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杂志一群人

2015-03-13 04:03陈萍
中小学德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品德德育班主任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

美国诗人狄金森的这首诗道出了人们对书的赞美,也道出了我与《中小学德育》(原《小学德育》)的情谊。是的,一群人,编出了一本高品位的专业杂志,没有船桨,却能载你大海畅游;没有翅膀,却能带你蓝天翱翔……在我28年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阅读她,为她写稿,参与他们组织的活动,进而与编辑们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二十多年来,杂志名称更换,新老主编更迭,编辑人员更替,时光慢慢流逝,而我与她的这份情谊不变,她是我专业成长的良师益友。

因课结缘,为推进中国品德课改找寻样本

2003年10月10日,我接到时任《小学德育》主编徐德卿教授电话,邀请我参加全国小学德育优秀成果评选总结颁奖会,并上示范课。我深知这是一次好机会,于是说:“好啊,我一定带一节课来。”“不,不,我们就是邀请你本人来上课。”徐教授的广东普通话温和但坚决:“这次教育部的领导要来。我们希望你来,是因为你集优秀的一线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国标本品德教材作者和重点课题主持人身份于一身,你来上一节课,为全国新课改品德教学做出个样子,也让部领导了解品德课改的现状……”我只好答应了。

一方面,《小学德育》是我成长起步的摇篮。我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在《小学德育》发表的,近几年每年都有论文在那儿刊出,我心怀感激。另一方面,我被徐德卿主编对德育课改的责任心感动了。

《小学德育》的邀请,让已经当了多年教研员的我重返讲台,重回课改第一现场。我执教了自己编写的《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说课时间规定15分钟,当我按时交还话筒时,会议代表喊起来:“我们还要听……”“陈老师再说一会儿!”主持会议的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教科院王玲老师感动地说:“我快退休了,主持这么多年会议,第一次听到有人喊着还要听。陈老师你说吧,我们不限你的时间了……”徐主编手持相机坐在听众席负责拍照,但他忘记了拍照,和代表们一起抹起了眼泪。教育部一位副司长说:“要问什么是有效的品德课,陈萍老师的课就是我们期待的……”

有多少人为了我?在广州大厦的课堂上,我和上课的老师们一起收获着掌声和喝彩。但我分明看到,主办方《小学德育》杂志的全体编辑们热情的笑脸,辛劳的付出。他们为全国500多位代表搭建了这一个交流的平台,在课改刚刚推进时,为品德课程的改革探寻路径找寻方向。

有多少人为了我?我被邀请给全国高等院校国家级培训授课,教育部全国教学工作会议播放了这节课的光盘,并发放全国各省;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评价说:“我每讲品德课程,必放陈萍老师的《有多少人为了我》,这节课是永恒的经典……”

广州会议后,杂志社派出谢光灵和徐向阳两位编辑来到扬州,对我进行专访。我说:“不用采访我,去看看我的课题团队吧,他们更值得你们写。”我领着他们去了我主持的省重点课题“品德课程中的学生主体活动探究”子课题学校。他们在育才小学、汶河小学、梅岭小学等城市学校和教师学生们交流,作为专业记者,我看到他们的眼睛时时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徐德卿主编随后也赶到了扬州。他说:“可以看看普通学校吗?”我们走进外来务工子弟学校跃进桥小学,我发现他们眼睛一次次湿润了。“咱们先不要走了,看来这里有太多值得采访的。”徐主编说,“能带我们看看农村学校吗?”

我又带着他们驱车赶往江都真武镇和高邮城北乡。一路风尘仆仆,非常辛苦,但我们在路上热烈讨论,一路欢歌笑语,渐渐熟悉起来。在这里,他们白天采访,晚上讨论整理思路,布置次日采访计划。看到他们如此敬业和专业,我的心里油然而生敬意。之后,我们又驱车来到运河边,乘上小火轮渡过运河,走上了最基层的品德课程课题研究学校金灯小学。在那儿感受到了渔村孩子的真诚和教师们的坚守,热情鼓励他们继续探究。

回到扬州已是一周之后。徐主编说:“我们要在杂志上首开地方专版,来报道陈萍和她的品德课题团队。”一个月后,专访稿《走近陈萍》刊出。再一个月后,《小学德育》又大篇幅整体报道了扬州的品德课程改革情况。

以文会友,携手推进品德与公民建设

2008年4月,我正拖着行李箱在珠海拱北关口张望。“陈萍老师——”循着一声呼唤,我一眼看到了《小学德育》新任主编王清平老师。我心里一阵感动。教育部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澳门编写《品德与公民》教材,我和王主编已在北京合作好几个月。现在,我们要一起去澳门讲解教材,听说我不熟悉路,她专门在关口等我呢。

澳门教育暨青年局会议室,一周时间,王清平老师和我并肩而坐。一开始,我们和澳门专家及教师的沟通并不顺畅,我们每天都一起工作到凌晨1点多钟。回到宿舍,我们一边反思一天的交流,讨论第二天的内容,一边互相按摩僵硬的肩颈,仿佛患难与共的姐妹。几天里,王主编开阔的视野、清晰的思路、温婉的表达,让我读到了德育人的内在美丽和智慧。

2010年1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与《小学德育》联合主办“德育创新与学校品牌建设研讨会”,王老师邀请我去广州讲学。我们一起走进学校倾听班主任讲自己的育人故事,和教师们互动点评,一起走进南海中学,讲座讲学。我们一起为老师们的教育故事感动落泪,一起为老师们创造性的劳动鼓掌叫好,为拥有共同的教育梦想而欢欣鼓舞。那一次,王清平老师把《小学德育》“品牌工作室”特约研究员的聘书郑重地交到我的手中。我知道,我们又一起踏上了新的合作征程。

相互扶持,点燃中国班主任专业发展之梦

2014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年会在扬州召开。14日,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谢光灵老师提前来到扬州,也带来了已经更名为《中小学德育》的朋友们的一份祝福。

多年来,谢光灵老师一直负责“名班主任大讲堂”活动,这是班主任研究活动中最受关注的活动之一。几个月前,谢老师就开始指导全国的报名选手准备材料,这次因为是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大会,全国报名选手有50多名,但大会最多只能安排10位老师上场。为保护全国代表的积极性,从中午2点一直到晚上11点选拔结束,组委会公平公正地遴选好了大会演讲人选,之后,谢老师又开始组织老师们按照“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逻辑思路进行编排与打磨。

16日,成立大会在邗江中学大礼堂隆重召开。礼堂外的小会议室里,谢老师不厌其烦地指导选手们演讲,帮助他们提炼主题,精选内容,定位表达风格……很多会前打过谢老师电话的班主任都表示一定要见一见这位幽默风趣的“谢谢光灵”老师;很多接受过谢老师指导的班主任都觉得自己的认识得到了提高,更加热爱德育工作,更加喜欢《中小学德育》杂志。

佛曰:前世百次的回眸,才能换得今生一次的擦肩而过。二十年多来,我因为投稿而和《小学德育》《中小学德育》结缘,因为上课而与编辑部的老师们见面,因为共同的项目而并肩作战,因为共同的追求而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份情谊已成为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猜你喜欢
品德德育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夸夸我的班主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