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巴金之于西方文学

2015-03-18 04:49周亚华
关键词:外国文学巴金外国

摘要:在中国作家中,巴金是受西方文学影响较大的一个,但他始终立足人民,立足中国现实,弘扬本民族文化。对于西方文学,他择善而从,绝不盲目崇拜。同时,巴金敢于融合中西,建构个人风格,使自己的创作具有创造性和新颖感。这对现代中国作家该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如何借鉴西方文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51(2015)03-0141-03

收稿日期:2015-08-20

作者简介:周亚华(1975-),女,河南汝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20世纪前期的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在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大开放的局面,西方各种思想、文艺思潮蜂拥而至,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中国作家们多以各自的原则、方式对待西方文学,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后来艺术成就的差异。

众所周知,论及西方文学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巴金可谓比较突出。巴金曾说过:在所有中国作家中,他可能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大的一个。但是,巴金的文学之花之所以开得如此灿烂,却在于他能够立足中国现实,有选择地吸取世界优秀文学的营养。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大交流的今天,巴金在接受外国文学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我们如何面对汹涌而来的各种外国潮流,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立足人民择善而从

巴金开始走向社会的时候,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打破封闭状态,将目光广泛注视于西方文化,成为时代主流。巴金是外国语学校的学生,这使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培育了对外国文学的浓厚兴趣。从此,在几十年的文学生涯中,他利用通晓法、英、俄、世界语的便利,广泛地接触欧美文学。仅粗略统计,他翻译的西方民主革命家和“安那其主义”者的纪实作品有19种;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有70多种,其中出版单行本或汇编成册的就有34种,涉及英国的王尔德,俄国的屠格涅夫、列·托斯泰、高尔基,德国的斯托姆、鲁多夫·洛克尔,以及波兰、意大利、美国、罗马尼亚、匈牙利、西班牙、瑞士、保加利亚等十多个国家的几十位作家和作品。可以说,他接触过的外国文学范围之广,在现当代作家中至今仍是罕见的。

然而,世界文化,并非多条江河的平静并流,而是各种思潮互相冲撞的大洋。踏进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园地,倘若缺乏自主精神和识别能力,很可能走入迷途。巴金在接触外国文学之初也有过盲目,但随着思想与艺术的成熟,逐渐表现出了自己的原则:站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以是否有利于觉醒与鼓舞中国人民,是否有利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标准,来评价、选择、取舍外国作家作品。在这一点上,他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

其一,他所喜爱并热心译介、借鉴的主要是那些与中国当时社会条件、面临的历史任务、民族文化心理比较接近的欧美作家作品。比如,他特别喜欢俄国文学,“因为俄国人生活的环境很接近那时中国人生活的环境,他们的性格和嗜好也与我们中国人相似。” [1]也就是说,旧中国和俄国一样,都处在封建专制时代末期,两国人民都面临着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俄国进步作家,抨击沙皇统治,揭露贵族的没落,描写逐渐觉醒的一代新人,探索社会革命的途径,也正是我国近现代作家所面对的时代主题。

其二,他主张“作文与做人的一致”,认为只有那些爱人民、爱真理、爱正义,而且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作家,才是值得尊敬的,其作品才具有诚实性,才能震撼人的灵魂。他热烈崇拜卢梭、左拉、雨果、赫尔岑、列夫·托尔斯泰等作家,主要在于他们都是反动统治阶级的叛逆者,或者人民解放事业、正义事业的斗士,而且都不畏强暴,身殉自己的信仰,表现出了崇高的精神境界。他们都给了巴金深刻的影响。

其三,注重那些态度真诚、文风朴素的外国作家作品。他说:“我不喜欢那些浓妆艳抹、忸怩作态、编造故事、散布谎言的文学作品”。“震撼我的心灵、使我的生活受到巨大影响的作品(例如《悲惨世界》和《复活》)绝不是乔装打扮、精雕细琢、炫耀才华、卖弄技巧的东西。” [2]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审美趣味,而其根本乃是立足人民需要的艺术追求。这帮助巴金形成了热情洋溢、明朗舒展、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从而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2 立足中国现实,借鉴为了表现民族生活

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盲目崇拜外国文化,轻视本民族文化,甚至完全“洋化”。这实际上是一种殖民地的奴隶心态。另一种是以本民族生活和文化为基础,吸收融合外国文化中的有利因素,创造出新的民族文化。“五四”以后我国新文学走过的道路一再证明:对于外国作品决不能生吞活剥和模仿,做那种“最没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者,而是要与中国的民族生活、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 [3]在对待外国文学上,巴金是逐渐理解和遵从了这一规律的。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年轻的巴金一度沉浸在对欧洲“安那其主义”者、俄国民粹派革命家、虚无主义者的纪实文学、“英雄”故事的崇拜之中。所以,有的研究者认为,巴金“第一批虚构的主人公们都具有强烈的俄国色彩”,“很像是穿着俄国外衣的中国知识分子”, [4]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巴金也承认,这种人物,“他们只有一半的真实,其余的一半则是从书本(尤其是一些外国革命家的传记)里来的。” [5]

由于模仿,他初期的小说没能获得很高成就,而且使他的创作仿佛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只有当他在现实生活推动下,抛开了虚构的“杜(大心)家”而改写“李家”(自己所经历的真实生活),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封建大家族的没落崩溃为题材,他的创作才走上了宽广的大道。之后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名作,都是立足于民族生活的基础,借鉴外国文学,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民族风格的典型。

第一,这些作品不再模仿外国作品的情节和冲突,而是融汇了外国作品的影响,借鉴外国作家认识生活、把握生活的成功经验,通过对中国社会生活的观察和理解,真实地描写中国的社会矛盾,并采用与之协调的艺术形式。如法国左拉的《卢贡-马加尔家族的历史》二十部连续小说的形式,启发巴金产生了用多部长篇连续小说表现中国家族历史的想法。

第二,巴金作品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心理气质,也都完全是中国、民族的,已经没有了西方色彩。比如:《家》中的主人公、新一代青年的典型觉慧,已没有了杜大心那种带有外国色彩的“恨人类”“爱人类”的心理冲突,没有了西方虚无主义者的狂躁。相反,他对爷爷既憎恶又同情的态度,对鸣凤的恋爱心理,对守旧势力的斗争方式,都是五四时代中国青年的特征。

第三,这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如:结构方式、心理描写,都大量吸收了外国小说的技法,同时,其丰富的家庭生活细节的描写,小说情节发展的节奏,又明显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中外艺术水乳交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 立足于创造,融合中西建构个人风格

西方文学,对巴金小说艺术形式方面的滋养也是巨大的。他借鉴、吸收西方艺术因素,与中国艺术传统有机融合,建构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做出了某些重要突破与创新。

首先表现在追求真实、朴素、生活化的审美观。在巴金看来,无论是赫尔岑的回忆录,克鲁泡特金和妃格涅尔的自传,还是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作家的小说,虽然形态各异,但作者态度的真诚和生活的真实,是其共同的特点。他们都不特意追求艺术技巧,而注重用真实的感情和生活的真实去感动读者。这帮助巴金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艺术和生活一致”。他多次申明,“我完全不是一个艺术家……我不能够在生活以外看见艺术”。他要求“生活之外无技巧”,用生活本身的情节、色彩、语言,“以本来面目同读者见面,绝不化妆”,达到生活化、自然美。

其次,西方文学给了巴金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在体裁上,他是“众体皆备”蔚然大家。从技巧来说,他借鉴了屠格涅夫善于在爱情和私人生活中展示人物性格、揭示精神世界的方法。他小说中的爱情描写不是用浪漫故事取得市场价值,不是为了增加调料,而是刻画性格。在短篇小说创作中,他还常常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这也是受屠格涅夫的启发而来。甚至有的中篇也采用了第一人称写法。巴金小说还往往运用幻想、梦境和意识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把现实与往事交织在一起。这些多是学习西方作家的类似意识流的写法。列夫·托尔斯泰擅长心理分析这一点,也影响了巴金。他的小说,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充满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和内心独白。这些都丰富了我国小说的艺术技巧。

热情、明朗的艺术风格,是巴金所追求的目标。对巴金影响最大的卢梭、赫尔岑、克鲁泡特金等人,都是革命家,其作品都力求明白晓畅,使人理解,并从感情上打动读者,发挥宣传鼓动作用,因此其文字都单纯、明朗,感情充沛。巴金承认:“我读过很多欧美小说和革命家的自传,我从它们那里学到一些遣词造句的方法”;“读过这许多人的充满热情的文字,我开始懂得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由此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明朗、流畅、朴素而激情澎湃的风格。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品中,他总是鲜明地表现自己强烈的爱憎,把“心”交给读者,袒露出赤子般的真诚。这种热情是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艰苦而又执着的探索。他的作品总有一种急于倾吐的格调。在语言上,他不太讲究含蓄和凝练,不喜欢选用华丽字眼,甚至不惜繁复,而把意思表达得尽量明白,把感情渲染得更为动人。

4 结语

从巴金与外国文学的关系,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一个作家要获得更高的文学成就,就必须以开阔的胸襟,接受、借鉴外国优秀文学遗产。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莫不如此,他们都是站在世界优秀作家的“肩膀”上起步攀登的。所以,中国现代文学虽然从“五四”时期才刚刚发生,但很快就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

其次,借鉴外国文学,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实生活。茅盾在谈到对待、学习前人遗产时说过,“有在风格上得了前人的好处的,这是上品。下焉者只在文字上学得几句小巧。有在题材方面从前人作品中得到了一点暗示,因而开展他自己对于身边某一事注意的,这也是上品。下焉者只剽窃了前人作品中的材料而不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6]这也适用于对待外国文学遗产。成功的作品,必须是融化外国优秀作品的某些精神,用以观察、表现中国的社会生活,塑造中国的人物形象。

再次,借鉴必须是为了创造。亦步亦趋地跟在某外国作家后面,是没有出息的。吸收其精华,变为自己的血肉,“凝练成新的只是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之路。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巴金外国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一生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外国公益广告
小巴金“认错”
向巴金学习讲真话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