n)表示,Xi的权重用Wj(1≪j≦n)表示,且则省级党校与独立行政学院的竞争力F可表示为:

根据本文构建的干训院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就全国38家省级党校及独立行政学院进行测算和排序。本项研究首先对所有指标数据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使用阈值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以上两式中,Xi为转换后的值,xMax为该指标所有院校的最大样本值,xMin为该指标所有院校的最小样本值,xi为该指标第i个院校的实际样本值。用阈值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的结果取值范围在0-1之间。

(二)关键指标筛选与评价

根据样本数据,笔者开展了无量纲化处理和主成分分析。但统计分析发现:鉴于相关32项竞争力评价指标数据的不完整性,如博士点数(有博导、联合培养,但无博士点)、培训班次(有人数规模、但各类班次统计不全)、培训成果(培训成果奖励、精品课程、名师等统计结果差异显著)、科研咨询项目(课题、论文、专利、国际检索等数据参次不齐)等,统计结果出现失真,与实际状况偏差较大。为优化模型,深化探索性研究工作,数据力求客观真实,对省级党校与行政学院竞争力指标开展二次筛选、整合如表2。

(三)省级党校与独立行政学院竞争力排名模型的统计分析结果

鉴于本验证模型具有假设的先验性,各指标权重Wj(1≪j≦n)一般需通过数据采集分析、专家论证和经验取值,而本研究主要是探索性建模,因此在本文中为简化模型、减轻工作量,暂将各指标权重Wj(1≪j≦n)全部平均化处理,按平均值计算。

表2 干训院校竞争力指标体系(简)

本文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为避免竞争力排名引起歧义,特将所有参评院校以代码标注(1401—1438),不再体现具体的院校名称。现统计结果以代码加分数形式排列(14##—具体得分数)如表3-表7。

表3 省级党校与独立行政学院综合竞争力排名

表4 省级党校与独立行政学院培训基本条件竞争力排名

表5 省级党校与独立行政学院培训师资与学科专业竞争力排名

表6 省级党校与独立行政学院培训社会声誉竞争力排名

表7 省级党校与独立行政学院科研咨询竞争力排名

(四)省级党校与独立行政学院竞争力排名模型的验证结果分析

通过对省级党校与独立行政学院竞争力数据的建模与验证,统计分析结果从理论上能够反映出被测样本的基本概貌,开展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可行性。但在模型的运算过程中,尽管所有数据来源于各院校公开的资料,但由于指标资料来源的时效性、前期调研渠道的不健全,从而导致最终采纳的统计样本存在一定的失真和计算干扰。因此,该竞争力模型最终的统计分析结果只能粗略反映各院校竞争力现状,大量后续研究工作亟待深度发掘。

六、结论和建议

(一)结 论

1.省级干训院校竞争力排名指标亟待论证和优化

本文的指标在总结干部培训规律的基础上,主要借鉴了国内外高校竞争力指标甄选的方法,通过在小范围内征求专家意见经调整后予以建立。但在样本数据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指标的应用缺乏客观基础,相关数据发掘存在空白,各院校间指标差异显著,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失真和干扰较大,导致最终结果与实际现状发生偏差;省级干训院校竞争力指标亟待进一步论证和优化。

2.省级干训院校竞争力评价模型及分类分层评价工作有待改进

有关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文献众多,基本能够客观真实反映被测样本现状。本文作为探索性研究结果,为简化数据处理,提高干训院校竞争力模型的操作可行性、统计结果的可识性,对采集的资料数据选用较为简单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有关指标数据的采集、遴选、相关性分析、评价、验证等,未能开展深度的数学建模予以探析;本研究结果及数学模型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同时,国内干训院校系统复杂,除党校、行政学院外,还涉及社会主义学院、团校、系统内训院校等,上述院校隶属类别不同、层级差异,为了更好地改进和提高干训工作现状,分类分层评价亟须开展。

3.数据来源渠道亟须进一步拓展发掘

本文的数据全部来源于各院校公开的资料,但在实际收集过程中,由于缺乏课题支撑,数据来源渠道较为单一;数据的重复性、不一致、失真等严重干扰统计运行,导致遴选的32个指标最终被简化为13个;各指标的加权权重也只能简化处理,按均值计算;导致竞争力模型的评价结果过于粗犷,可能没有客观细致地反映出省级干训院校真实面貌。

(二)建 议

开展国内干训院校竞争力评价可行性研究的几点建议:

1.根据实践需求,建议相关部门设置课题

当前国内干训院校竞争力研究鲜有报道,有关指标、模型、评价、反馈机制亟待深入探讨发掘;类似课题研究已在国内外高校竞争力评价过程中,得到政府相关部门或社会公众认可,并取得巨大反响。干训作为我国提高执政能力和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设置课题开展专项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可行性。

2.统筹规划完善,建议干训院校改进基础工作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各省级党校及独立行政学院的公开资料不健全,相关数据存在冲突。院校发展史、培训硬件资源、培训规模、教学资源、科研咨询成果等统计口径不一致,院校和内设部门公布的数据差异显著;院校网站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与普通高校甚至专科院校都存在差距,难以凸显省级干训院校的层次与特色。建议干训院校统筹规划,高度重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院校基础工作。

3.整合资源,建议突出干训院校地方特色

各干训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存在一定的共性,但在专业设置和地方特色方面差异明显;国内省级党校和独立行政学院因历史原因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院校之间的学科专业发展差异显著。根据干训条例要求,普适性的学科专业具有存在的意义,但地方干训院校更应突出地方特色(如西部的经济、社会、民族、文化等具有显著地方背景的相关专业),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应急管理),推动地方干训院校学科专业(普适性和差异化)建设,便于各院校之间均衡发展和异地教学。

4.合作支持,建议建立和完善干训数据库

当前党校和行政学院系统较为完备,大数据共享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国内已具备建立和完善干训数据库的条件。建议相关部门优化顶层设计,牵头地方院校合作交流,支持相关研究,成立干训院校竞争力研究中心,构建干训数据库(专家师资库、案例库、学科专业库、决策库、精品课程库等),为党政培训工作提供依据;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便于国际化交流,增强国家影响力。

[1] 国兆亮.2010-2011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方法及指标体系[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0-124.

[2] US News&World Report.Best College Rankings and Lists[EB/OL].(2015-1-12)[2015-02-15].http://colleges.usnews.rankingsandreviews.com/best-colleges/rankings.

[3] 王硕旺,洪成文.德国CHE大学国际性与国际化排名指标体系述评[J].中国高教研究,2010,(4):55-58.

[4] 崔艳丽.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大学学科“卓越排名”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3,(1):68-72.

[5] 周锣莹.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批判与借鉴——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视角[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6] Times Higher Education.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4-2015[EB/OL].(2015-02-05)[2015-02-15].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world-university rankings/2014-15/world-ranking/methodology.

[7] 邱均平.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2011-201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8] 邱均平,李小涛,余厚强.2014年中国大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5):9-18.

[9]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高校综合竞争 力 评 价 (重 点 大 学)[EB/OL].(2015-01-10)[2015-02-15].http://rccse.whu.edu.cn/html/2004/10/20041010095030-1.htm.

[10]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指标体系及权重设计[EB/OL].(2015-01-12)[2015-02-15].http://www.shanghaira nking.cn/ARWU-Methodology-2014.html#2.

[11] 武书连,吕嘉,郭石林.2010中国大学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4):5-13.

[12] 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体系[EB/OL].(2013-01-09)[2015-02-15].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3-01-09/1055368504.shtml.

[13] 梁卿.排名指标与大学质量——国外学者对大学排名指标的研究述评[J].教育学术月刊,2014,(12):10-15.

[14] 朱明,杨晓江.世界一流学科评价之大学排名指标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7-15.

猜你喜欢
党校竞争力行政
关注《行政与法》方式
晋源区委党校:历经四年寻访 赓续红色血脉
米其林行政主厨的GENTLEL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战略应对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完善党校党建工作激励机制研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校建设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