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中课程资源共享机制构建研究*

2015-01-17 16:21谢明明莫运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高中课程资源共享学分

谢明明+莫运佳

随着广西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铺开,高中学校对于课程的需求大为增加。我们在遵循适切性、多元性和高质量原则的前提下,探索构建覆盖全区范围的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它不仅能够降低课程资源开发成本,提高课程使用效率,还可以提高全区高中教育质量。而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文化理念的树立、管理机构的建立、政策法规的厘定、激励制度的拟定、学分互认制度的搭建和支撑技术的开发等方面综合着手。

广西高中  课程资源  共享机制

有学者提出课程资源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种。[1]顾名思义,素材性课程资源能够直接转化为教学内容,而条件性课程资源只是课程的支架。高中教育课程资源共享不仅指各普通高中校际间教育资源共享的过程和方式,同时还包括学校与社区、普通高中与职业院校之间的互动关系。广西高中教育课程资源共享机制是指区内各方共同享有课程资源、保障区内各高中学生选课需求、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构建我区高中教育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的目标

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课程开发成本

从《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方案及实施指导意见》中我们可以看出,八个学习领域、十四个科目的课程是区内学生共同的学习内容[2]。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旨在杜绝各个学校各自为政的开发课程资源的局面。当前,我区高中学校课程资源较为缺乏,同时现有的课程资源又无法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课程资源的有限和新课改课程资源的广泛需求之间形成巨大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作为后发区域的广西来说,教育经费仍然较为缺乏。而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可以促成研发人员的合理流动,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扩展支撑设施的使用范围,从而在全区范围内降低课程资源开发的成本。

2.通过课程资源共享,提高高中教育质量

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资源共享就是必由之路。

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有教师的教学水平、课程内容的质量、教学技术的运用和学生的天资与勤奋程度。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可以促进校际间高水平师资的合理流动,可以使普通高中的学生共享高质量的学习内容,可以更新本校的软硬件设施。重点高中拥有区内最好的师资队伍,他们能够紧跟学科的发展轨迹,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他们大部分毕业于国内部属师范大学,拥有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他们的合理流动能够将他们的作用扩散到整个区内,从而带动我区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构建我区高中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的基本原则

1.适切性原则

适切性原则是指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适当地处理各方之间的关系。同时,课程资源共享筛选是要考虑是否符合学生的客观需要、是否能够满足教学大纲提出的质量要求。所以,课程资源共享的适切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素材性资源对课程的参考价值和使用价值;其二,共享的课程资源必须与高中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其三,各个学校的教学条件能够促进课程资源教学效果的最大彰显。所以,在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凸显机制建立的价值。

2.多元化原则

课程共享机制的建立必须考虑多元化的原则,尤其是在广西这样的少数民族聚集区。每一个民族都是一个文化单位,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工作筛选程序时必须要考虑到每一个文化单位的特色,秉持“取精去糟”的精神,尽量保护各个民族的文化样态。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培养人才,同时还应该承担文化保守和传承的重担。此外,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民族之间的差异也会反映在教育上,这就要求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必须将这些因素纳入到考虑的范围之内。

3.高质量原则

构建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的宗旨即是促进高中课程资源的最优化,从而为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添砖加瓦。教育本身是一门慢的艺术,课程资源作用于人的教育意义也是短时间难见分晓的。但是,从课程资源共享角度来说,就会存在一个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越高越能够说明课程资源共享的意义,也能够为优质课程资源的诞生提供一把标尺。课程资源可以循环使用,使用效率越高其使用范围也就越广,其价值也就展现得越充分。

三、构建广西高中教育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的路径

1.树立共享课程资源的文化理念

要使人类产生共享的行为,就必须有一个共享的组织环境。而文化是组织环境的粘合剂。俗话说“知易行难”,课程资源共享的障碍在于观念而非技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集体主义思维模式日渐衰微,个人至上的观念却日渐显现。人们热衷于共享的好处,却不愿意将东西与人共享。在竞争的环境中,共享的结果意味着一种无形的特权的丧失。而这种无形的特权是教师个人和学校利益的源泉。然而,发展共享的组织文化可以促进实质性的共享行为。而对高中课程资源共享来说,各高中学校共享文化可以促进教师和学校对共享课程资源的了解,让学生和教学活动带来的益处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激发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发和共享课程资源的动力,对课程资源共同体的忠诚和奉献精神。

2.建立课程资源共享的管理机构

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共享涉及到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院所、高中学校、职业学校、社区等各方面,为了保障课程资源共享能够惠及学生,有必要建立定位明确的专门领导机构进行组织、指挥和协调。该机构是高中课程资源共享的枢纽机构,对各学校在课程资源共享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提案,进而选择和实施提案。该机构应当以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为领导,由各学校校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组成。其职责,第一是对课程资源共享中的各种事务和流程进行宏观协调与管理,化解区内各高中学校、社区、职业学校各方在课程资源共享中存在的误区和阻碍;第二,因地制宜地指导各学校进行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第三,对各类即将付诸共享的课程资源的质量进行监督;第四,各方之间制定相融合的各项管理办法;第五,以各学校已有的课程制度为基石,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课程资源共享的管理制度,克服各方的本位主义思维模式。

3.厘定课程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

(1)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是资源共享的基础

自治区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普通高中教育政策对高中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其向一定的方向发展。指导高中课程资源共享的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课程资源共享的范围和质量进行规范。《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方案及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已经出台,详细规定了课程结构由8个学习领域、14个学习科目、若干个板块构成。由于各个高中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只有对课程资源的质量进行明确的规范,才能营造出各个学校之间互惠互利的良性发展格局。其二,对课程资源共享所依托的基本条件的建设和支持。教育行政部门所进行的宏观调控,必须是基于对基础设施进行过调查的基础上。其三,完善教师流动制度。教师本身不仅使用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的过程又能进行课程的创生。所以,我们可以把教师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待遇,统一权利、义务和责任。同时,制定有利于学校间教师流动的政策导向,如,高中教师定期流动的制度、实行高中教师聘任制度。

(2)知识产权法为课程资源共享的主要法律保障

规章制度不健全,各学校间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不明了,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只能是纸上谈兵。其中,以知识产权法的完善最为紧迫。由于高中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决定了各学校与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意味着在课程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课程开发能力较强的学校必定会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知识产权法必须对这些付出进行弥补,以保持高中学校开发共享课程的动力。另外,这些课程大部分是以信息技术为表现形式的,由于互联网的开放特性,有关网络课程资源的知识产权法律就必须有所作为。有学者提出,课程资源共享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有域名的保护问题、暂时复制等形式。知识产权法的完善将极大地保护资源开发能力较强的学校的利益,并激励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可见,知识产权法律规章的完善将有力地推动高中学校课程资源共享的实现。

(3)经费来源多元化是课程资源共享的必要条件

课程资源共享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工程,多元化的经费来源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唯一出路。但是像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类重大项目的建设资金主要还是由政府买单。今年,中央财政给予广西信息化建设的专项经费达到4500万元,广西财政配套预算投入8300万元,共预计投入1.28亿元,用于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加强优质资源开发应用,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库,逐步实现自治区级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同时,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大力开展学科教师信息化应用。[4]

4.拟定多层次的课程资源共享激励制度

激励即激发和鼓励,是组织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课程资源共享的激励制度包括五个层面:其一,物质激励制度。这是最底层的激励方式。我们可以将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和收入挂钩。设置课程开发奖励基金,鼓励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创新。其二,精神激励制度。通过对课程资源提供者的自尊和发展的满足,从而更为持久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主要的激励措施包括荣誉激励、目标激烈和情感激励三种。其三,竞争激励制度。该制度必须与前两个制度联合使用,主要做法是对课程资源进行等级评定甚至优胜劣汰。其四,利润共享制度。这是一种持续性的激励制度,主要是以知识产权法为支撑,课程资源开发者和创造课程资源共享条件的课程资源管理机构长期共享利润。

5.搭建覆盖全区的高中学校学分互认制度

学分互认制度是在借鉴大学的做法。大学里的成功经验表明,学分互认制度是推行全区高中课程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学分互认制度是任何一种课程资源共享模式的纽带。去年,我区制定了《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生学分认定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实施细则,明确提出“全区普通高中之间学生所得学分可以互认,使得不同层次学校的课程资源能够机地联系起来,最终实现不同学校不同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优质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实际操作方面,我们还应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其一,各高中之间建立和实行以统一的学分计量标准为基石,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管理制度,并建立跨校选课、学分收费、校际结算、课程注册、重修免修以及跨校选课的准入标准等一系列的制度。其二,搭建高中间的学分管理信息平台,由各个学校和主管部门携手开发“学分制信息辅助交换系统”,各个学分互认高中可以通过系统了解进入学生的基本信息,保证学生选课的正常进行。其三,建立课程资源品质保证制度,由学术科研机构进行审查,并认定学校的课程品质。对比授予学分学校和受理转换学分学校的相同课程的难易程度,以指导学生在新学校快速适应新的课程。

6.开发高中学校课程资源共享的支撑技术

技术是共享活动的必要支持。技术的变化会直接引起其他子系统的变化,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的内部变动[5]。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课程资源共享的效率。具体来说,信息处理技术的使用首先提高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效率;其次,信息技术改变了以往复杂的资源搜索过程,使课程资源的使用和筛选课程资源的过程更加迅捷,进而提高了各学校、教师共享课程资源的积极性;最后,计算机技术和管理软件在课程资源共享过程中的运用,极大地降低了以往课程资源共享的成本,提高了课程资源共享的效率。

由于共享技术能够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效率,所以,共享技术的研发就是推动共享机制的重要动力。课程资源共享技术包括:基于课程资源管理者的管理技术和基于课程资源共享者的共享技术两种。一方面,我们通过教育技术的培训给教师或管理传授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技术学高级人才的引进,加快开发学生选课系统、学分制信息辅助交换系统等课程资源应用软件。

————————

参考文献

[1] 胡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全球教育展望,2001(8).

[2]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EB/OL].广西教育厅网站,2011-12-1.

[3]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方案及实施指导意见(试行)[EB/OL].广西教育厅网站,2012-7-15.

[4] 周仕敏.广西投入1.28亿元专项经费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中国教育报,2013-2-20(3).

[5] 徐丹.高等学校课程资源共享研究.长沙:中南大学,2002.

[作者:谢明明(1987-),男,江西新余人,广西师范学院教务处教师,硕士;莫运佳(1963-),男,广西蒙山人,广西师范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猜你喜欢
高中课程资源共享学分
基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单元教学实践研究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学分美食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变革中教师课程实施程度的调查研究——以浙江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例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骈散写作与高中课程的结合举隅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