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2015-02-09 22:19寇会玲宗立永孙元熙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18期
关键词:流行病学患病率肠道

寇会玲 宗立永 孙元熙

山东省桓台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256400



肠易激综合征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寇会玲宗立永孙元熙

山东省桓台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56400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部疼痛或不适并且伴有排便习惯改变的一种疾病,人群患病率较高,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清楚,曾被普遍认为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为其关键因素,近几年,脑-肠轴调节功能失调、局部炎症免疫系统反应成为研究热点,最近由学者提出新观点,认为IBS存在器质性病变。笔者就近年来IBS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领域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部疼痛或不适并且伴有排便习惯改变的疾病,在形态学和生化检查方面大多缺乏可解释其症状的异常表现[1]。从全球来看,IBS的人群患病率较高, 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而经常反复发作的症状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综述IBS近几年在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一些研究新进展,希望能对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有所帮助。

1流行病学现状

1.1全球流行现状从全球各地研究的报道数据来看,IBS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病,全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差别比较大,总体患病率为10%~15%[2]。西方国家人群的患病率为5%~24%,大洋洲国家为11%~17%,非洲国家患病率为10%左右,亚洲国家为5%~10%。英国在2006年发布的一项荟萃分析表明,北美、西欧的IBS患病率最高,而亚非地区的IBS患病率相对较低[3]。在美国,IBS的患病率为10%~20%,法国的一组研究者对法国人根据罗马Ⅱ标准评估的IBS发病率,其结果是43%,其中男性患病率为57%,而女性患病率则为37%。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增长,陆续的一些研究表明,亚非地区IBS的患病率较以往增高。

1.2中国流行现状2000年,潘国宗等[4]首次运用国际标准对我国北京地区的人群进行了IBS的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符合Manning诊断标准的患病率为7.26%,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患病率为0.82%,其中有20%患者频繁就诊。2004年,熊理守等[5]对广东地区居民的一项调查显示,按罗马Ⅱ标准,IBS的患病率为5.67%,就诊率为22.4%。2009年,冯新伟等[6]采用整体、分层和随机的方法,对香港地区老年人群中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患病率为13.1%。2014年,刘春斌等[7]对应用罗马Ⅲ诊断标准,对广西南宁市社区居民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IBS的患病率为6.53%。

1.3亚洲现状在亚洲国家,却未发现如西方国家中女性IBS患者的症状较为突出的现象。因此,有学者认为,现有的罗马Ⅱ诊断标准可能并不适合亚洲国家的人群,然而感染危险因素的增加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却有可能会增加IBS的患病率。

由此可以看出,IBS的患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其中25%以上的患者为此而就诊,生存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每年花费巨额的医疗费用。根据部分发达国家的统计,在消化内科门诊患者中,IBS患者占1/3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2以上[8],已经成为仅次于感冒导致旷课、旷工的第2大原因。同时对于IBS的治疗,占用了大量有限的医疗资源。由此可以看出,IBS在我国也已经成为值得重视的医疗保健问题之一。

2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未十分清楚。多数学者曾认为IBS属多因素的生理心理疾病。胃肠动力的异常和内脏感知的异常是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早期曾普遍认为IBS是肠道动力异常、单纯肠动力紊乱,以后有学者陆续提出了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轴功能失调、局部炎症免疫反应等发病机制,但上述任一发病机制均无法单独解释IBS的各种表现。

2.1肠道动力异常IBS病因的研究最早集中于肠道运动异常,目前仍是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肠动力的异常表现为广泛性及高反应性,主要表现为对各种生理和非生理刺激的反应增强,可累及到结肠、小肠、胃、食管甚至整个消化道。研究者认为肠动力是由肠神经系统、肠肌层Cajal细胞、肠道平滑肌三方进行共同调节完成的,三方中任何一方出现异常均有可能导致发病[9]。研究发现,尽管存在动力异常,但这些异常并不能解释其所有临床表现,因此,IBS并不是单纯动力异常疾病。

2.2内脏感觉异常近年来,内脏感觉异常的研究进展迅速,并被普遍认为是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之一[10],是胃肠动力紊乱、腹痛及症状多样化的原因。目前研究认为,肠黏膜及黏膜下内脏传入神经末梢兴奋阈值的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冲动感知的异常,以及传出神经对传入信息负反馈的调控能力减弱,均有可能导致内脏感觉异常。

2.3精神心理因素已知心理社会因素与IBS发病有密切关系,部分患者存在抑郁、紧张、焦虑、失眠等心理因素,精神心理异常可以诱发或加重IBS症状。王凌等[11]的一项研究显示,焦虑、抑郁在IBS患者中比健康人更多见。周建宁等[12]在武汉地区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IBS患者中,无负性情绪因素者仅占8.1%。而相当多的IBS患者存在不止一种负性情绪、心理因素。然而,也非所有IBS患者都有显著的心理症状。

2.4脑-肠轴失调近年来,IBS的脑-肠轴机制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兴趣,普遍认为IBS的发生与脑-肠轴异常关系密切[13]。脑-肠互动是指胃肠道活动的信息传入到中枢神经系统,并由中枢神经系统进行调控的相互作用[14]。中枢神经系统(CNS)对肠道传入信号的处理和对肠神经系统(ENS)调节的异常与IBS的发病有一定关系。研究表明,肠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两者间的神经传递活动通过多种神经递质来完成,是具有激素和神经递质双重功能的小分子多肽类,包括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神经肽Y(NPY)、胆囊收缩素、脑啡肽等,以上这些神经递质称为脑肠肽。这些递质作用于邻近的黏膜肥大细胞,使其脱落并释放多种介质,再反作用于ENS,导致胃肠道运动和内分泌改变,从而产生胃肠道症状。张树卿等[15]的一项研究发现,IBS临床症状不尽相同,可能与脑肠肽的分布有关。

2.5局部炎症免疫反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局部炎症免疫反应与IBS的关系密切。部分患者在被肠道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后,在病原体被清除及黏膜炎症消退以后会发生IBS样症状,称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16]。调查发现,临床中在其患病前曾有急性胃肠道感染病史的患者约占IBS患者的1/3。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26%的患者在急性胃肠炎后可出现IBS[17]。国内潘国宗教授等[18]在北京地区对患病前无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一组痢疾患者追踪研究发现,1~2年内有22.4%的患者发生了肠道功能紊乱,8.1%的患者进展为IBS,同时发现,持续腹泻超过7d是肠功能紊乱的高危因素。西班牙学者的一项队列研究显示,沙门菌感染后,发生IBS的相对危险性增加了8倍[19]。梁海清等[20]的一项研究发现,感染因素影响了腹泻型IBS患者全身细胞因子的分泌代谢,促炎因子分泌增加,造成IBS患者促炎和抗炎因子失衡,PGE2等炎性介质的释放持续增多,作用于肠道的初级神经元及平滑肌细胞,进而导致肠道感觉、运动功能改变。

2.6器质性病变传统的观点认为,IBS的诊断应排除器质性问题,但此项观点目前受到严峻地挑战,近期的许多研究表明,IBS存在器质性病变,或者至少一部分存在器质性病变,而且能轻易地验证这些病变[21]。O’mahony等[22]对IBS患者肠黏膜进行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IL)10/IL12的比例异常,提示具有促炎作用的Ⅰ型辅助性T细胞(Th1细胞)处于活动状态。Coates等[23]对IBS组、溃疡性结肠炎组和正常对照组的直肠活检标本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IBS组和溃疡性结肠炎组5-HT信号系统均出现了异常,肠黏膜5-HT含量减少,其再摄取转运蛋白免疫反应性亦有所降低。研究结果提示在IBS患者中确实存在分子水平的异常改变。基于以上证据,部分学者认为,将IBS定义为单纯功能性疾病并不恰当。

IBS为全球性疾病,患病率较以往逐渐增高,虽然不危及患者生命,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常常反复就诊,占用医疗资源较大,并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异常和内脏感知异常,它的发病是多种发病机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各种发病机制之间的联系复杂,单纯任何一种机制并不能解释IBS的全部症状,而是一种具个体差异性的多病因、异质性疾病。随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发展,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应该会进一步明确,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更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熊理守,陈旻湖,王伟岸,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5):356-359.

[2]Drossman DA,Camilleri M,Mayer EA.AGA technical review 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Gastroenterology,2002,123(6):2108-2131.

[3]Vandvik PO,Lvdersen S,Farup PG.Prevalence,comorbidity and impac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Norway〔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6,41(6):650-656.

[4]潘国宗,鲁素彩,柯美云.北京地区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一个整群、分层、随机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1):26-29.

[5]熊理守,陈旻湖,陈惠新,等.广东省社区人群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4):278-281.

[6]冯新伟,徐珊.香港特区老年人肠易激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9,26(1):43-45.

[7]刘春斌,梁谷,等.广西南宁市社区居民肠易激综合征流行病学现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34):5365-5370.

[8]胡莹.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安徽医学, 2010, 31(5):547-549.

[9]李延青.什么导致了肠易激综合征〔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9,21(2):110-111.

[10]姚伟,申世玉.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综述〔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2):66-69.

[11]王凌,罗和生,姜齐宏.精神心理因素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及性别差异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5,14(6):603-604.

[12]周建宁,侯晓华,刘南植,等.武汉地区消化内科就诊患者肠易

激综合征的发病情况〔J〕.胃肠病学,2006,11(6):356-358.

[13]黄更珍,张耀丹.脑-肠轴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3,19(24):4473-4475.

[14]胡品津.从脑-肠互动的高度认识肠易激综合征〔J〕.中华消化杂志, 2003,23(5):261-262.

[15]张树卿,查安生,石美雅,等.逍遥煎剂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血清5-HT、NO的影响〔J〕.河南中医,2011,31(9):986-987.

[16]许国铭,李石.现代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860.

[17]银新,宁守斌.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32):3318-3323.

[18]Wang LH,Fan XC,Pan GZ.Bacillary Dysentery as an causative factor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its pathegenisis〔J〕.GUT,2004,53(8):1096-1101.

[19]Mearin F,Perez Oliveras M,Perello A,etal.Dyspepsia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fter a Salmonella gastroenteritis outbreak:one year follow up cohort study〔J〕.Gastroenterology,2005,129(1):98-104.

[20]梁海清,王世和,李延青,等.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失衡的分析〔J〕.胃肠病学,2008,31(2):111-113.

[21]Talley NJ,Spiller R.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 little understood organic bowel disease〔J〕.Lancet,2002,360(9332):555-564.

[22]O’Mahony L,Mccarthy J,Kelly P,etal.Lactobacillus and bifidobacterium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symptom responses and relationship to cytokine profiles〔J〕.Gastroenterology,2005,128(3):54l-551.

[23]Coates MD,Mahoney CR,Linden DR,etal.Molecular defects in mucosal serotonin content and decreased serotonin reuptake transporter in ulcerative colitis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Gastroenterology,2004,126(7):1657-1664.

(本文通讯作者:寇会玲)

(编辑雅文)

收稿日期2015-05-15

中图分类号:R5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18-2448-03

猜你喜欢
流行病学患病率肠道
昆明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调查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70%的能量,号称“肠道修复菌之王”的它,还有哪些未知待探索?
夏季谨防肠道传染病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常做9件事肠道不会差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区域流行病学调查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要从“肠”计划 肠道SPA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