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中生物学选修I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5-01-17 16:10韩菲涂德珍鲁亚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生物学校课程

韩菲+涂德珍+鲁亚平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对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中生物选修课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课程设置、教师素养等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选修课开设仍以高考为指挥棒,并未体现选修的课程价值。因此,笔者认为,选修课的开设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充分的准备方能落实。

生物  选修课程  调查分析

从世界范围看,选修课的确立和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19世纪20年代由德国大学传入美国大学,得到较快发展。19世纪末,其由大学移植到中学,揭开了中学选修课的序幕。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将选修课列入《课程方案》,揭开了高中选修课新的一页。

2006年秋,安徽省全面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阶段。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一些制约高中生物选修课程建设的深层问题逐渐凸显,各个学校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困难也越来越大,涉及教师、教材、教学等各方面。面对诸多的问题,国内外虽已经有大量的文献进行论述,但焦点大多集中于选修课开设前期的理念宣传与理论探索,并没有在实施环节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特别是以学科为例的实施建议更是凤毛麟角。

本文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探讨与调查研究,对高中选修课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探寻深层次的原因,结合安徽省高中教育的实际情况,以生物学科为切入点,力图对学校制订选课方案、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与授课、课程评价等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掌握选修课在中学实践的真实情况,了解阻碍选修课开展的真正原因。

一、调查设计

1.研究方法设计

本研究以对安徽省部分学校教师问卷调查为主,访谈、查阅文献为辅的方式,对目前安徽省普遍开设的高中生物选修I模块的课程设置、教学情况、师资情况及课程评价与管理等实施现状进行抽样调查。最后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加以统计分析与讨论。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高中选修课分为选修Ⅰ和选修II。选修Ⅰ主要是指在国家课程范围内的选修课程,选修II主要是指校本课程。针对目前选修课的开设现状,我们将调查的重点侧重于选修Ⅰ。

问卷调查法的目的是调查分析生物教师对生物选修课程Ⅰ实施、进程和效果的态度,生物教师对新课改下的选修课程Ⅰ教学的认识,教学资源对选修课程设置的影响等。通过数据分析,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生物选修Ⅰ课程教学现状进行理性的描述,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发现影响生物选修Ⅰ课程教学效果的瓶颈,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2.调查问卷设计

本研究调查问卷的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填表人基本情况,包含所在学校名称以及学校所属区域,填表人性别、教龄、学历。

第二部分为调查问卷的封闭性题目,分5部分:(1)课程设置(设7道题);(2)选修模块教材情况(设1道题);(3)选修模块教学情况(设1道题);(4)师资情况(设4道题);(5)课程管理和评价(设1道题)。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生物教材选修Ⅰ进行设问。

第三部分为开放性问题(设1道题),此题让被调查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包括一些对目前高中生物选修Ⅰ课程的实施建议,从而集思广益为日后工作寻找突破。

调查分布在安徽芜湖、黄山、池州、阜阳、合肥、安庆等9个地区40多个学校。为确保此次调查结果的普遍性、代表性和可信性,笔者充分考虑了被调查人员的结构、被调查学校的性质、安徽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被调查学校有省示范高中、省(市)标准化高中、普通高中等,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6份,回收率为91.2%。其中城市(198份)、城镇(206份)、农村(52份),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3.4%,45.2%,11.4%。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课程设置情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1],将高中选修课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强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应是目前选修课程研究的重点。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和课程内容是否适应是一门课程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因此本课题亦将课程设置作为首要的调查内容。

(1)课程文理安排

表1 课程文理设置对比结果

由表1可以明显看出文科班几乎不会上生物选修课,因为安徽省高考近几年一般只考选修一和选修三,故理科班绝大部分仅选修生物选修一和选修三。在高考命题和高校招生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只要是高考内容,教师和学生都会比较关注;而对于选修课程中非高考内容,学校或者不开设,或者在实践操作中很难保证教师及学生会用心对待。

(2)课程周课时安排

调查数据显示:在课时安排方面,所有被调查学校生物选修Ⅰ的周课时保证3课时的只有不到20%。城市、城镇选修课实施情况较好,农村较差。此外,选修内容一般不会全部都考,以致学生“选择性的听课”,遇到高考要考的内容便认真听,不考的则选择不听;不依据课程本身进行选择,而是依据授课教师脾性听课,对要求严格的教师端正态度好好听,对要求松懈的则随便听听。学校自动剪除高考不考的这部分内容,缩短选修课程课时,以增加必修课程的课时。

(3)课程年级设置

表2  生物选修课程年级分配调查结果

表2显示:学校在课程安排方面较为灵活,有32.8%的学校选择在高二开始,有35.9%的学校选择在考试说明出来之后才开始教授生物选修Ⅰ的内容。这与广大教师的选择一样,有46.9%的教师认为应该在高二开设选修课更合适。究其原因,教师要在周课时平均仅为三节的情况下,将选修I教授完,且要保证学生考试能过关。那么,大部分教师将会选择在高考考试说明出来以后再上。

2.课程教学情况

表3  生物选修课程教学方式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各种教学方式并存,但被使用最多的依然是传统的讲授法及讨论法,90%的教师上课的方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方法还存在着意见,认为“课时原本就紧张,新课改后更没有课时安排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对待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态度具有很大的不一致性和个性化选择。

表4  生物选修课程实验教学开展情况调查结果

对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的调查则显示,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做探究性实验的机会还很少,大部分生物选修课程Ⅰ都未能开展实验课,这与不具备实验设备条件有关。

尽管绝大多数被调查学校都配备了生物教学实验室,但因学校区域差异,资源利用差别很大。省示范高中、城市标准化高中、城市普通高中渠道多,利用情况较好;农村学校渠道单一,可利用资源非常少,总的趋势是课程资源建设不但缓慢,利用率也不高,亟待改善。引起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各学校发展时间、所处地域、建设条件等的差异,导致对生物选修课程建设投入的资金少、精力少、感情少,没有挖掘潜力,发展没有后劲。一小部分能在有限条件下开展1~3个实验,几乎没有一个学校和老师开展3个以上实验。

3.师资基本情况

(1)教师培训情况

表5  教师的培训情况调查结果

在选修模块实施赖以支撑的软资源——师资条件的调查中发现,在教师专业培训方面,有40%以上的教师在教授选修课时没有接受培训,并且随着城市、城镇、农村依次有递增趋势,分别达到了40%,43%,58%。对于城市中学,因有先天的优势,资源较好,因此对教师的统一培训做得更好一些,达到了35%,而相比之下农村中学却仅有17%,相差一倍之多,这也说明教育资源差距带来的影响。但同时学校及领导部门也作出努力,通过教研组、学校组织、市里培训等不同方式来适应新的内容教学。

(2)教师对教材的熟悉情况

表6  教师对教材的熟悉情况调查结果

表6数据显示:对教材的熟悉情况农村教师做得较好,90%达到非常了解的程度,城市及城镇教师对教材熟悉情况45%左右为一般了解。本题数据较为主观,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与教师的自我认知有关。即,假使A、B两位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相差无几,但A教师对自己要求严格,故认为自己了解情况一般或不了解;而B教师自我要求较松,故认为自己已非常了解教材。

数据也显示,大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尚可。通过访谈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对课程的开发能力不足。课程资源匮乏,选修课程资源建设投入的资金少、精力少、感情少,致使其开发缓慢、利用率不高;安徽省各个学校反映的主要困难还在于教师自身时间和能力有限和学校硬件设施条件跟不上。

(3)课程管理及评价

表7  生物选修课程评价方式的调查结果

表7显示,课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评价方式单一且操作性不强,56.3%的学校还是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利用闭卷考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情况。36%的学校则是利用平时作业以练代考的方式来巩固学习。

三、现状分析

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在高中课程结构中加入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但改革十年,选修课实施中困难重重,不断暴露着种种问题:学校选课制度不健全、选课指导不到位,学生选课带有功利性、片面性和盲目性,课程资源匮乏、教师开发课程能力不足,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唯分数是瞻。为此,我们必须对目前高中生物选修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深入的剖析,以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

1.我国的教育现状限制

部分教育者仍固守着传统教育模式和理念,未认识到选修课的实施对于当代及未来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不能真正接受这一新的教育思路,并在潜意识里把高考科目与选修课程看成是两个互不相容的对立面,从而导致其在实施中的行为力度大打折扣。此外,在很多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看来,语文、数学、英语是主课,其他的(如政治、生物、地理等)都是副课,生物再开选修课程,那就是副课中的副课,是不重要的,不必花太多精力,跟着老师随便学学就行。

2.选修课实施资源缺乏

首先,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室跟不上。从高中课程内容来看,课程的多样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可能会依据自身的发展和需求选择不同领域、不同时段的课程。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型的跨班、跨级选课的实施是不可避免的。跨班、跨级的选课就产生了教室问题,高中不同于大学,高中学生的教室是固定的,甚至座位也是固定的,大多数学校都没有独立的流动教室供学生上选修课。其次,作为课程开发的软资源——师资条件跟不上。选修课程的设置对教师的知识深度、广度以及专业技能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对广大教师来讲,选修模块多,每一模块涉及的知识面宽、内容新,要求也不一样,尽管他们实施必修课程的经验十分丰富,但大多缺乏开设选修课的经验,可能一时很难胜任。此外,对于某些选课人数特别少,涉及内容较窄、较深的课程,单凭一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往往难以开设。最后,选课制度不完善。学校的选课宣传不到位,课程管理工作滞后,方法陈旧。师生均只注重学生在校的近期需要,忽视其毕业后的长远发展,以致学生能力的结构性失衡。

3.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家虽一直在呼吁减压,呼吁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但若我国的基本教育评价模式不转变,基本的人才选拔模式不转变,高考的指挥棒不变,仍旧只考必修课和指定的少量选修课,那么就会致使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学校和教师都选择谨慎应对的态度,即采取“重必修,轻选修”的策略。那么,美好的愿望很有可能变成空中楼阁。

四、相关建议

虽然新课程所倡导的选修课开设理念是先进的,目标是清晰的,从均衡教育的高度,“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3],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并不适合在所有高中开设选修课,不论是在课程设置、教育观念、师资条件、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虽说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但也不能削足适履。我国制定的很多教育改革规划借鉴了国外模式,其中有些是并不适合我国教育现状的,我们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冷静地分析现状,积极地完成准备工作。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让选修课利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深入人心,让学生主动的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而不是被学校、教师、家长、学分以及分数迫使着去选修某些已定的课程。其次,建立完善的选课制度。如开发网上选课,选课前让学生全面了解每门选修课的内容,方便学生选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课程。再次,加大资金投入。为选修课的实施提供硬件设施,建立流动教室。同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课程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拓宽其知识宽度,挖掘其知识深度,全面提高选修课质量,使学生上课犹如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而非在浅涸的沟渠里挣扎,让学生花时间和精力修习的选修课物有所值。最后,建立一套选修课程的评价模式。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方式,而是根据学生在此课程的学习中,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模式的转变和提升来评定。循序渐进地开展选修课程,并在实施中根据我国国情,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杨宝山.试析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途径.中国教育学刊,2010(7).

[3] 周应章,黄敏.浙江高中选修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教学月刊,2012(11).

[作者:韩菲(1960-),女,天津人,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硕士;涂德珍(1990-),女,安徽滁州人,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鲁亚平(1962-),男,安徽无为人,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生物学校课程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第12话 完美生物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