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SWOT分析

2015-01-20 02:31高维新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1期
关键词: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维新

摘 要:

运用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对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得出东莞市应把握住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结论。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1-0039-02

1 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东莞市经历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抉择,经济增长速度一度在低位徘徊,近几年为尽快跨过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东莞市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以科技力量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东莞产业转型的。截至2013年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量达到675家,仅次于深圳、广州,在广东省地级市中排名第一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已经遍布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等八大领域。2013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723.38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9.6%,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贡献率达42.81%,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东莞市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端电子信息、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PV)、LED、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其中,高端电子信息、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PV)、LED的是近年来重点突破的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为长期发展的行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将突破2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定位为经过五到十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东莞建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世界级的高端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发电、电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国家物联网产业中心,与广州、深圳构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2 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s)

2.1.1 新兴产业基础雄厚

电子信息行业在国内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2010年,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包括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业、通信和信息通信与信息服务)为345643亿元,共有1583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占全国的75%,占广东省的27.4%。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东莞市加快了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化、新型化的发展步伐,新型OLED、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网络新媒体、集成电路的影响和嵌入式软件开发信息产业,占比不断提高,涌现了一批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的企业。

2.1.2 掌握了一批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

近年来,通过实施“科技东莞及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东莞产业创新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到2010年共有33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5个省级以上名牌名标;专利授权增长59.6%,总量为全省第二位;参与制定修订32项各类标准;建成36个省级以上各类研发和检测中心。在一些重点区域,通过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2.1.3 在重点产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如东莞OLED产业涵盖了装备制造,有机材料和面板,OLED驱动电路,技术研发、纳米电子器件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按照规划优化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规模超过110,手机产量超过100万台,华为的网络设备,华为上述通信相关的制造企业将在东莞陆续入驻,从而为发展提供动力形成了一批小型和中型企业的服务华为的类型;超过110家通信相关制造业企业,超过1亿部的手机产量,在网络设备制造领域引进华为公司,从而聚集一批服务华为的研发型企业;LED产业涉及的上游基板材料的制备,中游的LED芯片制造,下游的LED封装和应用开发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聚集120多家相关企业。太阳能光伏产业,初步形成了太阳能光伏玻璃,太阳能电池和光伏应用产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2.1.4 形式的开放式创新体系

为推动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东莞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推进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东莞市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平台为支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产业创新体系,成为产业与国内外创新资源联接的桥梁和纽带,并促进东莞产业创新能力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引导和带动作用。

2.1.5 创建一批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

东莞市选择和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和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带动和引领了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如在LED领域,中镓半导体科技公司、东莞市福地电子材料公司等一批企业成长为领军企业;在光伏太阳能领域,拥有东莞南玻光伏科技公司、广东五星太阳能公司等龙头骨干企业;在锂电池领域,拥有东莞新能源科技公司、东莞迈科科技公司等骨干企业;在新材料领域,拥有南玻太阳能、生益科技、贝特利新材料等一批技术水平高、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龙头骨干企业;在生物产业领域,拥有广东瀚森生物药业公司、星河生物公司等重点企业。

2.2 劣势(Weaknesses)

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东莞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总体而言,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还有很多发展的瓶颈。如在短期内转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升级,是很难完全实现;缺乏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低产品附加值;培养开拓产品应用市场;规划政策引导和支持亟待以加强等。具体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同质化和重复布局,造成技术重复引进、布局雷同和低水平竞争,带来产业缺乏竞争力和产能过剩的隐患;二是产业化链条缺失,造成高技术产业都位于价值链的低端,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制定、中试和检测平台建设落后于产业发展;三是核心技术缺乏,产业发展有空心化的危险。在技术储备不足的情况下,走低水平组装加工路线,盲目扩大产能,产品质量低、成本高,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力;四是科技资源分散,科技和产业力量分散。在各个部门之间利用市场力量实现有效整合不足,部门之间的利益格局限制资源共享,不利于形成产业规模。endprint

2.3 机遇(Opportunities)

2.3.1 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计划,抢占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期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及绿色能源技术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着眼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广东省加快战略决策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举措。

2.3.2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需要

东莞是开展加工贸易最早的城市之一。加工贸易不仅为东莞的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创造了全国8%加工贸易的进出口份额和超过800万个就业岗位。东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对加工贸易的依赖,其中最关键的是要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2006年,东莞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发展战略,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2008年6月,政府将决定广东省东莞市为全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试点城市的升级换代;2009年4月,东莞市作为广东省建设“加工贸易转型示范区升级”试点城市;2010年11月,东莞市被确定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首批试点城市。东莞市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是: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从“作坊”到“总部”的形态转变,通过加快引进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加工贸易产业的质量。

2.4 威胁(Threats)

2.4.1 资源环境的制约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东莞市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有的发展模式,经济结构与资源环境矛盾的局限变得越来越突出,传统的以出口为导向的,粗放式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东莞必须认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环境资源瓶颈制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了加快经济的整体和长远的发展,重点发展技术密集、资源消耗较少、增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和选择,是东莞建设国际竞争新优势,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必然选择。

2.4.2 高科技人才缺乏

技术创新和科技含量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与之相匹配,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持。但东莞市现阶段,人才的层次结构和总规模的,都非常缺乏,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2.4.3 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因为作为一个新的产业,这是一种创新的结果。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强有力的创新氛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崇尚科学和崇尚创新浓厚氛围,是新兴产业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

2.4.4 制度不健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但目前的政策和制度支持,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发展的需求。一方面是经济调控的经验不足;另一方面是政府决策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并没有考虑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导致一些缺乏有效的市场需求的行业投入太大,产品滞销。拥有广阔的市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缺乏支持和关注,投入不高。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不利于整体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 结论与建议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东莞市应当坚持做到市场主导和政府促进相结合、现有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积极推进示范应用,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加快培育领军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构建完善的人才、技术、政策、资金、组织等支撑体系,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为东莞市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实现东莞市产业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建议如下:

3.1 完善扶持政策

东莞市还应当制定出台东莞市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电动汽车产业和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东莞市促进高发展财政扶持政策,不断完善、丰富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为培育发展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2 加快项目建设

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对物联网、太阳能光伏等产业基地的培育和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基地发展。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加强对骨干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优先推荐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申报国家、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和攻关。积极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3 注重引进人才

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重点给予财政资金资助。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和基地,给予财政资金的资助。重点培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一批在科研和生产一线直接从事技术研究、应用和经济管理工作,并取得突出经济和社会效应的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发挥拔尖人才的带头作用,组织承担各类研究课题,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本地中青年科技后备人才。

3.4 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完善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一是对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的整合,重点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管理和信用评价制度。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三是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加快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新兴产业。endprint

猜你喜欢
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莞香杯”第四届东莞市诗歌大赛启幕
东莞市耐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