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钢琴中的思维与行为

2015-02-13 00:30冯子祥
音乐生活 2015年6期
关键词:音区练琴节奏

文/冯子祥

练习钢琴中的思维与行为

文/冯子祥

钢琴传入中国已有430余年历史,近年由于国家实力的快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中国钢琴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这也使得钢琴走入了更多的家庭。在追求钢琴艺术的道路上,许多学习钢琴的学生会有这样的烦恼:我已经很努力地在练琴,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为什么达不到自己所预期的效果呢?对于这样比较普遍性的问题,很多人的建议是“多练”、“慢练”。那么问题解决了吗?不见得!因为“慢”和“多”是关于练习钢琴中的“行为”,而非练习钢琴的“思维”!那么,什么是练习钢琴中的思维与行为呢?让我们一起来思考并解答这个问题。

思维 行为 技术 艺术

众所周知,人类之所以能够建立今天的文明是因为懂得在思考中不断前行。艺术的发展也是一样。一个艺术家能够让人感受的,是其作品中的思想和灵魂。什么产生了思想呢?是思维!人类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思考,最终由思考产生了自己的思想。那么怎样才能把思考的内容转化为思想呢?是通过思路。只有在思路清晰的状态下才能表达明确!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艺术的创作和表现中,在我们生活中更是体现得无处不在。那么,怎样才能思路清晰呢?答案是:一、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二、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引申到练习钢琴,就是当我坐在钢琴前,我首先要知道我要“练什么”,我要“怎么练”。“练什么”是练琴者的方向,“怎么练”是练琴者的方法。方向确定了,再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这样就建立了练习钢琴最基本的思路。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弹钢琴是一项运动,所以当人的身体处于这种运动中时,一定要符合人体本身置身于这项运动的运动规律。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放松”,但是很多学习钢琴的学生对于“放松”在练琴和演奏中真正意义的理解大相径庭。人在放松休息时的姿态有很多种,但是每一种都不是练琴和演奏所需要的。我们在练琴和演奏时首先要让身体进入到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无论是思维上还是行为上必须是积极的、科学的、合理的。那么怎么界定练习者的状态是正确的呢?评估一种方法是否正确,要看它产生的结果如何。正确的方法,会在短时间内使练习者增强能量,提高能力,对于所要表达的内容感受到技术上的从容。不正确的方法,练琴者不清楚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不能体会到能量的增长,在表达作品时感到技术吃力。同样是练习,同样是付出辛苦,科学的练习方法得到的是正能量的增长,而不科学的练习得到的是负能量的增长。一正一负就产生了练琴效果的差异。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剖析一下练琴中的一些细节。

练琴,两个主要元素:一、技术;二、艺术。三个大元素:一、人;二,琴;三,作品。首先让我们先来思考一下第一个元素——技术。这就要结合第一个大元素“人”来进行分析。技术是人对音阶、琶音、和弦、八度等技术形式中速度、力度的准确性和控制力的把握和掌控。那么,这些技术源自于我们身体的哪一部分呢?答案无非是手!所以如何训练双手就是我们解决技术的第一步。简单来说,手大致分为以下四部分:筋、骨、肉、皮。它们的功能是什么呢?筋—灵活;骨—支撑;肉—力量;皮—刻画。到这里我们将这一环节暂放一下,先分析一下第二个元素:琴。

先来看一下钢琴的两个基本原理:一、钢琴上有88个琴键,12个音,自上而下分七个半八度来排列。按照这个排列,钢琴的音区大致分为高音区、中高音区、中音区、中低音区、低音区,每个音区都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如:低音区神秘、宽广,中音区亲切、温暖,高音区明亮、闪耀,而作曲家则会根据这些不同的音区音响效果来结合自己的表现意图写出作品。二、一台全尺寸平台琴大约是常人体重的5至6倍,声音产生原理为:触击琴键,杠杆原理使琴槌抬起,之后击打琴弦,发出的声音在琴箱产生共鸣。在我们了解了钢琴基本的原理之后,我们就可以将第一个主元素“技术”结合“人、琴”这两个大元素来开始练习。

练习钢琴的第一阶段:力量。既然钢琴的重量是人体重量的5至6倍,所以弹钢琴的手就需要具备常人5至6倍的力量才可以使钢琴完全发声,那么我们的训练就先从力量开始。如何能够获得足够的力量呢?让我们来思考一下,是什么产生了力量?答案是容量。为什么是容量呢?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用一杯水泼向一朵花,花在受力后只是微微一动随即就恢复原样,但是用一大盆水泼向同一朵花,花在受力后变得弯曲,并且不能随即恢复原样。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载体越大容量就越大,容量越大,在运动中产生的力量就越大。所以,想要获得力量,我们首先要想象自己的身体里有一个很大的载体,然后手指抬起筋拉伸,用力落下骨支撑。我们在这个练习环节所要收获的目标是:一、拉伸感;二、支撑感;三、体会到力量完全从身体传给琴键。通过这样的练习,有效地使“筋”获得拉伸,拉伸之后,必然获得舒展,舒展后必然获得灵活,因为灵活的技术主要来自于“筋”快速的收缩和“皮”快速的摩擦。当我们用身体的力量将手指用力落下,还有一个技术能力得到了增强,那就是骨。许多演奏者有这样的经历,练琴的时候手的准确性没问题,可是在演奏时骨往往支撑不住,力量也放不下,刮音错音多,这都是因为在练习过程中缺乏对骨支撑的强调而造成的。通过对骨支撑的训练可以使演奏者在力量和准确性上得到提高。

在这里我们需要把这一环节先放一下,一起来分析一下三个大元素中的 “作品”。钢琴作品由以下元素组成:一、节奏;二、和声;三、旋律。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什么是节奏。节奏由节拍和节奏型组成。很多人在练习的时候考虑到更多的是节拍,不是节奏型,而演奏运动规律的根本是节奏型而不是节拍,这就使得很多人的演奏变得没有连贯性,因为四分之四、四分之三等节拍不具备后十六、前十六、切分等节奏型的音乐表现形态。所以,我们在练习第一阶段时,除了要找到正确的力量之外,还要将节奏型进行排列。

我们在练习钢琴第一个阶段的方向就是以力量为中心,让自己的身体可以将力量通过排列好的节奏型完全倾注到钢琴里,而自己的手完全可以承载并运用这种力量。

接下来进入到练习钢琴的第二个阶段:速度。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练习中的第二个主元素——艺术。钢琴作品的艺术表现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点:一、音乐形象;二、意境。我们先来分析音乐形象。音乐形象基本上是由速度和力度来表现的,所以当我们获得正确的演奏力量时,我们还需要在此之上来获得正确的演奏速度。例如,一个Moderato的作品,演奏得太慢会显得拖沓,演奏得过快会显得急躁。所以表现作品的正确速度应该在练琴初始阶段就有所要求,否则过快或过慢的速度都会使练习偏离正确的艺术表现方向。如果不能达到作品音乐形象中速度的表现,我们要分析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一、不够灵活。运用不够灵活,问题是技术使用不合理,也就是力量在运动中僵硬所致,而僵硬的根本在于没有把力量完全释放出去,残余的力量积蓄在手臂、手腕中。所以我们在正确的速度范围内要以技术元素中筋的收缩、皮的摩擦、骨的支撑为技术要点来进行练习,而且筋、骨、肉、皮既需要刻意磨练,更需要相互协作,融会贯通。二、耐力不足。比如一首64小节的练习曲,练习者只可以在正确的速度范围内演奏32小节,那就是缺乏耐力训练。比如说,一个运动员的运动项目是400米,如果每天的训练都是400米,那么这个运动员的耐力是得不到提升的,因为每个人在运动中都会有自己体力、耐力的临界值。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每天的训练中达到2000米或更多,使运动员在强于自己运动项目负荷下不断提高自身体力、耐力的临界值,才会在400米这个项目中提高成绩。练习钢琴也是这个道理,把一首64小节的练习曲反复练习三遍,在达到临界值时休息10到15秒,再接着练习,反复磨练,耐力才会有所提高。

所以,第二阶段的练习方向以技术中的速度为主。通过对力量和速度的练习,是为了能够明确地表现出音乐形象来积攒能量和能力,奠定触键扎实的基础。

在第三阶段开始之前,要确定以下几方面工作是否已准备就绪:一、了解作品的调式调性;二、指法已根据音阶、琶音、和弦进行科学的编排;三、对作品的乐句、乐段已进行简单的划分;四、根据作品在钢琴键盘上的布局大致对作品的音乐形象建立方向。在完成以上4项准备工作之后,我们进入第三阶段的练习——用合理的技术表现作品自身的音乐形象。

很多练习者都在费力地挖掘每一首作品背后的“故事”,认为这就是作品的背景,而这个想法往往演变成练琴中的“事故”。那么作品的背景是什么呢?是作曲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信仰和其它当时社会的一些流行元素,也就是“时尚”。前面说到作曲家通过钢琴本身的音区音色,结合旋律、和声、节奏来表现作品的音乐形象和意境,所以演奏者要仔细研究作品本身的结构、布局,如调式调性、节拍、节奏型、速度变化和力度变化,只要做到了细致,那么音乐的基本形象就会出现,然后再顺着基本的音乐形象去感受作品的意境。

有思路、有层次、有方法的练习会让时间过得飞快。练习的意义不是规定时间,而是练习者会感受到自己通过钢琴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感受到付出的意义所在,感受到自己的追求和向往。

(责任编辑 霍 闽)

冯子祥,1979,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音区练琴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关于女生声种的鉴定
练琴记
探究圆号各音区的练习方法
乐乐姐姐热线
YOUNG·节奏
琴声无边,乐韵悠扬
练琴
练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