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采矿环境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5-01-30 09:10毕云龙相洪波马朋林康陆浩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5年9期
关键词:采矿业环境治理矿区

■ 毕云龙/相洪波/马朋林/康陆浩

(1.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2.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北京 100083)

浅析我国采矿环境现状及对策建议

■ 毕云龙1/相洪波1/马朋林1/康陆浩2

(1.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2.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北京 100083)

基于我国采矿环境现状,浅析产生现有采矿环境问题的原因,并就如何解决采矿环境问题提出建议:(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检查;(2)建立采矿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以税费优惠政策激励企业主动治理;(4)加大科技投入,改变采矿粗放局面;(5)建立采矿环境治理专项资金;(6)提高矿企环保意识。

采矿业;采矿环境;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治理

0 引言

采矿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飞速发展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意味着采矿业发展将面临更大挑战。因此,采矿环境治理必须得到社会重视。

1 我国采矿环境问题现状

1.1 诱发地质灾害

矿产资源开发中,进行地表挖掘、爆破、地下开采、疏干排水等活动,易形成采空区,诱发矿区地面塌陷、崩塌、地裂缝,甚至是地震等多种地质灾害,从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据统计,仅山西省因采煤而形成的采空区就高达2万km2,占山西省总面积的12.5%。2008年山西省发改委调查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因采煤而造成矿山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约2146处,3309个村庄、66万人受到影响。全国因采矿占用、破坏土地达3.3万km2,其中地面塌陷4300km2;全国近40个城市因采矿发生塌陷灾害, 造成严重破坏的占62.5%,每年因采矿地面塌陷造成的损失达4亿元以上,其中2006-2008年,因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达5000余次,直接经济损失70亿元。

1.2 破坏土地,加剧人地矛盾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仅有1.4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并且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吃饭问题一直是艰巨的任务,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露天矿区中剥离出的表土,采矿后的“三废”,以及堆积的大量尾矿,都将占用大量土地甚至对矿区土地造成严重破坏。据统计,山西省仅2010年因矿山开发导致的地面塌陷及采矿场破坏土地就达137.3km2,其中86.6km2为耕地。在一些粮食主产区,超过50%耕地面积被采矿占用,这对耕地保护带来一定压力。仅按2008年国土资源部审查通过的土地复垦方案数据统计,除已损毁的土地外,新设采矿权项目实施预计还将损毁土地1200km2,其中损毁耕地400km2。

1.3 影响矿区水平衡,造成水环境污染

我国水资源总量可观但人均占有量过低,并且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用水量也逐渐增加。而采矿中需要疏干排水,易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区内地下水循环及地表水渗透条件发生变化,影响矿区水平衡。同时采矿中排放的坑水、选矿废水、冶炼废水等含有大量重金属及有害物质,会对人类及动植物造成危害。其中部分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或处理不充分排放到附近河流,造成河流污染;另一部分废水下渗到地下含水层,污染地下水源,对当地居民造成潜在伤害。我国每年大中型煤矿排出大量矿井水,其中大部分矿井水属于酸性,并由于矿床本身特点使矿井水中含有H2CO3、H2SO4、MSO4、有机酸及无机酸,具有腐蚀性,易诱发矿区水环境恶化。

1.4 引致生态环境负效应

矿产开发中的一系列活动使得矿区原有的植被遭到破坏,形成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外观,造成矿区生态景观破坏。采矿废弃物堆积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容易引发土壤污染,土壤结构变差,危害矿区动植物生存环境,甚至破坏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资料显示,以新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为例,仅因保护区东南部及中部分别为准东煤田、准北煤田,并且随着煤田开采活动的进行,使保护区原有的东部、东南部边界收缩了数十公里,面积减少超过20%,使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受到威胁,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产生负效应。

1.5 影响矿区空气质量

采矿活动中一般伴有空气污染,主要原因是因采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沙尘、粉尘等有害物质。以新疆准格尔盆地准东、沙尔湖矿区为例,大量露天矿及高集中、高强度的开采将分别向大气排放粉尘高达1.3万吨/年和1.2万吨/年。并且两个矿区中的露天矿将直接破坏30km2的稀疏植被及砾幕,产生的沙尘及裸露土壤将伴随大风形成沙源,造成矿区空气质量严重下降。

2 我国采矿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过快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保持稳定经济增长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但随着竞争压力增大,一些地方和企业过度追求经济增长以及为实现目标加快区域的城市化进程,资源消耗陡增,这势必加速采矿业的发展,甚至是无序过快地发展。企业为了完成目标,忽视区域生态坏境,过度开发矿产资源以满足地方经济增长及城市化进程中所需资源,从而对当地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2.2 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采矿业方面,欧美国家发展相对成熟,形成了一套从国家到州(省)的完整体系,只有做好采矿、环境管理、土地复垦、安全健康、社会发展及劳动力计划的前提下才可能获得采矿许可证,从而有效地控制采矿业发展对矿区环境的破坏。然而,我国是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才逐渐形成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仅是对企业资质审查并没有良好的计划,后期发展仅靠法律法规约束,形成“先发证,再约束”的不良循环,并且矿山环境执法涉及多个部门,职责交叉,以致形成要么各行其是,要么失去管理的状态,不利于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矿区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威胁。

2.3 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人员相对匮乏

采矿环境治理是一项涉及地质、采矿、选矿、土工、水工、农、林、环保等多种学科,具有很强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但目前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同时,对相关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也严重制约了我国采矿环境治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4 专项资金短缺,经费来源无保障

环境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 也是经济问题。目前没有用来修复采矿环境的专项资金,并且因经济利益原因矿企对“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政策并没有充分落实,使得采矿环境修复工作困难重重。

2.5 缺乏完善的激励与惩罚机制

目前矿区环境保护的奖惩机制不完善,使得部分企业缺乏保护环境意识,相关部门执法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同时也是导致矿区周边生活居民监督意识不强的原因。

3 改善采矿环境问题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检查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两部法律关于采矿环境治理仅提到原则性要求,管理中的奖惩措施不够具体。今后,应对两部法律进行修订或根据两部法律制定相关条例,明确采矿环保目标和相关部门执法职责。要以“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完善奖惩措施细节,提出具体奖励条款以鼓励矿区周边居民举报不法行为与监督执法的有效性。

3.2 建立采矿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矿产开发过程中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在开采前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对自然、当地社区产生的影响以及消除或减少影响的措施及替代方案等,有效地将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目前很多国家在矿山开发之前,矿企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以获取环境许可证(ECC),该证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详细文件,规定矿企在采矿活动中应尽的环境保护责任。我国可以参考该制度并严格把关采矿许可证颁发条件,提高环境保护影响力,建立相应条文约束矿企在生产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在证书年检中进行环境评价,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应及时采取措施,甚至吊销采矿许可证。

3.3 以税费优惠政策激励企业主动治理

目前矿企向国家及地方缴纳的税费包括:排污费、产品环境税、环境资源税、矿产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耕地占用税、耕地造地费和水土保持补偿费等。在矿山环境治理中,矿企取得阶段性成果或者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预期目标时,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减免税费或者返还一定比例的税费以激励矿企在矿山环境治理方面的持续投资。

3.4 加大科技投入,改变采矿粗放局面

采矿业造成地质环境严重破坏的局面,主要原因是采矿业的粗放发展模式。今后应加大采矿业的科技研发,形成一套先进的采矿技术体系,扭转采矿业的粗放发展模式,降低采矿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5 建立采矿环境治理专项资金

采矿环境治理所需资金庞大,很多矿企难以负担,政府应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用来治理情况复杂、污染严重的矿区环境。同时,扩展治理资金来源渠道,由企业自筹一部分,政府出资一部分治理矿山环境,企业可享受治理所带来的部分收益。

3.6 加强引导以提高矿企环保意识

政府应组织公益类培训以提高矿企环境保护意识,并对矿企内部环保宣传给予支持及鼓励。同时,合理推进中小矿企兼并重组,避免中小矿企因疏于管理,加之技术落后、缺少环保措施而引起的矿区生态环境破坏。

[1] 曹艳妮.矿山地质环境严峻形势及应对策略[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3):294-295.

[2] 孙君.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3(10):30-32,47.

[3] 桂祥友,马云东.矿山开采的环境负效应与综合治理措施[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30(6):26-28.

[4] 刘晓星.求解矿区修复难题[N].中国环境报,2013-01-21(06).

[5] 刘晓慧.寻找矿山土地复垦的最佳路径[N].中国矿业报,2012-12-13(B02).

[6] 安翠娟,薛全全,刘晓,等.我国绿色矿业发展对策及规划编制研究[J].矿产保护与利用,2014(5):8-11.

[7] 庾莉萍.我国矿山生态环保问题大、责任重[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17):51-55.

[8] 刘玉强.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是中国矿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矿业,2012(S1):1-3.

On China’s Mining Environment

BI Yunlong1, XIANG Hongbo1, MA Penglin1, KANG Luhao2
(1.Chinese Academy of Land and Resource Economics, Beijing 101149; 2.Chinese Associ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Appraisers, Beijing 100083)

This paper lays emphasis on China’s mining environment.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asons behind the issues concerning environmental damage caused by mining, it points out that efforts must be made to resolve these issues. These efforts include improv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enhance our efforts with regard to law enforcement inspection; establishing systems to assess environmental impact caused by mining; inspiring the enterprises to combat environmental impact with preferential tax policies;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a view to changing the extensive mining situation; and establishing a special fund for improving mining environment.

mining industry; mining environ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overnance

F407.1;F062.1

C

1672-6995(2015)09-0070-03

2015-06-05;

2015-06-26

毕云龙(1988-),男,辽宁省辽阳市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实习员,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国土资源标准化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采矿业环境治理矿区
北京采矿业全部关停后 新产业蓬勃发展
1-5月份山西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投资增长21.6%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分析——以采矿业为例
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
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嘉兴市:多措并举推进环境治理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