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对环境影响研究

2015-01-20 23:51朱婷赵建艳周瑜丹沈露青镰田梨圭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1期
关键词:总产值环境影响粉尘

朱婷+赵建艳+周瑜丹+沈露青+镰田梨圭

摘 要:

通过构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环境影响的互动机制,以江苏省历年工业企业为例,分析包括废水、粉尘、SO2、碳排放在内的企业环境影响与其技术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碳排放量研究证实,工业企业造成的环境影响与其技术创新投入之间确实存在内在关联。其中工业企业的废水、SO2和粉尘排放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具有负相关性,而企业碳排放的环境影响与其技术创新投入具有正相关性,并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环境影响;江苏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1-0017-03

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带来各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以“三废”为代表的环境污染以及全球碳排放持续增长,而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工业领域的生产活动。2013年,由亚洲开发银行所发布的《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曾指出,我国每年因空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可见,工业企业普遍采用的“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方式已经对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危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以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均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的江苏省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工业企业的环境影响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之间存在的互动机制,力图从最微观的企业层面增强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改善环境影响的认知,为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企业技术创新与环境影响的理论研究

目前国内外针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环境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环境影响与技术创新的互动机制。Lanjouw 和Mody(1996)对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工业企业研究后发现,企业的污染治理费用与环境专利申请数量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环境治理费用越高,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就越多。Brunnermeier和Cohen(2003)研究美国企业专利数量和污染治理成本时发现,二者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Carmen和Robert Innes(2006)也证实,美国工业企业排污量与其发明专利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且美国环境规制政策有力地激发了企业的环保技术创新。Lanoie(2007)以欧盟上千家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表明环境规制能够增强企业研发力度,减少排污量。但Nakano(2003)针对日本造纸企业的研究则发现,针对企业环境规制的强弱反而不能影响其技术创新投入。另外,李新娥和穆红莉(2008)分析了我国工业企业在环境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问题,提出通过构建声誉激励机制等措施促进工业企业为减少环境影响而采用技术创新。

(2)企业技术创新与低碳排放研究。IPCC(2007)指出,通过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一个关键途径。发展中国家对企业采用环保生产的研究则更多地分析企业技术改变情况(Lall 和Pietrobelli,2002)。Montalvo(2004)直接提出企业采用环保生产行为依赖的是企业技术能力的变化而不是其环保态度和责任,企业采用低碳环保的生产需要一定的低碳技术创新投入(Zwetsloot和Askounes Ashford,2003)。而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创新投入则取决于其技术研发资金、研发人员以及研发机构的投入强度(Janicke,2008)。只有企业对先进环保技术的创新投入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保证企业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以切实采用清洁环保的生产。即技术能力决定了企业是否具备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终将由于对技术研发创新的高投入强度而提高其技术能力,最终形成其他企业所无法模仿的技术专长(Lee等,2001)。潘家华(2010)也认为,技术进步对企业低碳发展有双重驱动效用,一方面技术进步可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具有抵消作用,能源效率的提高并不会从总体上减少能源消耗。当然,技术创新不是企业的单一行为,还需要社会整个国家系统的参与,需要发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公众等相关社会群体的参与。

可见,包括低碳生产在内,目前国外针对企业环境影响和技术创新的互动机制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结论,而如何将国外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我国工业企业的生产实践,深入考察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环境影响的作用机制也是本文研究重点。

2 数据选择与研究视角

江苏省是我国工业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其省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我国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基本维持在13%左右,而企业环境影响则与我国总体趋势一致,呈现上升态势,属于典型的先发展后治理发展模式,本文将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分析工业企业的“三废”、碳排放的环境影响与技术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相关数据选择与来源如下: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废水排放量。以《江苏省统计年鉴》(1994-2012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废水排放量作为衡量指标。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SO2排放量。以《江苏省统计年鉴》(1994-2012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SO2排放量作为衡量指标。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粉尘排放量。以《江苏省统计年鉴》(1994-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粉尘排放量作为衡量指标。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碳排放量。中国目前还没有碳排放量直接监测数据,大部分研究都是通过基于对能源消费的测算得出。本文采用IPCC(2006)的缺省碳排放系数,并结合《能源统计知识手册》(2006)上的能源平均低位发热量,计算得出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表1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能源种类Ki能源种类Ki

煤炭0.7215(t碳/t标准煤)煤油0.8442(t碳/t煤油)

焦炭0.8303(t碳/标准煤)柴油0.8616(t碳/t柴油)

原油0.8363(t碳/t原油)燃料油0.8823(t碳/t燃料油)

汽油0.8140(t碳/t汽油)液化石油气0.8631

(t碳/t液化石油气)

资料来源:通过IPCC(2006)、《能源统计知识手册》(2006)整理计算得出。

基于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所提供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来测算江苏省工业各行业的碳排放量。公式为:

C=Ci=EiKi

式中:C为碳排放量,i为第i种能源,C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Ei为第i种能源的消耗量,K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以《江苏省统计年鉴》(1994-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作为衡量指标。

(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能力。以《江苏省统计年鉴》(1994-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作为衡量指标。

3 模型构建与计量结果

通过对工业粉尘、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碳排放量与技术创新相关性的综合考虑,衡量工业企业环境影响与技术创新投入的内在联系。具体为:

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β4LnX4

其中,被解释变量Y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专利申请数(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亿元)为考核指标。解释变量为环境影响,分别为工业废水排放影响因子X1、工业SO2排放影响因子X2、工业粉尘排放影响因子X3、工业碳排放量影响因子X4。

X1为工业废水排放量(亿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亿元);X2为工业SO2排放量(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亿元);X3为工业粉尘排放量(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亿元);X4为工业碳排放量(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亿元)。

模型分析的结果如表2。其中,工业废水排放、工业SO2排放、工业粉尘排放与技术创新投入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工业碳排放与技术创新投入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而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对降低其废水排放的效果最为显著,其次分别为SO2和粉尘。结果也表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反而可能增加其碳排放量。

表2 江苏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各环境影响

指标相关分析

环境

指标工业废水

排放

影响因子X1工业SO2

排放

影响因子X2工业粉尘

排放

影响因子X3工业碳排

放量

影响因子X4

Coefficientt-

Statistic

-760.8710

-19.33330-107.8080

-15.56833-1.232407

-4.4695021.504288

31.37041

****

P值0.0000.0000.0060.000

*相关显著水平001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1994-2012年)。

4 结论分析与政策含义

4.1 结论分析

具体结果分析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亿元)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废水排放量(亿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亿元)减少1/760.87个单位,说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业废水排放显著负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了,会带来废水排放量的减少。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亿元)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亿元)减少1/107.81个单位,说明企业技术创新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显著负相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会带来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减少。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亿元)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粉尘排放量(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亿元)减少1/1.23个单位,说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业粉尘排放量显著负相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会带来工业粉尘排放量的减少。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亿元)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碳排放量(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亿元)增加1/1.50个单位,说明企业技术创新和碳排放量显著相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会带来碳排放量的增加,与预期不一致,原因可能在于,当前我国对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方面的监控和重视不足,因此企业在这方面也没有过多关注,更多的将科研经费投入到了提高其他受国家和公众关注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方面的生产工艺的更新方面。

综合考虑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对工业粉尘、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碳排放量的影响,除技术创新对碳排放量无降低作用,其他两个方面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因此,总体而言,推动工业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无疑对改善环境影响带来正面作用。

4.2 政策含义

根据以上结论,从国家、企业和社会公众层面提出促进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从国家政府角度上来看,要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带来的高经济成本;创建新的技术创新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和企业主导作用,鼓励企业进行具有自我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建立良好的激励政策,通过交易排污许可证、给予押金返还和补贴等,促进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考虑到部分企业规模以及自身资金的限制,而无法承担长期的耗资巨大的研发过程,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新型科技投融资金融体系,通过政府平台向信誉较高的愿意进行科研开发的小规模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同时,建立和加强多地区、多部门联合治理和控制大气污染机制,减少大气中凝结核的数量;完善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建立空气污染预测报警系统;预防环境污染要加强法治,但是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好经济手段;增强城市治污能力;协同控制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包括多重污染物减排的一揽子计划;逐步实现信息公开,形成全民参与的治理新局面。

从企业角度来看,应在环境技术创新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环保技术。企业应当主动遵守国家制定的环境规制政策和制度,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可的同时,积极创新,通过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来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对能源的有效利用,达到节约资源目标的同时顺应产业升级的趋势。虽然技术创新在短期内会增大企业的运营成本,影响企业的经济绩效,但在长期来看,进行技术创新投入,有利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和长远持续性的经济效益的获得,同时,推行清洁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在营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的社会认可度方面大有裨益。

从社会公众来看,要主动增强对于产品环境属性的关注,消费者对产品环境属性的认同度决定了企业经济绩效状况。当消费者的环境意识较弱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不会在产品的环境属性上,而企业也就不会千方百计地进行创新以改变产品的环境属性,因为此时改变产品的环境属性的行为难以得到理想效果。而当消费者的环境意识较强时,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的重要因素就是其环境属性,企业进行产品环境属性的创新,会为消费者提供环境性能各异的产品,企业也会从中获得创新补偿,得到巨额利润。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参与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企业为塑造良好社会形象甚至会主动投身环保事业。

参考文献

[1]Lanjouw,J.O.and Mody,A. Innov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ve Technology[J]. Research Policy,1996,(25):549-571.

[2]Brunnermeier S.B, Cohen M. A.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in US manufactureing industri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3,45(2):278-293.

[3]Carmen E,Carrión-Flores,Robert Innes.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An Empirical Test of Bi-Direc-tional Effect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6,35(5):136-172.

[4]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5]Lall S, Pietrobelli C. Failing to Compet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Systems in Sub-Saharan Africa[C].Cheltenham: Edward Elgar,2002.

[6]Montalvo C. Challenges for cleaner production in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subcontracting: The case of the Maquiladora industry in Northern Mexico[J].Frontera Norte, 2004,16(31):69-100.

[7]Zwetsloot G I J M, Askounes Ashford N A. The feasibility of encouraging inherently safer[J].Safety Science,2003,41(2-3):219-240.

[8]Janicke M.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 new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8, 16(5):557-565.

[9]Lee C, Lee K, Pennings J M. Internal capabilities, external networks, and performance: A study on technology based ventur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 615-640.

[10]李新娥,穆红莉.工业企业环境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和政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9).

[11]尤天龙.包头市工业企业“三废”排放的实证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6).

[12]吴玉萍,董锁成,宋键峰.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2).

[13]赵欣,龙如银.江苏省碳排放现状及因素分解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

[14]李海萍.我国工业三废排放的地区差异[J].环境保护,2009,(14).

[15]程磊磊.无锡市的环境污染变迁与经济发展[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16]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4,(4).

猜你喜欢
总产值环境影响粉尘
高压粉尘防爆电机过厚粉尘层的形成与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征稿订阅及广告征集启事
“三线一单”与环境影响评价衔接研析
2019年来宾市蔗糖业总产值近100亿元
粉尘大战
光散射法粉尘仪在超低排放的应用
陕西林业总产值今年将突破千亿元
陕西有色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90亿元
7月陕西省工业总产值增长由负转正
粉尘爆炸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