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艺术”:微课制作的融合与突破

2015-01-17 11:43林雪涛韩鹏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动画微课艺术

林雪涛+韩鹏

从制作方式和文件格式角度分类,微课类型包括拍摄型、录屏型、动画型、改良型和幻灯片型。摄录和剪辑是微课制作方面的两大环节,微课制作的关键在于将影视的艺术和技术融合。为了实现微课的最佳教育传播效果,在微课制作中关于“技术-艺术”融合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技术突显、艺术依附,这也符合技术美学特征。一定类型的微课有它独特的传播功能与适用范围,这也是微课制作“技术-艺术”融合的前提和着眼点。超越教学技术化价值悖论的有效方法是用艺术来突破。

教育技术  微课  类型  传播艺术

一、微课的概念与特征

近年来,微课理论和实践在传统在线教育、移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迅速升温,教育、科技、传媒领域的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行业协(学)会在不断深入的探究进程中对微课的认识逐渐清晰。

在诸多定义性认识当中,广东佛山微课创始人胡铁生于2013年提出的微课概念比较符合当前中小学微课开发的特点:“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1]这个概念以多个角度勾勒出微课的基本轮廓:从形式上看,微课是视频课程;从资源聚合与投放渠道看,微课通过互联网在线传播;从课程结构看,微课侧重展现单一的知识点或某一教学环节,一般不会同时囊括导入、授课、总结和练习等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环节或某一课程的整个知识体系;从表现方式看,微课重视情景化营造,旨在呈现一种有别于教室环境和课堂时间的教与学情境;从组织方式看,微课擅长发挥教学素材的基础性作用,为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供素材支持,微课素材既可独立又可组合。此外,我们应该看到,当前以微课聚合为典型表现形式的网络移动学习,“注重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智能化教学,社交化互动学习行为的特征明显”[2]。

二、微课的基本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维度,微课可以被分为多种不同序列的类型。这里,笔者采用目前学界比较常用的一种微课分类方式——从制作方式和文件格式角度分类,分析不同类型微课的技术需求和艺术效果,以及它们各自的传播功能与适用范围。

1.拍摄型微课

拍摄型微课是指制作者利用摄像设备,在一定授课环境中,对教师讲课内容或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制作而成的视频微课。授课环境既包括室内教室环境,也包括室外自然环境,这取决于课程内容的需要。拍摄型微课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出镜授课。教师出镜有利于形成网络学习中的师生互动氛围,尽管视频内外的师生之间不能进行直接交流,但教师的神态、表情、动作等依然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影响。这种微课一般在屏幕上同时呈现教师和课件,也存在教师图像和课件图像相互切换,分别呈现的情形。课件图像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嵌入的流媒体素材,如视频、动画。

语言类课程、操作类课程适宜采用拍摄型微课。例如,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和中学英语单词教学,二者的共同特点是需要突出字词的发音教学。一方面,教师教授学生识字、读单词,不仅需要给学生示范标准读音,还要为学生展示正确口型,让学生跟随模仿,既要口耳相传,又要口眼相传。另一方面,发音教学课程的内容通常比较枯燥,并且需要学生花费较长时间反复练习,教师的出镜则让整个学习过程更有人情味,有利于学生学习状态的保持。又如,小学科学或中学理化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利用拍摄型微课讲演结合的优势,能够全面地、清晰地展示教师操作实验的过程,促进学生理解和模仿。

2.录屏型微课

录屏型微课是制作者在计算机中安装录屏软件(如录屏大师、CamtasiaStudio),录制教师通过教学课件(如基于PPT、Word、绘图软件、手写板输入软件等形式制作的课件)呈现的教学过程,并同步录制教师的授课声音和屏幕操作行为生成的视频微课。录屏型微课不出现教师、实物教具及现实环境,仅仅显示电脑屏幕上的文字、图片、流媒体内容。一方面,这种微课的制作对软、硬件的要求比较简单,对制作者的技术要求低,通常只要一部安装有录屏软件的电脑,教师便可自行操作。另一方面,由于视频画面主要是课件页面,因此,此类微课对课件的设计、美化要求较高,包括图文的组合、色彩的搭配、字体字号的设计、书写的工整与规范、简易动画的编制等,否则,视频画面会显得单调枯燥或粗糙杂乱。

需要呈现较长篇幅文本的课程和需要展现严密逻辑关系的课程适宜采用录屏型微课。也就是说,“教学的内容必须能在屏幕上充分地显示出来,再配上老师的讲解与操作,这样能解释清楚的知识就适合录屏式微课。”[3]例如,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为学生呈现大篇幅的文章文本,数学例题教学需要一步步演示解题步骤,英语词汇拼写、拓展教学需要教师书写大量内容。对于这些类型的教学内容,采用录屏型微课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现课程内容本身。

3.动画型微课

动画型微课是利用flash动画技术和绘画艺术制作的微课,它最大的特征是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动画型微课有两类常见格式:视频格式(如avi,mp4,wmv)和动画格式(如swf,flash)。视频格式的动画型微课仅能够被人观看,不能操作;而动画格式的动画型微课则既能观看,又能操作。动画型微课的有效作用在于,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需要空间想像的抽象图形以及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

需要增强趣味性的内容,不便于真人演示和实物展现的内容,都适合采用动画型微课。例如,小学语文写字课笔顺教学、中学数学几何课、中学地理演示课适宜采用视频格式的动画型微课。它还可以被用在语文课文朗读教学当中,为范读音频提供与文本相呼应的动画背景。中学物理、化学实验课和小学数学动手训练课适宜采用动画格式的动画型微课。学生在观看微课的同时,可以在程序的引导下按照实验步骤操作虚拟实验器材,动画的模拟性还有利于生动形象地突出实验现象。endprint

4.改良型微课

改良型微课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中小学常规课的教学内容,部分微课是课堂实录小片段。”[4]这类微课素材来源的基础是学校在过去教研活动中录制的全堂或片断常规公开课、示范课。在微课兴起之前,这些影像素材通常被制作成完整的课堂教学视频或作为资料存档;微课兴起之后,这些影像素材便被发现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我们将在常规课堂教学录像视频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微课称为改良型微课。改良,意味着它必须在原视频素材的基础上,按照微课的要求,为达到微课教学的目的,进行制作加工。制作方法主要包括:将较长的原视频剪辑为一个或多个时间较短的微型视频;删除与知识点教学关联性不强的部分(如课堂互动、学生作业环节);制作清晰明了、重点突出的课件及显示效果;设计教师授课画面和课件画面的镜头导播切换;增加或重新制作片头片尾,体现该节微课的基本信息。

5.幻灯片型微课

幻灯片型微课的格式可以看做是一种广义的影像视频格式。因为影像视频的基本特征是持续播放连续运动画面,要达到这种效果,在某些非视频类办公操作软件(如PPT、WPS演示)中也能呈现——尽管可能这类功能并未被人们广泛熟知。由于这种微课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视频格式,因此不需要制作者使用视频制作软件,只要在PPT等演示幻灯片软件中制作即可实现流媒体效果,非常适合普通教师操作。

在国内,运用PPT制作能够动态播放的幻灯片型微课,比较典型和成功的是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主任李玉平制作的微课。李玉平微课由文字、音乐、画面组成,“通过配合精简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和舒缓的音乐来呈现内容,旨在让读者在优美的轻音乐中细细品味内容,展开思考”[5],让人们惊奇地发现PPT具备的制作这种动态有声微课的功能。这类微课适宜展现具有情节性、故事性、思考性的内容,目前多被用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当中。

三、融合观:“技术-艺术”融合

摄录和剪辑是微课制作方面的两大环节,微课制作的关键在于将影视的艺术和技术结合起来。一方面,微课本身是一种视频课程,摄录和剪辑手段的介入为教师的授课提供了新形式。另一方面,微课并非只是将教师的授课过程进行原原本本的录制和剪辑形成的视频。教学和影视有很大的共同点,二者都既是技术又是艺术。微课正是将教学技艺与影视技艺组合到了一起,它们的关系是:影视是形式,教学是内容,教学内容通过影视形式而表达。因此,微课的摄录和剪辑方式直接影响教师授课的传播效果。

对于微课而言,景和镜头、组接和剪辑等技术环节的参与催生了视频课程中的蒙太奇艺术,教育教学从单纯的课堂授课行为衍生出更多的传播艺术。于是,“电子媒体的广泛运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写作习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空间观念”[6]。为了实现微课的最佳教育传播效果,在微课制作中关于”技术-艺术”融合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技术突显、艺术依附-这也符合技术美学特征。

四、突破论:用艺术突破技术悖论

一定类型的微课有它独特和有限的传播功能与适用范围,这也是微课制作“技术-艺术”融合的前提和着眼点,通俗地讲,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因地制宜、物尽其用。

在教育技术实践甚至具体到微课的开发制作中,人们很可能陷入一种悖论:“原本是为了利用技术使教学中的主体自由与学习效率等问题得以缓解、消除,却不曾料想技术化过程中的教学不但没有得到解放,反而被技术所奴役。”[7]学界将这种技术反过来牵制教学形成的翻转漩涡称为教学技术化价值悖论。正如在日常教学当中,教师一方面肯定地认为技术有利于促进教学,但另一方面有时又确感教学受困于技术,因技术瓶颈而难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笔者认为,超越这种教学技术化价值悖论的有效方法就是用艺术来突破,根本途径是“技术-艺术”融合。一旦融合,我们就更能发现“技术能使我们理解我们于其中生活着的世界。”[8]正如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认为的那样: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非同一般,甚至,在古希腊意义上它们是同一的。

艺术融于技术,需要渗透到微课内容的各个方面和制作的各个环节。因为,“微课程除了微视频以外,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包括进行需求分析、考虑设计并开发与之适合微课程的微视频,而之后的课程评价还需要一系列的辅助教学资源。”[9]因此,除了上述“微课类型及其传播功能与适用范围”中谈到教学内容对微课类型的筛选,还要考虑教学环节对微课类型的筛选。例如,讲授环节、感知环节、演示环节、练习环节等等,为了达到最佳教育传播效果,这些不同的教学环节对微课类型的选择仍然需要考虑不同类型微课的传播功能与适用范围,仍然需要在制作过程的技术投入中融合艺术元素。

笔者认为,微课制作的“技术-艺术”融合观念、方法与实践很契合艺术理论家李朴园的观点:“艺术,是利用美以达到使得人类生存的目的的,于是,艺术就有了两方面:一面是如何表现美,一面是如何寄存原来的目的。前者是手段,是形式。后者是思想,是内容……艺术是以形式表现内容,以技术表现思想的。”[10]

————————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13(4).

[2] 林雪涛,简渠.云学习:4G时代数字化学习的新范式.新课程研究,2014(4).

[3] 张慧勤.录屏式微课的制作与应用初探.教育信息技术,2012(11).

[4] 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远程教育杂志,2013(6).

[5] 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

[6] 高鑫.技术美学(上).现代传播,2011(2).

[7] 于翠翠.课堂教学技术化的价值悖论及其超越.教育科学,2013(4).

[8]  [美]约翰逊.海德格尔.北京:中华书局,2002.

[9]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的对比分析.开放教育研究,2013(2).

[10] 李朴园.中国艺术史概论.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作者:林雪涛(1986-),男,四川荣县人,课堂内外杂志社数字出版编辑部副主任、主编,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研究生课程班在读教育学硕士;韩鹏(1977-),男,重庆人,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重庆邮电大学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动画微课艺术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纸的艺术
我是动画迷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