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医药防治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损伤研究进展

2015-01-26 02:31刘敬霞李建生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银川750004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菖蒲药方回族

刘敬霞 李建生 牛 阳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

中国民族医药在相关领域的文献散有记载,仍待进一步的收集、整理、证实和挖掘。回族医药著作《回回药方》中蜜煎菖蒲等多首具有促进脑卒中(中风)引起半身不遂和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方药记载,但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少见。从制备合理的动物模型入手,结合脑缺血损伤引起的病理生理特点,开展回族医药在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方面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开展民族地区VD防治的意义

1.1 VD认知功能损伤具有可逆性 VD以认知、记忆、言语、情感、性格等方面的精神衰退或消失为主要表现。欧美统计资料显示VD患病率为15% ~20%,其中美国75~79岁女性患者占16.2%,意大利80岁以上男性占16.3%;在亚洲和发展中国家,VD是痴呆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痴呆患病率为3.96%,VD占2/3〔1~3〕。VD为一种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脑卒中早期的认知功能损伤具有可逆性,是目前唯一可预防的痴呆类型,从VD的脑损伤机制及其防治策略和相关药物与制剂的开发研究,已成为世界医学领域联合攻关、重点研究的项目。因此,结合脑卒中后自由基损伤、Ca2+超载、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作用、血管活性物质的过度释放、凋亡基因的表达等病理机制,积极开展VD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2 民族地区防治认知功能损伤研究有待开展 脑卒中发生原因、涉及的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病后影响机体肢体功能和高级智能活动修复的因素复杂,其中地域因素是脑血管疾病和VD发生的重要特点之一。脑卒中发病存在特殊的地理分布格局和空间差异,气候差异和环境因素均影响其发病,干燥、高寒、天气剧变等都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概率。调查表明,脑卒中的发生随季节变化呈明显的周期性,冬季多于春、秋、夏季,如脑出血约2/3患者于寒冷季节发病,在1年中以1~2月份为高峰期,之后逐渐下降,7月份又出现小的发病高峰,认为与气温、湿度等气象因素对发病与死亡的直接影响相关。此外,北方比南方寒冷季节长,相对温度低,以此形成脑卒中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分布特点,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的地理分布呈现由南方到北方从低到高的显著特点〔4〕。由此可见,脑卒中发病存在特殊地理分布格局和空间差异,气候差异和环境因素均影响其发病,使得VD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增加。可以认为,对干燥、高寒、天气剧变等地域尤其要重视脑卒中VD的防治研究,比如对于地处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低知晓率、低治疗率和脑卒中的高发病率以及脑卒中后的低康复率,使得VD的后遗症发病率居高不下,病后的认知功能减退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5,6〕。

2 阻抑神经细胞凋亡有望成为民族医药防治脑卒中VD的重要途径

2.1 迟发性神经元坏死是引起VD的重要病理改变 脑缺血引起的神经细胞受损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干预其中某一环节或途径的单一治疗收效甚微。脑缺血损伤早期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可减少脑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损伤,进一步阻止脑梗死范围扩大、减轻脑组织受损。脑缺血后大约有80多个基因被诱导表达,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脑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调控。比如抑凋亡基因bcl-2的过度表达可减少神经元程序性细胞死亡,引起特定脑区内神经元数目的增多,其变化与缺血损伤后认知和行为学变化呈正相关,随着bcl-2蛋白表达下降及细胞凋亡的增多,认知功能受损愈严重〔7〕。VD主要表现为学习记忆能力的降低,而海马是学习记忆的重要结构,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海马区的神经细胞凋亡势必对学习记忆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利用Morris水迷宫技术对VD模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测试,发现I/R 720 h后大鼠仍存在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是I/R损伤引起海马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导致海马学习记忆功能障碍〔8〕。因此认为,脑缺血损伤后早期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以干预迟发性神经元坏死是防治脑卒中VD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途径。

2.2 阻抑神经细胞凋亡可能是民族医药防治VD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医药可通过调节脑缺血后细胞凋亡相关调控基因的表达而发挥阻抑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进而发挥神经细胞保护效应,防治脑卒中认知功能的损伤〔9~11〕。目前针对临床上疗效确切的中医方药在阻抑神经细胞凋亡方面的研究开展不少,但在中医药通过干预脑缺血早期神经细胞凋亡以阻止神经元细胞迟发性坏死,进而发挥防止和逆转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进一步分析和比较民族医药在相关领域的研究〔12~14〕,保护脑缺血损伤方面的研究少有报道。因此,认为有必要对民族医药在阻抑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以保护脑组织受损的作用进行比较和评价,探明其作用特点和途径,进而为民族医药在临床脑梗死神经功能修复和认知功能障碍防治方面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依据。

3 挖掘民族地区特色医药资源用于重大疾病的防治,回族医学专方专药的研究将成为取得进展和突破的重要途径

从世界史来看,中世纪的阿拉伯医学可以说是当时西方医学的顶峰,广义的阿拉伯医学是吸收了希腊、罗马、波斯、印度以及北非、中亚诸文化中医学的总汇,早在6、7世纪,穆罕默德就强调:“学问有两类,一类是教义学,一类是医学”,并且遗留下一些阿拉伯民间疗法和方剂,被称之为“先知的处方”。公元750年以后,兴起的伊斯兰文化吸收了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文化的精华,在医学领域出现了如拉齐和伊本·西那等具有世界影响的名医,回族医学著作《回回药方》治疗下颔关节脱臼复整,是最早见于公元前4世纪希腊希波克拉底的介绍,其中以抬高肢体减少出血的办法,也是罗马医生盖伦的方法。由此可见,回族医学吸收了中世纪以来穆斯林国家的医疗精粹,从其外延来说,是中、阿文化交流反映在医学上的融汇和精华。但是在民族医药的发展方面,回医回药的发展有待加强。宁夏作为回族自治区,在发展回医回药的战略领域具有独到优势。鉴于回族医学在对人体生理和疾病的病理、病因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理论认识,方剂自成体系,对专方专药的奇特应用和疗法,治疗方法上除了以擦、贴、拓、搭、渍尤其嚏、嗽等施治外,还有尘药、沙疗、火针、热水蒸浴、坐冷水降温、咂血、放血、滴鼻、挑掐、烙疗(封闭血管)、香料排液、伤口填药药吸签刺,以及锯钻碎骨井挫平,使用灌肠袋、三角巾、止血带、腰椎骨折枕垫,甚至以水涂抹以细查纤毫骨裂纹、以鸡翎管为芯用纸抢垫鼻,从而使患者通气以治疗鼻骨骨折等记载。这些资源为进一步挖掘宁夏回族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医药资源用于重大疾病的防治,进而形成本地区具有回族特色的优势医药产品,无疑对回医回药的学术研究和开发应用具有双重意义,其中开展回族医学专方专药的研究将成为取得进展和突破的重要途径。此外,分析民族医药的特点和优势〔15,16〕,需要加强民族药物的研究与开发,验证回医回药制剂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的疗效,明确其量效关系,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应用新技术、探索新工艺以制备回族医药,使回医回药与其他民族药物、中药、西药同步发展。因此,挖掘民族地区特色医药资源用于重大疾病的防治,进一步形成本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优势医药产品对民族医药的学术研究和开发应用具有双重意义,回族医学专方专药的研究将成为取得进展和突破的重要途径。

4 开展《回回药方》中蜜煎菖蒲方改善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可以为回族医药的制剂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回回药方》是一本在回族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民族医学专著,是融汇了阿拉伯医学和祖国医学的临床学专著,成为历史上回族医学家对祖国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17〕。《回回药方》不仅临床实用,而且涉及基础医学、医学继承与发展、方剂学、外科手术理论,甚至还涉及民族学和民俗学领域,颇据研究价值,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对《回回药方》开展多学科、多方位、多层面的研究,进一步有所选择地应用于临床和民族药品的开发。《回回药方》中对脑卒中从病理生理、诊治方药均有记述,卷十二的《左瘫右痪》总论,已讲到“头是脑之集”,指明这种疾症多在头、手之筋(神经),从而阐明了半身不遂的内在发病机制是出之于脑。记载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的方药蜜煎菖蒲,提出本方具有“能去本身风湿,有能言快记”的作用,方中所用菖蒲考证为节菖蒲,具有化痰浊、开神窍、醒神志、强记性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谓:“菖蒲气味辛温无毒……开心窍,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陈士铎《辨证录》曾指出:“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在《回回药方》中蜜煎菖蒲的炮制过程中,加入的番红花(即书中所载“撒法郎”)具有“血中气药”的作用,可以活血化瘀,改善脑卒中后脑组织的血流,对于减轻脑卒中后VD认知功能障碍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回回药方》中专方专药的挖掘研究少见报道,相关药物的深入探索和开发研究有待加强。在药物的炮制方面,蜜炙药物是回医回药的又一特点,蜂蜜性平,生用则性偏凉,能清热解毒;热则性偏温,以补脾气、润肺燥之力胜。《医学校正入门》指出:“蜜炙性温,健脾胃和中……补三焦之气”。蜂蜜是药理作用明显的特殊药剂学辅料,且用量较大,蜜炙中药可提高有效成分的析出以及改变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内药动学过程〔18,19〕。回族医药中蜜炙药材研究的深入探讨和合理运用,必将对中药的研发具有重要的可借鉴意义。根据《回回药方》中蜜煎菖蒲具有减轻脑卒中后肢体半身不遂改善记忆和智能障碍的作用,但方中菖蒲和番红花的用量及比例未作明确记载。因此,结合《回回药方》中蜜煎菖蒲具有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修复和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建立一种接近于临床上VD病人发病过程的动物模型,针对神经细胞凋亡是脑缺血损伤过程中的重要病理改变,从动物实验入手,证实其作用和明确其配伍比例及量效关系,并从对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的干预方面揭示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而为回族医药的制剂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3-5.

2 李 梨,周岐新,石京山.血管性痴呆研究概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0):1269.

3 张振馨,Zahner GE,Roman GC.中国北京、西安、上海和成都地区痴呆亚型患病率的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5;5(3):156-7.

4 王维治.神经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6-81.

5 李吴萍,宋琦如,刘宾红,等.银川地区城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4;6(4):246-8.

6 刘 兰,张青宏,马俊花,等.银川市城市社区老年人群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6):660-1.

7 Kahashi S,Saito T,Hisanaga S,et al.Tau phosphorylation by cyclin-dependent kinase5/p39during brain development reduces its affinity for microtubules〔J〕.J Biol Chem,2003;278(12):10506-15.

8 姜彩肖,张丽梅,杭景仙,等.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及发病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8):1940-2.

9 杨文明,王时光,鲍远程,等.智脑胶囊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脑组织NO、ET、CGRP含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1):29-32.

10 Wang T,Liu CZ,Yu JC,et al.Acupuncture protected cerebral multiinfarction rats from memory impairment by 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apoptosis related genes Bcl-2 and Bax in hippocampus〔J〕.Physiol Behav,2009;96(1):155-61.

11 常明则,王新来,吴海琴,等.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及额叶细胞凋亡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9;16(3):151-5.

12 赵丽莉,唐娜娜.对维吾尔民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3(1):63-6.

13 唐乾利.论民族医药研究开发的现状与发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9(4):130-2.

14 于文涛,张一昕,吴中秋,等.补肾活血方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行为学及脑海马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6):1478-80.

15 杨利平.中药现代化的思路与探索〔J〕.新中医,2004;36(9):3-4.

16 朱佳卿.我国民族医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4):2995-7.

17 宋 岘.《回回药方》考释〔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165.

18 朱 伟,王学美.蜜炙中药浅论〔J〕.天津中医药,2006;23(2):135-7.

19 王秀霞,陆 莘.“蜜炙甘缓难化增益元阳”浅见〔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162-5.

猜你喜欢
菖蒲药方回族
张老师的“药方”
用菖蒲水洗头(环球360)
重楼:梁春宏的脱贫“药方”
室雅菖蒲清
弩药方提取工艺的优化
“水草精英”菖蒲
养菖蒲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给企业家腐败现象开“药方”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