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5-02-13 04:28曲贵卿,张海涛,郝立君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高校转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曲贵卿,张海涛,郝立君

(通化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通化市委党校;通化市第一中学,吉林 通化 134002)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专业,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顺应高校转型的新形势,以人为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进行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提高培养规格,深化课程设置改革,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拓展专业实践空间.

关键词:高校转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DOI:10.13877/j.cnki.cn22-1284.2015.10.033

收稿日期:2015-03-09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转型调整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中专业建设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ZD15099);通化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阶段性成果(JY2012042);通化师范学院重点教研项目”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过程中专业设置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曲贵卿,吉林白山人,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下简称思教专业)是我国高校较早开设的本科专业之一,也是地方本科高校普遍开设的一个专业,思教专业为我国的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量的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对具有实践应用技能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国家开始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在这个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如何生存和发展,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面临新挑战与发展机遇

当代社会是一个急剧变迁的社会,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社会价值观面临着巨大挑战.高等教育归根结底要为社会发展服务,高校专业设置必须着眼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关注社会发展与变迁,认清社会发展新形势.

1.1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背景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要“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国家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强调了实践教学在转型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2015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工作要点也强调,将印发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改革试点,有序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教育部一系列制度的出台就是为了破解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难题.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且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医药、新材料、智能服务产业等新兴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由此,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也有了新变化,转型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创新思维强,适应能力强,这种人才需求无疑是对高校传统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挑战.

当前一个时期,中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是异常严峻的.根据教育部统计,近10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338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2014年毕业生人数继续走高,达到727万.而2015届毕业生预计将达到749万.从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是逐年增加的.而在众多高校当中,地方本科高校由于传统专业发展的局限,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形势是异常严峻的.地方本科高校已经很难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分且成熟的人力资源.所以,地方本科高校应该积极主动行动起来,转变观念,构建新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保持其良性发展.

1.2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校转型要求思教专业必须把握学科特色,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基本道德素养的培养,忽视了人才实践技能培养,对人的全面发展不够重视.高校专业建设的主体是“人”,对此,思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必须做到“以人为本”.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结合思教专业的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当前,社会上不少人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持有片面观点,如“无用论”“万能论”观点等,出现了部分学校对思教专业的不重视,“课程结构老化、课程内容陈旧、专业特色不明显,重系统性轻通识性、重理论性轻实践性”等一些现象,使本来专业特色鲜明的思教专业没有了特色,专业学生对思教专业缺乏足够的专业兴趣和关注.这样,就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成为了空谈.所以,思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必须以人为本,提升思教专业任课教师的专业理论与技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育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掌握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既能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能够适合在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城乡基层组织从事宣传、教育和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高校转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密切贴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地方本科高校传统的思教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趋同性很强,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理论上缺乏创新性,实践上具有滞后性,人才培养模式和地方经济发展相脱节.对此,地方本科高校要依据地方的经济发展变迁做出调整,并通过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适应地方社会需求来衡量专业培养模式的合理性,这对于地方本科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所以,地方本科高校一定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高校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着重培养高校所在区域内适销对路的应用性人才.要不断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密切联系政府和企业,及时了解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开拓思教专业新的发展空间,“不断增强学科专业的开放性、灵活性、适应性和市场性”,从而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生命力.

2地方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以人为本,敢于抛弃传统人才培养思维与模式,构建新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2.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提高培养规格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随着专业的发展也进行过调整,但是仍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地方本科高校思教专业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对口就业率很低,不少大学生进入社会后都经历过其它专业再次深造以适应工作岗位.在高校转型的新形势下,要及时拓宽人才培养目标.思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局限在为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要结合高校区域的社会发展实际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特色,有针对性地拓宽培养目标,如培养党务工作者、社区的社会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文员、人力资源师等等.

同时,根据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地方本科高校要对思教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培养人才最起码要做到教育部提倡的“三基并重”,即大学生扎实的基本理论、较强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基本素质.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进一步细化,分别设置不同层级的标准,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随时衡量人才培养质量,以便有标可参,及时了解差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2深化课程设置改革,优化整合课程结构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通识必修课,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大学外语、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第二类是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第三类是专业选修课程,主要课程围绕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哲学、经济学等学科设置课程,该专业的实践类课程基本设置在第三类课程里,如职业技能基本训练、社会调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创新与其他课外活动等课程.在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里,第一类和第二类课程占主导,理论性课程很多,甚至有些课程重复设置.例如,笔者参考了吉林省某一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设置了教育学、课程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这四门课程,其中教育学是通识必修课程,课时32学时.课程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必修核心课程,课时分别是50学时、68学时、68学时.这四门课程都是理论类课程,而且具有交叉重合内容,很多内容可以进行优化整合,一些课程如果在必修课程中开设,在选修课程就可以尽量避免设置重复性大的课程.在缩减学时的同时,也缓解了过多理论课对学生造成的厌学情绪.在该培养方案中,与此相类似的可以优化整合课程还有如管理学和教育管理学,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

适当地减少理论性课程,把课时分配到实践性课程上,增设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课程.与思教专业相关的实践类课程主要有:讲课与说课训练、中学政治课教材分析与试讲、书法、演讲与口才训练、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研究论文与公务文书写作、社区工作实践、大学生创业实践等.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有选择性地开设,这些实践类课程可以突破思教的专业局限,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2.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拓展专业实践空间

首先,要做好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高校一方面要发动学生自己联系合适的实习学校,另一方面要和高校所在区域的中学建立好合作关系,要以互惠原则为基础,中学接收高校实习学生,高校可以接收中学指导教师来校培训,或者在高校为指导教师建立“名师工作室”,做到高校、教育实习基地、学生、指导教师之间的深度互动.同时,要合理地安排教育实习时间,教育实习时间普遍在一个月左右,大学生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很难达到预期实习效果,因此要延长教育实习时间,以两个月为实习期是比较合适的.其次,教育实习因为周期较长,一般只有一次,有必要每学年都开展周期短的教育见习,教育见习一般可以选择在中学的教学开放周进行,要做好规划与管理,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了解中学学情,了解中学教学实践.再次,要建设好地方高校校内的实践基地.地方本科高校的行政机关、图书馆、后勤公寓、教学单位行政岗位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优质的实践单位,在校内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易于规划,灵活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地方高校还可以把校内其它专业拥有的实验室、实训室如行政管理、法学等专业的电子政务实验室、司法笔录实训室,在满足本专业教学的前提下,提供给思教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既开拓了校内实践空间,又将校内资源利用最大化.最后,广泛地开辟校外实践基地.企业办公室、政府机关、社区、政务大厅、救助站等都可以作为实践基地为实践教学服务.

以上三个方面是构建地方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为重要的环节,还有一些相关配套改革也不可缺少,必须大力推行.要深化学籍制度改革,推行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允许学生修完学分提前毕业;要深化考核方式改革,避免死记硬背拿高分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多样化,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起来.要重视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张墨宁.地方高校开启二次转型[J].南风窗,2014(16).

[2] 秦正为,秦正良.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4).

[3] 伍晓霞.探析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人才,2012(4).

(责任编辑:吕增艳)

猜你喜欢
高校转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跨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英语师资队伍优化改革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