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理性回归分析

2015-01-17 12:12范益民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创新型创新能力课程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工作。而当前我国中小学创新教育不足是制约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文章从教育生态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遮蔽、教育方式的单一陈旧、个别课程设置的边缘化、教师创新素质亟需提升等方面对制约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诸多因素做了梳理,进而从打造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运用多样化全景式的教学方式、开掘教育课程的深层育人内涵、优化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机制等角度提出了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建议。

中小学生  创新能力  意义  问题  思考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创新”一词是其最鲜明的亮点,被提及35次之多,其中鲜明地提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加强创新能力考查”等要求,因此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其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时代对创新能力的呼唤

何为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目标,利用全部已知的信息,产生某些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及新发明的能力。其包括两个方面,即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创新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灵魂,是人类社会经济竞争的核心,是科技发展、文化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

创新能力培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创新型人才。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工作。首先,对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整个世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实质是一场知识大革命,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先导,体现出了独一无二的地位和价值。世界各国为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都着力推进知识创新,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以便在未来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创新要从娃娃抓起,早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和热议话题。其次,中小学创新能力培养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强烈诉求。长期以来,“中国式基础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要逻辑支配,导致学生创新能力明显匮乏,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变革当前的应试教育和高考录取制度,把教育切实转化为知识创新,完善拓宽创新能力的新途径,使素质教育回归本真。最后,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为了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当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我国高瞻远瞩的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及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

二、中小学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梳理

要提升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大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首先必须厘清影响和制约我国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在教育生态、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教师素养等层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折射。

1.教育生态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遮蔽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逻辑原点和归宿,在一系列的经典文本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做了详尽的论述。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社会关系允许他均匀地发展全部的特征”[1],“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1]。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以及高度创造性等构成了人的基本特征。“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表现,而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最高目标。这为教育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充分开发人的创造力莫定了基础。”[2]但当前的教育生态并不利于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从政府层面看,尚未厘清其管理的职责和权限,以权代管,干预过多,使中小学缺乏办学自主权和办学独立性;个别地方领导甚至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上线人数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指标,导致学校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被部分弱化或忽视。从学校视角来看,大多中小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渠道是闭锁的;学习内部缺少民主和社会参与,缺少创新需要的氛围;在评价方式上,还是一把尺子——考试成绩作为唯一参照标准,没有将创新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将多元化创新能力评价纳入视野。因此,教育管理体制仍停滞在传统管理的窠臼里,不利于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育方式尚待完善和变革

教育主体论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以人们自身为塑造和建构对象,直接反映并服务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新课改要求变革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新的学习方法,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发现、分析及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但是,当前中小学以教材、教师和考试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模式”仍普遍存在;课堂上还是教师“授”,学生“受”,教师一言堂;不少教师还是强调知识的掌握和熟练运用,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主要还是题海战术为主,导致学生疲于应付,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现代多媒体在教学中常常弃之不用或者唯技术化倾向严重,在多媒体如何为教学服务的定位上还很模糊。此外,当前很多学生为“独一代”,社会各界对其过度保护,使其形成了脆弱的“蛋壳心理”,这也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一大软肋。上述的教育方式对我国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导致其创新热情被逐渐吞噬,创新能力堪忧。

3.个别课程的弱化和边缘化

我国现行的基础课程改革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其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强调了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天地和课程保障。但是新课改自推行以来,广大中小学受师资和应试教育导向的影响,很多中小学校本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还是有名无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名存实亡,多被其他工具性课程挤占,信息技术课相对较好,因为软硬条件兼备,而最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社区服务及社会实践和劳动课,因为学生安全“高压线”的束缚,根本没有开展,更无人提及。中小学根本没有选修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很难得到专业选修课程的指导和提升。此外,由于升学率指挥棒的作用,美术、品德与生活、体育等都在逐步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这些课程被弱化和边缘化,严重制约了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教师创新素质亟需提升

教师队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弱是我国中小学生创新能力不高的另外一个反思的视角。其主要表征在:培养中小学创新型教师的体制尚未建立,广大教师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育人思维,脱离了丰富多样的生活实践,阻碍了“冒尖”学生的发展;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构成偏大,思想观念陈旧,对外交流学习的平台机会缺乏,言何创新?此外,教育投入不足,中小学还有相当部分代课老师;优秀的高中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优秀的大学生不愿到中小学任教,即使到了也是“呆不长、留不住”;农村有些教学点甚至一个人教全部课程,根本无力承担与创新能力有关的社会实践课程;“一专多能”的教师太少等。这些因素导致新课改很难深入推进,对中小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很难实施。这就要求国家和学校要大力加强创新型队伍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师资保障。

三、中小学创新型能力提升再思考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3]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学生个体价值的最高实现。针对我国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形成了以下几点思考。

1.打造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

观念决定行动。因此,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首先,创新政府管理教育的方式,实现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政府要简政放权,实现教育资源城乡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正义;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深度调整考核指挥棒,把创新纳入考评体系,对中小学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做到科学考评、动态监管。其次,推进学校管理治理创新。学校要转变管理理念,从管理型向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服务型转变,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设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推动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和交流,以形成家校互动的良好氛围。最后,勇于尝试和实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内容的教学评价制度。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评价的一部分。用多把尺子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凝聚更多的创新“正能量”。在评价中,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和奇思妙想,不盲目迷信标准答案和权威,鼓励学生超越课本、超越老师、超越自我。

2.运用多样化全景式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中小学存在的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我们要以学生为本,“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4]。以改革创新的勇气推进教学方式多样化。首先,课堂教学要多样化。改革教师一言堂的做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的“胡思乱想”,采取探究式、交往式、调查研究式、游戏式和创造式等活动方式,注重活动的价值,实现“少教多学”的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超越自己,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其次,改变布置作业方式。教师要设立“减负清单”,布置适量的书面作业。同时使学生有自己的“白色空间,即尽量多地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发展创意”[5]。最后,变革课外的学习形式。设置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归生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3.开掘教育课程的深层育人内涵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媒介和载体。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创造性地落实国家规定的课程,也要根据我国各地和学校实际创造性地研发校本课程,重点强化一些实践能力培养课程的讲授。首先,推进国家教材校本化。中小学可以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围绕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国家规定教材进行“再加工”;依据本地实际,认真开展综合实践课,加强对实践活动课效果的督查,避免其流于形式。其次,推动校本课程特色化。中小学要仔细考虑学校的主客观条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需求,大力研发校本教材,努力创设多样化的选修课,为学生思索、探究提供最大的发展平台。最后,弱势课程强势化。思想品德、劳动、体育和美术课,必须要列入学校考评范围,各级教育部门也要定期进行督查,决不能“政府喊破嗓子,学校无动于衷”。这些课程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创新志向的形成。如质疑批判精神、拼搏进取精神等,这些是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不容小觑。

4.优化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机制

教师是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中小学一线教师是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中坚力量,中小学或许没有大师,但须有良师。首先,中小学要健全培养创新型教师的体制。学校要想方设法提供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特别是系统的、全面的和针对性的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和交流,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有机融合,逐步形成长效机制,并为“冒尖”学生设置个性化的发展方案。新媒体时代,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学习现代教学理念和社会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其次,中小学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城市骨干教师到中小学交流任教,在评先晋职上予以政策倾斜。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吸引“最优秀”的高中生和师范生投身于广大农村的教育事业,使其“呆的下、留得住、能发展”。建立合理中小学教师淘汰机制,以制度倒逼中小学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并鼓励有才华的社会有识之士投身教育,为中小学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创设创新型教师人才辈出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4]北京市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中学课题组.农村中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杨春茂,佟学.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王磊.新加坡中小学创新教育政策分析.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2).

[范益民(1981-),男,山东烟台人,安阳师范学院思政部讲师,在读博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创新型创新能力课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