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教材设计的比较研究*

2015-01-17 14:12张淑杰范靓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语境模态教材

张淑杰+范靓

为了发展学生的多模态表意潜势,本研究拟提出多模态教材的设计框架。首先,选取在英语教学中广泛采用的三个版本的多模态教材,分析对于发展学生表意潜势最有效的教材设计维度。本研究基于多元识读教学法,从语境的教学目标、设计者的修辞立场、选择的表意资源及其相互协同及整合的语法及媒体分布、练习的设计四个角度对三套教材进行分析,探索基于多元识读教学法的多模态教材设计框架,包括情景语境、体裁及教学目标所决定的话语、模态的协作及整合语法到立体平台的教材分布体系。教材设计是系统的设计,在整个教学系统的设计中其他相关因素也应该纳入考虑,本研究只是选取教材设计的本体参数,在后续研究中有待实证研究与全面研究。

多元识读教学法  教材设计  表意潜势  多模态

一、教材设计多模态的原因浅析

后工业时代,传统的手写语言作为表意资源的一种模式将成为可视的、可听的、空间及其他表意模式的一部分。语言以及其他表意资源是动态的,会因为资源使用者的各种不同文化目的而得以重新建构[1]。因此,教材的设计必须为学生提供接触及应用新技术的机会,因此设计教材就是设计学生需要发展的表意资源及表意潜势,就是设计社会实践。教材的设计需要发展学生表达、协商的能力及在未来工作环境中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即发展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或者多语言能力。

对于多模态教材编写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涉猎不多,国外学者多关注教材设计中所选模态之间协同作用的研究,如Numanoglu和Bayir对教材编写的所有因素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48项视觉设计编写原则[2]。Crestani和Melucci侧重研究超文本教材的编写原则及技术处理[3]。Luik和Mikk探讨了如何用电子教材来教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知识[4]。国内学者更多是从现象着手进行研究,如探讨外语教学的多媒体化、网络化、超文本化和立体开放化的特点[5];探讨多模态教材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的研究,多模态教材下教学法的探讨[6]。这些研究都没有系统化地探讨多模态教材的设计。

二、多元识读教学法

多元识读能力是对多元化表意模态及其相互协同作用及整合语法的识读能力。模态协同及整合的语法是对意义建构的描述,是关于当前媒体文本及电子多媒体文本不同意义的建构过程。对模态协同的源语言的识读能力意味着分辨及解释文本间的不同性,同时能把这些文本的不同性与文本所处的文化及情景语境相联系。

多元识读能力教学法认为,设计的模式包括可用资源的设计(Available Design)、设计过程(the Designing)及再设计(the Redesigned)。而设计的层次(The designing strata)包括话语(Discourse)、设计(Design)、生产(Production)及分布(Distribution)[7]。话语是表达的意义面,意义的表达面,是连接意义与表达的中间桥梁;设计是对意义的实现,是对模态的选择;生产是从模态到媒体的选择过程;而分布是对具体媒体实体的选择。

三、多模态教材设计的比较研究

多元识读能力的四种方法包括:情景训练(situated practice)、总体指导(overt instruction)、批评性框定(critical framing)及转换性训练(transformed practice)[7]。英语教学应该以发展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与说的能力为目标,从而保证学习者在未来工作交际中通过说与写能够有效交流信息,同时,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文化素质,满足国家发展及社会交际需求。基于多元识读教学法,本研究对多模态教材设计的研究参数包括:基于语境的教学目标、设计者的修辞立场、可用的表意资源及其相互协同及整合的语法及媒体分布、练习的设计。本研究选取当前有代表性的三套多模态教材:《英语(新目标)—Go for it!》《英语》(新标准)及《先锋英语》。

1.基于语境的教学目标

《英语(新目标)—Go for it!》[8]是由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与美国圣智学习出版公司共同开发,采用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模式,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教学目标为有效促进学生英语语法及词汇知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及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英语》(新标准)[9]以学习者掌握语言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形成内化的语言能力;同时,坚持“题材-功能-结构-任务”的编写原则,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获取信息机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及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先锋英语》[10]坚持“通过项目实践掌握核心词汇、系统讲解语法、注重写作技能的培养、鼓励自主学习”的设计理念。可以看出,三套教材在英语习得中尊重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根据学习者的语言层次在相同的宏观教学目标下根据教学要求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2.设计者的修辞立场

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授知识和理论,还应该有提高学生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考虑,即Kress & van Leeuven[1]所说的“修辞/认识立场”(rhetorical/epistemological position)。修辞立场包括教材权威型、知识获取型、技能训练型、经历体验型和资源发展型。《英语(新目标)—Go for it!》在教材编写理念上包括“基于主题”、“突出技能”、“基于研究”及“强调自主”,在强调科学素质的编写理念指导下,体现设计者对于教材的权威性尊重,任务教学法的采用体现设计者对于学习者科学素质培养过程中体验经历及发展资源的设计原则。《英语》(新标准)“在教材内容、教学过程的安排中,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师生的互动交流,从而实现在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学生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其教学思想体现了教材设计者对五种设计立场的融合。《先锋英语》教材提供详尽的教学指导,按照分类原则具体安排教学活动、发展教学技能、进行创造性教学,因此可以看出在修辞立场上教材设计者把教材作为学习者技能训练的与经历体验的媒介。endprint

3.可用的表意资源及其相互协同及整合的语法及媒体分布

三本教材都能够调用当前科技水平下可用的表意资源,在教材设计中涵盖从语言到可视的、可听的、手势的、空间的及多模态的表意资源;在模态协同及整合作用上都能够运用当前关于多模态作用语法的最新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用多模态表达意义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多模态表意潜势。《英语(新目标)—Go for it!》及《英语》(新标准)作为中学阶段的教材,考虑到教学可用资源的不平衡性分布,媒体分布上有纸质教材、课文音频及在线资源等媒体分布形式;《先锋英语》在媒体分布上有纸质平面教材、学习硬盘及网络学习资源等媒体分布形式。

4.练习设计

《英语(新目标)—Go for it!》在练习设计上强调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语言内容讲解与知识的扩展与语言综合运用相结合;同时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设计Self Check部分,检测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英语》(新标准)的练习设计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改革传统语言练习,采用词汇搭配、句型操练等形式,从而培养学生得体与熟练的交际能力。《先锋英语》通过情景训练模块设置语言任务,实现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换。

四、多模态教材设计的框架探索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系统思想与分层思想认为,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决定意义,体裁与设计者的立场是其具体体现;语境、体裁及设计者的立场选择最终决定了教学目标。在教材设计中,设计者首先应该根据语境及体裁及立场设计相应的宏观教学目标、微观教学目标及具体的阶段性目标[11];宏观目标受制于宏观的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社会的发展需求、所处的教学阶段及学科发展状况都是其设计参数;对于教材设计则是体现为发展学生的意义潜势;微观的或者局部的教学目标则是某一学科线性知识结构中某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则是某个教学语境中具体的教学目标。从宏观到微观到具体教学目标是一个从上到下实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下到上体现的过程。教学目标是教学模态选择及教学资源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设计了宏观与微观的教学目标在一定范围内也选择了教学模态及练习的设计[12]。对可用资源模态的选择与调用上,应该把模态协同及语法整合纳入考虑;模态间的共性原则,如协同性、多维性、共时性、动态性、链接性及网络性;分类原则中尤其是电子教材的模态协作化、模态分配分类化及超文本化、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及纲要化;模态选择应该坚持有效原则、适配原则和经济原则[13]。同时,多模态教材的设计也应该随着对模态协同作用及整合语法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以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发展学生的多模态表意潜势。

对于媒体实体分布的设计,应该坚持便捷性、丰富性、实效性的原则。平面媒体设计应该与电子媒体形式上相协调,保证应用的便捷性;内容上相补充,充分调用不同模态资源保证设计的丰富性;同时,网络资源设计切忌流于形式。多数的教材编写者及出版者会设计与平面教材相配套的各种网络平台及网络资源,但是,其实效性令人质疑。只有把网络资源的应用设计贯穿于教学目标的设计、课堂话语的设计及评估阶段才能真正保证其有效性。

五、讨论

教材的设计体现了设计的三个过程及设计的四个层次,同时这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系统思想在教学领域的体现,是一个从社会语境(教学理念)到具体的教学语境(教学目标)的过程;同时,教材的设计原则首先应该考虑事件的参与者,即教材使用者的教师及学习者因素。其次,在教材设计的原则中建构评估体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再次,随着其他模态资源的发展,表意资源的多元化及便捷性特点越来越突出,各模态间的协调与整合原则随着各模态及模态间作用的研究而发生变化,因此,多模态教材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甚至是超学科的动态研究课题。

————————

参考文献

[1] Kress,G.& Van Leeuwen,T.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London:Edward Armold,2001.

[2] Numanoglu G & Bayir S.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extbooks according to principles of visual design.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09(1).

[3] Crestani F & Melucci M. Automatic construction of hypertexts for self referencing: The Hyper-TextBook project. Information Systems,2003(28).

[4] Luik P & Mikk J.What is important in electronic textbooks for students of different achievement levels. Computers & Education,2008(50).

[5] 胡壮麟.教育科学版高中英语教材编写思路分析.基础教育课程,2006(3).

[6] 张淑杰,彭翠平.以多元识读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教学与管理,2014(8).

[7] The 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 London:Routledge,1996.

[8] 刘道义.英语(新目标)—Go for i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 陈琳& Simon Greenall.英语(新标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0] David Albery &战菊.先锋英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1] 张德禄.论多模态话语设计.山东外语教学,2012(1).

[12]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外语学刊,2010(2).

[13] 张德禄,张淑杰.多模态性外语教材编写原则探索.外语界,2010(5).

[作者:张淑杰(1976-),女,山东青岛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讲师,硕士;范靓(1980-),女,山东青岛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境模态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跟踪导练(三)2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由单个模态构造对称简支梁的抗弯刚度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