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英语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解读

2015-02-14 01:06姚海燕
英语教师 2015年18期
关键词:游记文学英语

姚海燕

美国英语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解读

姚海燕

美国英语文学对于中国形象的塑造多种多样。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与真实存在的中国文化身份有所差异,这与诸多英语文学作品中作者的立场、所持的态度、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等有一定的关系。以美国英语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为例,对美国英语文学中塑造的中国形象进行解读,促使外国人对中国形象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把握。

中国形象;英语文学;解读

一个国家的形象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内在实力。21世纪,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国家的形象显得尤为重要,它代表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环境中呈现的姿态,关系着一个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以及在世界各国人民心中所形成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国人能对自己的国家形象正确地认识和把握,那么将对国际之间开放性的交流合作和中国自身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美国自建国以来,在经济、贸易、文化上一直与中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往来,许多美国作家依据中美贸易往来的商品或美国商人的评述来描绘中国形象,如传教士、外交官等来到中国后所写的回忆录以及欧洲各国关于中国经济文化状况的作品。在鸦片战争期间,中国被列强强行打开国门,在此期间撰写的关于中国的文学作品存在许多歪曲和偏颇之处。本文将从作者的写作动机及读者对中国形象的误读等进行全面解析。

一、诗歌、游记中的中国形象

美国文学作品中有大量表现中国形象的作品,以诗歌和游记的写作形式最为常见,其中塑造的中国形象差异较大。美国商船“中国皇后”的东航之行,对于早期中美交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当时的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为美国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例如,美国革命诗人弗瑞诺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第一艘驶华商船颂》中将中国形象描述得“美不胜收”。除了诗歌外,还有纪实性、虚构性的游记文学,例如美国作家富兰克林的纪实与虚构性作品《中国来信》,用一种异国情调、原乡记忆、故国想象式的态度,塑造了一个虚拟性的中国形象,这种中国形象明显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由于作者创作动机、态度、立场、表现手法等的不同,其作品对中国形象的表现和描述也就不同,为了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形象,解读这些美国英语文学作品就变得非常必要(胡春梅2007)。

(一)诗歌中的中国形象

以美国革命诗人弗瑞诺的诗歌为例:“这令人神往的远航的终点/就是不久将至的中国海岸。”表达出诗人对中国强烈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东方物产财富和富饶繁华境地的仰慕之情。由于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繁盛,茶叶文化又享誉世界,外国人源源不断地将我国工艺精美的陶瓷运往自己的国家,我国丰富的物产及富饶繁华的经济社会状况在弗瑞诺诗人的作品中有明显的渗透和强烈的彰显(卫景宜2001)。另外,从“每一阵海风都带给你繁荣和财富/直到,东方的宝石装满了船/你才又驶向那故乡的海岸”这句诗也热切地表达了作者对东航之行给美国经济贸易上带来的巨大丰收和不凡意义的赞美之情,更表现了作者对中国的喜爱之情,也体现了作者独立的民族精神和开拓精神。从弗瑞诺诗人在诗中描写的关于中国的点点滴滴,不难看出当时中国形象在美国人心中独特、重要的地位。

(二)纪实与虚构游记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纪实性与虚构性文学是另一种表述中国形象的题材,也可称为“纪实性游记”和“虚构性游记”,纪实性游记根据作者在实际境况中的体会进行改编,真实性较强;虚构性游记则是作者根据个人的观察和评价当时的中国社会编撰而成。在游记作品中,对中国形象表述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美国作家富兰克林的《中国来信》,这部作品是虚拟性游记,作者虚构了一位英国水手,并借助这位英国水手的视角,描述了当时中国对于宗教的信仰,政府官员对于偷窃、犯上、不孝等行为的惩罚措施,中国女人裹脚的现象,饮食风俗习惯等各方面形象的表现,而在阅读这部作品时,人们可以明显感到作者对于中国各种现象及文化风俗的一知半解。例如,他借助英国水手的眼光,发现中国人也有像他们国家一样的宗教信仰及教堂,但是中国人拜神都只是在家里,基本不去教堂,其原因是节省供给神职人员的费用。

二、中国形象中对诗歌、游记作品的解读

首先,从美国革命诗人弗瑞诺创作的《第一艘驶华商船颂》的文学评论角度看,其思想内涵和修辞技巧都没能深刻体现,但是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中国古老悠久的历史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富饶壮丽的山河景象、富饶繁华的社会经济状况等美好典型的形象,为美国人独立创业和美国社会发展的动机起到了灵感上的烘托和启发作用(熊洁2014)。

其次,富兰克林创作的《中国来信》围绕着英国水手在中国监狱里的经历展开。表面上,人们很容易认为这是一个关于描写冒险故事的游记文学作品,可是它的情节没有过多的曲折性,也没有使用高超的修辞手法。作者以虚拟主人公的视角去评价和分析异国的风情面貌以及人情趣事,难免会显得有些片面和唐突。因此,富兰克林通过另一种高明的方式,完善了作品的片面性,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读性,即虚拟主人公,并将这个虚拟人物在中国的见闻、感受以及旅途情况介绍给一位叫斯本的先生,然后由这位先生通过书信的方式传达给了作者,这使富兰克林成为了中国真实形象的见证者。这种道听途说的观察角度和拐弯抹角的叙述方式巧妙地遮掩了他对于中国形象的不确定性和片面性,也因此加深了这部作品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三、国家形象与英语新闻语篇

英语新闻语篇是传播中国形象的主要途径与手段之一。现阶段,国际发展形势以西方国家为主导,西方各国的传播能力远远大于中国的传播能力,而薄弱的国际传媒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良好形象的塑造,西方国家运用英语新闻语篇,肆意歪曲中国形象,使国人倍感耻辱。英语新闻语篇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和互联网新闻,也包括短讯、报道、特写、编者按等。其塑造的扭曲的中国形象对我国的发展和国际交往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作为一名中国人,要重视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形象的歪曲塑造,并将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传播出去,正确认识自我,对于各种英语文学与英语新闻语篇中塑造的中国形象进行有效解读和正确把握(于海斌2008)。

结束语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也尤其关注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这是一种天然的、实际性的主动感,具有自然、本质的始向。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辉煌与阴暗交错的历史天空下,中国在西方国家心目中的形象可谓天冠地屦,这与英语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中国形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通过对英语文学中中国形象的剖析,可以深刻体会到由于社会地位、历史背景、文化界域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形象的塑造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国人应该以客观、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我国古老的文化与历史文明。

引用文献

胡春梅.2007.美国华人英语文学中的中国书写[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4):33-38.

卫景宜.2001.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

熊洁.2014.探析英语文学中的形象分析[J].校园英语,(28):255-256.

杨华.2012.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山东大学.

于海斌.2008.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内蒙古师范大学.

作者信息:213164,江苏常州,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游记文学英语
我们需要文学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