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辅助通气治疗高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疗效观察

2015-03-14 08:37江漫春
重庆医学 2015年34期
关键词:肺源肺动脉心脏病

曾 颖,刘 茜,秦 燕,江漫春

(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病科 400014)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在慢性肺部疾患基础上发生的以右心室及右室流出道结构与功能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特殊心脏病类型,合并心力衰竭的高龄患者因病因复杂、临床并发症及合并症多、病情危重,及时积极治疗具有积极意义[1]。本研究旨在探讨短期使用无创辅助通气联合常规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及证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1~12月本院老年病科收治的85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完成研究者共81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常规治疗组(BiPAP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BiPAP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82.0±7.2)岁;对照组41例,其中,男22例,女19例,平均年龄(85.1±6.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资料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pH<7.35、PCO2>70mm Hg、肺性脑病、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1.2.1 BiPAP组 在常规治疗(包括持续性低流量氧疗、抗感染、祛痰、平喘等口服或雾化吸入治疗)基础上加用飞利浦伟康公司生产BipapVision呼吸机,治疗时间2周,通气模式S/T,

IPAP由8cm H2O开始,经过15~20min逐渐增至合适的水平,一般不超过20cm H2O;EPAP设置4~8cm H2O;呼吸频率设置12~18次/分,吸呼比1.0∶1.5,吸氧浓度设置为35%~45%,合理谨慎地调整呼吸机参数,以患者能够耐受及坚持为临床标准,患者除饮食、咳痰时间外均使用呼吸机。

1.2.2 NT-proBNP水平测定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罗氏E411,产地:德国)。

1.2.3 肺动脉收缩压测定 心脏彩超检测仪(飞利浦IU22,产地:荷兰)。

1.2.4 血气分析测定 血气分析仪(西门子RAPIDPOINT 405,产地:德国)。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后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无创辅助通气治疗前、后心功能相关指标及肺动脉压变化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B型利钠肽前体Ⅱ、肺动脉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BiPAP组降幅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无创辅助通气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的变化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PaO2、SaO2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同时PaCO2降低,但BiPAP组与对照组比较变化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无创辅助通气治疗前、后心功能相关指标及肺动脉压变化比较(x±s)

表2 两组患者无创辅助通气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的变化比较(x±s)

3 讨 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特殊的心脏疾患,起病缓慢,病程长,主要特征是由于反复气道炎症而导致气道阻塞、肺循环血管收缩、血管壁重构以及原位血栓形成,随着病程的进展导致右、左心室负荷增加,尤其是右心室增大及肥厚,最终造成右心功能衰竭。高龄患者因机体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逐渐降低,病情更复杂,治疗棘手,病死率高[2]。

无创正压通气技术作为治疗呼吸衰竭的主要措施,通过增加平均气道正压,降低上气道阻力,增加肺泡充盈;维持功能残气量和减少肺内分流,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减少吸氧量,改善氧合,增加肺顺应性,且临床操作简便,可直接在普通病房实施,对患者的正常饮食和交谈等日常活动影响小,故其在慢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已获得共识[3-4]。但其在右心功能衰竭为主的慢性心力衰竭中应用较少。

本课题组选择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无创辅助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B型利钠肽前体Ⅱ[5-7]及肺动脉压水平的变化,这两个指标对心功能不全的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B型利钠肽前体Ⅱ、肺动脉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BiPAP组降幅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常规治疗相比较,联合无创辅助通气在短期内即能辅助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降低肺动脉压。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提高胸内压,减少静脉血回流量,从而减轻左心前负荷及心脏的前后负荷[8]。

治疗后,两组患者PaO2、SaO2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同时PaCO2降低,但BiPAP组与对照组比较变化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既往研究一致[9],证实短期无创辅助通气的使用还可改善患者氧合及减轻CO2潴留,从而改善患者肺通气状况。

因此,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药物基础上加用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在合理谨慎地调整呼吸机参数基础上,能明显降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B型利钠肽前体Ⅱ及肺动脉压水平,从而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明显改善心功能;同时还能提高氧分压、减轻CO2潴留,从而改善患者肺通气。针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无创正压通气疗效确切,适合临床推广应用。因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本研究时间较短,无创辅助通气是否能改善该部分特殊患者长期生存质量及预后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 缪春健.晚期肺心病患者严重心衰的治疗体会[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3,23(7):64-65.

[2] 王吉耀.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5.

[3] 杨素文,李秋丰.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70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29):6015-6016.

[4] 周宏胜,范家亮.序贯通气治疗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5):913-915.

[5] NT-proBNP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小组.《NT-proBNP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出台[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9(8):639.

[6] 吕侯强,谢轩,杨丛丽,等.血浆 NT-proBNP、hs-CRP水平与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肺心病心力衰竭及治疗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0(28):73-74.

[7] 吕宗军.血浆NT-proBN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的鉴别诊断价值[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4,14(5):403-405.

[8] 徐春明,朱晔涵,戴轶,等.无创辅助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41(32):3420-3421.

[9] 吴杰斌,蒋红侠,田贞尚,等.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撤机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9):1047-1049.

猜你喜欢
肺源肺动脉心脏病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慢阻肺患者HRCT检查肺动脉直径与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压的相关性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8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临床诊治分析
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特点分析
我做了七八次产检都正常 孩子怎么有心脏病?
蒙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作期66例临床观察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不同通气模式在重症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