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连片特困区中小学校长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5-01-17 16:03杜军杨晓奇高岩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专题讲座校长培训

杜军+杨晓奇+高岩

校长培训对校长领导力的发展和组织效能的提升至关重要。文章采用《校长培训问卷》对西北特困区甘肃省环县的34所中小学的52名校长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校长的培训机会不多;校长参加培训的动机主要源于自我提升、校长培训的形式和内容有待改进。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增加培训机会、完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

连片特困地区,是指因自然、历史、民族、宗教、政治、社会等原因,一般经济增长不能带动、常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扶贫开发周期较长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贫困地区,也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其基本特征表现为:贫困现状集中、贫困成因复杂以及贫困程度深沉。究其特困原因,首先特困在资源;其次特困在手段;再次特困在成本。广大西北地区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制约,是典型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融为一体的综合性特困地区集中地,也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环县集革命老区和国家贫困县于一身,能很好地代表西北连片特困地区的基本情况,具有连片特困地区的典型性。

教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一流的教育质量并非与一流的教育教学环境和设施成正比;学校投入的增加也并不意味着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的整体改善、学校产出(包括学生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领域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注重“外塑式”、“输血式”的学校发展与变革路径的同时,如何释放学校发展与变革的自我活力,激活学校自我发展与变革的动力是摆在教育研究者面前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是学校成功与失败的关键[1],对校长的选拔、培训与专业发展成为各国教育变革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西北连片贫困地区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但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校长培训的情况如何,目前还不得而知,有必要对此做一调查,以便改进校长培训方式,增强校长培训效果,最终促进学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法。根据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发展规模,不同类型等因素采用了分层整群抽样,选取了34所学校作为学校样本,共发放校长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2份,有效率为87%。问卷调查的克龙巴赫信度系数为0.661。样本的背景变量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二、结果分析

1.参加培训的机会

从调查中了解到,在近三年中,校长参加高水平培训的机会很少。37%校长参加过国家级培训,75%的校长参加过省级培训,78%的校长参加过市级培训,65%的校长参加过区级培训,80%校长参加过校级培训。如表2所示。

表1:校长调研样本分布

从上表可见,校长培训的频率比较低,参加3次市级以上培训的校长的人数明显偏少,分别为13%,8.3%,5.3%,而我们从表1中可以发现,62%的校长担任校长职务长达10年之久,即大部分校长在相当长的职业生涯中没有参加市级以上培训的机会。学校教学工作的创新与变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长的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管理能力的提升,而这种个体自身素质的增强必须通过不断地专业学习才能得以发展,但我们从环县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校长的专业能力发展令人担忧,最新的教育理念也难以通过校长的中介作用得以在教师中推广,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环县教育的发展,虽然今年来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在不断地加大,环县办学的“硬件”已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办学的“软件”还没有得到有效发展。

2.参加培训的动机

调查发现,校长参加培训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学习新知识和新理念以及与同行专家有交流的机会,次要动机有主管部门的要求、外出考察、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等。

从调查的结果的可以看出,校长参加培训的主要动机还是来自于自我提升的需要,源于自我发展内驱力,而诸如外出考察,取得培训证书等外在因素不是校长参加培训的主要动因,由此可见,作为贫困地区的校长,其自身成长的需要是比较急切的。校长们迫切的需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来更新自己的办学理念,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

3.参加培训的内容、形式与效果

对校长参加过培训的形式、效果和期望进行统计发现,自主阅读、网络学习、外出参观学习、反思性写作、专题讲座、参与式讨论、校本课题研究等内容在以往的培训中都有所涉及,校长们认为效果特别好的形式有参与式讨论、外出参观学习、挂职锻炼和反思性写作,效果比较差的主要是专题讲座,其他形式效果一般,在后期的培训中校长们希望加强的形式有外出参观学习、挂职锻炼、专题讲座、反思性写作、参与式讨论,最不希望有的项目为校本课题研究和网络学习。具体统计结果见表3。

通过对统计结果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校长们认为比较好的培训形式往往也是他们希望培训中需要加强的形式,其中专题讲座的统计结果似乎出现了矛盾,看似矛盾,实际上也可以理解,校长们参加高水平培训的机会并不多,而低水平的培训往往很难请到高水平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他们渴望得到的新理念、新方法,并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对低级别培训中的专题讲座自然不会满意,但对高级别培训中的专题讲座依然充满期待,因为办学理念的学习往往都要通过这一形式进行高效传播,校长们也特别希望从中获得提升。

4.不同级别培训的效果比较

调查发现,校长们参加过的培训中,省级培训课程内容针对性最差、培训方式最好、授课水平最高;市级培训的课程内容针对性较好,但方式和授课教师水平一般;区级培训内容针对性一般,方式和授课教师水平一般;校级培训内容针对性一般,方式和授课教师水平一般。从不同级别校长培训的效果来看,虽各有优势,但也存在着似乎无法弥合的缺陷,高级别培训授课水平很高,但针对性比较差,低级别培训针对性较好,但授课水平不高,这和当前研究管理机制和业已形成的研究氛围有关,级别越高的研究机构和个人往往缺乏一线的实际经验,而有经验的一线学者和教师又往往缺乏高级研究者的理论素养,这一点在教师培训的不同级别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在后期的校长培训制度化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解决,在本质上让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在操作上让“务实”与“务虚”结合,最终使校长培训的各方要素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充分发挥其功能,使校长在每一次的培训中都能获得成长与进步。

5.对培训的内容期望

调查显示,校长们认为培训的重点内容由高到低依次为:校长办学理念(74%)、校长领导艺术(68%)、特色学校建设(66%)、校本教研(49%)、学校教学管理(37%)。从校长对培训内容的期待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急切地渴望能获得新的办学理念,能让自己的领导能力得到提高,能让自己管理的学校有本校的特色,这些业务能力的提升其实都需要高水平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专家的指导,但这往往只有在高级别的校长培训中才能提供,而类似环县这样的贫困县,校长又往往很难有机会参加省级以上的校长培训,这就使得校长们需要提升的能力长期得不到发展,因此有必要针对连片贫困地区的校长进行高水平的集中培训,加强校长的业务素质的提升,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教育软实力的发展。

三、建议

1.增加培训机会

相比教师的职前培养而言,校长的专业成长几乎都是职后的一种自我成长,因为到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大学开设关于校长管理或教育的专业,如果说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化的一种体现的话,那么校长作为一种职业在专业化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校长的成长并没有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的一个有序过程,往往都是在经验中“摸爬滚打”出来的,而这种“自我成才”式的校长成长之路必然会出现诸如理论素养缺失、管理能力低下等问题。如何应对校长专业的“先天不足”?“后天弥补”可能是唯一的一条途径,因此校长的职后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让校长每年都有外出学习的机会,通过学习不断增加自己的理论素养,更新办学理念,扩大创新视野,提高管理能力,在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地提高的条件下激活教师的教学活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只有这样,学校的教学效果才能得以提升,教学改革才能得以推进,学校最终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

2.完善培训内容

随着国家教育经费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教育认识的不断加深,增加校长的职后培训基本已达成共识,有英国学者就曾指出:“加强对学校领导的培养与发展已成为英国政府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4]。校长的职后教育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在我国大规模、常态化的校长培训才刚刚起步,因此各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难免就会出现一些不妥之处,其共同的问题便是培训内容的编排缺乏实际调研。建议在培训方法上多使用一些案例引导法,逐渐深入,切不可进行填鸭式的理论灌输,培训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使其编排更加合理。

3.提高培训效能

校长培训作为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培训机构一项长期的基本工作,提高培训效率,应该是其必须思考和改进的日常工作之一,除了在培训内容上进行调整之外,还应该把调研作为自己的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坚持下来,去一线调查校长的实际培训需求,对培训内容不断地做出更新与调整,同时应及时获取每一次培训学员的反馈意见,以便做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培训机构要对自己的工作性质做出准确定位,严格来说培训机构应是校长专业继续成长的服务机构,因此要扮演好自己“服务者”的角色,根据校长不同时期面临的不同问题,及时给予解答,至少要搭建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平台,让校长的职业发展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从根本上保证校长的职业生命力!同时各级教育培训机构应建立统一的的协调机制,避免重复培训,突出各自的优势,使培训效能最大化。

4.加强培训的制度性建设

校长培训要从根本上得到持续的发展,必须给予制度上的保障。目前国内的校长培训大多数依然停留在政策性的导向上,若想让校长职业的专业性得到持续发展,就必须形成完善的制度,以免因政策的变化而停滞。只有让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管全面发挥作用,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形成完善合理的校长培训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校长职业的专业发展持续下去。

————————

参考文献

[1] Hallinger,P.,&Heck,R.H.(1996).Reasessing the principal's role in school effectiveness:a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1980-1995.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32(1),5-44.

[2] Darling-Hammond,L.,Meyerson,D.,LaPointe,M.,&Orr,M.T.(2010).Preparing Prin-cipals for a Changing World:Lessons from Effective School Leadership Programs.SanFrancisco:Jossey-Bass.

[3] Bush T.(2008).Developing Educational Leaders: Don't Leave it to Chance.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Leadership(36):307.

[4] 刘冬梅.基于需求的校长培训模式研究.现代教育论丛,2011(4).

[作者:杜军(1981-),男,甘肃正宁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杨晓奇(1971-),男,甘肃庆阳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高岩(1966-),男,甘肃庆阳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教授。]【责任编辑  刘永庆】

猜你喜欢
专题讲座校长培训
掀起热潮 学深悟透 奋勇争先 东城区总工会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讲座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社会学著名期刊主编在西安交大开办论文写作专题讲座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举办专题讲座 介绍近期我国网络安全态势及《网络安全法》
省属企业挺纪在前 实现弊革风清
——山西省国资委举办专题讲座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