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体育运动研究进展

2015-01-26 02:31王云璐张振香张秋实梅永霞郑州大学护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残疾人体育运动处方

王云璐 张振香 张秋实 梅永霞 (郑州大学护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脑卒中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1〕。脑卒中康复是一个长期甚至终身的过程〔2〕。2012年发布的《中国慢性病防治规划》指出〔3〕,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和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将慢性病的防治融入日常生活中,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其防治具有积极意义。但目前,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尤其是体育运动行为状况并不乐观〔4〕,本文拟对脑卒中患者运动行为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 体育运动对脑卒中患者的健康促进作用

大量研究已证实〔5,6〕,日常生活中适度的体育运动对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欧洲脑卒中组织发布的《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管理指南》指出〔7〕,每周进行2~5 h的休闲性体育活动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或发展严重程度的独立保护性因素。

1.1 体育运动对脑卒中患者生理方面的促进作用 美国心脏与脑卒中协会提出〔8〕,体育运动对多种脑卒中危险因素均发挥了积极作用,脑卒中患者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血压及体重下降、增强血管舒张力、提高糖耐量,从而促进心脑血管的健康。Pang等〔9〕对“有氧体育运动能否够提高脑卒中患者氧代偿能力”的问题进行了荟萃分析,该项荟萃分析纳入9篇文献,7项为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结果显示,有氧体育运动能够有效改善轻度和中度脑卒中患者的氧利用能力,积极进行有氧体育锻炼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Kim〔10〕对韩国某城市医院中45例具有一定肢体活动障碍的脑卒中患者进行了以护士为主导的娱乐性体育活动干预性研究,研究中主要应用类似于“足球比赛”的形式对住院患者实施干预,结果显示,体育活动促进了患者肢体活动功能、降低了患者疲倦感、改善了睡眠质量、减少了抑郁发生,且运动干预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

1.2 体育运动对脑卒中患者心理-社会方面的促进作用 Carin-Levy等〔11〕通过临床上对非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进行体育运动及运动放松相关课程的培训与健康教育,结果显示,患者通过体育运动中得到了幸福体验,对体育运动及运动放松的活动形式依从性较高,并且研究过程中未发生因体育运动而导致的生理性不良事件。Harrington等〔12〕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群体所进行的研究显示,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促进患者社会角色恢复,减少脑卒中的并发症及复发率,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Helen等〔13〕对非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开展的一项质性研究也显示,患者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可以产生自信、自我控制感增强等积极体验,并且,运动提高了患者社会角色感,从而提升其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意愿,更利用患者回归社会。

2 脑卒中患者体育运动的研究现状

健康的行为方式可以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遏止疾病的发展〔14〕,随着全球慢性病问题的日益突出〔2〕,健康行为方式受到广泛的关注〔15〕,在脑卒中领域的研究也不断深入〔16〕。而体育运动行为是健康行为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国外脑卒中患者体育运动的研究现状 Au-Yeung等〔17〕和Hart等〔18〕将太极拳这一体育运动形式作为干预方式,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干预,以验证体育运动在改善平衡及移动能力、促进心肺功能等方面的作用;Pang等〔9〕指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不同脑卒中创伤程度和心脏风险的患者最适宜的有氧运动方式,并观察其长期效果;Coombes等〔19〕则指出,体育运动对减轻慢性病负担,促进人群健康具有积极意义,有必要加强医疗专业人员为不同人群提供更为充分的运动锻炼指导,探讨科学的运动处方以满足不同群体运动健身的需求,进而促进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

总之,国外学在脑卒中患者体育运动领域的研究不仅涉及以具体运动方式、课程培训、健康教育等为干预手段的干预性研究,还涉及以挖掘体育运动意义为目的的质性研究;研究对象不仅涉及了住院脑卒中患者,还涉及社区脑卒中患者;研究结局评价指标不仅涉及健康促进的生理指标,还涉及了心理、社会及经济效益指标。另外,还有学者〔9〕对今后脑卒中患者体育运动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2 我国脑卒中患者体育运动的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涉及不同阶段的高血压性脑卒中患者〔4〕、青年脑卒中患者〔20〕、出院后脑卒中患者〔21〕、社区脑卒中患者〔22〕,对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的调查结果均显示,脑卒中患者的体育运动行为处于低水平。这一结果与张小丽等〔23〕对唐山市住院脑卒中患者运动锻炼的调查结果一致。林蓓蕾〔24〕对社区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包含体育运动锻炼形式)依从性的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的运动依从性较低,脑卒中患者缺乏运动锻炼的相关知识,对不良生活方式缺乏正确的认知,其中尤以对参加体育运动、积极锻炼等的认知得分最低,其中,绝大多数脑卒中患者从医院回归社区后,不知道最适合的锻炼形式和锻炼强度,更不知道有氧运动是否适合脑卒中患者。徐梦雅等〔25〕以家庭医疗体操的形式对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干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体操运动,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改善。

目前,我国多数脑卒中患者体育运动的研究处于体育运动行为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阶段,也有学者〔25〕开始对适宜脑卒中患者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初步探索。

3 展望

目前,我国在脑卒中患者体育运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与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脑卒中疾病的特点,多数脑卒中后生存者残留有一定的肢体活动及平衡能力障碍和不同程度的活动耐力降低,故脑卒中患者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存有一定的风险〔26〕,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部分患者难以正确认识自身能力,其参与活动的意愿和信心也会降低〔27〕。因此,脑卒中患者的体育活动状况不容乐观。有必要结合我国国情,对脑卒中患者体育运动的研究领域进行拓展。

3.1 把握政策导向,开发适宜体育运动方式 2007年11月,我国卫生部发起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行动〔28〕。2011年2月的《全民健身计划》〔29〕是国务院颁布的发展新时期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受到广泛关注。存留肢体残疾是脑卒中患者体育运动行为的最大阻碍因素,但参加体育活动是残疾人的重要权利,是残疾人康复、健身、平等参与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30〕。目前,我国适合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和健身的场所、设施、器材很少,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和残疾人健身康复的需求,应当积极开发、推广适合残疾人身体特点的健身、康复体育运动形式〔31〕。2011年,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出的《关于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推进残疾人体育健身工作的意见》〔32〕中指出,要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工作任务,立足各地残疾人体育健身工作的实际状况,动员组织残疾人积极参加体育健身,增强残疾人体育健身意识;整理、推广具有本地特色的残疾人体育健身项目。有必要结合我国目前脑卒中体育运动研究现状,把握国家政策导向,整理、开发、推广适宜致残脑卒中患者这一群体的体育运动方式。

3.2 借鉴研究基础,研制合理体育运动处方 Umpierre等〔33〕对“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身体活动建议和规律运动训练对患者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仅提供身体活动建议与提供规律运动训练对患者身心状态的改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张时〔34〕从中医养生的视角,探讨了运动养生的历史背景、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在现代养生中的重要地位。而王晓军〔35〕从中医学的角度对运动处方的基本概念范畴、基本原理、处方原则、处方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将运动处方内容进行了拓展,主要包括“处方目的”、“处方前诊断”、“运动方式”、“运动量”、“运动频率”、“运动时辰”、“效果评价”和“注意事项”。还以对中医运动处方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制定了高血压治疗性中医运动处方,并对4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处方实施及临床观测,研究结果显示:治疗性中医运动处方对于干预高血压病效果显著。夏其新〔36〕将运动处方的研究领域拓展到办公室静坐少动的这一特殊人群,不仅验证了以有氧运动为主的运动处方和力量训练为主的运动处方对静坐少动人群身体成分的影响和影响程度的差异,还对适宜办公室静坐少动人群的健身方式进行了探寻。姜永亲等〔37〕应用运动处方对60例行标准根治术后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实施干预,干预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的实施个体化运动处方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癌因性疲乏,该研究的运动处方主要包含对运动形式、强度、时间和频率的设定。

综上,体育运动方式日趋规范化和科学化,有必要结合脑卒中患者生理、心理特点,制定科学、特色的运动处方,为患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健康行为教育指导。

1 中国心血管病网.王陇德院士谈我国脑卒中的防控〔EB/OL〕.http://pro.cnstroke.com/news/newsdetail.aspx?nid=273,2012.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Non-communicable disease factsheet〔EB/OL〕.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55/en/,20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部等15部门关于印发《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的通知〔Z〕.2012.

4 万丽红,邓石凤,张小培,等.不同阶段高血压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及行为的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5):428-31.

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 public health to prevent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Z〕.2003.

6 Huerta JM,Chirlaque MD,Tormo MJ,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Spain study〔J〕.Stroke,2013;44(1):111-8.

7 Quinn TJ,Paolucci S,Sunnerhagen KS,et al.Evidence-based stroke rehabilitation:an expanded guidance document from the european stroke organisation(ESO)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ischa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2008〔J〕.J Rehabil Med,2009;41(2):99-111.

8 Furie KL,Kasner SE,Adams RJ,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Stroke,2011;42(1):227-76.

9 Pang MY,Eng JJ,Dawson AS,et al.The use of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in improving aerobic capacity in individuals with stroke:a meta-analysis〔J〕.Clin Rehabil,2006;20(2):97-111.

10 Kim I.Effects of an enjoyable nurse-led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movement in poststroke inpatients〔J〕.Clin Nurs Res,2012;21(4):390-405,406-10.

11 Carin-Levy G,Kendall M,Young A,et al.The psychosocial effects of exercise and relaxation classes for persons surviving a stroke〔J〕.Can J Occup Ther,2009;76(2):73-80.

12 Harrington R,Taylor G,Hollinghurst S,et al.A community-based exercise and education scheme for stroke survivor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nd economic evaluation〔J〕.Clin Rehabil,2010;24(1):3-15.

13 Sharma H,van Wijck FMJ.Experiences of an exercise referral sche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 with chronic stroke:a qualitative study〔J〕.Physiotherapy,2011;98(4):336-43.

14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Update To A Public Health to Prevent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Z〕.2008.

15 Saranummi N,Spruijt-Metz D,Intille SS,et al.Moving the science of behavior change into the 21st century:novel solutions to prevent disease and promote health〔J〕.IEEE Pulse,2013;4(5):22-4.

16 Kono Y,Yamada S,Yamaguchi J,et al.Secondary prevention of new vascular events with lifestyle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noncardioembolic mild Ischemic stroke:a single-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Cerebrovasc Dis,2013;36(2):88-97.

17 Au-Yeung S,Hui-Chan C,Tang J.Short-form Tai Chi improves standing balance of people with chronic stroke〔J〕.Neurorehabil Neural Rrpair,2009;23(5):515-22.

18 Hart J,Gilboa-Mayo R,Rozenthul-Sorokin N,et al.Tai Chi Chuan practice in community-dwelling persons after stroke.〔J〕.Interna J Rehab Res,2004;27(4):303-4.

19 Coombes JS,Law J,Lancashire B,et al.“Exercise is medicine”:curbing the burden of chronic disease and physical inactivity〔J〕.Asia Pac J Public Health,2013.

20 刘 燕,金 奕,赵 岳.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58-61.

21 张小培,万丽红,黄月友,等.出院后脑卒中病人健康行为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2C):482-4.

22 刘延锦,郭园丽.社区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与自我护理能力的相关性〔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03):279-81.

23 张小丽,汪凤兰,邢凤梅,等.唐山市住院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锻炼自我管理及性别影响分析〔J〕.科技信息,2013;(20):39-40.

24 林蓓蕾.社区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2012.

25 许梦雅,杨伟民.家庭医疗体操在缺血性脑卒中社区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7):2437-8.

26 陈文积,顾亚萍.脑卒中康复患者意外事件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12B):53-4.

27 郭 红,李红云,杨雅威,等.住院脑血管病老年患者跌倒效能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47-50.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7〕189号)〔Z〕.2007.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Z〕.2011.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体育工作的意见〔Z〕.2007.

31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关于切实加强新时期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的意见〔Z〕.2009.

32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推进残疾人体育健身工作的意见〔Z〕.2011.

33 Umpierre D,Ribeiro PA,Kramer CK,et al.Physical activity advice only or structured exercise training and association with HbA1c levels in type 2 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AMA,2011;305(17):1790-9.

34 张 时.中医个体化运动养生体系的构建〔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35 王晓军.中医运动处方理论及其治疗个案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36 夏其新.不同运动处方对静坐少动人群身体成分的影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37 姜永亲,阎 玲,刘纯艳,等.运动处方对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干预效果的护理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0):906-9.

猜你喜欢
残疾人体育运动处方
人间处方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呆呆和朵朵(13)
我骄傲
处方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
祝您健康处方(7)心悸、过早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