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图示理论下的习语翻译策略初探

2015-02-14 01:06张慧惠任俊莲
英语教师 2015年18期
关键词:褒义习语图式理论

张慧惠 任俊莲

文化图示理论下的习语翻译策略初探

张慧惠任俊莲

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思维体系、不同的价值观念,而习语作为某一语言的典型代表,研究它的翻译问题,对于了解不同民族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非常重要,是一种学习语言简便可行的方法,值得引起教师日常教学的高度重视。

图示理论;习语翻译;策略

一、习语定义

习语(idiom)是民族语言的浓缩和精华,诸多学者对其定义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习语是指某一民族语言中长期流传下来的固定的词或句,在使用时无法改变其句法或结构。具体包括成语、谚语、格言警句、俗语、歇后语等。

二、文化图式概述

康德最早提出了“图式”的概念。美国人鲁姆尔哈特完善了图式理论。一般来讲,图式由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三种类型组成(许琴英2006)。文化图式理论属于内容图式理论的范畴,它是指是某一民族中长期积累流传下来的文化意向和知识储备。

三、文化的定义

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对文化的定义较为全面,他认为文化包括历史、知识、信仰、道德、价值观、习俗和社会中某一成员能够习得的能力与习惯,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可以说,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是语言的内核。

四、中英文化的不同之处

(一)文化内核不同

世界各国文化深奥庞杂,简言之,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以及日耳曼战士文化贯穿了欧洲历史进程,是西方文化的内核,同时,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文化对西方文明也具有很深远的影响。而中国历史是由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诸子思想为底蕴的农耕文化组成的。文化内核对习语的作用十分重要,给习语提供了大量典故寓言、神话传说等方面的素材,会自然而然地将厚重的文化气息注入到习语中去。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最早来源于宋代儒学家戴复古的词,意思是没有人是完美的。“金”象征贵重。但在英语里却有另外的表达:“Everybean has its black”,由在修道院种豆子的修道士形象地表达了相同的意思。来源于佛教的“水中捞月”在英文中的表达为“to fish in the air”,由此可以看出,本体、喻体的不同形象反映了不同的人文情怀和审美理念。

(二)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侧重形象思维,西方人侧重抽象思维。比如,“熊”一词在我国侧重于“无能窝囊”等含义,常说的“熊样儿”“笨熊”等词都是贬义。而在西方,bear(熊)给人的联想往往是毅力、坚强、勇敢、强壮、活力、稳健等,谈到熊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bear(熊)内在的勇猛、坚毅、小心翼翼、体力充沛等特点,总体上是褒义的。

(三)风俗习惯不同

风俗习惯比较直观的体现在对待同一动、植物的不同态度上。比如蝙蝠在我国是“福气”的意思,在西方,往往与邪恶与黑暗联系在一起。比如,对待“狗”“猫头鹰”“猫”,我国偏贬义,西方是褒义,对待“猫”“孔雀”,我国偏褒义,西方偏贬义。对待“柳树”,虽然中西方都有悲伤之意,但西方的柳树多与“死亡”有关。对待“菊花”,我国有卓尔不群、高洁独立的意象,西方意为哀悼,是不可以在吉祥的场合出现的。

五、几种不同情况下的翻译策略

(一)文化图式对等情况下的翻译策略

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彼此交流沟通,是因为拥有相同的文化图示做基础,这是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这种相同的文化图式基础即称为文化图式对等。在此种语境下进行翻译最为准确、全面、简单易行。如:“自食其果”对应“eat the fruit of ones own doings”,“祸不单行”对应“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来得快,去得快”对应“easy come,easy go”,“熟能生巧”对应“Practice makes perfect”,“身教胜于言传”对应“Example is better than precept”,“血浓于水”对应“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还有一种文化图示呈交叉对应现象,即英文或中文中相同的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挂羊头卖狗肉”对应“crying salt,sell vinegar”,“诸葛亮”对应“solomon”,“画蛇添足”对应“paint the lily”。“万事皆通,一无所长”对应“Jack of all trades is of no trade”。

(二)文化图式相异情况下的翻译策略

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或同类事物有着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理解,产生了文化图式相异现象,极易导致翻译失误。如“moon”在我国代表着美好,在西方却代表着“恐怖”,因为西方文化将“满月”与狼人出没关联在一起。在翻译“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句习语时就有必要加注对我国月亮的美好含义进行说明。又如,牛在我国是耕种的牲畜,而西方是用马进行耕种的,“吹牛”对应着“talk horse”,“力壮如牛”对应“as strong as a horse”。如:龙在我国是褒义,在西方为贬义,所以“亚洲四小龙”翻译为“four tigers”,以免发生误解。“害群之马”应翻译为“the black sheep of family”,“拦路虎”应翻译为“a lion in the way”,“热锅上的蚂蚁”翻译为“a hen in a hot girdle”,“黄道吉日”翻译为“white day”,“无风不起浪”翻译为“no smoke without fire”。由此可以看出,在文化图式相异的情况下,应进行必要的意象转换,从而使译语更加贴切地传达源语的意思,便于读者接受。

(三)文化图式缺失情况下的翻译策略

有时一种语言所阐述的文化内涵在另一种语言中空缺,这称之为文化图式缺省,它需要译者进行大胆地、创造性地翻译,才可以做好文化的传播交流(张慧惠2015)。如“流鳄鱼眼泪”、“一石双鸟”、“连锁反应”在汉语中本来不存在,都是从英语To shed crocodile tears,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Chain reaction直译过来,现已经融入汉语当中,为国人所接受。一些基督教教义中的典故,国人不甚了解,可以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还原原文意思,如:as old as Mathuselah译成“像马士撒拉一样老(《圣经》中马士撒拉在969岁才去世)”。如: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可译为:“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kan,more delicate than HsiShih.1.Pikan:aprincenotedforhis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2.Hsi Shih: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比干”、“西施”是中国著名历史人物,但是由于存在文化图式缺失,英语读者可能不了解他们分别是智慧和美丽的象征。所以采用意译加注释方法可以很好地弥补文化图式缺失的情况,从而达到传达意思的最终目的。

引用文献

吕冰.2010.文化视角下的习语翻译研究[D].山东大学.

许琴英.2006.试论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8):194-196.

张慧惠.2015.文化图式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的影响[J].海外英语,13:65-66.

作者信息:274000,山东菏泽,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褒义习语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初探
巧用图式,添翼背诵——浅谈图式理论在古诗文背诵中的应用
英语委婉语定义的局限与演变
“点”的觉醒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