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创新链的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

2015-01-20 23:40张建华赵英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1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链

张建华+赵英

摘 要:

基于技术创新链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经济过程,认为技术链、产业链和技术创新链三者之间存在的结构性失衡是导致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根本原因。分析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经验,总结出实现技术链和产业链有效对接的一般规律: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由技术链向产业链延伸、以企业为主体由产业链向技术链延伸和以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为依托架起技术链和产业链的桥梁。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加快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技术创新链;结构性失衡;经验分析;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1-0003-03

1 引言

随着国家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创新成为提升一国经济实力和实现长期增长的唯一不竭动力。而科技发明和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产生经济价值并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创新体系还不完善,科技资源分散、科技中介机构不规范等问题尚未解决,束缚着技术链与产业链的进一步融合, “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突出。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曾指出,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转化率的差距甚远。所以有必要分析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探索科技成果实现有效转化的一般规律,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政策建议。

2 基于技术创新链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分析

2.1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技术经济过程分析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国外学者一直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但目前还没有一致的定论,至今已发展了五代创新过程理论:技术推动型、市场拉动型、耦合模式、一体化模式和网络模式,在现实中由于不同产业的差异性和创新过程的阶段性,这五种创新过程以不同形式存在着(Rothwell 1992,1994)。基于技术创新链,科技成果转化过程需要经历研究开发、生产试验、商品化和产业化三个阶段。

图1 技术创新链各阶段的资源供给和需求关系

图1中曲线是各类资源在科技成果各个阶段的供给状况。在研究开发阶段,从项目选择、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试验开发,不仅具有科研优势的大学、科研院所投入大量的研发人员和经费,而且政府以及部分的风险基金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使得技术链上的研发人员、经费、集成能力等综合资源的供给较高,往往能够产生较多的科研成果。在商业化、产业化阶段,基于可预期的经济收益,大企业以及社会资本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使得在产业链上的市场开发、综合经营、批量生产等方面的资源供给达到最高,从而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然而在技术链与产业链中间的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阶段,由于投入高,并且具有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以中小企业、高成长型企业、风险投资等为主要来源的资源供给较低,往往不能满足生产试验的资源需求,从而导致技术链上的科技成果无法顺利地实现产业化,即技术链与产业链之间产生了断层。

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整个过程中,技术链、产业链和技术创新链三者之间存在的结构性失衡正是导致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良好的研发资源支持下,科研机构形成了较多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在充足的市场资源支持下,企业界具有极大的可直接进行产业化的技术需求。而在较多的科研成果和可直接进行产业化的技术之间却严重缺乏资金、人员等科研资源的支撑甚至缺乏执行主体,使得科技和产业脱节,大量的科研成果被闲置,科技优势无法顺利转化为生产力。

2.2 科技成果顺利转化的途径分析

从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资源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技术链、产业链和技术创新链供需之间存在着结构性失衡,因此要促进科技成果顺利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着力点在于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以缩小技术链和产业链之间的距离,最终实现技术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基于以上分析,可以有如下三种思路(见图2):

图2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技术链和产业链对接途径

(1)将技术链的供给曲线向产业链供给曲线延伸,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不仅进行研究开发工作,而且参与到科技成果的生产试验、商业化和产业化阶段。

(2)将产业链的供给曲线向技术链供给曲线延伸,产业化主体即企业不仅进行一般的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更要积极创造技术或与新技术进行对接。先导技术研究、共性技术开发、关键技术攻关是企业主动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尝试。

(3)通过组织创新,实现技术链供给曲线与产业链供给曲线的搭接,通过中间组织有效连接科研机构和企业,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部门和系统的服务支撑。

3 基于技术创新链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分析

基于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差异,不同的国家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不同的特点。美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国家,技术的研发以市场为导向;日本政府干预较多,形成“官产学研”合作转化机制;以色列一跃成为了世界经济与科技强国,得益于特别注重人才的培养,坚持科技兴国的战略和宽松的法律政策环境;台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载体是工业技术研究院;英国制定“联系计划”、“知识转移合作伙伴计划”、“法拉第合作伙伴倡议”等计划鼓励科技界与产业部门合作(Bozeman,2000;迟宝旭,2005;刘治平,2006)。

尽管各有特色,但各国在实现创新过程中存在一般规律:基于技术创新链,创新活动的参与者(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科技中介机构、政府)不断延伸所属技术创新链阶段,实现技术链和产业链的衔接,以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

3.1 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由技术链向产业链延伸

(1)设立专门技术转移机构,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提供专门的技术转移服务。技术转移机构是美、日等国实现成果转化的主要措施之一,政策法规都明确规定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提供技术评估、专利申请、联系企业、签订技术转让、转让费分成整个过程的全套服务。

(2)注重与企业合作研究,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能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通过进行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研发和委托研究,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和企业的市场资讯、商品化优势,实现有效的成果转化(Lee,1996)。

(3)建立大学与企业的双向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师生创业,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相匹配的人才支撑和创新氛围。一方面大学支持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学生到企业实习或毕业之后就业,另一方面,企业的员工可以到高校进行培训、深造。此外学校还鼓励师生创业,教授出去创业,一般都请1-2年的学术假,停薪留职,之后可以回来任教;同样的,学生出去创业也可以保留学籍(斯坦福大学)。

(4)依托著名大学设立科技园区,打造集聚创新优势,形成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比如美国依托斯坦福大学建立的硅谷科技园、依托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等建立的128号公路科技园,英国依托剑桥大学建立的剑桥科技园,台湾依托清华、交大建立的新竹科技园。

3.2 以企业为主体由产业链向技术链延伸

(1)设立技术研发机构,通过开展直接面向市场的应用研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美国和日本的科技人才和科研经费的70%以上都在企业,企业拥有最强大的科技开发力量,可以实现研究开发、生产实验、商品化、产业化的内部一体化,保证技术创新链的完整。

(2)主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机构对接,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投入成本高且存在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企业经过研究认为某项技术或产品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在自身技术能力有限或研发成本较高时,可以对该技术或产品进行引进,从而更快的占有市场,实现利润。

(3)建立企业技术联盟,通过企业间优势互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规模经济,降低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由于中小企业占所有企业总数之比重超过九成,厂商单打独斗,或小规模结盟,研发能力普遍不强,为了提升其产业研发能力与技术水平,与区域内较为集中的同行业企业或者在技术上具有互补性的企业结成联盟,由企业主导研发方向,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援,有效地突破技术创新阈值,更快的获得新技术和市场。

3.3 以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为依托架起技术链和产业链的桥梁

(1)注重搭建不同类型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满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专业服务需求。国外的科技中介机构运行规范、专业化强,不同类型的机构形成了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包括技术代理、技术交易、孵化平台等方式。技术代理中介提供技术贸易、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技术评估作价、专利服务、法律服务等在内的涉及技术转化实施过程的技术经纪服务;技术交易服务为供需双方搭建线下和线上的技术信息交易平台;孵化平台包括两方面,一是孵化技术,对未成熟的技术进行二次开发;二是孵化企业,通过建立新公司将发明人的技术或者想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包括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工业园区等。

(2)以工研院为代表的综合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能够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体化”需求。国内外典型的成功范例就是台湾的工业技术研究院(Hsu,2005;Jan和Chen,2006;陈鹏等,2010),从创新研发、人才培育、智权加值、衍生公司、育成企业、技术服务与技术移转等过程,对台湾产业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成立了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研究经济与产业发展趋势,秉承着“不做基础研究,不与企业竞争”的原则,专注于共性技术研究,研究开发的重点是前沿实用技术,为产业提供服务。二是通过工研院衍生公司、技术转移机构和孵化器三种平台实现成果转化。当某个研究项目取得了成果,如果该技术的产业不存在或者现存的企业没有能力将其商业化,可以选择建立衍生公司,否则可以通过技术转移机构将成果转移到现存企业或者入驻孵化器进行技术或新公司的孵化。

3.4 重视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

(1)建设立法和专项计划,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合理的法律保障和政策引导。政府的法律作用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保障参与者的利益,规定了大学或研究机构拥有知识产权,并允许进行独家技术转让;二是法律具有强制性,规定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有介入权,如果取得研发成果的非营利研发机构对该成果不积极进行技术转移,政府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可将该成果所有权收回并授权予他人。三是法律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部署,要求设立技术转移机构,从事研发成果的技术转移。

(2)在关键环节通过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资金支持,满足科技成果转化在资金瓶颈环节的资金需求。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会投资商品化、产业化阶段,但研究开发阶段和生产试验阶段都缺乏资金的支持,所以政府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中试环节给予经费支持。此外,政府还通过设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等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扶持基金,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参与者提供间接经费支持。

(3)建立国家层面成果转化机构,综合部署和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美国设立了国家级的技术转移机构,主要是“国家技术转让中心(NTTC)”,形成了由联邦实验室和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专家网络、6个地区技术转移中心组成的技术转移网络,有力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4 总结和政策建议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本文基于技术创新链分析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认为导致转化不畅的深层次原因是技术链和产业链之间产生了断层。分析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成功的国内外经验,各具特点但都遵循一个普遍规律: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技术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包括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由技术链向产业链延伸、以企业为主体由产业链向技术链延伸、以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为依托架起技术链和产业链的桥梁,同时兼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优化资金链,为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提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的政策建议。

(1)政府宏观调控,保障创新活动参与者的权益,规范成果转化运行机制。成果转化向市场机制转变,大力简政放权,政府的作用是排除影响市场自由运行的障碍因素(如外部性等),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学的作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规范化运行。

(2)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搭建技术链和产业链之间的桥梁。一方面规范现有科技中介机构的运行,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中试基地等科技与产业对接平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各服务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合作,建立中介服务机构的一体化服务机制,降低搜寻成本。另一方面着力于构建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实现研究开发阶段—生产试验阶段—商品化产业化阶段的整个技术创新链的完整演变,避免出现技术创新链的断层现象,提高成果转化的速度。

(3)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共同推进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知识产权联盟和产业联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大学和企业建立了双向人才流动机制,支持师生在职或在校期间创业,并给予优惠鼓励。

参考文献

[1]Bozeman B.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public policy: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theory[J].Research policy, 2000,29(4):627-655.

[2]Hsu C W.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mechanisms through the research institute[J].Technovation,2005,25(11):1317-1329.

[3]Jan T S,Chen Y.The R&D system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aiwan[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6,73(5):559-574.

[4]Lee Y S.“Technology transfer”and the research university:a search for the boundaries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J].Research policy,1996,25(6):843-863.

[5]Rothwell R. Successful industrial innovation: critical factors for the 1990s[J].R&D Management,1992,22(3):221-240.

[6]Rothwell R. Towards the fifth-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4,11(1):7-31.

[7]陈鹏,李建强.台湾工研院模式及其对建设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的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08:54-57.

[8]迟宝旭.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借鉴[J].科技与管理,2005,(01):118-122.

[9]刘治平.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初探[J].科技与管理,2006,(02):93-96.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链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产业链春之奏鸣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