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捉妖记》对中国古典妖神文学的再创造

2015-03-01 03:21程苏娓
电影评介 2015年19期
关键词:捉妖记人妖古典

程苏娓

论《捉妖记》对中国古典妖神文学的再创造

程苏娓

电影《捉妖记》海报

中国国产电影影片在近几年来,不断涌现出“黑马”作品,如《泰囧》《致青春》以及《大圣归来》与《捉妖记》等等。如果说《大圣归来》让观众们纷纷称赞,那么《捉妖记》的成功也绝非偶然。通过对中国古典妖神文学的再创造,这部影片一经上映便引起好评如潮,票房井喷令人出乎意料。影片的成功,源自于多个层面,包括高超的动画特效、魔幻的视觉效果、紧张的情节过度,以及动人的情感、优美的旋律,特别是影片的主人公胡巴,更是通过创新的形象感染着每一个观影者。作为华裔导演许诚毅的精心制作,《捉妖记》中对中国古典妖神文学的再创造,深藏着各种哲学理念和主题思想,值得深入的分析与研究。[1]

由蓝色星空影业有限公司、安乐影片有限公司以及北京数字印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电影《捉妖记》(Monster Hunt),汇聚了一线明星演员,包括白百合、钟汉良、井柏然、吴君如以及曾志伟和姜武等,更有特别嘉宾姚晨和汤唯的友情客串。作为一部喜剧奇幻电影,《捉妖记》自2015年7月16号上映以来,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捉妖记》的故事原型,包括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著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宅妖》故事,以及我国古代先秦典籍《山海经》。影片主要讲述了懵懂少年宋天荫在阴差阳错的背景下,“怀上”了妖神的儿子小妖王胡巴。与此同时,葛千户花重金悬赏小妖王胡巴。捉妖师霍小岚为了获取赏钱,与宋天荫开启了一段奇幻的冒险之旅。期间,小妖王的诞生、妖与人的情感升温,以及捉妖天师霍小岚与宋天荫之间的微妙情感纠葛不断推进。伴随着胡巴降生后一个巨大秘密的出现,让男女主人公不知所措,也使得奇幻的冒险之旅更加曲折离奇。

一、对中国古典妖神文学的再创造——“胡巴”形象

(一)成长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经历了自我认知、他人认知与社

会认知后,人才会逐渐形成自我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这就是成长的经历。[2]客观而言,人类永恒的追求,就是不断的成长。通过《捉妖记》故事的呈现,可以看到小妖王胡巴、捉妖师霍小岚与宋天荫的成长。胡巴,这个一出生非常调皮且以喝血为生的妖神,有着和人类小孩一样的灵性与顽皮劲儿。在“爸爸”宋天荫和“妈妈”霍小岚的照顾下,小胡巴的成长经历了多重的磨难与考验,它不再喝人血,也懂得了亲情的表达,十分珍惜家人般的感情。当胡巴最终成长为能够与天荫一同携手对抗坏妖怪的妖王形象,不得不让人对“妖”这一形象的态度发生转变。

成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与经历的碰撞,在影片中,胡巴的成长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成长离不开霍小岚与宋天荫,也离不开各种遭遇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

(二)正义

“正义”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各种事件发生时,正义如何定义,绝对的正义是否存在,还需要进行深入的考量。从胡巴出生后的吸血本性而言,以及妖族祸乱事件而言,对待妖族的正义是值得怀疑的。但是从宋天荫父亲——宋戴天对妖族的保护,以及四钱天师向救他的妖报恩来说,值得怀疑的正义成为了毋庸置疑的正义。所以,客观而言,正义在影片中往往需要辩证来看待。影片中妖神所体现的正义,超越了人妖两界,而在宋天荫的村落内,人与妖的情感融合,也彰显着正义背后的深刻寓意。影片中其实也通过人捉妖、吃妖的行径,反映出了人心所谓的“正义”,往往也并非表面所彰显出的正义之意。[3]

(三)人妖关系

从古之秦朝到近代之清朝,中国古典文学小说、民间故事中,便经常涉猎“人妖关系”之主题。该主题类文学,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地被传承,或是人与妖的情,亦或是人与妖的祸等等,文学故事的核心皆源于此。例如《西游记》中的魑魅魍魉、各路小妖;《聊斋志异》中美若天仙的众多女妖等等。影片《捉妖记》中,人与妖的关系也体现在诸多方面,例如宋天荫从对村民的害怕到保护,是宋天荫对人妖关系的再次认识;对胡巴的逐渐关心与情感升温,是霍小岚对人妖关系的再次理解;对妖精夫妇的追杀到保护,更是四钱天师罗刚对人妖关系的大彻大悟。[4]

通过对中国古典妖神文学的再创造,导演许诚毅对《捉妖记》中的人妖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基于普世自然的万物平等观念,影片中传导的是一种生来平等的理念,强调人与妖关系的自然和谐,到底孰正孰邪,唯有自然观的呈现才是最真实的写照。现代社会强调人文主义文化,而这样的一部影片就是对这一文化理念的深度阐述,以人为本的发展宗旨,并非单纯的将人作为至高无上的存在,而是要像影片中人妖关系的处理一样,通过自然的和谐共处,才能够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二、对中国古典妖神文学的再创造——卡通化的动画造型视觉设计

(一)与影片整体风格相符合

取材于中国古典妖神文学故事,《捉妖记》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在动画造型视觉设计方面,则需要加之以虚构化的美感,给予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在妖神形象的创作上,可以有很大的创作空间,但绝不能毫无顾忌、天马行空。影片中胡巴的形象颇具喜剧质感,这与影片的喜剧主题风格不谋而合,但是整体的胡巴又有着妖的形象特性,一方面卡通化的形象符合妖的定位,另一方面也与整体画风相融合。这样的再创作形象,通过真人结合拍摄的方法,强化了观众的全新视觉体验。[5]

(二)卡通化的动画造型

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胡巴的形象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也各不相同,但是通过整理网络的评价,大众对于胡巴的形象非常的认可,认为这个妖神的形象虽然超脱了人们以往心中的传统妖神,但也符合人们的预期,非常接地气,也非常的讨人喜欢。追溯胡巴的原型,导演许诚毅在创作之时参考了《山海经》中诸多的鬼怪形象,并最终选择了具有别具一格气质的六足怪,并通过与萝卜形象的结合,呈现出了一个非常呆萌的现代“妖神”。与影片中“血妖”的造型相比,胡巴的“妖”气质明显不足,然而从整体的外形上,两者却十分相近。

三、对中国古典妖神文学的再创造——东方化的动画造型视觉设计

(一)造型来源于东方

与萝卜形象相似的胡巴,其原型绝非是真正的“萝卜”,而是先秦古典《山海经》中的神鸟“帝江”。

这也就彰显了胡巴东方审美的特性,与西方好莱坞神话故事的妖之形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山海经》中对于“帝江”的描写:“六足四翼,浑沌无而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而胡巴即帝江的衍生形象,通过对中国古典妖神文学中个性化形象的颠覆,让观众可以更多地了解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品鉴与经典妖神麒麟、青龙和白泽等形象不同的审美趣味。[6]

(二)中国风的画面感

无论是片头的画面还是片尾曲的呈现,《捉妖记》的中国山水画面从一而终、始终贯穿。并且影片中中国风的画面感,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在妖的形象呈现上,影片中“血妖”动画形象的呈现,与小妖王胡巴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巨大无比的体型和“凶神恶煞”气势,无疑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巨妖的经典形象。从景色的环境营造来看,中国的山水元素显而易见,竹林、阁楼、小桥与流水、村落等环境的刻画,无一不在呈现着中国风的审美特色。当多种中国风元素完全融入到影片的画面中,会使得影片的画面感更加强烈,更符合东方观众的审美需求。

四、对中国古典妖神文学的再创造——CG、3D化的动画造型视觉设计

(一)CG技术的运用

所谓CG电影(Computer Graphics Film),即采用了CG技术的影片,其定义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区别。而影片《捉妖记》就是广义上的CG电影,其定义是在真实情境中真人进行表演拍摄,同时穿插了一系列的虚拟角色、特效和场景。通过虚拟角色、特效及场景与真实人物场景的融合,使得影片让人们真假难分,强化了现代化的视觉享受和视觉体验。无论是《捉妖记》中的小妖王胡巴形象,还是中国古典妖神文学中经典的巨型妖怪“血妖”,均源自于CG技术的呈现。如果没有技术的特效,则影片便无法呈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为了更好地对胡巴形象进行创作,对影片中动画人物形象进行设计,《捉妖记》制作公司还特别邀请了《盗梦空间》《侏罗纪公园》与《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盗》的两组制作人加盟,通过顶尖团队的介入,使得影片的人物形象更加逼真,视觉效果更具有真实性。

(二)3D技术的运用

除了CG技术的应用之外,为了更好地创造影片中各色妖的形象、打造影片视觉效果,《捉妖记》影片还采用了先进的3D成像技术,利用人生理视觉差的理论,摆脱了人们传统的观影方式,以更立体化的效果呈现,强化了影片的真实性,让观众可以更清楚、更清晰的看到影片中的卡通形象。特别是在IMAX3D版本中,观众在《捉妖记》的观影过程中,不仅可以体验身临其境的快感,同时还可以感受真实的人妖大战场景,近距离接触中国古典妖神文学的再创造形象。[7]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对中国古典妖神文学的再创造,电影《捉妖记》构建了一个更为现实、更具有普世观念的人妖共存世界,随着小妖王的不断成长以及人妖关系的矛盾激化突出、情感逐渐升华,使得影片的主题自然而然流露。透过胡巴这一生动形象的呈现,导演更好的传递出内心的万物共生理念。影片中针对中国古典妖神文学形象的再创造,其实更像是一种突破,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妖之形象,提出了正义的辩证看法。由此可见,影片的成功,除了动画形象的传神之外,更有着多方面的文化要素与文学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孙梦.捉妖记:完整地讲好一个故事[J].商周刊,2015(17):72.

[2]周雯.《捉妖记》:真人与动画的奇幻之旅[J].当代电影,2015(8):33-36.

[3]孙琳.源自东方的世界公民——许诚毅和他的《捉妖记》[J].影视制作,2015(8):16-18.

[4]陈晨.萌妖“胡巴”是怎样炼成的——《捉妖记》视效制作揭秘[J].影视制作,2015(8):19-24.

[5]紫萱.电影《捉妖记》高票房背后的电影市场[J].中国电影市场,2015(9):17-21.

[6]杨会.魔幻现实的正喜剧——《捉妖记》的多维解读[J].电影评介,2015(14):14-16.

[7]山宗.捉妖记:不是有妖的都叫奇幻[J].齐鲁周刊,2015(29):45,44.

【作者简介】程苏娓,女,福建福州人,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与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捉妖记人妖古典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与人妖共舞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叫魂:一场乾隆主演的“捉妖记”
营销作辅,内容为王
北美权威票房网不认《捉妖记》
满街都是人妖晃
闲话人妖
方方面面说人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