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化繁为简的物理教学艺术*

2015-01-17 11:42邵晋英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课题物理课堂教学

生活的智慧告诉我们,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抓住主要矛盾,你的思路就会越清晰,就越容易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简单、简要、简明实则意味着深刻、高效、条理、系统。因此,化繁为简,既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能力,更是一种卓越的教学艺术。该文以物理课堂教学为例,从课题导入、课题展开、课题结束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化繁为简。

物理教学  化繁为简  艺术

世界上有两种伟大,一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一种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种宏观战略能力,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是一种微观执行能力。有时候,我们需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即化简为繁,通过深入分析,以便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新的问题和新的研究领域;有时候,我们又需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即化繁为简,抛开次要因素干扰,抓住主要矛盾,以便找出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从而发现真理。大道至简,纵观整个科学发展历程,简单性原则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是科学家走向真理的灯塔[1]。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探索真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再现真理的发现过程,而再现本身就具有简约性,这种简约性就是教学艺术的体现。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我们既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学习和研究它,又要按照艺术的标准去发挥和创造它。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一般由导入、展开、结束三部分组成,针对这三个环节,化繁为简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这里,我们结合物理教学,重点探讨如何化繁为简。

一、课题导入阶段: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课题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好的课堂导入如同钥匙,开启着学生智慧的大门;如同桥梁,架起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同路标,引领着学生思维活动的方向。

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步入探究的课堂

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既艰巨又复杂的过程,学生的任何学习欲望都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有意义、贴近学生生活且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更好地引领学生步入探究的课堂,经过自主建构来完成学习目标。比如,一位教师对“毛细现象”一节,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

情境一:教师出示连通器,并提问:若在连通器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当水不流动时,有何现象?

情境二:教师再问:若将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插入盛水容器中,管内水面比容器中的水面高还是低?

情境三,教师将不同内径的玻璃管插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学生在事实面前大吃一惊,由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时,根据学生迫切要求探究真相的心理,教师水到渠成地引入新授课题——“毛细现象”。

2.精炼教学语言,言简意赅,明确课题

化繁为简还要体现在语言的简练上,力求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言不在多,贵在精要;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要语不烦,达意则灵。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物理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简洁性和高度概括性。在物理教材中,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语言表达也都要求十分精确、简炼,常常是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前后颠倒更不行。比如:速度的大小,速度变化的大小,速度变化的快慢,虽然表面上看大同小异,但其物理内涵却截然不同,不能随意替代。简洁是智慧的象征,教师把课上得简单是一种水平、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它决不仅仅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更加精炼、更加艺术、更加高效了。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时可运用这样的开场白:耳朵的功能是能够听到各种声音。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到我们的耳朵中的呢?寥寥数语,就将学生引入了知识的殿堂,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学习动机。

二、课题展开阶段:一节课的核心和最华彩的乐章

课题展开,作为一节课的核心和最华彩的乐章,其教学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想上,引他们通过一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课题导入,只是一场盛宴开始之前的开胃酒,无论多么引人入胜,如果没有进一步的、一系列的阶梯设计,学生也难以欣赏和品味到真正美味的知识大餐,感悟到探究知识的乐趣。

1.精选教学内容,化繁为简,提高教学效率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目标简明、内容简约和方法简便。简明的教学设计,应该可以让学生以最轻松的方式获得最大的收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效益。短短的45分钟,要讲的内容很多,如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其结果必然是囫囵吞枣、顾此失彼、面面不到。因此,必须精选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活动,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一位特级教师曾给自己立下了“三不教”原则:(1)凡学生自己看书能懂,不教;(2)凡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不教;(3)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能懂,不教。如此这般砍掉那些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就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更大的空间展现自我和学会创造。因此,有人形象地比喻,新课程下的教师应该是“味精”而不是“食盐”,教师要像“味精”一样,起到调味的作用,让学生“吃得可口,营养丰富”。要做到适可而止,该加则加,不可多加,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掩盖了学习的“本来味道”;更不可越俎代庖,大包大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效的教学切忌过分追求完美,全面开花,而要取舍有度,删繁就简,以简驭繁。这里的“简”,不是简单粗浅,而是意味着深刻、高效、条理和系统。要想达到如此效果,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根据课标的要求,设计三维教学目标,做到目标简明、具体、操作性强。第二,做好对教材的深度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既要务本,又要创造性开发好文本,把课文中的知识点、能力点、探究点、方法点、情感点逐一挖掘,善于从大量的事实中精选出最重要的内容,即学会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分解难点。第三,研究学情学法,找到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跃过学习障碍。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建构知识,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获得较高的分数。endprint

2.精心设计问题梯度,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是复杂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因素交融在一起,从而使学生难以把握问题的核心和关键。而物理教材中呈现的各种物理问题,虽然经过简化和纯化处理,但一般来说,比较复杂的物理过程仍然是由若干个简单的“子过程”构成的。因此,分析物理过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复杂的问题模型化、层次化、简单化,把它们分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来研究,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问题的难度。

比如,高一物理中关于向心加速度的方向确定,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可知加速度a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的方向一致,因此,只要确定了△v的方向即可知道a的方向。为此,可设计如下4个问题:(1)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v的方向如何?(2)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的方向如何?(3)当物体做一般曲线运动时,△v的方向如何?(4)当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v的方向如何?若时间△t很小时,△v的方向又如何?通过一系列有梯度变化的问题设计,变复杂为简单,巧妙地化解了教学难点。

3.精心设计板书内容,化繁为简,突出重点

板书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学情、教法的基础上,经过科学而艺术的加工和提炼,用准确的文字、生动形象的图示或图表对教学内容所作的高度概括,具有直观、形象、系统、条理的特点。它静态地展示于黑板,感知于学生的视觉。有关研究表明,在人所获得的全部信息中,听觉占11%,而视觉占83%,其他(触觉、嗅觉等)只占6%[2]。因此,教学过程中,虽然是学生“听课”,但是不能单纯让学生听,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视觉去感知新信息、新材料、新方法。板书正是教师为促进学生接受教学信息而精心设计的视觉代码。

因此,板书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板书应力求以尽可能简约的文字、符号、线条、图表反映尽可能丰富、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严谨、美观、简明的板书和板画,一方面可以理清学习思路、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设计合理美观的板书,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等也大有裨益。

4.巧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

众所周知,物理是中学生普遍感到难学、难懂的一门课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物理概念的抽象性。比如电场与磁场、原子内部的结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等等。如果仅凭单纯的语言描述和理论分析,学生很难有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如果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我们就可以巧妙地化解这一难点。通过设计生动、形象的课件、仿真实验等就可以再现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无法现场展示的内容,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并为其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5.注重科学方法教育,从教会转向学会和会学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陶行知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教学也是如此,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灵活运用最简便、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类比就是一种很好的可以化繁为简的教学方法,科学史上的许多重要理论,重大发现,最初都是通过类比推理提出的。如果在教学中也能巧妙地运用类比方法,以旧带新,以已知推未知,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降低教学难度。比如,电磁波与车站上的货物几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无线电的载波、发送、检波与货物的装、运、卸有着完全对应的逻辑程序,所以我们可以用后者来类比前者。由于运货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因此,不需要实物模型,学生就很容易在头脑中再现事物原型,从而促进了对新的且较为难懂的物理过程的感知和理解,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三、课题结束阶段:完美的结束犹如画龙点睛

有人曾将课堂教学全局构筑比喻为凤头猪肚虎尾,意思是说,导入阶段应像凤头那样美丽动人,展开阶段应像猪肚那样丰硕肥大,结束阶段应像虎尾那样横扫如风。导入、展开、结束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一堂好课,就要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归纳、概括总结出来的。因此,归纳法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同学对已学过的知识,很少主动进行整理,不善于归纳总结,做完实验后,对得到的实验数据,也仅仅满足于得出既定的结论。以至于书越读越厚,题越做越多,学习越来越累,效果反而越来越差。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平时缺少系统的科学方法训练,不知道如何化繁为简,不知道如何归纳概括,归纳思维能力水平较低。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化繁为简的归纳方法,在一节、一章、甚至一本书学完之后,启发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分析和概括知识要点、方法要点、能力要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帮助学生找到错误根源,避免重复同样的错误等,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达到横向拓宽和纵向深化的目的。

总之,“化繁为简”是一种教学智慧,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简单单的课堂教学,是简化而不失本质、简要而不失系统、简明而不失深刻、简约而不失精彩、简单而不失高效的课堂教学。表面上我们追寻的是简简单单,其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种“简单”是对目前冗繁的课堂教学的一种“清洗”,是对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主体意识的一种彰显[3]。辩证地看,“简化”了的课堂教学,意味着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潜心研究、独立思考;意味着学生有更大的舞台可以展现自我、体验成功;意味着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促进生成、引发精彩;意味着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更好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

参考文献

[1] 陈光磊.论简单性原则的教学美.继续教育研究,2006(6).

[2] 张军朋等.中学物理微格教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陈选斌,白秉州.试谈如何“简简单单教语文”.http://blog.ssyxx.cersp.net.

[作者:邵晋英(1967-),女,山西霍州人,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题物理课堂教学
只因是物理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我不是教物理的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