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思考

2015-02-12 19:35天津图书馆天津30019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5年8期
关键词:弱势群体公共图书馆服务

●董 娜(天津图书馆,天津300191)

新常态下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思考

●董娜(天津图书馆,天津300191)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

[摘要]对弱势群体的概念、分类进行了概述,阐述了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本质,并在对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具体服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服务弱势群体的相关思考。

1 弱势群体的相关概述

国际社会学界对弱势群体的概念有一个相对一致的共识,即:把由于有先天或后天的某些障碍以及缺乏政治、经济及社会机会,因而在社会上处于困难境遇的人群,称之为弱势群体。[1]国内学者则认为弱势群体的概念是动态的、开放的和相对的。[2]然而,在当今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在对弱势群体的分类上,国内外学者则有着相对一致的共识,即:可以把弱势群体分为社会性弱势群体和生理性弱势群体。本文将以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对象:老龄、少儿、残障读者,(生理性弱势群体)社会低收入群体、外来务工人员、服刑(管教)人员等(社会性弱势群体)为基础,进行相关讨论。

2 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必要性

(1)通过为弱势群体服务可增强公共图书馆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一座座现代化的图书馆相继建成使用,公共图书馆无论从办馆条件还是服务管理手段、硬件设施、技术服务手段方面都完成了质的飞跃。与之相应,公共图书馆的软实力、软环境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服务理念、服务形式与服务内容不断与时俱进地创新或深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公众认知度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公共图书馆也在着力探索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有效途径。公共图书馆应从其使命感、责任感的高度重视服务弱势群体的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明确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3]所以,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不应是其常规服务的“锦上添花”,而应是其使命、职责所在;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成员,应加强文化自觉意识,努力践行社会资源的平等化、均等化原则,拿出较常规服务更多的精力、付出较常规服务更多的努力,做好服务弱势群体的工作。

(2)通过为弱势群体服务可促进社会稳定。当一个社会不能使弱势群体的权益、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不能使社会弱者免受歧视时,社会的稳定、和谐则无从谈及。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弱势群体是在30多年改革开放中,于社会变革及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应该说是改革进程中最无承受能力的群体。他们对日新月异变化着的社会、社会保障体系的相对缺失以及贫富(包括精神和物质的)差距愈加明显的现象,产生不解、惘然、抱怨甚至妒嫉,其中有人以对抗性的方式表达他们的不满,成为不稳定性因素,甚至成为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音符。

公共图书馆应利用自身信息资源及信息咨询的优势,更多地为弱势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各种专门服务,对自然性弱势群体在硬件服务设施上体现人文关怀等,使弱势群体在此获取本应属于自己的权益和社会给予的人文关怀,感受不到贫富贵贱之分、讥讽与嘲笑,从而减少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公共图书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为弱势群体服务,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层次,为他们提供与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相融合的机会。

(3)通过为弱势群体服务使其提高自身素质。当今社会基本上是在经济、物质层面展开对弱势群体的

帮助、资助。尽管能够解决暂时的、表层的困难,但却很难解决深层次的根本性问题。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在30年改革红利释放的过程中,弱势群体中愈来愈多的人希望改变社会“边缘人”的窘境,希冀政治和经济上的弱势得到彻底扭转。唯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只有掌握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只有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的“精神层面上的正常人”,才有可能抓住更多的摆脱困境的机遇。众所周知,社会教育职能是图书馆的天然属性。图书馆秉承均等、平等、无差别服务的理念服务社会,是任何一个教育机构所不能具备和替代的。图书馆及其从业者,倚重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为弱势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专门的差异化服务,使他们在综合素质上完成“质”的飞跃。同时,图书馆对弱势群体提供文献、信息的援助与服务,是使其提高自身素质、摆脱根本境遇的重要途径之一。

3 公共图书馆服务弱势群体的现状分析

(1)为残疾人服务。近些年,在为残障群体服务方面,公共图书馆在软硬件建设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如:在硬件方面,大多数省级馆及地市级馆都设置或完善了残疾人专用通道、盲道及残疾人专用导引标识、专用围栏、专用厕位;很多图书馆设置了盲人阅览室,除了配置纸质盲文书籍、有声读物外,还增添了诸如扩视器、点显器等现代化专用设备;省级公共图书馆大都成为中国盲文图书馆的分馆,实现或部分实现了盲文文献的资源共建共享;许多馆与当地残联合作,成为属地残疾人教育、阅读基地。在软件方面,众多公共图书馆为残疾人提供了形式、风格多样的服务。如:为盲人(弱视)读者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免费电脑培训、经典诵读,针对不同残疾群体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讲座及培训,为行动不便的残疾读者提供送书上门服务,组织向社会招募服务于残疾人的志愿者活动,扩大关爱残疾弱势群体的社会影响力等。

(2)为老年人服务。在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读者队伍中,老年读者在数量和到馆频次上都具有相当的优势。因此,公共图书馆无论在其基础业务,(诸如文献采集、借阅布局、咨询贴心服务等)还是组织活动,(诸如聘请著名专家学者举办作品赏析、生活常识、医疗保健、疾病预防、科学普及讲座,组织适合老年人自娱自乐的各种活动等)方面,都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如:天津图书馆每周都举办不同题材的讲座,参加讲座的大部分都是中老年读者,他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每项讲座都认真聆听并做笔记。讲座结束后,他们还围着讲座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举办这样的讲座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3)为少儿读者服务。近年来,公共图书馆在服务理念上摒弃了只服务成年人的固有观念,纷纷设置了少儿阅览室,甚至成立了少儿图书馆,使得公共图书馆服务少儿读者的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长足的进步。如:天津图书馆精挑细选适合少儿读者需要的文献资源,提供阅览及外借服务;利用双休日、“六一”儿童节、“4·23世界读书日”及寒暑假举办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在馆区购置了适合低幼儿童智力开发的玩具并提供亲子共读区域,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天津图书馆还与各区图书馆、各中小学校合作,组织少儿读者利用寒暑假为图书馆提供志愿服务,并通过对图书馆日常工作的具体实践,加深对图书馆工作的理解,培养他们终身以书为友、以图书馆相伴的文化自觉意识。

(4)为下岗失业、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公共图书馆大多采用流动送书车、流动图书馆、社区分馆的服务方式来解决下岗失业、外来务工人员利用图书馆的困难;也有的馆定期到社区或者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提供免费放电影的服务,以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如:天津图书馆自2007年以来,长期坚持到社区和建筑工地为社区居民和工地上的外来工提供免费放电影服务,受到他们的欢迎。每当放映队来到社区和工地时,人们都早早地坐在那里等候,尤其是建筑工地的外来务工人员,边吃饭边享受图书馆为他们送去的精神食粮,感到无比的欣慰。公共图书馆为他们提供这种“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服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5)为服刑、管教人员服务。公共图书馆为服刑、管教人员服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如:针对不同服刑、管教人员的特点,(女子监狱、少管所、戒毒所等)将不同类型的图书定期送上门,组织读书活动、知识竞赛,在不同时间节点(节假日、戒毒日、“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形式迥异的文艺、娱乐活动等。

4 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相关思考

世界上很多国家很早就颁布并实施了《图书馆法》,使得图书馆服务在法律层面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至今仍在制定修改中,尽管有的地方出台了地方性的法规及实施办法,但对公共图书馆服务弱势群体的相关内容表述不

清晰,操作性也欠明确。因而,公共图书馆服务弱势群体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整体性的目标感不清晰,现有服务基本是在特定时间节点、阶段,自发性的、应景性的行为,缺乏具有法律保障、硬性约束意义的长期性、目标性的规划。所以为服务弱势群体服务的工作也就没有成为公共图书馆本质性的、日常性的工作,更没有成为法定义务下的自觉行为。

目前,公共图书馆服务弱势群体主要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国家层面上,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及宏观政策引导、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不足;其次,政府管理部门对公共图书馆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承担为弱势群体服务的责任认识不足(实施监督与约束的力度也就相应不足);第三,对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是其本质性的、日常性的工作,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责任与义务的自觉性认识不足;最后,弱势群体本身对应享有的利用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的权利意识认识不足(进行监督和提出诉求主张的意识就更加不足)。因此,加强法律保障、制度保障和管理保障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弱势群体的关键。同时,在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应注意广度与深度间的平衡关系,开展具有针对性、实质性、差异化的服务。

(1)进行扫“盲”教育。“盲”指“机”盲(“计算机技术”盲)、“网”盲(“网络技术”盲)、“微”盲(“微技术”盲)。如:通过天津图书馆几年来定期每周免费举办的老年人系列电脑知识培训、网络知识培训、移动互联网知识培训等系列讲座活动,老年读者不仅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还能够无障碍地任游互联网,极大地享受微博、微信甚至微商的乐趣。更重要的是,通过系列培训,老年人的思维观念与时俱进,沟通方式更加多样化,退休生活更加丰富与充实,老年人焕发新春后的自信心溢于言表。扫“盲”教育使得老年人离退休的生活状态、生活品质都产生了质的飞跃。

(2)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的职能,针对弱势群体的不同特点,定期免费举办各种相关职业技能、生活技能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等系列培训教育,专而精地致力于解决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实实在在地提高残疾人、下岗和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文化素质和信息素养。同时,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提供差异化的专门服务的过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具体实践过程。

(3)加强为“双重性弱势群体”的服务。“双重性弱势群体”即兼具两种及以上弱势群体弱势特征的更为特殊的弱势群体人群。如:脑瘫患儿、少儿自闭症患者、具有各种残疾的老年人等。显而易见,这部分人群的弱势程度较之一般意义上的弱势群体要严重很多,他们从心理、心灵上渴求得到社会的关爱与帮助,他们的家属也强烈地希冀他们不被社会“边缘化”。天津图书馆去年尝试性地举办了“我的梦想从这里起航——同成长、共分享脑瘫患儿系列阅读体验专场”活动,以情景剧、伴阅读、漂流瓶、心愿卡的方式与孩子们进行分享、交流。孩子们主动与工作人员进行互动的场景让我们惊喜,家长眼含热泪对我们表示感谢的言语让人欣慰。为这一群体提供人文关怀,使他们的心灵得以慰藉,使他们的家属感恩社会,是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公共图书馆理应自觉承担的社会责任。

(4)注重加强对弱势群体人员的全面培养。培养弱势群体人员文化自觉的意识、爱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培养弱势群体人员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技术的能力,掌握心理学、盲文、手语及与残疾人的沟通技巧等特殊相关技能。同时,图书馆应设专人为弱势群体服务,不排除包含一定比例的残疾服务人员,这样更有助于消除弱势群体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心理障碍。并广泛招募志愿者为弱势群体服务,既可以缓解图书馆人力资源的不足,又可以扩大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连白霜,许春漫.图书馆对弱势群体提供知识援助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43.

[2]骆群.“弱势群体”再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7(3):82-87.

[3]公共图书馆宣言[EB/OL].[2015-03-22].http://blog.163.com/dayuanzizhao@126/blog/static/1426944582 0108203146920/.

[收稿日期]2015-04-21 [责任编辑]杨蕾

[作者简介]董娜(1977-),女,天津图书馆馆员。

[文章编号]1005-8214(2015)08-0072-03

[文献标志码]B

[中图分类号]G252.0

猜你喜欢
弱势群体公共图书馆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价值分析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民粹风下,台军成岛内“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