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山地旅游发展战略思考

2015-02-28 17:50王丹竹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黔西南州山地景区

王丹竹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黔西南州山地旅游发展战略思考

王丹竹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山地旅游是黔西南旅游的特色。黔西南山地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复合性、原生态性等特征。开展山地旅游研究,有助于实现地区民族经济效益。要充分分析黔西南地区开展山地旅游的主要限制因素,有针对性地加强政府主导,制定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完善基础设施等。

黔西南州;山地旅游;旅游资源

黔西南州是贵州省最典型的山地地区,并以其凉爽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山地旅游景观在全省乃至全国旅游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随着大数据战略以及大健康产业政策的实施,将助推黔西南州旅游的发展,在未来的一段时期里,黔西南州的山地旅游将迎来又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为此,进行必要的山地旅游研究,有助于为黔西南州山地资源寻找到合理的利用方式,丰富相关山地旅游开发理论。开展山地旅游,将石漠化地区丰富的山地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有助于当地居民收入的提高,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推动黔西南州山地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一、黔西南州山地旅游

1.山地概况

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低纬度,中海拔,东西长210千米,南北宽177千米,属珠江水系南北盘江流域,山脉众多,层峦叠嶂,绵延纵横。州府兴义市,其东南部有万峰林,气势宏大壮阔,山峰密集奇特,整体造型完美,被不少专家和游人誉为“天下奇观”。鲁布格云湖山云山雾海烟波浩淼,俯视云海,天高云低,景区气候温和湿润,有着极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岩溶生态景观。贞丰双乳峰是喀斯特的峰林绝品,是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这里的布依族群众一直把它当作“大地母亲”和“生命之源”来崇拜,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奇峰”。黔西南州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地表破碎,岩石节理发育,土壤孔隙发育,生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好,自然资源极其丰富,被地质学家誉为中国第二个“金三角”。

2.山地旅游资源

黔西南州山地旅游资源在全省旅游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大多数级别高、质量优的风景名胜区、景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都位于山地地区。截止到2009年9月,全州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AA级工业旅游示范区)1个;全国唯一少数民族婚俗博物馆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全都是山地型旅游景区,均处于山区。由此可见,在黔西南州发展山地旅游是占有绝对优势的。

(1)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黔西南州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热量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终年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州土地面积16804平方公里,山地占53.8%,森林覆盖面积高达48.7%。境内地形起伏大,类型多,过渡性显著,由此导致了一系列其他因素的变化,使水文、土壤、植被具有复杂性,内部差异明显,山川秀美,景色迷人,在连绵高山和起伏丘陵中还有令人惊奇的奇峰、异石、溪谷、溶洞、清溪、飞瀑、温泉等特色旅游资源,为开展登山、攀岩、洞穴探险、汽车越野、山地自行车等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条件。

(2)人文旅游资源丰厚独特

黔西南州多山,交通不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独特的地域条件下,形成古朴的民风和多彩的民俗。黔西南州是布依族和苗族的主要聚居地,拥有独特的布依族苗族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境内有大量战国至汉代历史文化遗存,还有十分丰富的摩崖石刻,这些都是山地旅游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黔西南州山地旅游开发历史较晚,人文景观保持较好,各种独特的古建筑、古民居得以保存,兴义府试院、五省会馆、何应钦故居、刘氏庄园、布依族古民居等。黔西南州也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旅游地,留下许多革命活动的遗址、遗迹和遗物。其中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抗战历史文化背景,吸引了不少省内外游客,成为贵州西线红色旅游的一个亮点。

二、黔西南州山地旅游资源开发的限制因素

黔西南州山地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类型多样,但是由于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市场的辐射范围又非常有限。经营方式传统,旅游资源大多零散分布,核心吸引力不强,未形成一定的产业链,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产品贫缺且不成体系,因此在进行山地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限制因素,其中最突出的体现在以下方面:

1.区域形象识别度较低

所谓区域形象,就是一区域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的认识与评价。笔者主要讨论外部公众对黔西南州区域形象的认知和评价。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黔西南州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长期落后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形象有很重要的影响,因而黔西南州在外界的知名度较低。近年来,政府采用各种手段宣传黔西南州形象,但却没能有效地向外界展示“黔西南州元素”。区域形象识别度低不利于黔西南州山地旅游整体形象的推广,也很难做出黔西南州山地旅游的特色。

2.资源较脆弱,易破坏难修复

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黔西南州很多地区的喀斯特地貌仍处在不断的演化之中,荒漠化、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依然相当脆弱,该区域山地旅游资源景观的独特性与脆弱性是并存的,稍不留意就很容易打破这种平衡,导致景观的破坏,威胁到该地的生态环境安全。所以在开发时一定要把保护放到首位,做到可持续发展。

3.旅游资源季节性强,旅游项目单一

黔西南州很多景区旅游消费的季节性很强。比如安龙招堤,功能仅限于在夏季赏花,吃农家饭等娱乐项目,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的游乐方式。每年荷花开的季节,也正是黔西南州雨季的开端,花期和雨季重合,因而,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人满为患,住宿、餐饮等配套都跟不上,大量的游客拥挤于有限的空间,事实上很难体验到赏花的乐趣。花期一过,游客稀少,整个景区进入漫长的旅游淡季。景区的基础设施大量闲置,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究其原因,黔西南州很多旅游景区的综合配套设施不齐全,山地旅游项目的发展也比较受限,品种也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围绕景区的特色项目而构建的旅游综合体。

4.景区基础设施落后

绝大部分山区的经济发展缓慢,经济较其他发达地区贫困落后,故黔西南州山地旅游景区所处地方经济尚不发达,各山地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条件差,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等与其他地区仍有很大的差距,山地特有的地形地貌也大大增加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和成本。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许多建筑因年久失修,较为破旧,修复力度不够,接待设施差,接待能力不足。

三、发展黔西南州山地旅游的对策措施

1.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在黔西南州发展山地旅游,仅仅是少数旅游者特有的享受。它还没有上升到主流市场,成为服务于地区经济、民族经济、弘扬民族文化、解决地区就业问题的主导旅游产品和地区支柱产业。要发展山地旅游,首先必须积极宣传,扩大影响;其次,要对山地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按“突出民风民俗、扩大就业、保护原生态、合理布局”的原则,对黔西南州山地旅游发展作出科学的规划。在开发的过程中要紧紧依托现有条件,规划一些山地旅游项目,比如在马岭河峡谷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规划观景台,让游客感受峰峦巍峨、怪石俊秀的峡谷风光和石漠化的荒凉之美。再如在峡谷随处可见的悬崖绝壁上规划攀岩、探洞等旅游项目。总之,要做到因地制宜,边开发边保护。

2.坚持可持续发展

保护山地环境、山地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并使它更具魅力,为我们创造更多财富,这是自然和历史的责任,因此,必须在全民中广泛深入地开展保护环境和保护文化的宣传教育,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的威严。在山地景区开发中,往往会进行破坏大量森林植被、开山修路、平整土地修建度假区等毁灭性的活动。如果在事前没有预先进行科学论证,大规模的建设甚至会引发泥石流、滑坡、崩塌等严重的地质灾害,毁坏景区乃至危害游客生命安全。其次山地旅游景区有些是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甚至是世界遗产地,除开发作旅游功用外,其重要的功能在于科学保护价值,这些山地资源应该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因此,应该在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来开发保护山地旅游资源。

3.突出特色,多类型旅游模式发展

黔西南州不仅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还有历史悠久的文化景观,也有科学技术智慧结晶的石漠化治理景观,所以,我们可以对自然观光游、民族风情游、山地户外运动游、科普教育基地游等多种旅游形式共同开发,形成合力,增强黔西南州山地旅游的吸引力。

4.完善基础设施

近年来黔西南州的交通、旅游基础设施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仍需要加强细节设施的建设,由于山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发展山地旅游难度也就更加大,而山地旅游区设施建设投入较大,有一定风险性,所以在开发山地旅游的前期应该由政府、开发商对交通、通讯、环保、能源等方面的设施进行投资和建设。同时,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深处大山之中,要让它们能被游客所观赏,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山地资源特点设计公路、游步道、索道等设施。

[1]JamesHigham.Tourism and develop ment in mountain regions [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4):491-492.

[2]郝革宗.我国山地的旅游资源[J].山地研究,1985(02).

[3]鄢和琳.川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规划设计[J].山地学报,2001(04).

[4]王瑞花.云南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保护策略[D].昆明理工大学,2005.

[5]胡叶星寒,陈晓红.国内外山地旅游研究综述[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03).

责任编辑:杨昌勇

Mountain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Qianxinan

WANG Dan-zhu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Mountain tourism is the feature of Qianxinan tourism.Diversity,compound,original and vulnerability are the feature of Qianxinan mountain tourism resource.Carrying out the research of mountain tourism,it is helpful to realize the national economic benefit.The main limiting factors on the basis of the full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tourism in Qianxinan,puts forward som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government leading,scientific planning,outstanding features,and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Qianxinan;Mountain tourism mountain;Tourism resources

1009—0673(2015)06—0026—03

F592

A

2015—10—08

王丹竹(1982— ),女,贵州普安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经贸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学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黔西南州山地景区
山地草甸
黔西南州安龙县“十四五”石材产业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摘牌”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某景区留念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