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学生: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条件

2015-01-17 16:27丁相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师生世界生活

研究学生是教师专业化的应有之义。然而在教师培养培训中,对学生的研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研究学生的重要途径;研究学生是师生积极有效互动的重要前提;师生积极有效互动是教师专业化的本质特征。通过师生积极有效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育的意义。

师生积极有效互动  研究学生 生活世界

从理论上讲,学校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阻碍甚至伤害学生的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缺乏尊重、研究、理解、引导学生发展的意识与能力所致。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研究与理解学生,构建师生积极有效相互作用的情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教师专业化的特征与表现,也是教师的任务与责任。

一、师生积极有效互动:教师专业化的本质特征

一名专业化了的教师具备许多条件,这些条件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为必要条件,如渊博的知识、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一类为充分条件,如师生积极有效互动。必要条件为事件发生所必须,但只有它们时却不能导致事件的必然发生。而充分条件一旦产生,与之相对应的事件就必然会发生。如教育教学的经验所示,当师生之间产生积极有效互动的时候,学生的积极变化就开始了,或者说学生的发展就开始了,教育就开始了。

发展是内在地发生在学生自己身心两方面积极变化的过程与结果,师生之间的积极有效互动是学生发展的外在条件。从理论上讲,学校是专门提供师生相互作用的机构,通过对教师的选拔、培训、激发与控制应该能够形成师生之间的积极有效互动,保证学生发展的方向、水平和效率,从而通过培养出足够发展了的学生保证社会发展的方向、水平和效率,彰显教育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教育实践中,师生积极有效互动并不总是存在:师生之间如同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有之;师生之间的消极互动有之;甚至教师虐待学生(包括幼儿)从而对学生造成身心极大的伤害有之。也就是说,现实中并不是所有学校中的每一个教师都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有些教师甚至是阻碍、伤害、扼杀了学生的发展并危及社会的发展。

师生之间正向、积极、有效的互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是教师教育能力的直接展现,是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也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源泉和参与社会历史创造的形式。

如果把教师的专业素质看作是一个由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构成的三维一体的结构的话,师生积极有效互动就是这个素质结构良好、功能正常发挥的集中表现。因为它内在地包含并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设计能力、组织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以及教师的反思与发展能力。一名教师无论在上述的哪一项能力上有缺陷,都不能长期、稳定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都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都难以形成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并不断扩大这种对话的深度与广度,建构起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发展。师生积极有效互动内在地包含并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如果一名教师缺乏对教育专业的正确理解与认识,缺乏对待学生的正确态度与行为,缺乏个人修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集中体现就是师生之间不匹配、不相交、总是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以及“战争”的不断升级,这就根本谈不上教育。师生积极有效互动内在地包含并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只有掌握了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与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才可能形成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并通过师生积极有效互动集中体现出来,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获得动力与支持。所以,师生积极有效互动是教师专业化的本质特征,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本质属性。这一特征与属性把教师与其他专业人员区别开来,把教师与家长区别开来。教师正是通过能动地、持续地作用于学生,把促进学生发展的愿望对象化为学生自己要发展的愿望,并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建构,才实现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彰显了教师的使命与教育的责任。

二、深入研究学生:师生积极有效互动的重要前提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评价者。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是否能够进行积极有效互动,决定权在教师。如果师生之间形成了积极有效的相互作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进行积极的自我建构,那一定首先意味着教师触动了学生的心底:这种触动可能是教师或教师与学生共同创建出的问题情境,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强烈的不平衡感,这种感受促使学生去获得答案。于是产生了学生自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师通过对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的倾听、判断、筛选、提炼、重组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不断地建构出适合于学生的阶梯式递进的探索情境,推动学生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意识与能力;这种触动可能是教师创建的某种情绪情感情境,它激发了学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并产生了共鸣,使学生沉浸、陶醉在某种情绪情感状态中——美的享受、紧张与焦虑、欣喜与自豪、庄严与崇高等等,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世界获得洗礼,灵魂变得高尚,成长具有动力;这种触动可能是教师建立的恰当的操作情境,学生有兴趣、有能力模仿、练习直到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获得改变自己、改变周围环境的直接操作方式,感受到本领的增强与成长的力量;这种触动也可能是教师的一个笑脸、一个拥抱、一句赞扬、甚至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批评等等,总之,它们触动了学生的心底,并持续激发、维持这种触动,使学生发生某种改变,实现教育的意义。

对学生心底的触动是建立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的。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研究学生,才能弄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其所创设的各种情境、发出的各种信息信号、采取的各种方法手段才能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匹配,才能成为激发、支持、指导学生发展的动力与条件,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无限的可能性,并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然而,在现行的教师培养培训中,研究学生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来看,基本上还是老三门课: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教材教法虽然各自在本专业开设,但它是一门侧重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课程,对学生的关注与研究不足。从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来看,基本上还是老师讲学生听,实际上更普遍的是老师讲学生不听——学生在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老师们很少做出把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改革尝试,很少能为学生提供师生积极有效互动的良好示范,学生没有体验到、积累起来师生积极有效互动的经验、认识以至于操作方式。从实践教学来看,目前师范院校的见习实习一般都是一次,安排在第七或第八学期。不讨论现实中存在的见习实习走过场现象,也不讨论见习实习次数的多少与时间的长短是否合理的问题。假设实习基地校的指导教师认真负责,精心指导,实习生也真实地备课上课,那也不能认为实习生就了解了学生,形成了对学生真实的认识和理解。因为尽管新课程改革已多年,以学生为本已为广大教师耳熟能详,但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大多数老师实际关注的还是教材的处理、方法的选择、程序的安排、时间的把握、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是学生。中小学教师普遍既缺乏研究学生的理念与方法,也没有实际的研究学生的尝试性行为,这必然影响实习生的价值取向和工作的思路与方法。整体来看,学生在教师的头脑中仅是一个模糊的、被动的群体,在个别学生身上所发生的教育事件给教师留下的往往是负面经验,这种负面经验常常使教师觉得应该把学生当作防范、控制的对象,而不是独特的主体,学生需要管束而不是尊重和研究。所以,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许多教师认为应该显示出自己的威严,让学生怕自己。这也是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听到的最多的、最有害的一句“忠告”。殊不知正是因为教师疏于对学生的研究与理解,教师发出的各种招数才点不准学生的穴位,才触动不了学生,才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无事生非”。而面对“生非”的学生,老师们往往不反思自己,只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处理,造成了现实教育中的许多不良后果,阻碍甚至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轮又一轮的教师培训都在讲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但几乎没有如何尊重学生、如何观察学生、如何对学生进行研究并根据所得结论改进教育教学的实际训练。尊重学生、研究学生的文化也还没有在中小学形成:学校的教研活动少有真实研究自己面对的学生的情况;观摩教学后老师们会把观摩课原样搬回,而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学生的特点等等。所以,教师教育——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鲜活的学生都没有真正进入到教育者的视野。无学生的教师教育怎能培养出心中有学生的教师?心中没有学生又怎能去关注学生、热爱学生、研究学生并促进学生的发展?当教师心中没有学生的时候,当教育的意义不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得到实现的时候,能说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专业吗?

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研究学生的重要途径

研究学生有多种方法与途径,比如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档案袋评价、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考试考察等等,都可以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漏洞与不足、学业上的进步与特点,并通过这些特点间接反映出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特点。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教师不仅要知道这些特点,更要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按照现象学的观点:生活世界“是一个包括人们的一切实际生活(包括科学的思想生活)的世界,是在我们具体的世界生活中不断作为实际的东西给予我们的世界,是一切已知的和未知的东西的世界,是被经验着的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1]。也就是说生活世界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现实世界,它是由具有互为需求与被需求的人们建立起实在的联系、上演着一系列故事和事件的世界,是丰富多彩、正在发生、鲜活生动的现实世界。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现实世界——这个完整的生活世界是由若干个子生活世界构成的:如学校的生活世界、家庭的生活世界、医院的生活世界等等。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子生活世界中,而且不只生活于其中一个具体的子生活世界中。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由于不同的原因,人会生活在不同的子生活世界中。例如学生,既生活在学校的生活世界中,也生活在家庭的生活世界中等等。正是由于学生生活在复杂多样的具体子生活世界中,这些子生活世界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才建构了学生自己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同时又在这复杂多样的子生活世界中展现着自己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所以,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研究学生的生活世界,才有可能了解、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对症下药,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切实的鼓励与支持。

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意味着教师要走进学生生活于其中的多个子生活世界,了解不同的子生活世界给学生提供了怎样的生活环境,发生过和正在发生什么样的生活事件,尤其是在这些生活事件中的其他主体怎样对待这个学生,他们之间产生了什么样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对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意味着当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法与行为,尤其是不符合教师要求的想法与行为的时候,教师不是以己之心度学生之腹,把自己对成人世界的理解强加在学生身上,而是因为明白学生有自己的生活世界,他们有自己的运行轨迹,他们的各种表达自有他们的原因,从而采取严肃、谨慎、宽厚的态度,认真寻求针对这个学生的教育教学行为;意味着教师要认真掌握好自己所教的学科,因为这是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理解学生、研究学生、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工具之一。如果没有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掌握,没有对本学科促进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义的理解,教师就失去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资格,失去了研究学生的权利和研究学生的角度;意味着教师要学习教育科学知识,掌握丰富多样的教育科学理论与方法,并通过实际锻炼转化为自身的才能。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意识、有方法、有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恰当的预测,通过提供正确的措施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发展。总之,教育就发生在教育现场,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间丰富、生动、充盈的相互影响和人格的建构之中。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相互作用是实现这种影响与建构的条件与过程,这一条件的提供和过程的实现依赖于教师基于研究学生的生活世界、对教育情境全身心投入的能力和对出乎预料的和无法预测的教育事件做出正确反应的能力,依赖于教师把师生间积极有效的互动不断推向前进的能力。

——————

参考文献

[1] 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丁相平(1963-),女,山西大同人,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师生世界生活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麻辣师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