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公民素质调查与思考

2015-01-31 03:13
镇江高专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公民素质教育素质

刘 蓓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办公室,江苏 镇江 212003)

公民素质指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应具备的素质,既涉及自古而今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知识、规范、行为习惯等,也涵盖现代社会以平等为核心的法律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各种规范。它强调公民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要明晰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在与国家、社会以及其他社会公民的交往中,能具备与公民资格相符的知识、判断与理解力,并表现相应的态度与行动[1]。这一概念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民政治法律素质、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与公民身心素质。

随着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公民素质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重要的因素,作为肩负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重任的高职院校,也应重视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除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外,对学生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法律意识等方面要求也逐步增强。但现今高职院校学生在公民认知、公民意识、公民态度、公民道德、公民行为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解决这一问题已不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能完成的任务。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对高职院校学生加强公民素质教育既紧迫也非常必要[2]。

为此,笔者随机选取了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其公民素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公民素质的现状,为高职院校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水平、更好地开展公民素质教育提供依据,并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1 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抽样调查以随机选取的江苏省高职院校在籍全日制学生为调查对象,选取了不同专业学生共366人,进行了无记名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6份,收回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94.31%。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公民政治法律素质

作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成员身份而存在,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公民的社会性与政治性、法律性特点显而易见[3],因此,公民的政治法律素质是公民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怎么看待国家大事,37.97%的学生表示很关心,37.42%的学生表示关心,22.91%的学生表示不太关心,1.70%的学生表示不关心。这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关注国家事务,但关注度不是很高。同时,调查数据还显示,在对国家大事的了解与关心方面,还存在性别差异与文理科差别。男生明显比女生有更高的政治参与热情,比例分别为56.40%与23.21%。在进一步访谈中发现,一些女生表示国家大事与自身生活相距很远,缺乏了解的兴趣。理科生表示“很关心”的比例高于文科生,分别为49.11%与31.25%。访谈显示,理科生虽表现出更高的政治热情,但对于我国的政体、国体以及一些基本政治制度等内容的认知,表现不如文科生。对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与高中文理分科、理科生接触政治常识较少有关。这也启示我们,进行公民教育时,要注意分类分层教育,要充分利用理科生对国家大事的热情,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提高理科生政治思想素质;对于文科生则需采取积极措施,着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是否有必要参与学校管理,50.89%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38.40%的学生认为比较有必要,9.61%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必要,1.22%的学生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这个统计数据显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有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热情,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高职院校管理方面的具体体现。要让学生在学校的民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校方面要做好正确的引导,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培训与实践的机会,使大学生参政议政能力、公民政治责任感、民主法律意识都得到培养与提高。

为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律认知情况、守法意识、法律参与意识与权力意识,我们设计了3个单项选择题,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

这一统计数据表明,学生公民法律素质有提高的空间与需要,还没有树立法律高于一切的正确观念。有部分学生遇到类似侵犯人权的现象不能很好地采取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在问卷调查中,笔者还发现,在法律认知方面,男生法律认知程度要高于女生。笔者分析这与女生政治参与度低有很大关系。

2.2 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包括公民社会公德、个人品德与职业道德等,是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是本次调查的重点。

在明礼友善的社会公德方面,设计了单项选择题,询问交通车上是否会让座给老弱病残,回答“主动让座,认为他们比自己更需要座位”的占92.70%,“自己没座位的情况下会提醒别人让座”的占0.03%,“认为会有人让座的,不一定非要是我”的占0.02%,“不让座,认为自己没这个义务”的占0.03%。说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在明礼友善方面表现较好,但在面对不文明行为时,又会听之任之,有明哲保身之嫌。对于这种知行明显矛盾的现象,笔者也进行了个别访谈以进一步了解情况。有的学生认为说了白说没用;有的学生是出于担心自己利益受损;有的学生感觉跟自己没有关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让明礼友善的社会公德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平时的公民教育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类似的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道德的价值和人的生活方式的认识。

在诚实守信的个人品德方面,首先调查学生对考试作弊的态度。尽管认为诚信很重要,但44.23%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13.91%的学生选择“我也干过”,只有11.53%的学生认为“反感、痛恨,宁愿补考也不作弊”,体现学生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统一方面表现不甚理想。

统计数据显示,“在交通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的行为方面,理科生表现不如文科生,分别为32.68%与68.30%。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可能与样本差异有关,也可能与两者接触更多的介质有关。理科生接触更多的是客观的数字、容器与机械等,而文科生对历史、文学等材料接触更多,会受到文学作品和历史人物的影响。这启发我们,在进行公民素质教育时,对理科生可以多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历史书籍,以弥补相关内容的欠缺。此外,我们还发现,尽管在公民道德的认知方面,男生与女生没有明显差异,但在道德行为表现方面,男生表现不如女生。也就是说,在实际生活中,女生相较于男生更加谦逊有礼。笔者认为,这与传统道德中对女性要求更高有一定关系。

在调查哪些情况影响自身诚信行为时,数据显示,认为“谎言可以保护自己的利益时”占20.9%,认为“指出他人缺点时”占25.9%,认为“涉及自己和他人的隐私问题时”占53.2%。这也启发我们,在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时,要帮助学生处理好诚信与隐私的关系。

对于敬业奉献基本职业道德的态度,选择非常同意的占40.79%,表示基本同意的占51.31%,选择不同意的占7.90%。在跳槽现象比较普遍的今天,更多企事业单位将敬业奉献作为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国家也很重视对职业道德的培养,早在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里就强调“要以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4]。作为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高级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学生立足岗位、敬业奉献等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2.3 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与身心素质

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与身心素质调查统计发现,学生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处于较好的水平,但也有部分情况不甚理想。

调查学生关于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36.50%的学生对于“热大爆炸理论是关于宇宙形成的理论”表示不知道,81.20%的学生不知道知识经济支柱产业是高科技产业。这一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科学知识的广度还有所欠缺。

对于“要确定一个数学命题正确与否该如何选择”,45.21%的学生选择“绝大多数人的肯定”,26.42%的学生选择“权威的肯定”,16.20%的学生选择“可能选择一个学生证明的答案”,12.17%的学生选择“不知道”。这个统计数据显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方面还有所欠缺。科学命题的正确与否只能是依靠科学的证明,而不是由多数人的肯定或学术权威的认可。

在调查“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籍”时,选择中国名著与世界名著的占68.90%,什么都不读的只有1.50%,这个数据颇令人鼓舞。选择“通过网络、电视获得更多信息”的占27.35%,视频化的阅读往往只是一种浅层次的阅读,容易阻碍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会使其知识结构趋于边缘化,类似屏幕阅读不是我们所倡导的阅读方式。

在身体健康方面,选择“非常健康,经常参加锻炼”的有38.25%,“较健康、偶尔参加锻炼”的有47.81%,“一般,平时懒得锻炼,只参加体育课”的有12.40%,选择“较差,经常生病”的有1.54%。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一些学校体育课还采取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的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此外,很多高职院校近年来加强了学生体能测试,国家有关方面也有体能测试不过关不能毕业的相关规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相关素质的提高。

在心理素质方面,整体来看,高职院校大学生有着良好的心态,能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应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但是,我们也注意到,12.30%的学生对自身评价较低,另外,只有38.30%的学生对自杀明确表示不赞成。这些现象说明,学校在完善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机制方面还需不断努力。

3 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公民素质的思考

综合上述调查统计结果,笔者认为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公民素质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3.1 重视高职院校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工作

应重视大学生的公民教育,以有效培养他们的公民素质。但在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公民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内容还相当缺乏,校园里公民素质教育的意识还不强、氛围还不够浓郁,缺少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的针对性实践活动。

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有效整合政府、学校、社会各方资源,形成有效合力,将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真正落到实处。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采取积极的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认真建立并完善培养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校园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的教育功能,引导与教育青年学生争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好公民。

3.2 构建适应公民素质教育需要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公民素质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合乎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明确公民的权利和责任,做一个忠诚服务于国家的、适应中国文化的合格的社会好公民。特别要注重民族精神的培养,公民素质教育才能更有成效。

要转变教育观念,借鉴其他国家公民素质教育的经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深入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形成系统的公民素质教育课程。具体可增设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课程、公民政治法律素质教育课程、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又可分为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创造学、中外科学文化史等)与公民身心素质教育课程等。内容编排上既要体现政治性、参与性,也要凸显阶段性与跨学科性。评估方面,既要有期末笔试、面试,也要有平时的行为观察记录,笔试部分要增加多选题与主观表述题,以此形成对学生相应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尽可能客观全面的评价[5]。特别要注意理论课程的与时俱进,要具有吸引力,才会受到学生的认可与欢迎。同时,要充分调动各科教师培养合格公民的积极性,任何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理解的学科都是富有公民教育意义的。要注重学科的渗透,在各类学科专业知识的讲授中,适时引入公民素质教育方面的相关内容。要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学科的学生实行分层分类教学,以增强学校公民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

3.3 开展公民素质实践活动

“实践哲学之父”亚里斯多德很早就强调实践在德行养成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德行教育也是一种习惯教育[6]。对于高职院校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表现不相统一的现状,正可通过组织公民素质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有效解决。让大学生积极投身学校管理及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其更好地认识自身的生活环境,凸显社会生活的教育价值,明晰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强化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履行责任,提高社会融合度与社会参与能力。

在学校与班级的管理中,要重视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帮助学生提高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各项能力。要给学生多提供机会,如让学生在交往与讨论中增强对社会责任感与公平的理解等,也可将班干部的选举与社会选举制度结合起来,让学生尝试制定“施政纲领”、发表就职演说等。同时,也要重视校外公益志愿服务、自然生活感悟以及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公益机构等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校外生动的公民教育“课堂”上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为此,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企业、走向社区、走向广阔的社会,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实现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理想。

[1]李图强,李家福.公民教育的理论与结构分析[J].教育与研究,2011(5):56-62.

[2]赵志毅,唐湘宁.政治参与:高校公民教育的起点与归宿[J].道德教育研究,2008(2):1-7.

[3]朱凌云.美国公民教育的实践模式及其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以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公民养成”项目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1(11):24 -29.

[4]檀传宝.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01-205.

[5]叶飞.“权利优先”抑或“责任优先”:对当代公民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2(3):.56 -62.

[6]萨瓦特尔.政治学的邀请[M].魏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7-112.

猜你喜欢
公民素质教育素质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