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社会背景下的微型教育探究

2015-01-17 16:16许振光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优势体系发展

教育界大都以欧美等教育体系中的发达国家和中印等大型教育体系国家为对象开展相关研究,忽视了对微型国家和地区的微型教育体系研究。事实上,微型社会的微型教育体系有其自身特点,对这一教育现象进行研究,也同样有其迫切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理论意义。本文即立足微型社会中的微型教育体系,详细分析了其特点及发展中的不足,并依托其自身特点提出解决策略。

微型社会  微型教育  教育体系

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大都把目光投到中国、美国、印度等教育人口大国,以及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这些教育系统相对发达的国家,以开阔的宏观视阈分析其模式、内容、方法、目标,以精准的理性定位探寻其理念、机制、规律、本质,由此找出问题,吸取经验,达成自我教育体系的发展优化。然而世界上还有很多教育小国、人口小国、地域小国以及小型主权地区同样需要发展教育,需要足够的教育理论支撑,同样值得教育界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探讨,也就引出了“微型社会”和“微型教育”的概念。微型社会的教育体系不同于人口大国或教育大国的教育体系,而通常有其自身的一套独特的、更加有针对性的、运转更为特殊的体系,对这一体系进行研究,是教育理论从总体层面向细节层面的转型,是从共性到特性的深化,是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理论的必要延展和空白填补。

一、微型社会

微型社会源于微型国家,对微型社会的界定须依托微型国家的界定。而所谓微型国家,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尺,而是通常从主体需要主要依据人口数量进行主观划分,如世界银行将人口在150万之内的国家划为微型国家,以此作为其从事金融业务的标准。对于教育界的“微型国家”界定,联合国在2009的召开的“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政策论坛”上将人口在300万以下的国家视为微型国家范畴,以此论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共有65个国家及24个自主权属地应划归微型国家或地区之列。现代研究者则认为对微型国家的划分不能单单以人口论,还应以面积为界定因素,如香港有710万人口,却仅有1104平方公里土地。笔者综合考虑现行理论观点,并结合本文研究的根本目的,同时将人口规模、土地面积、经济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因素纳入微型国家的考量范畴,并将符合条件的、拥有一定政治和教育自主权的地区纳入研究范围,选定澳门、香港和马耳他作为微型社会的主要研究实例,对本课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微型社会中个体行动对整体影响力更大。显而易见的是,微型社会范围较小,在有限的“圈子”中个体间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直接或间接发生联系的几率高于其他社会类型,因而个体的影响在微型社会中就会被放大。微型社会中各种社会活动效率更高,影响更大。微型社会中移民现象频繁,影响教育系统。

二、微型教育

教育学界对教育的研究通常采用两个视角:宏观教育视角和微观教育视角,对教育的发展进行政策和策略把握。然而微型教育体系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方面,从微型教育的整体运行体系而言,其属于宏观教育研究范畴,而对其微型特征、细节上的考量则属微观范畴;另一方面,就微型社会中的微型教育体系而言,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具有更大的关联和影响,因为可以定义为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是对传统教育研究范围的延展和突破,是对现有教育研究体系的补充和推进,对这一教育体系进行研究,不仅对香港、澳门等拥有充分自主权的地区教育发展具有极大裨益,同时对于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域特色鲜明背景下的地区教育而言,同样具有一定现实借鉴和指导意义。

教育和社会发展间并非单向的促进关系,社会水平同样会反作用于教育的发展。微型社会较小的经济总量、有限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使得该社会体系中的教育“微型化”成为必然。与大型国家教育规模“巨型化”“多元化”相对应,微型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模则呈现出“微型化”“实用化”的特点。

三、微型社会中微型教育分析

1.SWOT分析

同大中型国家教育发展不同,微型国家发展自身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当然也有其先天不足。笔者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上采用了“SWOT”方法进行更为直观的分析。“SWOT”是目前教育研究的通行方法之一,通过对某一特定对象发展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来解构和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内部及外部环境,由此可以引导研究对象趋利避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微型社会教育体系的优势:1.人口少,人均教育经费比例大;2.教育开放度高;3.教育规模小,易于发展和优化。劣势:1.经济结构单一,经济综合实力不足;2.生源少,移民和人才流失现象严重;3.师资队伍力量不足;4.学校间缺乏竞争力;5.学校规模小,实力弱。

2.面临的问题

通过上述“SWOT”方法,显而易见,微型国家发展教育同样面临着复杂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优势和劣势共存,机遇与挑战同在,而其中的“劣势”则是微型社会发展其教育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和及时解决的,因此需要重点探讨。关于微型社会中发展微型教育所面对的问题,具体分析其中最为突出者如下。

(1)教育条件不足。微型教育系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困境即是资源条件的匮乏,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技术资源等,甚至是师资力量、学生来源,无不制约着其教育的发展,使得微型教育呈现出滞后性、微型化、单一化、实用化倾向。而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运行结构,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却是全方位的,是多元的,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的,这就造成了实际需求同教育办学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即微型教育系统无法完全满足微型社会的发展需求。

(2)教育能力不足。教育能力一方面受制于微型社会中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办学需要。在微型社会中,由于优势资源不足,则只能采用劣质资源加以补充来满足实际需求,最为突出的特点在生源方面。

(3)教育活力不足。微型社会中,教育学校少,同类型学校就更少,教育体系内部缺少同质竞争,缺少活力和动力,严重影响了教育体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能发挥。

(4)受外界影响大。微型社会中不仅内部个体行动会对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产生更大影响,而且由于自身抵御市场风险、危机、影响能力弱,因此更易受到周边环境影响,如移民就会对微型国家的教育体系产生冲击。以澳门为例,其同大陆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人员交流密切,则大陆对澳门的教育体系势必也会产生冲击,澳门需要调整其教育方式以适应大陆学生。而反观其对大陆的影响,则显然不能称之为“冲击”。

四、微型社会教育的发展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微型社会中的微型教育体系既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也有其先天缺陷和后天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予以关注,籍此解决微型教育体系优质化和高效化问题,带动微型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整体统筹规划,避免教育资源浪费

考虑微型社会资源的有限性,教育规模化程度低,单位资源投入获取的效益相对较低,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又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甚至是高端的,而教育本身需要大量资源投入,越是高等级的教育需求就越需要投入巨额的资源和资本,由此造成了微型社会教育质量与教育成本之间的巨大矛盾。因此微型社会发展其教育,首先要基于资源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视角,进行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在具体实践上,微型社会教育管理者应注重结构优化组合,通过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和升级达成教育投入产出间的高效能比,从整体上优化各学校间的良性互补,最大限度避免重复建设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其中,“分工合作”是一种高效的资源优化配置途径。突出特色,展现优势,各司其职,加强各结构单元间的联系、衔接、资源和信息共享,立足整个微型社会构建相对完整、又明确定位、突出特色的教育体系结构。

2.加强区域合作,解决师资生源问题

微型社会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缓慢,这给微型社会教育带来两大制约:优秀师资力量不足和生源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微型社会应采取加强国际合作和地区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首先,就师资力量优化而言,众所周知,师资力量是学校教育的具体践行者和主导者,是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直接体现,因此优化师资力量是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微型社会教师全面性、多元性显然不具优势,而若想通过自身努力解决,则需要投入巨额培养成本,这样的“收益—投资”比显然过于低下,因此,国际交流和区域合作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微型社会应采取开放、积极的政策促进对外教育交流,通过引入外界优秀教师人才、优秀教师交流,以及聘请外校教师兼职讲学来达到目的。其次,对于生源而言,同样可以采取类似政策和方式,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游学来充分利用外界优势资源弥补自身教育缺陷,同时利用自身教育优势和开放先进的教育政策吸引外界生源到本地就学,解决生源问题。

3.推行保障体系,提升教育的竞争力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之下,任何一国或者地区都难免面临世界市场的竞争,同时也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教育体系同样如此,这对微型社会的教育产业而言,即是挑战,也是机遇。微型社会教育的发展和提升应当积极利用这一趋势,化压力为自我提升发展的动力,既确保本国或地区优越教育资源的稳定,又要提升教育产业吸引力和竞争力,确保核心项目优势和质量,争取吸收外界优势资源补充自身教育发展,而这一目标达成的前提即是微型社会自身教育体系的持续强化。微型社会教育管理者应利用自身政策导向强、机制灵活等特点,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实现教育规模化的跨越式升级和教育质量的同步协同跟进。同时考虑微型社会教育管理方法、教育理念、教育策略等的滞后性,可以采用引进外部成熟先进的教育发展方式及管理理念的方法发展自身教育体系,必要时也可引入外界先进的质量控制标准、聘请外部专家和管理者等方式更为直接地达成目标,由此保持自身教育体系的先进性。

4.体现区位优势,强化可持续发展

区位优势和地域特色是微型社会发展教育的两大优势所在,也是其同大中型社会教育体系相竞争的有利条件。微型社会教育确保区位优势、发挥地域特色,应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服务社会是教育三大职能之一,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基础,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微型教育在微型社会的背景之下显现出了极强的市场指导性和社会适应性,这既是微型教育自我发展的选择,也是微型教育自身的优势所在,因此必须坚持并强化这一特点,构建更为完备的“学校——社会需求回应机制”以及时调整教育方向和教育目标,保持其同社会需求间同步互动。其次,施行开放和先进的教育发展政策。微型社会政策效应显著,这也是其自身教育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开放、先进、稳定的教育发展政策,尤其是以国家法律和法规形式出现的政策,对提升本国教育吸引力极为有益。纵观欧美教育的发展,无不伴随着教育法制和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如无差别奖学金制度就为其在全世界范围吸引优秀人才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这对微型国家教育政策发展方向是一个启示。

————————

参考文献

[1]  谭日辉.社会空间特性对社会交往的影响.城市问题,2012(2).

[2]  朱建成.粤港澳教育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  张红峰.微型开放系统中澳门教育质量的保障.当代教育科学,2012(1).

[4]  焦磊,谢安邦.国际化视域下大学联盟发展模式探究.江苏高教,2012(4)

[作者:许振光(1981-),男,海南澄迈人,琼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

猜你喜欢
优势体系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矮的优势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画与话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