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绿色发展理念的先进性探析

2015-02-13 06:44邹冠秀王连芳
关键词:理念科学绿色

邹冠秀,王连芳

(龙岩学院 思政部, 福建 龙岩 36401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就已经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形势对科学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对现阶段的发展道路、模式、战略、目标以及发展手段等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进行了详尽的揭示,而且在这些规律和特点之上都刻下了深刻的绿色发展印记,使其具有绿色发展的基本特征。习近平也指出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就是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1]。

一、科学发展观与绿色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发展理念,并且以这一理念贯穿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之中,限制不合理和非科学的发展理念和行为,追求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双赢。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最终发展目的。科学发展观同绿色发展理念无论从基本要求还是从根本目的上来讲,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非分离开来的两种独立的思想理论。

第一,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道路,从本质与精华上来讲其最终目的是要达到自然界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的共同和谐发展。这就要求不但社会经济要又好又快地发展,而且更加要求自然生态系统能够与社会经济有机统一与协调发展起来,绿色发展理念正是以此要求在科学发展观中体现出来。

第二,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追求的是社会、经济、政治、精神、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不但是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战略要求,也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按照以人为本的宗旨,壮大绿色经济和推进绿色发展的特质要求。

第三,科学发展观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一核心理念发展上升到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新高度,同时成为生态文明理论的核心理念与根本标志。在生态文明发展成为迫切要求的今天,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都无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和谐发展密不可分,这正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思想。

因此,科学发展应该是以绿色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绿色发展的属性与特征在科学发展观中能够完全体现出来。

二、以人为本与绿色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建立在唯物史观与自然观、唯物辩证法相统一的理论基础之上,它把以人为本和以生态为本作为自身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两者在发展理念上的内在统一,“以人为本”和“绿色发展”在理念上解决了科学发展观在贯彻落实中所遇到的实施标准问题。绿色发展理念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社会各领域全面协调、不给后代留任何难题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以人为本坚持的是以每个人的权利为基本前提,杜绝以任何名义忽视百姓权利的行政做法,发展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人,最终做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文明和谐的人文社会环境。因此,以人为本和绿色发展虽然在理念核心和行为准则上具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规范准则,但本质上都是社会发展的最终要求。

首先,两者核心理念中的最终目的相同。科学发展观是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对人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肯定,将以人为本重点诠释为社会发展之尊重人、解放人和为了人的根本意蕴。以人为本从本质上可以理解为社会的发展应该是不断地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物质文化水平,并将人的生活和劳动环境的美化和优化也纳入其中,保证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在良性的循环过程中为人提供更优质的生存基础。以人为本不管是从人自身的角度,还是从由人组成的社会群体的关系角度,其最终目标都是既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保持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

绿色发展在“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2]32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38。绿色发展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置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是对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总的要求。绿色发展重视自然界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资源小国和生态弱国的条件下,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表现为依靠“透支环境资源”为代价来发展社会经济,为保证社会的永续发展,必然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绿色发展的核心。

其次,两者都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涵。社会的发展最终为了人民群众,也必然依靠人民群众,最终的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定位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基础之上。社会的发展必然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同时社会发展的成果也必然由人民群众来分享,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享有公平的权益。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但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正如党和政府始终强调的:“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3]295。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置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事业当中来看,就是将绿色发展的涵义扩展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全面的和谐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要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2]32,三者的和谐关系往往是构成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整个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当绿色发展观上升到能够代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和特征的时候,绿色发展观同科学发展观便密切结合并统一起来,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一个重要的内涵与基本要求。

最后,两者是理念与行动的结合与统一。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不但要从历史发展的规律角度去考虑,更重要的是将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将人作为衡量标准去处理这些问题。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越来越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并且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使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将依靠人民群众而取得的社会发展的劳动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正是以人为本的充分体现。因此,以人为本很大程度上强调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终理想结果,并且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也是衡量社会发展中一切社会行为的标准,为社会的长远和健康发展提供了准确的尺度和方向。

绿色发展是一种发展模式,它是以高产出低消耗来衡量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行为之对错。工业文明使人类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已然进入到了呼唤新的文明到来的阶段,中国社会的发展在转型时期同样面临着金融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双重挑战,这就要求彻底转变传统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否则中国将很难走出经济发展的困境,很难逾越文明转型的门槛。在经历了长时间多方位的研究与考察之后,绿色发展便成为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绿色发展观念的引导下,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加快了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步伐。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经历着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不断加深,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也积极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培养。

三、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科学发展观中涵盖了国际、区域、地方以及特定界别的层面,也包括了人们在人际之间、代际之间的关系处理,以及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等方面如何协调,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考察时代背景和现实国情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在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发展了高效率、高循环、高碳汇的要求,这“三低”与“三高”的要求正是构成绿色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绿色发展的目的又可以说是人类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代际关系的协调目标来看,绿色发展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反对仅仅追求当代的GDP,追求财政收入和政府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不顾子孙后代生存之时污浊的环境、匮乏的资源和肆虐的自然灾害。所谓绿色发展并非仅仅依靠绿色、低碳或循环作为衡量绿色的标准,GDP或国民经济收入在绿色发展中也占有相当大的分量,而经济的发展却受到了科学技术、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这就是说,绿色发展涉及的社会发展的领域和范围更为宽广,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具体和完善的实现途径,最终的目的同样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绿色发展理念比可持续发展要求更加全面与进步。

第一,可持续发展寻求的是一种公平性的原则,强调同代与代际之间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公平性,它是一种机会与利益均等发展的思维模式。在区域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该以损害其他地区的发展为代价;在人际关系方面,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自然界中享有同等的权利和负有同等的义务,并且有同等的生存权;在代际方面应该是在满足当代人发展的基础之上,保证后代人的发展基础和能力。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解决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平等发展权。

第二,可持续发展寻求的是社会永久健康发展的原则。社会发展满足人类的需求固然重要,但这种满足应该是建立在限制因素的基础之上,限制因素包括人口数量、资源环境、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组织等,其中最重要的限制因素是自然资源与环境,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不停地依靠自身的智力与劳力使社会获得一定的发展,但是社会的发展无法超越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故而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不但要顾及当前利益,更要顾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经济社会的永久健康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

第三,可持续发展寻求的是全球大环境下的整体性与共同性的原则。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的特征决定了全球各国必须联合起来,使地球上的每个人均认知并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在看待全球问题上超越了传统文化与历史发展的障碍,从不同的国情角度关注了全人类的问题,探讨了全人类的共同目标问题。无论国家贫穷还是富裕,都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享有公平平等、协调持续等发展的权利,并且也必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适当调整本国国内政策和国际政策。在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可持续发展理念将人类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出了其整体性与共同性的原则。

最后,绿色发展理念是一种发展模式的转变,更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它不但要求在社会发展中重视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协调,以低碳、循环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要重视科学技术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空间布局的转变等一切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低碳和绿色并非绿色发展的全部,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程度也是绿色发展模式的重要衡量标准。

四、统筹兼顾与绿色发展理念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整个社会的发展不但要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而且要在整体社会发展中掌握影响全局利益的主要矛盾以及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突出问题,去重点突破和解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意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总览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既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又要顾及社会其他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能否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体现。时至今日,绿色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统筹兼顾与绿色发展理念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统筹兼顾依然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将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实践中的科学运用。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全局,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也必须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指导下来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全局、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各领域和各环节都必须依靠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处理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利益,促进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共同发展,协调各种影响社会前进的重大利益关系的问题时,都必须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指导下来保证社会的永续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时代的主流,统筹兼顾依然在绿色发展模式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无论是社会整体的统筹与运行,还是局部地区的管理与协调,甚至各个环节问题的解决与处理,都与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分不开,因此,统筹兼顾依然是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根本方法。

其次,绿色发展为统筹兼顾增添了实现方法与准则。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无论何时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党和政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方法。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扩展到了“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不但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同时更加重视政治、文化、生态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各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共同发展。此时的统筹兼顾在整个社会建设的整体布局中也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方法。它主张既要重视当前社会的发展,还要考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既要考虑现在发展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需要;既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遵循经济规律,还要重视自然规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既要考虑社会的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生态危机影响下的生态效益。现阶段,统筹兼顾应是既要合理实现阶段性的目标,也要重视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把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1] 习近平.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N].光明日报,2010-04-1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理念科学绿色
绿色低碳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科学拔牙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