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综合自然地理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2015-02-13 06:50陶国芳蒋兆恒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学时理论院校

陶国芳,蒋兆恒

(通化师范学院 历史与地理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整体自然地理系统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1].在高师院校地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综合自然地理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综合自然地理课程实践教学是高师院校自然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关系到新时代地理人才培养的效果.

1 综合自然地理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1 是自然地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2]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无疑对提高地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充分调动地理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野外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实践性应用型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2 是适应地理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3].

高师院校地理专业学生是即将走上中学讲台的地理老师,他们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直接影响到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进行.对高校地理课程进行改革,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适应地理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综合自然地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

2 当前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综合自然地理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比较严重,实践教学所占课时较少,甚至为零,实践的形式以实验、野外实践、讨论为主.笔者所在学校该课程理论课时54学时,实践6学时.经网络调查显示,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讲授40学时,实验14学时;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讲授46学时,讨论8学时;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讲授56学时,讨论6学时.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出现的形式一般都是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但也有的高校将综合自然地理作为专业选修课,理论课时较少,为36学时或32学时,实践课时更得不到保证.另受课时与经费限制,很多实践教学不能如期开展.

2.2 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多以简单的课堂讨论和野外实践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在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解决具体问题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地理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但仍局限于理论思考.而野外实践形式需要根据实践内容选择典型的实践区域、设计实践路线,最好的办法就是建设系统的实践基地.部属院校经费充足,实践基地建设完善,地方高校由于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实践基地建设不尽人意,开展综合性野外实践活动受到很大限制.

2.3 实践教学内容单薄

高师院校综合自然地理教学多选用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的《综合自然地理学》,依据该教材课程主要内容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科学理论与应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综合自然地理的应用研究[1].各高师院校在选用实践教学内容时多围绕综合自然地理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进行,涉及自然区划、土地科学的内容和利用综合思想分析具体问题很少,与国民经济发展联系性较差,理论与实际脱节.

2.4 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差

通过多次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发现,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虽然绝大部分学生对实践活动有浓厚的兴趣,但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一是学风问题,近年来地方院校学生普遍不愿主动学习,沉迷于网络、手机等活动,学习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起来;二是习惯问题和能力问题,现有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状态,不能主动参与和探究,不会积极思考,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差.

3 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目标与建议

3.1 改变观念,增加实践课时

进行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改革,首先就是要改变观念,调整课时安排,适当增加实践课时,将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调整到2:1,把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为了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课程学习评价方式也要相应变化.一般高校在评价时多采用闭卷考试与平时成绩两部分分别按照80%和20%的比例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和出勤.建议调整为按照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和平时成绩三部分考核,比例分别为50%、30%和20%,把传统的重结果考核变为注重对课程目标的全过程监控.

3.2 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

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可以采用课堂讨论、野外实践、案例分析、参与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方式.此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开展野外实践,尤其对缺少经费建设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地方高校而言,可结合区域特点,开展中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土地分级、分类、评价等内容的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3 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

综合自然地理应用研究的实质在于运用自然地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国民经济和其他实践任务[4-5].据此,实践教学不仅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科学理论与应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内容,还可以把综合自然地理与工农业发展、城市规划、旅游地建设、环境治理等内容结合起来,既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又锻炼了学生应用研究的能力.

3.4 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教师在讲综合自然地理应用研究的内容时,先对工农业发展、城市规划、旅游地建设、环境治理等问题进行简单介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选取一个感兴趣的选题,查阅相关资料,运用综合自然地理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课堂分组讨论或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发表对地理问题的看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与人互动交流的能力.

猜你喜欢
学时理论院校
坚持理论创新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