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湖湘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研究*

2015-01-17 11:40华婷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湖湘语文课程湖南

“湖湘语文”是指以湖湘文化为根基和底蕴的语文教育,其显著特征为典雅厚重、经世致用、朴质无华、通变求新。开发“湖湘语文”教育资源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故土情结、传承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独具湖湘特色的语文课堂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湖湘语文  教育资源  区域文化特色

湖南语文教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远古时期潜语文教育的萌芽到近代湖南语文的兴盛繁荣,再到当代语文教育的吐故纳新,湖南语文教育始终以鲜明的湖湘特色走在中国语文教育的前列。因而,探索和挖掘湖湘语文的内涵、特点和精华,并进一步传承、转化,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湖湘文化传播的大课堂,打造极具湖湘特色的语文教育湘军,既正逢其时,更是我们湖湘学子的应尽之责。

一、“湖湘语文”的内涵与特色

1.“湖湘语文”概念的提出

“湖湘语文”是相对于全国已经形成影响的“苏派语文”、“浙派语文”、“闽派语文”提出的一个语文教学流派概念。“湖湘语文”这个概念产生于2008年年末,概念的提出者为湖南教育报刊社数字出版中心主任、湖南省教育专家黄耀红老师。这一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湖南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新时期语文教育发展相对沉寂状况的忧患意识和立志打造语文教育湘军的使命感。

2.“湖湘语文”的内涵和特点

湖南语文教育生存并发展于根基深厚、万物昭苏的文化沃土,与湖湘文化一脉相承、共生共荣,因而“湖湘语文”是指以湖湘文化为根基和底蕴的语文教育。“湖湘语文”的内涵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湖南语文教育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沉淀和显现出来的特征;二是借鉴湖湘文化中蕴含的语文教育理念,总结和提炼出湖南语文教育应有的理想特征。

与其他地域的语文教育相比较,“湖湘语文”具有以下鲜明特点:一是典雅厚重。崇尚程朱理学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主张格物究理,如周敦颐探道源以辟理窟,王船山创立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谭嗣同、杨昌济等探究“大本大源”,这势必影响了湖南教育的价值取向。湖南语文教育历时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形成了“敦厚雄浑、典雅厚重”凸显内在文化精神的湖湘特色。二是经世致用。湖湘学人所倡导的教育宗旨,从胡宏提出的“致知力行”、张栻的“贵实用而耻于言”、王船山的“知以行为功,行为知之效”到陶澍强调的“有实学斯有实行,斯有实用”都体现了湖南人不尚空谈、求实尚践的学风,对湖南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良性影响。三是朴质无华。湖南民性淳朴敦厚、刻苦耐劳,骨子里有一种实干精神。因而在语文教育中,湖湘学子不浮夸、不张扬,践履务实,形成了“质朴笃实”、“勇于任事”的士气文风。四是通变求新。湖湘教育中深藏着吐故纳新的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开放思维,因而湖南语文教育不存在门户之见,不固守宗派,择师而从,提倡不囿成见、兼容并包、博采众长,这也是历代湖南语文教育兴盛的重要原因。

二、“湖湘语文”教育资源开发的价值和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开发和利用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湖湘语文教育资源,具有及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对无知的好奇心。在语文教学中开发本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了解领略长沙岳麓书院千年学府的文化魅力、湘潭韶山伟人故里的风采、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谛、“天下独秀”南岳衡山神奇的佛庙文化等等,这些来自家乡的课程资源能使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在丰富语文学习素材的同时,更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从而变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了解并接受知识。此外,本地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具有湖湘特色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社会文化等,主动去发现、探究问题,提高语文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有效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升。

2.培育学生的故土情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风俗民情、意识形态等都会有本土烙印。生在湖湘大地的学子,面对熟悉的家乡,也许并未真正体会家乡之美。而将湖湘文化融于语文教学中,重视地域文化教育的熏陶,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湖湘风采,激发学生对生我养我的家乡和本土文化的热爱,培育学生对故土浓厚的亲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并将湖湘精神发扬光大。

3.传承地域文化特色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语文教育与湖湘文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湖湘文化的精髓为湖南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湖南语文教育又是传承湖湘文化的重要途径。教育的特殊功能对湖湘文化的定型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社会重要交际工具的语文教育,又是弘扬地方文化和精神的主要载体。因而开发“湖湘语文”教育资源能为湖湘文化的繁荣、继承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4.打造独具湖湘特色的语文课堂

近年来,湖南大力实施科教兴湘战略,全面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湖南省建设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第一章就明确提出“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湖湘文化教育”,保持和发扬湖南教育优势与特色成为其迫切需要。开发和利用“湖湘语文”教育资源,就是在总结湖南语文悠久传统的基础上,从湖湘文化的精髓中提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彰显湖南语文教学的特色。构建这样开放而有活力的湖湘特色语文课堂对于凸显特色研究,打造教育“湘军”,推动湖南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三、开发“湖湘语文”教育资源的途径

开发和利用“湖湘语文”教育资源,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解当地的一些名人故事、风土人情,而是要以明确学习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宗旨,突出湖湘文化的特点,挖掘有语文价值的内容,在语文课程实施中自觉、合理地开发利用湖湘文化课程资源作为语文课程内容。endprint

1.在课程设计中下功夫

湖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宝库,但并不是所有资源都能够被列作为语文课程资源,比如同样是名胜古迹,有些只能作为地理资源或历史资源来开发利用,而语文价值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课程设计中下功夫,用专业的眼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挖掘有价值的资源。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湖湘文豪流芳百世的作品。如古代的周敦颐(道县人)、王船山(衡阳人),近代的陶澍(安化人)、魏源(邵阳人)、曾国藩(湘乡人),现当代的毛泽东(湘潭人)、沈从文(凤凰人)、丁玲(常德临澧人),新时期的韩少功(长沙人)、王跃文(溆浦人)、阎真(长沙人)等。二是彰显湖湘地域特色的作品。如杜甫“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归雁二首》)、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中的衡阳;柳宗元《永州八记》、《捕蛇者说》中的永州;李白“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杜甫“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桃源行》)中的张家界;沈从文《边城》、《长河》中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传统民俗;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张孝祥“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念奴娇·过洞庭》)中的洞庭美景等。三是蕴含湖湘精神的作品。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左宗棠自箴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中体现的济世安邦、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屈原《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谭嗣同《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夏明翰《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中体现的敢为人先的牺牲精神;张栻《岳麓书院记》“以传道而济斯民也”、魏源《海国图志》“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现出的学以致用的务实品质;毛泽东《七律·到韶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陈独秀《欢迎湖南人底精神》“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中体现的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等。我们可在语文课程设计中引入相关著作为教材范例,甚至可编制一套湘版语文教材或湖湘语文读本,让语文教育成为湖湘文化传播的大课堂。

2.在实践活动中下功夫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和渗透外,还应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湖湘文化多姿多彩、新鲜可感的生动材料能极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一是组织学生亲身感受湖湘文化。带领学生参观当地有特色的名胜古迹、寻访名人故居、感受民俗风情,让学生亲身体会这些实实在在的文化载体,更深刻地领悟湖湘文化的精髓,并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鉴赏、审美等能力。二是开展有关湖湘文化的调查研究。比如湖南各地区都有谚语、习俗、文学典故、诗词对联等,老师可按学生的籍贯进行分组,布置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最后以黑板报、专题展览、文学社刊物等形式加以汇总,并进行交流、传播。又比如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岳麓山不仅风景秀美,更荟萃了湘楚文化的精华,历代诸多文人骚客汇聚于此并留下了千古绝唱。老师可指导学生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收集调查,并通过召开讨论会进行鉴赏和总结,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感受,既可锻炼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三是举办各类有湖湘特色的专题活动。学校可邀请文化学者来校进行湖湘文化讲座,组织语文教师进行湖湘语文的专题研讨,引导学生阅读湖湘文化经典并举办读书报告会,带领学生观看蕴含湖湘文化气息的影片、戏曲并撰写观后感等,让湖湘文化渗透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

3.在训练考试中下功夫

目前专门针对地域文化知识掌握程度的考评机制尚未形成,因而改变语文教育的评价机制势在必行。一是在训练中内化湖湘文化知识。在阅读训练、作文训练、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要根据课程需求有意识地渗透湖湘文化知识内容,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要解决口语交际训练中远离生活实际、学生无话可说的局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湖湘文化的氛围中进行口语训练,介绍自己家乡的风光、美食、风俗等,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口语表达出来,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掌握湖湘文化知识。二是在考试命题中凸显湖湘特色。高考是引导教学方向的“指挥棒”,自2004年起湖南实行高考自主命题。“典雅厚重、务实创新”是近几年湖南语文高考试题的命题原则,如2006年文言文选的是曾国藩的《湖南文征·序》,内容涉及文法、文风、湖南文化源流等;2014年的作文题以湖南“最美乡镇干部”为人物原型,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这都体现了坚持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湖湘文化特色的追求。但“突出湖湘文化特色”并不只是选湖南本土作家的作品或者典型的事例,更应该体现在湖湘文化精神上。因而在高考命题上要在“考什么”和“如何考”的问题上彰显湖南人的智慧,内在文化精神,逐步形成高考湖南卷的浓郁湖湘风格和一套科学、合理的命题体制和运行机制。

4.在媒介宣传中下功夫

信息化传媒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学校语文教育教学机制的转型。要推动“湖湘语文”的发展,不能只依靠学校教研机构的力量,还必须整合学术机构、媒体机构的力量。一是可借助传统媒介平台。学校、研究机构和电视台可合作举办“湖湘语文名师课堂”、“湖湘论坛”、“湖湘名人讲座”等活动,出版“湖湘文库”等书籍,在主流报纸开辟“湖湘文化”专栏,大力宣传湖湘名师、湖湘特色,进一步提升湖湘文化影响力;还可拍摄“湖湘文化名人纪录片”,举办“湖湘文化知识竞赛”等,强化推广普及湖湘知识;甚至可以利用娱乐“湘军”的优势,在娱乐节目中通过介绍湖南各地方的风景、方言、茶道、民俗等,传递宣传湖湘文化信息。二是可依托新兴媒介平台。学校可介绍学生关注有关湖湘文化研究的网站,如“人文湖湘”网站和湖南省图书馆网站等,并引导学生通过微信、微博、QQ平台等新兴电子媒体宣传湖湘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

湖湘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我们湖南语文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当务之急就是要秉承湖湘文化精神,以心忧天下的情怀,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折不饶的奋斗精神,既注重物化形态的湖湘文化资源开发,更充分地挖掘湖湘文化中深层意蕴的、隐性的语文课程资源,从而推动湖湘语文的建设和发展。

————————

参考文献

[1] 黄耀红.湖湘语文:地域文化下的语文课程建设.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

[2] 周秋光.湖湘文化宏观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李山林.论湘派语文教育的特征.当代教育论坛,2013(1).

[4] 李学.论地方文化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 中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吴玲.湖湘文化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士论文,2012(11).

[作者:华婷(1983-),女,湖南衡阳人,湖南警察学院讲师,硕士]【责任编辑  关燕云】endprint

猜你喜欢
湖湘语文课程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湖湘扫描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湖湘扫描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