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逃课角度分析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引导

2015-03-14 01:50
长江丛刊 2015年28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政治

刘 丽

从大学生逃课角度分析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引导

刘 丽

【摘要】大学生逃课是我国高校教育多年以来一个未能解决的问题。本文希望从学校管理和学生认知等方面探讨大学生逃课的的基本动因,并基于大学生逃课这一角度来说明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引导,希望对这一长久以来的问题加以控制和解决。

【关键词】显性逃课隐性逃课大学生高校心理思想政治引导

一、显性逃课与隐性逃课

逃课也分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显性逃课是指在未经正式请假或教师批准的状态下未出席课堂现象。而隐性逃课则是指通常所说的课上“打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听课或睡觉等现象。无论是隐性还是显性逃课,在我国高校所表现的状况都很严重。在2014年北京市十所高校的随机调查中就显示,在2000名大学生中(男女各1000名),逃课情况如表1.

表1 北京市十所高校(2000名大学生)显性隐性逃课数据统计表

由上表1数据可知,北京市十所高校的逃课率从大一到大四呈现上升趋势,而且隐性逃课率远远高于显性逃课率,这说明大学生的心态和学校的管理持续水平都出现了问题。许多大学生到大三大四面临毕业、择业等压力都可能让他们选择放弃一些课程,但是在逃课的诸多理由中,其它影响大学生逃课的主要因素也有很多。在调查中,从未逃过课的学生仅有1.5%,所以本文有必要从各个角度研究一下大学生逃课的主要动因[1]。

二、大学生逃课的主要动因

(一)学校管理

首先,高校对学生逃课没有刚性的处理制度,几乎所有高校都将出勤率和学分、期末成绩挂钩,但是这些并不能阻挡某些逃课恶习成瘾的学生逃课,无法形成约束;其次,大课堂教学,教师难于管理。大学教学都是大课堂教学,教师难于也无心管理学生,所以学校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不够也是逃课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三,考试制度不合理,高校在考试制度方面明显不如中学合理和严格,许多学科考试也都以结业论文和作业情况作为评价标准,这不会影响部分学生平常的逃课现象。

(二)学生心理问题

第一,心理状态影响听课状态。许多学生存在心情抑郁状况,有些甚至疏于和同学、老师之间的交流,所以这也成为了这些学生逃课的“情绪理由”;第二,从众心理。从众是人类在真实或想象状态下基于群体影响的压力,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和大多数一致的行为心态。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容易动摇,所以极易出现从众心理而逃课;第三,大学生处于青春躁动期,存在一定逆反心理,如果他们对课程内容、教师的态度和讲课风格不喜欢,亦或是学校的严格管理,都会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从而造成逃课现象的出现[2]。

三、基于逃课角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引导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引导,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让他们认识到事物的科学观点方法和正确的教育理念。从课堂上的各门知识树立他们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宏观讲,高校教育在注重学生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人文教育。尤其是在认知性的思想教育方面,要从根本目的上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使学生形成一种客观的、科学的观点来观察每一样事物,解决每一个问题。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各方面思想与心智都不够成熟,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态度,帮助他们分析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问题,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这也是从思想政治引导方向侧面影响他们正确理解大学学习和生活的一种好途径。

(二)推动综合素质教育进程

第一,在大学生刚一入学就为他们开展入学教育,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入学教育内容可以包括对学生人生目标的树立、社会责任感的树立以及其它一些专业的思想教育。通过教师和学生会等组织多方面解决入学学生所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帮助他们在大学建立一个好的起点,提高自我价值;第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建立各种体育社团、文艺社团和科学社团,丰富他们课堂之外的业余生活。社团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们学习某一个项目,而是帮助他们在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誉感和责任心,培养他们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精神;第三,也要让他们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学会自觉的用纪律、法律和规章制度甚至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言行,换言之就是建立他们的自律意识,这对于大学生心智成长也是极有好处的。

四、总结

除上述内容外,学校方面也要完善和丰富自我,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建立开放、创新和平等的教育环境。当高校能够培养一个有理想、有责任心且有自律精神的大学生时,逃课现象自然也会随之减少。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个人都应该拥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追随正确的思想政治引导,提升自己的觉悟,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乔颖,李涛,田杨等.大学生逃课现象原因与对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3):78-80.

[2]陈刚.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动力分析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8):84-88.

(作者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政治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