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雾霾成因与治理初探

2015-01-17 06:08薛晓丽朱盛毅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安徽安徽省城镇化

薛晓丽,朱盛毅

(1.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行政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9)

一、安徽雾霾天气现状

据统计,安徽省大部分地区近年来雾霾有40天以上,其中沿淮至江淮中部、沿江江南中东部超过80天。与常年相比,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偏多,其中沿淮及江淮之间中部偏多40天以上。2013年全省平均雾霾日数达60天,以霾日数偏多最明显,2013年安徽省雾霾日最多的地区为蚌埠。其中,2013年的1月24日-31日,雾、霾天气过程为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12月5日-9日,安徽78个市县均发布雾或霾预警,此次霾预警的数量之多和级别之高,在安徽省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史上较为少见。2014年,全省平均雾和霾日数分别为28天和76天,是雾霾日数异常多的一年,较2013年分别偏多8天和41天,淮北中部以及北部、江淮之间东部、江南西南部的霾日数超过100天(见表1)。

合肥作为省会城市,雾霾天气情况也十分严重。根据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发布的空气质量指数(AQI)显示,2013年1月7日是2013年首个雾霾天气,并且持续了一周的重度污染状态。进入秋冬季节,合肥的雾霾天气更是长时间持续。合肥在2013年10月25日和2013年12月4日两日为全国 74个监测城市的空气质量最差。2013年合肥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年平均为4.12,位列全国74个检测城市的第38位,属于后50%之列[1]。2014年6月16日出现由焚烧秸秆引起的年度最强雾霾,2014年合肥市的PM10平均浓度为113微克/立方米,为全省空气质量倒数第二。

表1 2014年全省地级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

二、雾霾天气的成因

雾和霾是自然界两种天气现象。根据气象学上的定义[2],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当空气中水汽较多时,某些吸水性强的粒子会吸水、长大,并最终活化成云雾的凝结核,产生更多、更小的云雾滴,使能见度进一步降低,低于1km时被定义为雾,而能见度在1~10km时则被定义为轻雾。由于粒子和云雾滴都能影响能见度,所以,能见度低于10km时,可能既有粒子的影响(即霾的贡献),也可能有雾滴的影响(即雾的贡献)。霾和雾在一天之中可以变换角色,甚至在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地方,雾和霾也会有所侧重。一般情况下,老百姓看到的我国区域性能见度低于10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被称为“雾-霾”天气。在人类活动较弱时,这些粒子主要源于自然过程,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这一现象在我国近二三十年中东部区域日益严重,主要是由人为排放的粒子显著增加所致[3]。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又由于大量粒子还可以活化为云雾凝结核(CCN)[4],参与云雾的形成。这就意味着,当今不论是霾还是雾,其背后都有大量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粒子参与(如PM2.5),都已经不是完全的自然现象,而是人类影响的结果。

三、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对安徽雾霾天气的影响

安徽省能源消费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低碳发展的难题,也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

(一)煤炭消费是安徽省能源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核心在于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而大气污染与煤炭消费直接相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成为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实施重点,但同时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困难重重。

2013年,安徽省能源消费总量为12 060.4万吨标准煤,比2012年上升6.2%。全省用电量也在持续增长,全省全社会用电量1 528.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3%,同比增幅0.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1 057.12亿千瓦时,增长11.2%。从中看出,能源消费强度在逐年下降,但是能源消费总量上升幅度依然较大,从而进一步加剧大气污染的程度和雾霾天气的形成[5]。

(二)工业增速较快,工业能源消耗增长较快,对低碳发展影响明显

安徽的工业化率从2006年36.7%提高到2011年的46.2%,年均提高1.9个百分点。工业能耗增长较快,工业是安徽省能源消费的主体,而重点耗能企业是重点。2013年,安徽省352家重点耗能企业消费能源8 207.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8%,增幅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安徽省352家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92%。2014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4 555.6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5%,增幅分别比一季度、上年同期高0.3个和3.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从2012年1月到2014年6月,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幅每月都超过3%,最高增幅达到6.8%,平均增幅达到5.45%。同时,由于部分高耗能企业投产或扩产的影响,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能源需求进一步上升,能耗增幅创新高[6]。2014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9 115.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9%,全省工业用电量1 120.8亿千瓦时,增长6%。

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的能源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废气排放量。以省会合肥为例,2011年、2012年、2013年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分别为2 775.2亿标立方米、2 768.7亿标立方米和2 862.3亿标立方米,而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600.2亿标立方米、701.5亿标立方米。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以后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大幅增加[5]。

四、城镇化进程加速对雾霾天气的影响

安徽省人口城镇化速度较快,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安徽省城镇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人口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2012年,全省5 988万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2 784万人,占46.5%,比2010年“六普”时提高了3.3个百分点,比2007年提高7.8个百分点,五年来年均提高1.56个百分点。根据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安徽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城镇人口步入快速增长轨道。

(一)城镇化过程中的生产生活能源消耗上升迅速带来碳排放大幅增加

建筑的碳排放迅速上升。安徽省建筑能耗一直在增加,高能耗建筑比例大,建筑节能技术落后。城镇化过程中的高碳排放除了带来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消费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外,短命建筑、大拆大建、重复建设、形象工程等加重了城镇化过程中的高能耗、高碳排放。近年来住房空置率过高,安徽省有些城市的商品房空置率已经达到20%~30%。在《投资时报》发布的“中国大陆城市‘鬼城’指数排行榜(2014)”前50个城市中,安徽有3个城市上榜,滁州17位、合肥43位、六安46位。

交通碳排放增加。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交通能耗占比也快速增加。城市物流流转速度加快,城镇的货运能力逐步加强。单中心的城市扩张使得居民出行的距离加大,是的城市机动化水平快速提高。安徽省近年来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私家车增长速度迅速,在2015年1月省会合肥的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20万量,每天以超过400辆的速度在增加。在安徽省的交通规划中,重视道路交通功能和空间的规划,轻视道路环境功能规划,重视道路基础设施规划,轻视交通发展战略规划,重车轻人等,所以当前的安徽省交通行业发展难以适应低碳发展的需要。

(二)城镇用地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人口增长速度

2014年末,安徽省常住人口6 082.9万人,比上年增加53.1万人。城镇化率49.15%,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2008-2013年安徽地级市的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6.6%,而全省城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速仅有2.5%,市区户籍人口的增速更是低至0.44%。城镇化速度明显大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安徽城镇人口增长本身速度较快,但城镇用地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人口的增速,导致全省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人口密度呈现下降趋势而不是上升。人口密度反映了土地集约化程度,而安徽省土地集约化程度表明土地资源利用率需要提高和土地生产潜力有待挖掘,另外反映出安徽省城镇化的空间扩展性和资源浪费性,这必然导致能源消耗的浪费,进一步加剧雾霾的产生。

(三)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其他问题

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中心城市的人口集聚能力普遍不强;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主导色彩过浓;城市功能单一;农民工的城镇化稳定性差;部分领导意志造成的城市规划频繁变化也是城镇化过程中严重资源浪费的突出表现;城镇化进程中,人民生活高碳化,能源浪费突出。

这些进一步导致能源消费的总量增加,进而加剧雾霾天气的程度。

五、安徽省雾霾天气的区域影响

雾霾中PM2.5可以远距离输送,雾霾天气已经不是单独某一个城市的问题,而是跨城市、跨省际、甚至跨国界的区域性问题[7]。安徽省主要城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和江淮平原之上,处在中国四大“雾霾带”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川渝(成都、重庆)之一,安徽周边省份的雾霾情况也不容乐观。国家环保部与2014年6月发布的《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指出2013年,长三角区域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达标天数比例范围为52.7%~89.6%,平均为64.2%。超标天数中,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5.9%。中东部地区雾和霾天气多发,华北中南部至江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雾和霾日数范围为50~100天,部分地区超过100天。在2014年12月1日至9日中东部地区集中发生了严重的灰霾污染过程,造成74城市发生271天次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其中重度污染160天次,严重污染111天次,而长三角区域为污染最重地区[8]。

安徽省的大部分城市雾霾的发生受区域间的影响不容小觑,安徽及周边省份人口聚集度高,工业较发达、工业化率高,城镇化水平高,机动车保有率高,能源消费总量巨大。这些加剧了整个区域的雾霾天气的恶化,而安徽的地理位置在江淮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坦的地形对于周围的雾霾形成没有任何的阻挡,反而更加容易地从周边聚集,成为雾霾的重灾区。

六、雾霾治理与低碳发展

我国节能政策近年来持续强化,强调以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为目标,注重打造低碳发展模式。雾霾治理与低碳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雾霾治理必然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治理雾霾,发展低碳经济也应遵循短期求平衡,长期求发展的原则。

(一)进一步政策推动能源消耗总量控制,促进低碳发展

国家节能政策已从单纯地控制能源消费强度的能源控制目标转变为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制。一是政策推动快改造传统产业,以技术创新和市场为导向,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严格控制新上高能耗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鼓励地方和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资源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率。二是加大节能力度,政策强化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控制和管理,加强监督和对高用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通过金融、税收、行政执法和人事任免等政策手段进行有效控制。

(二)应以雾霾治理为契机,推动安徽低碳经济发展

要进一步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经济转型;着力开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加大循环经济和环保科技研发等方式,在治霾的过程中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是要结合安徽省实际,吸收国外雾霾治理的先进经验,减少无用功。二是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对雾霾治理进行实时分析,加大数据分析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营造良好的数据环境,同时对数据及时共享和公布,让人民群众和企业加入到低碳发展之中,加强低碳生活的认知和改善高碳的生活方式[9]。三是利用资本的力量,雾霾治理需要大量资金,进一步创新,就低碳经济进行金融工具开发,多方面进行资本运行并加大民间资本吸引力度,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而使雾霾治理取得成效。

(三)加强生态强省建设

贯彻2012年安徽省出台的《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在组织编制、生态重点工程、生态政策支持等方面持续发力;改善政策工作机制的评估与考核,建立绩效评估和跟踪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力度,倡导人民群众对生态的关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近年来,安徽省积极响应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为推动低碳经济持续发展,在科技政策及低碳技术的扶持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取得显著效果。为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展低碳经济,安徽省制定了相应的《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安徽省也于2014年7月发布了《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安徽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雾霾天气的治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健康,雾霾治理已经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通过政府、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统一认识、高度重视、行动一致、从我做起,必将对安徽省的低碳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 安徽环境质量月报(2014年 1月)[EB/OL].(2014-02-03)[2015-01-07].http://www.aepb.gov.cn:8081/zwgk/xxgkweb/blue/showView.jsp?unit=002985878&newid=151122.

[2]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1979.

[3] 金辉.水循环:大气雾霾的成因与治理[J].科学与社会,2014,(2):42-48.

[4] 张小曳,孙俊英,王亚强,等.我国雾-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J].科学通报,2013,(13):1178-1187.

[5] 合肥市 2013年统计年鉴[EB/OL].(2014-03-20)[2015-01-07].http://tjj.hefei.gov.cn/n7216006/n93766 03/n9377097/n9377118/n31164244/index.htm.

[6] 工业能耗加快增长部分市节能压力大[EB/OL].(2014-08-01)[2015-01-07].http://www.ahtjj.gov.cn/tjj/web/list.jsp.

[7] 肖宏伟.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4,(7):70-71.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4.

[9] 王旭光.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探究[J].产业经济2013,(8):24-25.

猜你喜欢
安徽安徽省城镇化
《安徽记事》
成长相册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新安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调查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