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湖北保康县创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调研

2015-01-28 21:52张新玉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4期
关键词:保康县水土保持监测

张新玉,高 媛,赵 阳

(1.水利部 水土保持司,北京 100053; 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8)

着力构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湖北保康县创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调研

张新玉1,高 媛1,赵 阳2

(1.水利部 水土保持司,北京 100053; 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8)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生态文明;保康;湖北

当前我国正处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既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的需求,也是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和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加快中国特色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需求。从生态理念、综合治理、生态自我修复、预防监督、监测评价等方面阐述了保康县创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的经验与做法,旨在为同类型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提供借鉴。

保康县地处鄂西北,是湖北省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县,也是汉江中游水源补充区。全县国土面积3 225 km2,总人口28.2万人,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 273元,被列为秦巴山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境内山高坡陡,谷狭沟深,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上曾一度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毁林开荒,伐木烧炭,乱开滥采磷矿资源等,导致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不断。保康县1985年水土流失面积为1 922 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0%。“山大石头多,到处是荒坡,飞禽走兽不落脚,半年野菜度生活”,严重的水土流失让老百姓吃尽了苦头,危害到群众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面对水土流失的严峻形势,保康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扎实开展了大规模的治山治水治土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保障了粮食安全,给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1996年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1 727 km2,2006年减少到1 250 km2,2012年降到575 km2,比1985年减少了1 347 km2,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保康县水土流失治理的历程就是保康人民与自然抗争、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历程。其多年坚持不懈、齐心协力抓水保,在综合治理、预防监督、监测评价等方面全面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基本建成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对同类型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树立生态至上理念,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之路

多年来,保康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战略思想,把水土保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融入生态农业、生态企业、生态乡村和生态能源建设中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县委县政府坚持换班子不换路子,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地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街道办和各有关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记其功。自1985年保康县成立水土保持委员会以来,历任县长担任主任,分管副县长担任副主任,水务、国土、林业、环保、农业等15个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水土流失防治中的重大问题,构建了“政府主导、水利牵头、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通过典型示范,群众亲眼看到了水土流失治理取得的成绩,切身感受到了水土保持带来的好处,亲身领悟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道理,坚定了防治水土流失的决心和信心。随着水土保持“五进”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编发了《保康水土保持科普知识》《保康县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小学读本》等,村镇建设合同须包含生态保护的内容,将生态保护写进乡规民约,出现了村支书用自家被子保护(包裹)树木的感人事迹等。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形成了全县上下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

2 坚持持续发力,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开展水土流失防治是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的有效途径,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保康县坚持规划先行、加大投入、创新机制、连续治理等,持续开展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一是规划先行。先后编制了《保康县水土保持规划报告(1989—2000年)》 《保康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001—2050年)》《保康县生态县建设规划》 《矿山水土流失恢复治理规划》,以及小流域治理、生态修复、坡耕地治理、崩岗治理等专项规划,将水土流失防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水土保持法,明确划分了重点防治区,并进行公告。全县共划分了142条小流域,建立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库。

二是财政投入。“十二五”以来,保康县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资金直接用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其中2013年安排800万元资金用于城区周边13条侵蚀沟的综合治理;每年整合发改、农业、环保、扶贫、国土等有关部门资金120万~700万元,集中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村庄环境整治建设;从水土保持补偿费中安排近1 000万元用于矿山生态恢复建设。

三是创新机制。采取户包、联包、股份合作、租赁等形式,与特色产业相结合,引入社会资本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如黄家堡小流域引入大户治理,发展核桃种植产业,采用“农户+基地+公司”的股份制产业发展模式,治理大户拥有股权占比为51%,村集体为25%,农户为24%,现已有267 hm2核桃挂果,全部建成后年均可实现经济收入1.2亿元,农民人均增收可达2.8万元,探索出了水土保持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尧治河村累计投入1亿多元,退耕还林60 hm2,造林93 hm2,坡改梯53 hm2,修建拦沙坝、谷坊50多座,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建成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

四是连续治理。30多年来,保康县的坡改梯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马良镇的赵家山村,利用冬春农闲季节,组织村民坚持搞坡改梯,每年建设1.7 hm2左右。为使这一做法在全县范围内得到推广,县政府出台鼓励政策,县财政每公顷补助1 500元,形成了“一冬一春,户均一分,以村为战,推磨转圈”的坡改梯模式,全县每年完成133~333 hm2,近10年已累计完成2 667 hm2坡耕地改造任务,有效地防止了坡耕地水土流失。

五是社会参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保康县以承包荒山、四荒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调动全社会参与水土流失治理,涌现了一大批治理荒山、发展生态产业的优秀企业和典型人物。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单位有115家,治理大户39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76家。

3 充分发挥生态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在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同时,在水土流失程度较轻地区,通过封育保护、退耕还林,推广沼气、省柴灶、以电代柴等措施,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生态建设步伐。20世纪80年代以来,保康县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封禁保护政策,制定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建立水土保持护林制度,采取兑现燃料补助、关闭高耗能污染企业等七大措施,大力恢复生态。一是关闭高消耗森林植被资源的企业或生产项目,即使是利税大户,县委县政府也下决心关停。二是在县城和集镇禁烧木柴,改用燃煤和液化气。为保证禁柴成功,县政府规定每月发放给城镇居民燃料补贴20元。三是消灭“老虎灶”,普及省柴灶。农村是燃料消费大户,只有解决农村的燃料问题,才能真正确保封育保护的落实。为此,保康县专门成立能源办公室负责改灶改炉的技术培训和指导,现省柴灶普及率已达98%。四是大力推广沼气。县政府出台奖励措施,每建1个沼气池,补助1 t水泥和200元现金。五是发展小水电,以电代柴,促进封育。六是移民促封。对自然条件恶劣的村组实行整体移民搬迁,县财政每户补助5 000元。七是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如前所述持续开展的坡改梯建设,确保了“退得下,封得住,不反弹”,巩固了封育成果,杜绝了出现毁林开荒现象。

4 强化预防监督,坚决遏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水土资源破坏容易,水土流失治理难。保康县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根据新水土保持法,2014年在全县重新划定了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并向社会公告;制定出台了《保康县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二是坚持把水土保持方案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水务、发改、环保、国土、国资等部门联合把好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关和设施验收关;矿山开采企业严格实行“两个锁定”制度,锁定开采面积,锁定弃渣场,要求所有开采矿点必须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水土保持方案。三是严格执法。县长在大会上点名批评修建公路过程中往河道倾倒弃渣的企业;对超范围随意开采、随意倾倒弃渣和弃渣设施不合格的依法严惩,直至停产整顿。已先后对7家开发建设单位实行了罚款或责令停业处理,向26家单位下达了限期治理通知书。四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康县磷矿开采点有85个,开采活动造成的大面积水土流失影响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为此,在进行充分调研并与企业座谈的基础上,于2006年制定出台管理办法,开始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至今全县已征收3亿多元,最多一年征收近4 000万元,建立了矿山综合治理长效机制,保证了《矿山水土流失恢复治理规划》的顺利实施。五是加强队伍建设。县乡(镇)配备了35名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人员,村级任命了278名监督管护员,形成了三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网络。同时,强化培训,规范执法,使生产建设活动有序开展,有力地遏制了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5 始终坚持监测评价,不断提升监测能力

调研中发现,保康县一直坚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和科研工作,并且每年发布水土流失监测公报。1982年,在云溪沟小流域出口布设了卡口站,1994年又在黄土岭小流域建设了控制站并被确定为国家水土保持基础监测站点。同时,还布设了1个气象观测场、4个水土保持水文站、4组8个径流小区、28处固定监测样地、11个植被生长与适应性监测小区,开展了自我监测和委托监测、周期性普查和临时性监测相结合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水保监测设施设备较为完善,观测场地规范。目前,黄土岭小流域正在抓紧进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目的是建成集水土保持科研监测、试验示范、宣传教育、成果展示为一体的平台和基地。

6 结 语

保康县能够主动顺应绿色、和谐发展趋势,始终把水土保持作为生态建设的基础性、支撑性工程,贯穿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统筹推进,持续发力, 走出了具有贫困山区特色的水土保持之路,实现了县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保康的发展方式和治理经验可供我国中西部贫困山区许多县市借鉴和学习。

建议保康县今后进一步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强化预防监督,着力保护生态建设成果;利用水保监测结果,完善细化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加强宣传教育,编写《保康县水土保持科普教育中学读本》,开展水保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法制观念,增强全社会水土保持国策意识,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

(责任编辑 张培虎)

S157

C

1000-0941(2015)04-0004-03

张新玉(1964—),男,河北藁城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巡视员,长期从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2015-03-06

猜你喜欢
保康县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湖北省保康县:中药材助脱贫
论山区县域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困难与对策初探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