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中撷取“经点”的语文教学

2015-01-31 10:19王卫华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互文经典文体

王卫华

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听涛小学,江苏 杭州310018

语文教师对某年级、某单元、某篇课文、某节课、某个教学环节该“教什么”拿捏不准,对“教到什么程度”底气不足,只是借助现成教案照本宣科,知所以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比较常见的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语文课程把教学内容的定夺权下放给一线教师而教师难以胜任的因素之外,还有就是对教材的选文功能了解不透,对编入教材课文的教学功能发挥不对称。众所周知,凡是选入小学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都是名家名篇中的经典,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可谓“经典”荟萃。“经典”文本对夯实学生语文基础、训练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奠定人生精神底色的语文学习起着引领、启迪、示范和创新的“点金”作用。然而,经典作品并非处处是“经点”,这些“经点”或潜伏在内容取舍、或文章结构、或言语表达、或情感抒发中,需要教师慧眼发觉、智慧撷取、灵活运用和有效落实。“教什么”要瞄准“经典”中的“经点”,在教学中强化、放大“经点”,进而扭转现有的教学现状。教师要善抓新点、要点,组建“经点”,要从学情、年段出发,教好、教活、教准、教到位。语文课堂并不是都需要“小手如林、滔滔不绝”的课堂气氛,“心平静气,思维活跃”是非常必要的。深刻的“一课一得”深度积累,应成为教学的新常态。

一、主题立体化

目前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以主题为单元的选文编写体系,多数单元文体多元,从多侧面来凸显单元主题,这种编写体系对丰富主题文本的多样性、促进互文阅读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课文主题和主题表达结合处的“经点”。通过单元文本与拓展文本的互文阅读构建立体化的单元主题,把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和主题表达运用推向高潮,促成内化。具体做法要突出三点:一是互文阅读显主题,二是主题视野识表达,三是拓展阅读聚“经点”。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主题是“认识鲁迅”,编排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四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文链接”安排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的片段和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资料袋”中安排了对鲁迅主要业绩的介绍,“交流平台”安排了学生的学习交流,“日积月累”安排了鲁迅的经典语录名言,“趣味语文”介绍了鲁迅小时候上学的有趣故事。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鲁迅,如《少年闰土》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通过阅读,了解鲁迅小说的语言表达艺术。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塑造,学生可以感悟鲁迅的精神世界和文学成就;《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鲁迅侄女周晔回忆鲁迅的生前往事,使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和高大形象清晰可辨;《一面》写的是文学青年阿累在内山书店偶遇鲁迅的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有的人》则是臧克家在首都参加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活动,并瞻仰了鲁迅的故居,百感交集写下的一首诗。再加上“阅读链接”“资料袋”“交流平台”“日结月累”“趣味语文”内容的补充,这种文本主题与表达的“经点”组合,“民族脊梁”鲁迅的伟人品质自然走进学生内心。

主题与表达是相得益彰的关系,凸显主题,自然需要“经点”来点亮。如该单元前三篇课文都是写人的记叙文,外貌描写在其中都有体现,但表达方式与效果不尽相同。《少年闰土》中闰土的外貌很清晰:紫色的圆脸、头戴毡帽、项带银圈,一个健康活泼、生活在农村自由天地的孩子跃然纸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对鲁迅的外貌描写,是穿插在故事的情境中逐步展开的,因为作者是鲁迅亲人,对他的外貌非常熟悉,分散描写重点反映其表情的变化;而《一面》中,作者是第一次见到鲁迅,对倾慕已久的长者的外貌印象非常深刻,描写的手法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采用的是浓墨重彩的细致刻画。通过这般品味、咀嚼、揣摩和比较,自然对单元主题理解更为深刻、立体。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组织和推荐学生适时拓展阅读,进一步聚焦、充实“经点”。

二、文体风格化

文体主要是指语言范式和结构形式,不同文体间的语言风格和结构形式差异是明显的,因此要有不同教学策略和模式与之相适应:一是不同文体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如故事(童话、神话、寓言等)重点是复述,诗歌(童诗、古诗、现代诗等)重点是通读、背诵、默写,记叙文重点是厘清“四要素”,说明文重点是表达方式,文言文重点是古译今,绘本重点是文图结合,非连续性文本重点是信息收集、处理和运用,整本书重点是兴趣、方法等。再如,初次接触某种文体,教师要适度传授相关的文体知识,告知主要的学习策略。如初学文言文,必须从初识文言文、初读文言文、初解文言文、初记文言文入手。二是同一主题下的不同文体教学。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说话的艺术”,选入文本的文体最为多元,有相声、剧本、故事、文言文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文体文本的阅读,品味不同的“说话的艺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不同艺术,在学习运用语言表达中热爱祖国的语言。三是不同文体之间的转化练习。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文体转化练习是开展文体实践活动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学了《半截蜡烛》之后,学生可运用学过的剧本形式改编《晏子使楚》,并组织表演,把《伯牙绝弦》《杨氏之子》《江雪》等古文古诗改编为故事、传说等。

三、文本互文性

“互文性”理论认为,文本是不自足的,单个文本的理解始终是片面而狭隘的,只有在多个相关文本的共同关照下,才利于发现文本的意义和内涵。互文性关照就是互文性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它是指在文本阅读过程中,通过寻找多个类似或关联的文本进行相互印证、阐释,达成内容、意义以及写法特色的领悟。运用互文的阅读方式,能很好地防止阅读的单一和肤浅,因为文本总是在多个相关文本的交互比照、诠释补遗中走向丰富和深刻的,更重要的,文本语言形式的感悟以及表达运用也能在互文的过程中更加凸显。互文性,也是拓展阅读和群文阅读的主要理论依据。互文性阅读主要有两种情况:同质互文和异质互文。无论哪种情况,互文阅读的本质是为了实现文本间“经点”的碰撞、交互、比照和深化,是阅读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同质互文阅读主要是指同一文体不同文本的互文阅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文体的深刻性。相同文体的结构安排和语言方向大体是一致的,但不同文本之间的差异还是明显,一个文本表现的文体特点是单一或片面的,通过同一文体的互文阅读,举三反一,增加样本量,使学生对文体认识和领悟走向全面、深刻。

二是结构的多元性。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是“人与动物”主题,动物小说文体。小说总是围绕一定的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理清不同文本故事情节安排的线索不同,能丰富学生对小说结构安排的认识。如《老人与海鸥》作者就是抓住“老人喂海鸥”“海鸥送老人”的两个感人的场景,相互对照,使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两个情节相通,在表达情感和传达思想上相得益彰;《跑回家来的松鼠》叙述了三件趣事,而串起三件趣事的是“我们”一家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最后一头战象》选择的是战象临死前的表现,课文的线索是现实与回忆的交融,使读者在战象近乎于人的行为中感受到他的悲壮与豪迈;《金色的脚印》则是明线和暗线穿插展开,老狐狸为解救小狐狸所做的种种努力,正太郎对狐狸一家的态度变化,使得这个故事丰富而感人。

三是表达的风格化。表达风格,主要是指语言特色,语言特色是表达准确与艺术的需要。语言特点,泛指一切语言区别于其他语言的风格特点,具有唯一性。还是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为例。《老人与海》一文,作者邓启耀是一位人类学教授,他的语言表现为情感性寓于客观性之中;《跑进家来的松鼠》作者是俄罗斯的斯科比茨基,他的语言比较夸张,用艺术手法表现个性化;在《最后一头战象》中,动物学家沈石溪对战象的描写更趋于人性化,战象的神态、行为、情感与人更为接近,更容易叩动读者的心灵,细节化、深刻化是该文语言的最主要特色;椋鸠十是日本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他所写的《金色的脚印》则故事性更强,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构成了和谐完美的整体。

基于同质互文的上述特点,笔者认为,揣摩不同文本的语言特色要从整体出发,绝不可孤立地把握文章的语言特色。异质互文体现的是文体间的差异性,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展开。

四、语言个性化

个性化语言是表达的生命,是文本风格的最主要特点。语言表达具有相对稳定的规定性,是言语表达中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但在作品创作中,由于语境因素和表达的需要,作者往往灵活运用规则,自主发挥,甚至“反叛”,这也是表达创新的需要。

首先,表达手法的多样性。如《慈母情深》中对母亲形象的描写采用倒装、反复的句式;《桥》一文,采用了短句、夸张、比喻的言语形式,设置悬念,结尾含蓄揭谜的结构形式;《月光曲》传说过程的巧合、落差、神奇;《冬阳、童年、骆驼队》立体型题目等。

其次,发挥阅读张力功能。在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在陌生词语之处、言语空白之处、心理变化之处、看似矛盾之处揭发学生阅读张力,激活学生阅读兴趣。所谓阅读张力主要指文本与学生之间形成的包括语言结构、人生阅历、审美情趣和精神人格等方法方面的距离与落差。教学中采取创设情境、走入语境,唤醒积累、真切感受,拓展阅读、多向对话,放飞想象、填补空白等教学策略消除张力,使阅读走向深刻。

再次,从语境出发体悟语言艺术。个性表达只有放在文体语境的背景下才能真切体验其语言艺术。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在“我”把《水浒传》中的故事和人物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伯父之所以这样说,一是考虑到当时有好多人在场,为了不使我尴尬、难堪,保护“我”的自尊心;二是含蓄地批评“我”读书不细心、不认真,把严厉的批评隐藏在言语背后。这充分绽放了鲁迅先生底蕴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又暗示了“我”不能释怀的原因。

从“经典”中撷取“经点”的教学,一是“一课一得”聚焦“经点”,二是积累与整合文本间的“经点”,建构“经点”大厦。让从“经典”中撷取“经点”的教学把语文教学带入新境界、新常态。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荣生.话题: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定性[J].语文教学通讯(B 版),2011(9).

[3]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2(7).

[4]罗才军.实施创意阅读,实现积极语用[J].语文教学通讯,2014(3).

[5]汪潮.文体意识、文本特点与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3(12).

[6]黄月芬,傅登顺.突显主题 彰显文体——单元主题有效教学的途径与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4).

猜你喜欢
互文经典文体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康儒博英译道教典籍《神仙传》的互文解读模式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征圣”、“宗经”和传统艺文互文刍议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