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表白自我而描写——以一篇学生习作的评改为例

2015-01-31 10:19马利云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老妈师生教师

马利云

湖州市第五中学,浙江 湖州313000

【设计思想】

写作的本质是交流。写作,如同说话,是面向明确或潜在的受众的表达与交流。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的发生本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鸣出内心的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的,自然会不容自遏地说。如果既不是表白,又无关感兴,那就不必鼓动唇舌了”,此话一语道破写作的应用性和交际性。学生写作,有其特殊性,但是,广大语文教师不能因此而忽视写作的本质。在写作教学中,特别要引起广大语文教师重视的是:首先应该把学生培养成能够熟练用各种文体、各种语言形式与人沟通的作者。

在初中的写作教学中,记叙文教学是重点。在记叙文教学中,叙述能力和描写能力的培养是重点所在。这其中,又以描写能力的培养为记叙文教学的难点与关键。但是,初中生写作,不少学生只会叙述,不会描写;只会写面,不会写点。且缺乏感染力,读来平淡无味。即使偶有能够详细描写,也多是停留于静态的画面,或者走到另一个极端,过多渲染,为描写而描写,不知道描写最终目的何在。深入剖析其中原因,笔者认为,初中生写作中的描写意识不强、描写能力不高,主要源于不清楚描写所起的重要作用,或者说描写的目的性不明确。细究起来,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不知道什么地方该描写;二是不知道怎样去描写;三是不知道为什么而描写。

周末布置学生写一篇以“友情”为话题的随笔。戴同学写了一个记叙性片段,反映自己与同学的友情遭到母亲干预的事实。文章取材生活,内容真实,叙述清晰。但是,综观整篇文章,语言概括,缺少描写,读来无味,缺乏感染力。戴同学的习作片段,从反映题材来看,在中学生生活中,存在一定的广泛性,因为未成年人的感情遭到家长过渡干预的事件,屡见不鲜;从写作层面来看,折射出初中生的写作,存在描写意识不强,描写能力不高这一典型弊病。

为增强学生的描写意识,提高描写能力,学会有目的的描写,笔者决定选取戴同学的这一片段为例,上一堂写作课。

[教学目标]

1.对比品析,增强描写意识。

2.指点路径,学用描写技能。

3.明确对象,为自我表白而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对比品析,增强描写意识

教师利用PPT:出示两组句子,引导学生比较表达效果。

第一组

A:他抱着猫走了过来。

B:他忧伤地流着泪,把那只白色的小猫搂在怀里,佝偻着身子,一步一步慢慢走了过来。

教师组织学生品读、比较语句表达效果。

师生互动分析点评:A 句语言概括,读后缺乏印象,缺乏感染力。而B 句,分别从神情、步态、速度等对人物进行多角度描写,让人体会到人物的伤心之情。

第二组

A:我感到委屈极了,心里十分难过。

B:我盛了一碗饭,埋头吃着,也不去夹菜,感觉鼻子越来越酸,泪水就那么容易地毫无防备地涌出来,大滴大滴地落在饭碗里。我嚼着咸咸的白饭,耳边嗡嗡地响着父亲的话——怎么,委屈了?!

师生互动分析点评:A 句的“委屈”用在谁身上都可以,没有独特的感受;而B 句,“我的委屈”具体可感,能让读者想象得出当时的画面,体会到孩子委屈的程度很深。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不同的效果?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要有恰当的描写。

教师请大家拿出自己的随笔本,翻出最近写的两篇随笔,仔细读一读,审视自己的文章,看看自己是不是有描写意识,会不会恰当描写?

(启动性活动,为加深印象,教师一连出示两组句子,让学生比较品析,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描写的效果,增强描写意识)

二、把脉语段,组织互动评议

(一)就内容与语言两个角度评议习作

教师:批改大家的习作,发现了大伙儿写作中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描写不足。请大家看片段。(教师板书:描写)

教师出示PPT:

我与阿聪是很要好的朋友,因此,他经常到我家来玩。

有一次,老妈看见了阿聪。虽然阿聪在我家显得十分客气,但是阿聪走后,老妈立即问我:“他成绩好不好?行动举止是否雅观?……”然而我的回答显然不能让老妈满意。于是她说:“以后少跟他来往!”我听着十分生气,但又不想惹怒老妈,只是默不吭声。

前几天,阿聪叫我去游泳。我欣然答应。于是,我把阿聪叫我游泳这件事告诉了老爸。老爸同意了。那日在吃晚饭的时候,老爸无意中提起我要去游泳的事,老妈听了马上问我:“谁叫你去的?”我照实说了。老妈听了,立马说:“明天给我待在家里,哪儿都别去?”

我十分生气,为了压制怒气,就只好啃着碗中的米饭。

第二天,我没有服从老妈的命令,还是与阿聪一起游泳去了。尽管回家后是一顿臭骂,但我与阿聪仍然有着深厚的情谊。

教师请同学从内容与语言两个角度简要点评。

(内容真实。反映自己与阿聪的友谊遭到母亲的干预这一事实。这一主题,在反映友谊的作品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语言概括,叙述为主,缺乏具体描写。个别地方不够流畅,前后不连贯)

教师适时点评。指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就习作片段为例,在修改与学习中悟“描写”之用,学“描写”之法,最终学会有目的的描写。

(二)商量什么地方需要描写

教师向学生发放纸质片段。(行间距宽,便利学生插入修改语句)

教师:大家读一读语段,可以小声读给自己听,也可以同桌相互听读,琢磨琢磨,本片段,什么地方需要加以描写?

学生读语段之后,师生互动,回答补充。

确认需要描写的地方。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符号法修改片段。形成板书。

师生商量结果如下:

(1)可以对妈妈进行外貌描写。

(2)可以把阿聪到我家的很有礼貌的表现进行细致的描写。

(3)“要好”到何种程度?可以选用典型细节来表现。

(4)“老妈立即问我”,这一句中,老妈问我的时候,可以有表情的描写,语气的描写。

(5)“我的回答显然不能让老妈满意”,我回答了什么?此句不连贯,要有语言描写。

(6)“我听着十分生气,但又不想惹怒老妈,只是默不吭声”,我十分生气,应该有心理描写,也可以用神态或细节描写,表现自己的生气。

(7)“老妈听了,立马说:‘明天给我待在家里,哪儿都别去?’”此时,老妈的表情?老妈的语气或者神态,都可以有细致的刻画。

(8)“我十分生气,为了压制怒气,就只好啃着碗中的米饭”,和前一句一样,可以有心理描写。

(9)“我没有服从老妈的命令,还是与阿聪一起游泳去了”没有服从老妈的命令,此处应该有一段体现矛盾心情的心理描写。

(什么地方需要展开描写?是本环节最核心的议题。教师组织学生合理发表意见。如果有同学认为这个地方不需要描写,必须说出充分的理由。对于自由表达的见解,教师可以鼓励同学畅所欲言)

三、指点路径,学习描写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里的描写方法。

师生归纳形成值得学生运用描写的三条途径,以提升描写能力。

(一)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抓住人物特定的动作,独特的外貌、体态,符合情境的话语以及神情,凸显人物个性特征,显示人物内心世界。

1.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故乡》

2.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我的叔叔于勒》

(二)直接加入心理描写

在对人物进行适当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写出自己的心里感受,作文会更多一分打动人心的力量,这叫以情动人。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散步》

(三)借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内心的感情

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活动,写人时,我们要学会用眼睛的余光扫一扫周围的环境,让环境为我们表达感情服务。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社戏》

师生互动,评议、总结所举示例的表达效果,强化上述三条描写路径。

教师提示:还可以借助适当的写作手法,以增强效果。如对比手法。例如本片段,爸爸和妈妈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可以巧用对比。

(本环节师生共同完成活动任务。学生仍然可以说出自己认为描写得好的语段,但是一定要说出好在哪里?要言之有理。要学会归纳分析,体会表达效果与文章主旨之间的关系,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四、明确对象,为表白自我而描写

教师指点写作知识:描写出现在什么地方,要用什么描写方法,在构思的时候要有基本的思考与方向,或是表现主题的需要,或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需要,或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

教师指点写作知识:这个片段究竟需要怎样的描写?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描写?这取决于作者要把文章写成什么样,要写给什么人看,为什么而写。因为阅读对象的不同导致诉说方式的不同,导致表达文章样式的不同。

教师进一步启发:当我们受了委屈,或者有了心事,一般会向谁倾诉?不同的倾诉对象,会采用不同的倾诉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本语段写作的对象?写作的最终目的?

教师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形成板书:

(1)向湖州市电台“成长快乐”节目主持人倾诉,呼吁家长不可过渡干预孩子的友谊。

(2)向同桌倾诉,表达自己的无奈。

(3)向父亲倾诉、商量,希望通过父亲,向母亲传递“渴望得到尊重”的信息。

(4)写一篇给某杂志社的文章,通过叙述故事,反映内心感情。

(5)写一篇日记

(6)写给阿聪,为母亲的言行对阿聪造成的尴尬与伤害,向阿聪致歉,并表达维系、珍视双方友情的愿望。

(7)写给母亲,委婉地向母亲表达自己的心曲。

(8)写给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渴望得到心理疏导

……

(本环节,是教学难点。采用讨论法,在合作讨论中,在教师的不断启发下,学生渐渐领悟:因写作对象的不同,写作目的会因此而不同,写出的文章的样式也就各异)

五、能力检验,布置写作练习

根据讨论结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写作对象,任选其一,把片段缀连成文。

[1]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裴跃进.教学名家系列谈:教学名家谈作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老妈师生教师
爱逛街的老妈
“精明”的老妈
最美教师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快点儿”老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麻辣师生
做个新版老妈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