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血清学检测研究进展

2015-02-09 22:19陈翔宇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18期
关键词:乙肝病毒乙肝肝细胞

陈翔宇

天津市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室 300070



乙肝血清学检测研究进展

陈翔宇

天津市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室300070

摘要乙肝外膜大分子表面抗原即乙肝大蛋白,目前,大蛋白的双重拓扑结构、直接肝细胞毒害性与致癌性以及反式激活增强病毒复制等已经成为了临床研究的热点话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上对于大蛋白的检测也不断受到重视。乙肝(HBV)表面抗原在表达之后具有多个不同类型的产物,比如产物大蛋白(LHBs)、产物中蛋白(MHBs)以及产物小蛋白(SHBs)等,临床检测的表面抗原主要为小蛋白SHBs。此外,一个蛋白具有的拓扑学结构不同,且具有的功能也就不同,比如LHBs可以产生不同的跨膜拓扑学结构,除了在病毒包膜外侧和病毒受体结合以外,还能够在包膜内侧和病毒核壳结合。本文主要分析了大蛋白在病毒复制中的作用及进行血清检测学的意义。

关键词乙肝大蛋白血清学检测病毒复制

HBV表面抗原通过启动子表达后,会产生产物大蛋白(LHBs)、产物中蛋白(MHBs)以及产物小蛋白(SHBs)等三类产物[1]。其中产物大蛋白和产物小蛋白均为单糖基化,而MHB则具有两种形式,即单糖基化、双糖基化;产物中蛋白和产物小蛋白形式主要为小球型病毒颗粒,产物大蛋白的分泌则需要其余两类产物共表达。一般情况下,HBV病毒能够分泌三种病毒颗粒,分别为小球形颗粒、管状颗粒以及Dane颗粒外膜结构蛋白,其中小球形颗粒主要有产物中蛋白、产物小蛋白组成,其余两种病毒颗粒则是由三类产物共同组成的[2,3]。由此可见,产物大蛋白在表达上具有调节病毒外膜组装能力的作用。

1反式激活作用的研究

研究发现,乙肝病毒感染不仅会诱发急性肝炎,也有可能引起肝细胞癌[3~5]。因此,很多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寻找潜在病毒癌基因产物上[6]。目前,有学者认为HBV最少可以编码2个转录激活因子,产物大蛋白和HBx都可能诱导MEK激酶级联通路的激活,其中产物大蛋白的激活主要是PKC依赖性,Ras不需要参与其中,HBx则不需要Ras或者PKC进行介导的。在转染的HepG2细胞中,有选择的对产物大蛋白、HBx的激活进行破坏,并不会影响病毒的生成的减少[7,8]。如果使用MEK特异性抑制剂,则会阻断上述两种激活因子的信号步骤,并抑制产物大蛋白和HBx的依赖性激活,从而终止HBV基因的表达。除此之外,病毒生活周期中,激活蛋白因子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MEK信号级联是否完整,对病毒复制具有很大影响。

有学者以鸭乙型肝炎为模型进行验证[9],以明确产物大蛋白LHBs反式激活和病毒复制是否具有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亚病毒颗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细胞内病毒复制速度。同时,该现象对亚病毒颗粒和病毒粒子之间的比例大小、亚病毒颗粒参与的时间长短等具有很强依赖性,而且含HBV的血清感染性除了依赖感染性病毒粒子数量,还和核酸粒子数量多少有密切关系。此研究便于学者更好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在整个感染过程中的亚病毒颗粒的生物学功能。

2大蛋白对肝细胞直接毒性与致癌性

乙型肝炎的主要特征表现即毛玻璃样肝细胞,Lei等学者[10]通过研究发现,转基因大鼠体内含有过量的LHBs,会进一步产生大量的毛玻璃样肝细胞,不仅会使细胞受损,也有可能诱导肝的再生,从而引发肝癌。因此,可以认为肝癌的发生和体内产物大蛋白的连续过表达有密切关系,也是其持续增加而引发的。当产物大蛋白过量表达以后,会使部分细胞增殖激酶活化(PKC),而激酶的连续活化和肝癌的产生具有密切关系。当受到感染的肝细胞难以从细胞分泌的途径产生乙肝管状颗粒时,便会使细胞产生病变效应,而在转基因大鼠模型中能够看见肝细胞癌的产生。

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乙肝大蛋白对肝细胞具有较强的毒性作用。一般情况下,乙肝肝受损主要是由免疫反应介导的,并不是病毒自身引起的。新的研究认为,造成肝细胞受损的主要原因是大蛋白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此研究模型为纤维淤胆性肝炎肝细胞损伤模型,纤维淤胆性肝炎作为乙肝病毒发展的过程,在免疫抑制患者中具有较高发病率,因此类患者免疫抑制功能受损,几乎不会出现免疫反应,当其处于纤维淤胆性肝炎情况下时,肝细胞则会出现细胞凋亡或者液泡化[11,12]。有研究结果已经证实,产物大蛋白LHBs是诱发纤维淤胆性肝炎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体外大蛋白可以导致被培养的肝细胞在短期内凋亡,且为细胞凋亡[13]。最为明显的特点之一便是培养的肝细胞在凋亡之前,胞质中的液泡化十分明显,该现象与纤维淤胆性肝炎的肝脏病理损伤特点十分相似。由此可以看出,LHBs也会导致肝胚细胞或者永生化肝细胞空泡化,继而凋亡。总体而言,亚病毒管状颗粒或者感染性颗粒中均存在大量大蛋白,为病毒形成完整外膜的主要标志,同时和病毒复制有很大关系,对乙肝病毒复制过程起到反式激活的作用;如果肝细胞内质网上积聚过量的产物大蛋白,则有可能造成肝细胞毒性,甚至致癌。

3乙肝大蛋白的血清学检测

当肝细胞受损后,其释放出来的大蛋白和亚病毒颗粒中含有的大蛋白,均可以被特异性抗体在血流中捕捉到,因此,对乙肝大蛋白进行血清学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对大蛋白进行检测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传统检测方法主要是对大蛋白的独有片段——pre-S1进行检测后实现的,不过受编码pre-S蛋白中HBV-LP PRE-S区拓扑结构过于复杂的特点的影响,致使pre-S1抗原检出率非常低,甚至难以准确、完整地反映出HBV病毒的具体复制情况[14]。针对此现象,采用单抗检测的方式进行乙肝大蛋白检测后,结果后DNA的符合率更加显著。除此之外,对pre-S1进行单独检测,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检测大蛋白的意义,由于大蛋白可以对肝细胞产生毒性,其S区可以具有反式激活的作用,在此情况下,对大蛋白进行整体性检测,具有更加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8]。

通过检测学者中的大蛋白,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出性e抗原阴性中病毒的复制情况。临床上对乙肝病毒复制的具体情况或者传染性大小进行判断的主要指标为HBeAg,如果乙肝病毒发生在前C区和C区变异以后,HBeAg便会呈现为阴性,而病毒继续复制的情况,则使临床治疗中难以准确判断停药时机,而且治疗完成后应答时间也相对比较短。魏红山等学者认为,对大蛋白进行检测,对于e抗原阴性肝炎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研究结果显示,产物大蛋白是对HBeAg阴性乙肝患者病毒复制程度高低进行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是因为血清中的产物大蛋白含量和HBV DNA复制数量变化情况具有一致性,且两者具有密切相关性。

大蛋白不仅和病毒复制具有显著关系,而且还能够反式激活病毒复制,由此可见,对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时,可以将大蛋白水平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之一,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密切监测。根据最新发表的文献资料显示[15],采用干扰素类药物对HBV转基因大鼠模型进行治疗后裔,大鼠肝细胞中的大蛋白数量明显减少,肝细胞毛玻璃样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因此可以看出,大蛋白数量的大幅减少和抗病毒感染的治疗存在密切关系。

对慢性乙肝病毒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后,其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可以将血清HBV DNA复制情况作为判断标准之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避免将血液中DNA复制数量减少或者转阴等作为乙肝治疗效果判定、是否停药的指标,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抑制HBV DNA的合成,获得治疗效果,但是根据目前临床所有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来看,几乎没有十分有效的药物可以清除cccDNA,仅仅可以抑制病毒的持续复制,不会对已形成的病毒表达蛋白产生抑制作用,从而说明这些抗病毒药物并会影响以病毒DNA为模板的转录情况[16]。在此情况下,对乙肝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虽然其DNA植指标下降速度相对比较快,但已经形成的病毒还会不断进行蛋白表达,进而组成管状颗粒或者球形颗粒。所以血清HBV DNA的下降速度比较快,且高于产物大蛋白,而血清产物大蛋白的消减速度则会低于血清HBV DNA。采用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后通过动态观察患者血清产物大蛋白的变化,发现治疗效果不同的组别,血清产物大蛋白的下降速度也有显著差异,其中完全应答组下降最为明显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治疗6个月时,而且血清产物大蛋白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部分患者已经转变为阴性,在部分应答组、无效组中,HBV DNA是最先开始下降的,大蛋白则一直为高滴度阳性,研究学者认为么,此情况和鸭乙型肝炎的模型特点比较相似,乙肝病毒会产物大蛋白前S区激活后便开始复制,从而导致患者病情不断反复,延长治疗疗程[17]。

4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对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进行血清学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利于对乙肝病毒复制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还可以有效预测疾病预后情况,便于了解乙肝患者肝细胞损伤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参考文献

[1]Cai W,Yin L,Wang S,etal.Correlation between polymorphisms of the E-selectin gene, hepatitis B virus DNA copies, pre-S1 antigen and clinical outcomes during chronic hepatitis B〔J〕. Int J Clin Exp Med, 2015,8(2):2893-2898.

[2]Rezaei M, Nooripoor S, Ghorbani R,etal.Seroprotection after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in children aged 1 to 15 years in central province of Iran, Semnan〔J〕. J Prev Med Hyg, 2014,55(1):1-3.

[3]Yang Y, Du Y, Luo WX,etal.Hepatitis B virus reactivation and hepatitis in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patients after chemotherapy〔J〕. 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 2015,75(4):783-790.

[4]Chen CI, Kuan CF, Fang YA,etal.Cancer risk in HBV patients with statin and metformin use: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 Medicine (Abingdon), 2015,94(6):e462.

[5]Zhou L, Rui JA, Wang SB,etal.Risk factors of microvascular invasion,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 and poor post-resectional survival in HBV-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14,61(134):1696-1703.

[6]Xie HY, Xing CY, Wei BJ,etal.Association of IGF1R polymorphism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BV-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Tissue Antigens, 2014,84(3):264-270.

[7]Kim HY,Jung HU,Yoo SH,etal.Sorafenib overcomes the chemoresistance in HBx-express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through down-regulation of HBx protein stability and suppresses HBV gene expression〔J〕.Cancer Lett,2014,355(1):61-69.

[8]Wang SH,Yeh SH,Chen PJ.The driving circuit of HBx and androgen receptor in HBV-related hepatocarcinogenesis〔J〕.Gut,2014,63(11):1688-1689.

[9]朱清静,聂广,李翰,等.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模型的研究〔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0,16(6):501-503.

[10]Lei Y,Liu H,Yang Y,etal.Interaction of LHBs with C53 promotes hepatocyte mitotic entry: A novel mechanism for HBV-indu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Oncol Rep,2012,27(1):151-159.

[11]Bortolami M,Kotsafti A,Cardin R,etal.Fas/FasL system,IL-1beta expression and apoptosis in chronic HBV and HCV liver disease〔J〕.J Viral Hepat,2008,15(7):515-522.

[12]Yue FE,Liu DY,Song J,etal.[Soluble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 (sTRAIL) and clinical outcome of HBV infection in human]〔J〕.Zhonghua shi yan he lin chuang bing du xue za zhi,2005,19(2):146-148.

[13]Kanda T,Yokosuka O,Imazeki F,etal.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 (HBx)-induced apoptosis in HuH-7 cells:influence of HBV genotype and basal core promoter mutations〔J〕.Scand J Gastroenterol,2004,39(5):478-485.

[14]Vitiello A,Ishioka G,Grey HM,etal.Development of a lipopeptide-based therapeutic vaccine to treat chronic HBV infection.I.Induction of a primary cytotoxic T lymphocyte response in humans〔J〕. J Clin Invest,1995,95(1):341-349.

[15]Yu LH, Li N, Shi J,etal.Does anti-HBV therapy benefit the prognosis of HBV-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following hepatectomy?〔J〕.Ann Surg Oncol,2014,21(3):1010-1015.

[16]Rongrui L,Na H,Zongfang L,etal.Epigenetic mechanism involved in the HBV/HCV-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umorigenesis〔J〕.Curr Pharm Des,2014,20(11):1715-1725.

[17]Morales-Romero J,Vargas G,Garcia-Roman R. Occult HBV infection: a faceless enemy in liver cancer development〔J〕.Viruses,2014,6(4):1590-1611.

(编辑羽飞)

收稿日期2015-05-19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18-2450-03

猜你喜欢
乙肝病毒乙肝肝细胞
肝脏脾植入误诊为肝细胞癌1例
李玉芳:如何提高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疗效
乙肝病毒感染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锌指蛋白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76例妊娠合并乙肝的护理分析
苦参抗乙肝病毒的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